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實驗室安全心得體會(精選3篇)
化學實驗室安全心得體會 篇1
“化學是什么?”
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
實驗對化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甚至可以說:“實驗是化學之母。”
通過在化學實驗室中幾天的研究與探索,我深切地感悟到了化學實驗的魅力,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憑借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我們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最后呈現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實驗,這種成就感讓我們激動萬分。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做實驗的心得。
第一,創造條件,巧改實驗。實驗室器材有限是我們遇到的一個很棘手的難題,比如實驗室中的注射器氣密性不好、分液漏斗無法使用、橡膠塞氣密性差等,這一度阻止了實驗的進行。于是我們放棄了注射器收集氣體,改用排水法;將分液漏斗換成安全漏斗;更換橡膠塞等。一番組裝與調試后,當看到水穩定地流到量筒中時,我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終于放下了——我們的設計是成功的。
第二,膽大心細,穩中求進。實驗過程中我們需要多次將玻璃導管從橡皮塞上旋下來,這個過程需要有恰當的力度,力度太小會暫時擰不下來,力度太大會掰斷導管。我們在實驗過程中始終小心翼翼,沒有破壞玻璃導管,順利完成了相關的拆解與組裝,保證了整個實驗的有序進行。
第三,注重細節,仔細思考。當我們向安全漏斗中倒水檢查裝置氣密性時,水順利排出,證明裝置氣密性良好,但正當我們要以同樣的方法向安全漏斗中導入稀硫酸進行實驗時,我突然想到這樣會把一部分水提前壓到量筒中,為了保證實驗現象更明顯,我們先將錐形瓶上的橡皮塞稍微提起了一點,使水不會被提前壓入量筒,等到倒完稀硫酸后迅速塞好橡膠塞,實驗運行良好。
第四,規范操作,注意安全。在實驗過程中,我曾多次將稀硫酸沾到手上,還被玻璃儀器劃傷了手,這都是由于操作不規范所致,所以說,試驗過程中一定要穿戴好防護用具,規范操作,保障自身的安全,千萬不能粗心大意,不然一個小錯誤就會導致自己受傷。
以上就是我在實驗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和幫助,幫助大家在學習中更進一步。
最后,感謝張老師提供的實驗思路與指導,感謝實驗室老師的耐心幫助,感謝同伴們的支持與配合,實驗的完成離不開大家的努力,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單打獨斗難以成功,眾人拾柴火焰更高。
化學實驗室安全心得體會 篇2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的科學家,科技愛好者為推動人類科技的發展貢獻出了自己的時間,有的甚至是生命,這不但給人們造成了傷痛,也是人類財富的極大損失,作為一個新時代的研究生,我們要從平時養成嚴格遵守實驗室規則的習慣,在確保自身人身安全的基礎上進行科學研究,這樣才能夠更好更快更有效的為祖國科研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在生物與化學等實驗室中,往往存在著諸多的不安全因素,本院研究生結合自己的專業,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闡述了心得體會:
在學校老師也耳提面命地叮囑我們,要注意實驗室安全,學校之所以重視,是因為這種事故一旦發生后果將不堪設想。如何預防事故發生,已經成為當前實驗室安全熱點,在這里,有以下幾點要注意:
01、實驗和生活要有分界線
實驗室是從事實驗實踐的場所,一切與生活有關的活動都要杜絕,現在實驗室常見的現象有:把實驗臺當作餐桌,在實驗臺前吃飯,認為藥品不會浸入食物;帶著耳機做實驗,不聽外界聲音,聲音也是一種實驗現象,比如金屬鈉在水中會發出嘶嘶聲;在實驗室直接喝水,認為水很安全;我們應該把實驗和生活分開,這樣在實驗室時全身心投入到實驗中去。
02、實驗室安全細準則要記牢
實驗室安全準則,是針對實驗室實驗活動的規章制度,關于穿著規定、飲食規定、操作規定都有詳細敘述,我們應該定期學習并牢記。
03、實驗事故預防為主
1.做實驗要嚴謹細心
做實驗絕不是鬧著玩,平時可以開玩笑,但是在實驗室,尤其是做實驗室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對待,正確操作,穿好實驗服,做好實驗的準備工作,不能把實驗不當回事,也不能通過實驗現象鬧著玩,要用嚴謹的科學態度面對。
2.做實驗不能心存僥幸
做實驗的時間越長,越覺得做實驗真的不能憑感覺,不能心存僥幸,一定要每一次實驗都認真對待,烘箱能不過夜就不過夜,反應能不過夜就不過夜,白天做上實驗就不能離開人,尤其是做加熱的反應時,一定不能離開實驗室。
3.危險藥品不要留太多
做實驗的時候,難以避免會用到一些易燃的液體或者固體藥品,甚至可能會用到一些揮發性比較強,有腐蝕性的藥品,用揮發性的藥品一定要在通風櫥里操作,用后的廢液要回收封存好,用后的藥品也要密封保存。而易燃的液體或者固體,不要留存太多,用多少就買多少。
化學實驗室安全心得體會 篇3
今天的物理課,老師給大家做了一個趣味橫生的實驗。只要靠一根繩子,上面的物體就可以做有規律的循環擺,仿佛遠遠看去就如同水蛇一般。
剛開始聽到這個實驗的時候,同學們都半信半疑。有的同學還提出了質疑:“那怎么可能?兩個初始速度,以及質量都不相同的物體,怎么可能做有規律的循環擺運動?”但是老師卻輕輕地一下,他說:“其實科學并不需要有多高的依據和理論基礎,他其實就發源于人們的.奇思妙想以及各種各樣的質疑聲中。”
只見他把這個裝置先,各自綁放在一個繩子上。其中一個小球是藍色的,另一個是黃色的,當它拉動這個黃色的小球時,那個白色的小球紋絲不動。當初我們都以為,這個實驗肯定是失敗的,結果沒過了幾秒鐘,那個黃色的小球便開始有了動靜,跟著這個紅色的小球,一會兒快一會兒慢,但是節奏還是不統一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個小球的節奏逐漸統一,擺成了一個壯觀的S形,但是他們在最后卻又不是同時停下,而是以相同的姿態,相同的速度卻以不同的方式停了下來。同學們都不禁贊嘆:“物理來源于生活,早上生活中意想不到的東西,卻能在物理中體現出來。”
老師高興的向我們解釋道:“其實這個東西在生活中的運用非常的廣泛。同學們都熟知的在音樂上的節拍器,便是應用了這個東西,它通過一種叫做無形波的“波紋傳導”現象,將無形之中的兩個物體的速度相同,最終達到統一初始速度,從而使得他們獲得統一擺動幅度。”
同學們聽了都恍然大悟,果然是生活中物理物理中生活,物理不僅僅是一種學科,更是一種奇思妙想的匯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