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后民族危機的加深
思想基礎:改良的維新思想的出現。
在經歷了邊疆危機、中法戰爭,尤其是經歷了甲午戰爭的慘痛失敗后,先進的中國人不再相信洋務運動那一套可以使中國走向富強,開始尋求新的救國道路,這也構成了戊戌變法興起的一個重要原因
★問題解答:
⊙本課測評:
1、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的加深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參考答案提示:西方列強通過資本輸出(爭做中國債主、商品輸出、掠奪原料、土地、勞動力、爭奪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的權利、開設銀行等)、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來瓜分中國。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暫時緩和了列強爭奪中國的尖銳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列強建立了共同宰割中國的同盟。
2、簡述甲午戰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狀況。
提示:甲午戰爭后商辦企業在總資本額上占中國產業資本總數的70%,而官督商辦、官辦企業僅占30%。說明當時出現了一個興辦民族工業的浪潮,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但是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是艱辛而緩慢的。隨著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加深,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依然舉步維艱。
⊙學習延伸:
你是否能結合梁啟超這段話,分析一下甲午戰爭后中國所面臨的危機?
答案提示:條約規定了巨額戰爭賠款,使清政府除了進一步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外債,而列強通過附有苛刻政治條件的貸款,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控制和掠奪。割地規定,不但使中國失去大片國土,而且使數百萬臺灣同胞,長期處于日本殖民統治的深重災難之中,中華民族處于危難之中。這一危機深深地刺激了統治者,促使更多的人發憤圖強。當時,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不僅要求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要求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政治制度,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挽救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從此掀起了拯救民族危亡的維新變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