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端午節策劃活動方案(精選3篇)
學校端午節策劃活動方案 篇1
一、指導思想:
大力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優良文化傳統,讓廣大學生更好地了解、認同和喜愛我們的節日,體驗我國的傳統節日中蘊涵的意義。進一步促進傳統美德文化教育
二、活動主題:
揚傳統節日,頌傳統美德
三、活動時間:
6月12日班會課
四、主要工作:
(一)前期準備:
1、電子屏出示本次宣傳主題口號。
2、各班布置學生搜集有關端午節的資料,安排好周六主題活動的相關主持學生,班會課前布置好黑板(文字內容為“揚傳統節日,頌傳統美德”中隊主題班會)。
(二)活動過程:(以下活動內容及資料僅供參考)
活動一:介紹端午節的由來
(參考資料)
1、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3、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活動二:講講端午節的故事
(參考資料)
1、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二十二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板大夫,輔助楚懷王。其時楚懷王受到奸臣的進讒,沒有接受屈原關于聯齊抗秦的主張,被說客張儀騙到秦國軟禁起來,逼他割地獻城,后因憂慮成疾,不久便死于秦國。
屈原知道后悲憤欲絕,上書請求頃襄王為懷王報仇。但頃襄王窕寵信奸佞,不思振復,將屈原削職放逐江南,其后楚國被秦國攻陷,亡在旦夕。屈原救國的愿望破滅了,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于公元前278年(屈原六十二歲時)農歷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涌的汨羅江。
楚國人民聞訊,紛紛劃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屈原的身影。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之后,人們每年這個時候,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但由于人們祭屈原的米,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故后來人們改用粽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此后,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2、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賜伍子胥寶劍,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紀念現代革命女詩人秋瑾
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國,后人為敬仰其詩,復哀其忠勇事跡,乃與詩人節合并舉行紀念,而詩人節亦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且喜騎馬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之稱。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預謀起義,開會時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學校端午節策劃活動方案 篇2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以紀念古代詩人屈原而設立。在這個節日里,開展朗讀活動不僅可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還能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
一、活動主題
聲傳端午,詩韻中華。
二、活動目標
1、弘揚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加深對端午節文化內涵的理解。
2、激發人們對詩歌的熱愛,提高朗讀和表達能力。
3、加強社區、學校或單位內部的文化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三、活動時間
端午節當天或前一天晚上
四、活動地點
社區活動室、學校禮堂、單位會議室等室內場所
五、活動內容
1、詩歌朗誦
邀請專業朗誦者、學生、教師、社區居民等參加,朗誦與端午節、屈原、中國傳統文化等相關的詩歌作品。可以提前進行報名和篩選,確保朗誦內容的豐富性和質量。
2、詩歌創作與分享
鼓勵參與者創作與端午節相關的詩歌作品,并在現場進行分享。可以設置獎項,以激發大家的.創作熱情。
3、端午節文化講座
邀請專家學者或文化名人,為參與者講解端午節的起源、傳說、習俗等文化知識,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4、互動環節
設置互動環節,如端午知識問答、詩歌接龍等,讓參與者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端午節的魅力。
六、活動流程
1、開場致辭:主持人介紹活動主題、目的和流程。
2、詩歌朗誦:按照順序進行詩歌朗誦表演。
3、詩歌創作與分享:邀請創作者上臺分享自己的作品。
4、端午節文化講座:專家講解端午節的文化知識。
5、互動環節:進行端午知識問答、詩歌接龍等互動游戲。
6、頒獎儀式:為優秀朗誦者、創作者等頒發獎項。
7、結束語:主持人總結活動,感謝參與者的參與和支持。
七、活動宣傳
1、制作海報、傳單等宣傳資料,在社區、學校、單位等場所張貼或發放。
2、利用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渠道進行線上宣傳,吸引更多人關注和參與。
八、活動預算
略
九、活動總結
活動結束后,對活動進行總結和評估,收集參與者的反饋意見和建議,以便為今后的活動提供借鑒和改進。同時,對優秀朗誦者、創作者等進行表彰和獎勵,激發大家的積極性和熱情。
學校端午節策劃活動方案 篇3
活動主題:
我的端午,我做主,給自己一個端午節最棒的禮物
活動日期:
6月19日,也就是農歷五月初四。
活動地點:
貴州大學北區中山園
活動內容:
1、了解端午節的由來(用展板展示于活動場地)
(1)端午節的來歷;
(2)端午節的節日意義;
(3)全國各地或國外的端午節習俗;
2、包粽子材料:糯米、去皮綠豆、肉粹、粽葉、粽繩。
方法:
(1)、將粽葉折成漏斗形
(2)、在漏斗形的粽葉里放入適量的糯米、去皮綠豆以及肉粹。
(3)、用大拇指和食指按住粽葉的兩邊把那個比較長的粽葉向糯米這邊壓成一個三角形。
(4)、將粽葉包好后用準備好的繩子把它綁緊。
(5)、蒸煮。
具體流程:
(1)前期準備:聯系或委會,借來鍋和爐子,并準備好包粽子所需材料;
(2)參加的同學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有序的到包粽子場地自己包粽子,每個人只限一個。
注意事項
1、端午節所需資料必須提前做好準備;
2、為確保活動順利有序的進行,活動前作好分區(登記區、操作區、展覽區、取物區);
3、登記時要注意,將名字和粽子固定在一起時要注意:
(1)名字不能弄混;
(2)名字固定的方式,最好用長線把名字綁定在粽子上,煮的時候名字剩在鍋外面,不能沾水。
4、取粽子時人可能比較多,容易混亂,將粽子按主人名字進行分類,按漢語拼音排序(A區、B區、C區........),組織人員到相應區域領取;
5、參與人員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