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yè)論文范文:中外分治的差異分析
但是,在一定得情況下,中外分治的研究格局,尤其是國別史,地區(qū)史的研究,雖然有很多長處,但是卻存在一些不可或缺的缺陷。而單獨另辟外國新聞史研究也存在著各種不利的因素:
首先,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單獨研究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新聞歷史,人為孤立了存在著的必然的社會聯系,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歷史體系,很難解釋外國新聞歷史中存在的空間和時間上的立體差異。這種差異往往會使得研究單一國家新聞歷史的人犯錯,比如當研究墨西哥新聞歷史的時候,我們往往會關注該地區(qū)報紙行業(yè)的誕生以及其有關影響,而往往忽略在同一時間內,其他國家也存在著類似報業(yè)出現的情況,以及這些決定他出現的社會因素為什么會使得不同地區(qū)產生不同但相同的新聞業(yè)務。
其次,研究視野相當狹隘。事實上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社會,比新聞歷史著作中所展現的要更加豐富多彩而且充滿了不定因素。而這些條件,在一個新聞著作中,往往呈現出必然性,可預計性,這使得原有的社會面貌和所描寫的世界面貌脫節(jié)。
再者,作為研究外國新聞歷史,往往對單一歷史研究,很難把握國家與國家之間在世界新聞歷史上的地位,在歷史舞臺上,每個國家、地區(qū)因為對世界文明進化的貢獻值大小,而占有不同的位置。這種貢獻或者地位,不僅是相對其他國家、地區(qū)而言的,而且還必須從世界全局出發(fā)進行綜合的權衡,將中外新聞史分而治之的研究方法很難說可以把這個問題研究透徹。
統(tǒng)籌模式的新聞歷史
如前所述,世界新聞史體系有它的必然性,并且有它的可能性。以下是建立的基本條件:
首先,世界一體化持續(xù)加強,世界歷史正在形成。地理大發(fā)現至19世紀中期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統(tǒng)一的全球市場出現,世界歷史即告形成。19世紀末至20世紀,經濟集中化,跨國壟斷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信息傳播技術也在迅速地進步發(fā)展,全球的政治經濟空間都在日趨縮小,整個世界不斷得到一體化。諸多通史著作出現,例如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劍橋三史”,即《劍橋上古史》、《劍橋中古史》和《劍橋近代史》,蘇聯科學院主編的多卷本《世界通史》,還有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15xx年以前的世界》和《全球通史——15xx年以后的世界》等等。
其次,新聞史的研究成果積累達到一定程度。學術界對新聞歷史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從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的地域范圍來看,仍然受到中外分治格局的影響,基本上停留在國別史、地區(qū)史和專門史研究階段。國別史、地區(qū)史、專門史,固然不等于世界史,但是世界史必須建立在國別史、地區(qū)史、專門史的基礎之上。新聞國別史、地區(qū)史和專門史的研究,已經積累了大量的資料,世界新聞通史體系的基礎業(yè)已奠定。現在的任務,只是從宏觀的全局出發(fā),對這些成果進行有機的整合。
世界新聞史體系還應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世界新聞史應該涵蓋整個世界或者說是整個地球,在空間上必須注意國家與國家、地區(qū)與地區(qū),以及國家、地區(qū)與世界整體的橫向聯系,關注新聞歷史的橫向發(fā)展,把世界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二,世界新聞史應該古今貫通,必須把新聞歷史研究與先是新聞傳播的發(fā)展緊密結合,展現新聞傳播產生、發(fā)展及其演變至今的脈絡。
第三,世界新聞史應該設計新聞事業(yè)、制度、觀念三個層次。新聞傳播所置身的社會政治制度以及本身的制度框架和結構模式不可被忽略,正是這一點決定了傳播媒介的功能和活動空間。傳播理論也不容忽視,因為正式傳播理念決定著傳播行為。將此三個層次有機綜合,變單維的新聞史為多維的新聞史,變平面的新聞史為立體的新聞史。
總而言之,外國新聞史研究方式和中國新聞史研究方式無論如何有見地地研究和發(fā)揮下去,在世界歷史的差異性的研究中,都不能很好地將兩個存在差異和動性的歷史區(qū)別和統(tǒng)一起來,尤其是對于世界新聞歷史的重頭——外國新聞歷史而言,它不僅僅是近代新聞歷史的起源,更是研究和探討世界新聞可能的發(fā)展趨勢和走向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