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環保實施方案(精選3篇)
學校環保實施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突出踐行科學發展觀,以素質教育為目標,以人文精神培養和綜合素質提高為宗旨,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以人為本、德育為先,突出校園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構建具有土門小學特色的校園文化體系,營造師生成長的精神家園,有效促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我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二、主題思路
努力改善校園文化環境,因校制宜,突出古詩文和論語經典誦讀特色,讓校園的環境文化處處洋溢濃厚的育人氛圍。
三、具體做法
1、實施古詩文壁畫長廊工程。在學校2、3排教室西墻(校園西墻)上布置圖文并茂的竹簡形式的古詩文壁畫;在學校操場的北墻布置孔子像壁畫和書卷形式的經典論語壁畫。
2、突出操場運動文化,在操場的西墻上布置各種運動圖形壁畫,體現運動的拼搏精神,讓學生從中感受力量的美麗和拼搏的意義。
3、合理布置教室外墻文化,在校2、3排教室的南墻各窗戶的空隙中和學校新建成的后面教室柱子上布置壁畫形式的經典古詩文或論語詩句。
4、在1排行政辦公室的西屋山墻上布置國歌和國旗墻磚畫,與對面屋山上的世界和中國地圖相呼應;在3排教室的東屋山墻上和4排教室的西屋山墻上布置壁畫形式的論語或古詩文名句,可采用書卷形式。
5、為進一步改善環境,留給學生足夠活動空間,擬將2、3排教室前面和3、4排教室后面的水泥花墻拆除,進一步整理學生活動區域。
6、各教室內的墻壁文化可由各班級按照班級實際和學生特點,突出學生個性對照學校文化環境布局,自行布置。
7、幼兒院內的環境布置和文化建設由張利純老師具體負責。
8、學校板報欄進行粉刷,并定期出刊,主要內容以展現教師風采和學生個性發展為主,并輔以安全教育,衛生等宣傳教育。
9、在做好以上硬件建設的基礎上,積極尋求管理中的文化,使校園環境文化與師生素質相配合。
四、其它
學校環保實施方案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XX大”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沈陽市中小學環境教育工作實施方案》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的環保意,發揮青少年在環保工作中重要作用,為我市爭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做貢獻。
二、工作目標
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培養學生對環捐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一環境的生活方式。
初中階段了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后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一會發展的。相互聯系;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采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三、辦法和措施
(一)開設環境教育專題講座
環境教育專題講座內容標準
1、教學內容
(1)了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后果。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3)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它的必要性。
(4)了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2、教學活動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了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3)根據有關資料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與卜虧的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請他們講座,介劃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6)開展辯論活動。辯論:是不是只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7)學校為環境教育投入必要的經費和教學儀器、設備。
(二)學科教學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形式,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可以使學生盡可能多地獲得環境保護知識。
1、各學科,根據課本內容進行分析、歸類,把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作為教學目標的一項,
2、適當地進行補充和擴展,使這些課文的教學與環境教育有機地結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樹立環境意識,達到滲透目的。
3、把環境教育作為學校綜合實踐活動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開展環境教育課外活動
1、組織學生對學校和家庭的周邊環境進行調查研究,制定環保計劃,提出環保建議,采取環保措施。
2、經常召開各種形式的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會。
3、充分利用我市的環境科普教育基地,組織學生參觀、學習。
4、在學校廣播站設立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欄目,利用學校宣傳欄和班報宣傳環保知識。
5、利用環保紀念日開展活動進行宣傳。如:‘前樹節”、“愛鳥周”、“世界環境日”期間,開展‘綠化植樹”、‘愛鳥護鳥”活動或走上街頭宣傳環保知識。
6、開展“環保知識竟賽”、舉辦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演講、攝影,絲,畫比賽。
7、組織學生“春游”、“秋游”或以環境教育為主題的夏令營等。
學校環保實施方案 篇3
根據《關于印發市中心城區“道路清爽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為進一步營造更加整潔有序的道路環境,打造更加清爽靚麗的城市形象,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特制定區“道路清爽行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創新理念,優化措施,突出重點,逐步完善大環衛保潔機制,實施精細作業,強化源頭管理,著力解決道路保潔所面臨的突出問題,落實長效管理機制,積極營造“清爽、整潔、優美”的城市人居環境。
(二)基本原則
1.統一領導,屬地管理。區級各有關部門、各鎮鄉(街道)、管委會(中心)要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部署,結合轄區實際,細化道路保潔制度,落實道路保潔責任主體,合理配置作業資源,制定獎懲措施,將“道路清爽行動”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2.突出重點,分級管理。以重點行動區域和一般行動區域相結合原則,將中心城區33平方公里以內的道路和街巷劃分為四個等級,并根據不同的級別確定相應的保潔保序管理指標及標準,實行分級保潔保序管理。其中中心城區33平方公里以內的建成區區域以及與海曙、江東連接的成熟路段作為本次我區“道路清爽行動”的重點區域(以下簡稱重點行動區域),參加市的“道路清爽行動”,按照市有關要求進行管理和考核。中心城區33平方公里以外80平方公里以內的建成區區域道路作為一般行動區域(以下簡稱一般行動區域),參加區“道路清爽行動”。按照區保潔保序要求進行管理和考核,80平方公里以外的鎮鄉(街道)和城區城中村參照區“道路清爽行動”方案執行。
3.提高標準,同步推進。以國內外先進城市保潔水平為標桿,落實《市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要求和作業規范》,同步推進,全面提高道路潔凈度,道路后退空地以“能綠則綠”為原則,清除衛生死角隱患。
4.公眾參與,共建共享。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搭建市民互動平臺,多渠道提高全民知曉度、參與度和支持度。
5.加大投入,強化考核。進一步明確道路保潔定額標準,加大道路保潔經費投入;同時加強對道路保潔工作的考核監督,引入第三方評價體系,將道路保潔經費與保潔質量掛鉤,提高道路保潔效益。
二、工作目標和實施范圍
(一)工作目標
通過開展“道路清爽行動”,逐步做到源頭控制見成效、路面潔凈見本色、行為規范見文明,把中心城區打造成市最清爽城區之一。具體目標如下:
落實一個標準:《市城市道路清掃保潔質量要求和作業規范》。
健全兩種模式:“一把掃帚”保潔模式和“日掃夜洗”作業模式。
推動三個轉變:作業方式從人工為主向機掃和人工有機結合轉變,從單一保潔向綜合作業轉變,從被動保潔向主動服務轉變。
實現四個指標:重點路面垃圾停留時間不超過15分鐘,機掃率達到75%,長效保潔覆蓋率達到100%,市民投訴辦結滿意率達到20xx市區道路清掃保潔實施方案以上。
(二)實施范圍
在中心城區33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城市道路實施市“道路清爽行動”方案,按照市城 管局意見,確定下應北路(東)—大道(南)—機場路(西)—環城南路(北)合圍區域(加上宋詔橋、長豐區域)作為重點行動區域實施“道路清爽行動”方案,其中包括鐘公廟街道、中河街道、首南街道、石碶街道、潘火管委會和客運中心管委會的保潔道路。
中心城區33平方公里以外80平方公里以內的建成區道路(包括全區各鎮鄉(街道)、管委會(中心)的保潔道路)作為一般行動區域,參加區“道路清爽行動”,其中福慶路按重點行動區域要求執行。80平方公里以外區域各鎮鄉(街道)、管委會(中心)按照區“道路清爽行動”方案執行,以不低于市四級道路標準參照執行。
三、工作措施
(一)明確責任主體、健全保潔機制
全面梳理和明確全區每條道路的保潔責任主體,健全保潔機制,實現長效保潔的全覆蓋、無縫隙。健全從墻角到墻角的“一把掃帚”保潔模式,將道路兩側建筑紅線退讓區域、綠化帶納入到道路保潔范圍,實現同步保潔。探索實施重點難點區域整體保潔方式,將大型商圈、主要交通樞紐、菜市場以及餐飲聚集地周邊區域作為一個整體,落實責任主體。
(二)再造作業流程、提高道路清爽水平
優化作業工藝,提高保潔針對性。在優化機械清掃、人工清掃、路面噴淋、道路沖洗、沿街店面收集等工序的基礎上,重點推廣污漬清洗、快速巡撿等保潔工藝,全面清除白色垃圾、泥沙降塵以及污漬等道路污染。健全“日掃夜洗”等作業模式,夜間(22:00—7:00)以全面清掃、道路沖洗、污漬清洗為主;白天(7:00—22:00)以路面噴淋、垃圾收集、保潔巡撿為主,重點清除新產生的白色垃圾、降塵等污染物,努力做到垃圾在重點路面停留時間不超過15分鐘。健全沿街單位垃圾收集制度,逐步規范沿街單位傾倒垃圾行為,確保垃圾不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