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身邊抗戰歷史 拜訪身邊抗戰尊長”主題班會策劃書
一直以來我對這位太爺爺只是聽說,但一直都沒見過,這天在奶奶的陪伴下,我們坐了幾小時車來到太爺爺的家,是所普通的平房,他和他的兒子兒媳生活在一起。走進這樸實的家,我們見到了太爺爺,已經九十多歲的他,早已褪去了年輕的模樣,也沒了以前矯健的體魄,十分瘦弱。我們扶著他出來曬曬太陽,他這時才認出我的奶奶,眼中飽含著無限的驚喜。我們跟他聊了聊他的近況,身體的狀況,在他含糊的話語中,我對他有了更深的認識。
作為一名入伍才一年的他,從中國來到異國他鄉,既感到生疏,有覺得很新鮮,朝陽映紅了大遍河山,好看極了。突然,連長小聲地說:“注意隱蔽,敵人上來了。”聽說敵人上來了,同志們一下緊繃了弦,緊握著手中的步槍。看看敵人離陣地只有 500米、400米、300米時,連長一聲令下,同志們彈藥齊發,打得美國佬鬼哭狼嚎,尸首滿地,漸漸地敗下陣去。中國人民志愿軍初次告捷,消滅鬼子近100人,繳獲大量美式卡賓槍及彈藥。講到這里,太爺爺興奮地告訴我說:“當時連里規定,由于我們的裝備落后,如果繳到卡賓槍,不要扔,就拿起打,狠狠地打。當時,隨著一聲沖鋒號響,我一個燕子出洞,沖鋒在前,第一個繳得卡賓槍,為這事,連里還多次表揚我呢。”
第一仗結束后,部隊開始開赴平壤、鐵源、三八線等失地進行戰斗,他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所在的軍隊為先譴隊,首先攻打平壤,經過殊死拼殺,敵我雙方損兵折將,在山坡上、橋梁下、屋子里、壕溝內到處是橫七豎八的尸體,鮮血染紅了整個朝鮮半島。”戰爭進行異常激烈,美軍在飛機和坦克的掩護下,大舉進行反撲。在所有蔣士的努力下,終于取得了勝利。
1952年,抗美援朝戰斗結束,他回到了故鄉,部隊安置轉業時,組織提出為他安排單位,但被他拒絕了,他認為自己一是自愿當兵保家衛國,不圖名利;二是自己又沒有文化,很難勝任工作,怕給組織添麻煩。便繼續著自己原來的生活。
聽完太爺爺的講訴,我被深深地感染,為這些革命先輩們感到自豪。在當今的國家,盛世天下,無需我們去上戰場,但仍需我們不斷努力,更好地建設國家。希望在我們新一輩的努力下,國家更加繁榮富強。
時間:XX年3月3日
抗日老兵
當年“當兵”還不是“當兵”而是叫做“抽壯丁”。許是時間太過久遠,問了老一輩的人,竟是無一人具體記得時間。只知是1946年。上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勝利后,飽受逃難之苦的平民百姓,十分向往過上平穩生活。可國統區駐防部隊與地方偽政權到處抽、抓壯丁擴充兵力。社會黑暗,民不聊生。上演了一幕幕政府“抽壯丁”、老百姓設法“逃抓丁”的鬧劇,同時也演繹了一個個拋妻別子、生離死別的悲劇故事。而這位老兵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迫上了戰場。
上世紀40年代是國民黨政府抓壯丁最為猖狂的時期。國民黨政府當時對外奴顏媚骨,軟弱無能,對內窮兵黷武,橫征暴斂。政府機構臃腫,官員極度腐敗。加之許多倒行逆施、不得民心的做法,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早已不復存在。熱衷于內戰的國民黨軍隊偏偏又在戰場上連吃敗仗,兵員損耗嚴重,于是加大力度向各地強行征兵。
當時政府規定20至25歲為征兵適齡青年,為首先應征入伍的對象。26-35歲為預備應征對象。前者如人數不足,由后者補充應征兩人入伍。
那個老兵已是符合抽壯丁的條件,當年更是一年在外謀生,未回過家。可就在秋收的某一天,鎮里有人傳來消息,說是他被抽壯丁了,已經送往軍隊。家里的人聽了,急得如火上螞蟻,到處奔走,想把他從那里給“撈”出來。但正如那首民謠所說,“當兵我不愿意,出錢又出不起”。還能如何。
后的一個月里是毫無音訊。在快要過年的時候,突的,村上有人來說是楊鐵柱來信了。一家又憂又喜,憂的是這當了兵可怎么辦,喜的是終是得到了消息。信里面說的大概是“放心,我一切安好,只是惦記著家里,長官沒有讓我上戰場。我當的是火頭兵,等我回來,我想我們家大寶二寶了”。可惜的是當年楊老兵妻子去世時,應了她的遺言將家書一同埋于黃土之下了。沒能親眼看下。
第二封是抽壯丁的第二年7月收到的,這一封不是老兵寫得,是一個同鄉寫的。只有4個字,“勿念,安好”。
第三年,傳來的卻不是一封家書,而是他尸骨無存的消息。妻子聽了,當場就昏了過去,醒了也是捧著老兵的衣物流淚。喚醒她的是最小孩子的哭聲。妻子是重情義的,她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獨自一人拉扯大了兩個孩子,沒有改嫁。
到后來,解放了,才從幸存者的口中得知,老兵不是火頭兵,而是在前方當炮灰的步兵。他是受傷過重,無藥而醫,在遺憾中死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