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探索活動方案實用教案(通用3篇)
幼兒探索活動方案實用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幼兒借助各種材料和方法來感受空氣的存在。
做小實驗,感知空氣的壓力。
重點、難點:幼兒初步了解空氣壓力現象
活動材料:
盛滿水的臉盆若干、幼兒每人一個實驗量杯、鉛化紙每人一疊、毛巾每人一塊、拖把、紙板、扇子、皺紙、紙筒、喇叭形狀的漏斗、插管瓶、瓶裝可樂、空的利樂磚包裝袋、氣球、打氣筒、墊板、塑料膜、沒有針頭的針筒、布頭等
活動過程:
用猜謎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咱們先來猜個謎語:有樣東西真奇妙,看不見來摸不著,動物植物都需要。猜猜這是什么呀?
感受空氣的存在
我呀正在找空氣寶寶,你們有什么辦法幫我找到它么?
幼兒各自選材料,用自己的辦法嘗試證明空氣的存在,如:有口的瓶子在水里冒泡泡、搖動的可樂打開后有許多氣泡等。
小結:原來空氣寶寶就在我們身邊,到處都是,它呀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小朋友也離不開空氣寶寶。
掉不下來的紙
空氣寶寶給大家出了一個難題,(教師出示量杯和鉛化紙)我們用什么辦法把鉛化紙放在杯子的下面,但是鉛化紙不能掉下來。
幼兒自己探索和嘗試紙不掉下來的辦法。幼兒實驗失敗時,適當提醒要和“水寶寶”合作。
請操作成功的幼兒上來演示,說一說是怎樣操作成功的。(杯里必須裝滿水,不能有氣泡,把鉛化紙蓋在杯子口上,用手捂住,然后倒過杯子,小心地把手拿開)幼兒可以再次實驗,直到獲得成功。實驗成功的幼兒可以幫助不會做的同伴一起來操作。也可以選擇其他材料進行嘗試,比如布頭、塑料紙等。
總結
你們知道為什么紙沒有掉下來么,水也沒有灑出來?
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
幼兒探索活動方案實用教案 篇2
活動準備:
1、各種有洞洞物品的圖片。
2、方形彩紙(手帕)、衣服、圍巾圖形。各種圖安的打洞機機。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
1、教師出示一個袋子: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將有洞的一面朝幼兒,使幼兒發現袋子上的大洞)你們知道袋子可以用來干什么?你為什么說我的袋子不可以裝東西?(用洞)
2、師:原來袋子上有了洞洞就不能裝東西,袋子也就沒用了。
3、提問:你知道生活中哪些東西上有了洞洞就沒用了?
4、教師小結:看來洞洞在我們生活中挺不受歡迎的,洞洞在這些地方沒有用。
二、發現生活中有用的洞洞。
1、討論:是不是所有的洞洞都沒有用呢?為什么?
2、師:原來不是所用的洞洞都是沒有用的,有些東西上的洞洞是有用的。
3、提問:你知道哪里有洞洞,它有什么用呢?(幼兒討論、交流)
4、師:找一找我們的活動室里有洞洞嗎,在哪里呢?有用嗎?有什么用?
5、出示一些有洞洞的物品圖片,討論這些物品的作品,感受生活中離不開有用的洞洞。
如:水池里的洞洞——臟水流走鑰匙孔——插鑰匙,開門
漏勺——濾水紐扣洞——扣扣子
花邊上的洞洞——各種形狀的洞洞讓花邊變的更好看等等
皮帶上的洞洞——調節皮帶圈的大小,適合不同腰圍的人佩帶。
6、教師小結:原來洞洞不都是沒有用的,有些地方和東西上的洞洞可有用了,而且我們在生活中每天都在用各種洞洞,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有用的洞洞。
7、提問:今天你用洞洞了嗎?引導幼兒發現著裝上的洞洞(袖口、襪口、手套口、褲管、紐扣洞、鞋口)
三、了解身體上有用的洞洞。
1、原來到處都有洞洞,那我們的身上有沒有長洞洞?在哪里?有什么用?
引導幼兒說出身體上這些洞的名稱:嘴、耳道、肛門、肚臍等,說出它們的作用。
2、教師小結:原來我們的身體上也長了許多洞洞,這些洞洞有的能幫助我們呼吸、聞東西、有的能幫助我們聽聲音……有的能幫助我們排除身體里的食物的殘渣,用處真大呀!
3、討論:如果我們身上沒有了這些洞洞會怎么樣?
4、那我們該怎么保護我們身體上的這些洞洞呢?
四、用洞洞裝飾物品,感受洞洞給我們生活中帶來的美。
1、師:剛才我們說一些衣服、手帕、圍巾的花邊上有許多不同形狀的洞,這樣這些東西變得更漂亮了。請你也當設計師,用打洞機在衣服、手帕、圍巾的邊上打出好看的花邊(出示方形彩紙(手帕)、衣服、圍巾圖形)
2、教師介紹打洞機的使用方法。
3、幼兒操作。
4、展示幼兒作品,幼兒欣賞洞洞帶來的美。
幼兒探索活動方案實用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并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2、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求答案。
重點:初步了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活動準備】水、大盆、石頭、葉子、鑰匙、玻璃珠、小木塊、泡沫板、一元硬幣、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出示一個裝水的大盆(提前在水里放石頭、葉子、鑰匙等),讓幼兒觀察水里的物體。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幼兒的回答會局限于水中的幾樣物體)。
提問:它們在水里是怎樣的?
2、通過觀察和提問,引出活動主題——浮與沉的現象。
(2)操作要求:事先猜想哪些物體是會浮在水面上,哪些物體會沉下去。把猜想的答案記錄下來,再進行實驗,最后把自己的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3)教師示范取一塊小木塊,請幼兒猜猜木塊會是浮還是沉?
(4)教師介紹記錄表:這是一張記錄表,待會我們把記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如:木塊浮上來的,就要向下上的箭頭表示,如果是沉下去的,就要向下的箭頭表示。
3、幼兒自主操作實驗。
(1)幼兒按意愿自主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的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如:一元的硬幣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的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他物品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了水,我們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后我們把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
(2)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結果。
提問:有沒有實驗結果和我們猜想的一樣的?
(3)總結: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物品有:葉子、泡沫板、小木塊等等
沉下去的物品有:鑰匙、玻璃珠、一元硬幣等等。
4、提升實驗操作:怎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上來?
(1)幼兒嘗試使原來沉在水底東西浮上來
師: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去的東西不高興了,它們也想浮在水面上,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好不好?
(2)幼兒自由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
5、經驗提升遷移。
發大水時,我們會沉在水里,請幼兒想想辦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去而得救?
誰有很神奇的力量,但水很大,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我們周圍的東西會沉到水里去,我們也會沉到水里去,這個時候,我們要想想有什么辦法可以不讓我們沉下去而得救?(救生圈、木頭、船、腳盆等)。
6、結束。
請朋友回家后繼續探索怎樣把浮的東西沉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