法制與安全的心得體會(通用3篇)
法制與安全的心得體會 篇1
三月份,我縣中小學全面開展“兩項”教育活動以來,通過活動后,有深刻的體會,法制安全心得體會。
一、我認為遏制在校學生違法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預防和減少青少年違法犯罪,它不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質,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壓根,同時也是振興中華民族和社會穩定的需要。從公安部門統計,就我縣20xx年在校學生違法坭案件來看,偷盜、打架等有39例,比20xx年的11例增長了幾倍,數字上升實驚人,為構建和諧社會,創建“平安”校園,加強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已迫在眉睫。去年39例中有兩名本校學生發生偷盜行為,被公安機關立案。因此,我作為一校之長,鄧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通過開展教育活動后,我深刻體會到如何加強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要把法制教育擺在議事日程,學校整個工作計劃的重中之重。要改變以往因循守舊的觀念;其次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學法制度,通過板報、手抄報、標語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表揚學法守法的典型人物、事件,營造全校師生濃厚的人人學會、懂法、守法的氛圍;另外,作為校長,要全面貫徹落實縣局提出的“六抓”工作思路。抓好班子建設,抓好老師隊伍的建設,加強老師隊伍的政治業務學習,抓好學風、班風、校風的建設,抓好家訪工作,特別抓好“活躍生”的轉化工作,切實采勸一幫一”幫教措施,建立“活躍生”檔案,設立教師獎懲制度。通過學校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和法制意識,減少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行為,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教育意義。讓在校學生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在校做個好學生,在社會做個好公民。
二、我認為學校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是社會發展迫切的需要。
主要由于近年來交通事故以驚人的數字上升,交通事故成為頭號殺手,在校學生的交通事故死亡率急劇上升,占了整個死亡率的30%。從20xx—20xx年,我縣發生的數宗特大交通事故來看,特別是除夕夜即“1。28”嚴重交通事故,都有在校的學生,原因主要是學生交通意識淡薄,不遵守交通法規,缺乏自我保護能力所造成的。學生是祖國的花朵,十六七歲是一朵朵花蕾,由于車禍“白發人”送“黑發人”,帶來極大的家庭痛苦,出現社會不和諧的氛圍。作為自己是學校單位的負責人,學校是宣傳教育的主要陣地,加強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構建“平安校園”責無旁貸。我認為如何深入扎實開展學校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下面是學校的方案:
一、成立安全小組領導機構,制訂具體的工作計劃。
二、積極邀請法制副校長和交—警同志來校進行專題講座。
三、要加大力度進行交通安全常識的宣傳,營造教育活動的氛圍。
四、要充分發揮共青團為核心,開展“珍愛生命,從我做起,爭做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安全乘車、安全行車、安全行路”等主題的教育活動。
五、與學生及家長簽訂安全責任書,積極倡導文明上網,讓全社會都關注中學生的行為規范。
六、經常組織學生觀看圖片和法制、交通安全警示片,增強法制法常識,提高交通安全意識。
法制與安全的心得體會 篇2
生命如花,我們要珍惜寶貴的生命。有人說,生命是希望,只有活著才是幸福。只有健康,才是生命的動力和源泉。
人,只有一次生命。我們不要像有的人那樣,為了一點點小事,就跳樓、喝藥自殺,讓盛開的花朵凋謝。在墾利一中,一名高二的學生,因為父母鬧離婚,覺得很丟臉,縱身跳入了滾滾的黃河,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勝坨中學一名女教師家庭鬧糾紛,不顧幼小的孩子,年邁的雙親,選擇了一條不歸之路——喝藥自殺!這些鮮活的生命,在一念之間消失了,留給活著的親人和朋友,無盡的悲傷和痛苦。生命不光是自己的,既然連死都不怕,還怕什么呢?想一想父母吧,他們好不容易把我們養這么大,也不知吃了多少苦頭,一定要珍惜生命啊!
爸爸媽媽最大的期望是自己的孩子,高高興興上學去,平平安安回家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害,下雨的時候,不要在大樹底下躲雨,不要在高壓線下玩。走路不看書,不玩耍。不玩火,不玩剪刀,不摸電源插頭,上下樓梯不擁擠。家里失火了,要先報火警,撥打119來滅火,120來救人,自己不能輕舉妄動。狂風暴雨時,不要看電視。過馬路時,要看紅綠燈,走斑馬線,遵守交通規則,“紅燈停,綠燈行,黃燈亮了等一等”。
安全在我心中,在你心中,在我們大家的心中,從身邊的安全做起,一點一滴做起,愛護生命,讓安全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
法制與安全的心得體會 篇3
堅決守住耕地這個命根子。這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命脈所系。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既要保數量,也要提質量。雖然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顯示,耕地的賬面數字有所增加,但耕地還是那么多,產能也還是那么多,實際并沒有增加。對此,必須有清醒的“紅線意識”,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農民可以非農化,耕地決不能非農化。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積基本穩定,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確保“有地可種”。集中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項目資金,大力開展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__年,全國要新建8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
緊緊依靠科技挖掘糧食增產潛力。這是實現糧食持續增產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國糧食畝產提高69.6公斤,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接近70%。在高起點上繼續增產,更要發揮好科技增產的潛力,著力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要加快篩選應用一批適宜本地特點、高產優質抗逆性強的新品種。繼續大規模開展糧食高產創建,抓好整鄉整縣整建制推進,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扎實開展糧食增產模式攻關,促進大面積均衡增產。加快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進程,大力推進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進一步發揮農機在科技興糧中的載體作用。
堅持不懈強化完善惠農政策。這是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的關鍵因素。糧食生產實現“十連增”,最主要的還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臺了許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強化政策的同時,要在狠抓政策落實上下功夫。繼續落實好“四補貼”政策,新增農業補貼重點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傾斜,讓多生產糧食者多得補貼。加快完善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繼續加大對產糧大縣的獎勵力度,調動主產區生產積極性。落實好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水平合理,促進農民種糧增收,讓農民愛種糧種好糧。
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解決“誰來種糧”、發展現代農業的應對之策,也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要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的基礎上,引導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扶持發展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渠道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重點培訓種田能手、農機作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業營銷人才、農業經營人才,完善農業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壯年留在農村、從事農業。鼓勵和支持專業化經營性服務組織開展供種育苗、農機作業、農資供應、農產品加工及營銷等服務,加快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切實強化重農抓糧的工作機制。這是實施新形勢下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保障。各地要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充分發揮行政推動作用,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資源,形成部門聯動、上下配合、合力推進糧食生產的工作格局。強化監督檢查,把糧食生產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對耕地保護、政策落實、技術推廣等方面列出硬指標,推動糧食生產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主要靠糧食主產區和產糧大縣,主產區增產,全國糧食就穩定。目前13個糧食主產省的產量占全國的75%、商品量占80%、調出量占90%,全國產量超10億斤的產糧大縣有400多個、產量占全國的50%以上。產糧大省、大縣在全國糧食生產全局中舉足輕重,中央將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使主產區種糧不吃虧,讓重農抓糧的地方在政治上有榮譽、財政上有實惠、工作上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