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社會活動策劃書(精選3篇)
幼兒園社會活動策劃書 篇1
設計思路
幼兒園新建的溫室是孩子們最喜歡去的地方,在孩子的興趣點上,我們生成了《奇妙的溫室》主題活動。從最初的好奇疑惑到了解、使用,孩子們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著孩子們在溫室里種植的各種蔬菜種子逐個地發芽,小苗一天天長大,孩子們提出疑問,小苗密密麻麻地在一個個大托盤里“擠來擠去”,還能長好嗎?因為去年我們在種白菜的時候,曾經學習過問苗,所以孩子們已經有了初步的種植經驗。知道小苗現在雖然綠油油的很好看,可是苗太多太密,是長不好的,都拔掉又太可惜了。那么應該怎么辦呢?而且這么多的小苗總放在托盤里,不但不利于生長,也太占地方了。孩子們一直對白色柱子上那一個個小花盆充滿了好奇,能不能讓小苗搬到柱子上去呢?于是就自然地生成了“給小苗搬家——移栽”活動。搬到柱子上的小盆里還用澆水和培土嗎?怎么搬呢?搬完以后小苗會長成什么樣子呢?孩子們充滿了期待。
活動目標
1.學習移栽小苗的方法。
2.觀察小苗的根系,了解根對植物的重要性。
3.關愛植物,能主動在言語交流中找經驗,嘗試解決移栽過程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小鏟、塑料小勺、雪糕棒、寬膠帶、雙面膠、記錄本、自制標牌(用于寫植物名字、種植日期、移栽日期等)。
2.經驗準備:溫室種植、室外種植園地間苗經驗。
3.人員準備:技術員、于師傅協助。
4.場地準備:溫室、大桌子、托盤4個、小盤子8個、抹布。
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幼兒討論:種子已經發芽,長成小苗了,繼續讓它們住在托盤里會有什么問題?
教師小結:“小苗一天天長大,需要更大的地方才能更好地生長,我們小朋友照顧小苗也就更方便。”
2.給小苗搬家。
(1)簡單介紹什么是移栽。
“今天我們給小苗搬家,用一個詞說叫做‘移栽’,是把小苗從苗圃里移出來,然后選擇夠它們自由生存的空間再把它栽下,這樣它就有可能長得更好。”
(2)小苗搬家前的準備。
“托盤里不適合小苗生長了,請小朋友們為它們找找合適的新家。”
認識小苗的新家。給各種蔬菜的小苗挑選適合的新家,提醒幼兒考慮觀察和照顧小苗是否方便等多方面因素,給小苗的新家貼好標牌。
(3)給小苗搬家。
“我們已經知道了這些白色的大管道是輸送營養液用的,那這個立柱盆里的棉花一樣的東西叫什么呢?它有什么用處?小黑盒子叫什么?它是做什么用的?”請技術員講解移栽要用到的物品名稱和作用,講解簡單的移栽知識,幼兒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
(孩子們對小黑盒子特別感興趣,當技術員說這個盒子是裝基質用的時候,立刻有孩子提出自己的疑惑:“盒子側面上有很多孔,如果裝基質,不就都漏出去了嗎?基質漏出來會不會把管道里的營養液弄臟弄臭呢?這些孔有什么用處?”孩子們的仔細觀察讓他們找到了移栽種植中的一個重要技術點。通過技術員的解釋。我們知道了定植盒上的空洞有透氣和幫助小苗更好地吸收營養液的作用,在小苗長大以后,還能把根系從這些孔洞中伸出,更好地固定和便于生長。孩子們在得到答案以后不由驚嘆:“好棒哦!”我想,這是對知識和技術的贊美,也是種植活動的內在教育意義。)
通過技術人員移栽,引導幼兒觀察小苗的根系,了解根對植物的重要性。“請小朋友們說說,你想怎樣把小苗從托盤里移出來?直接拔出小苗行不行?用什么工具呢?”幼兒自己想辦法,鼓勵幼兒對別人的說法發表意見,共同探討。老師記錄幼兒預想出現的問題。
(大部分孩子說需要把小苗挖出來,蘇旭卻認為直接把小苗拔出來就可以了。我沒有直接否定,也沒有直接讓技術員給出正確方法,而是問小朋友行不行。孩子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意見:“直接拔會把小苗的根弄斷的。”蘇旭立刻辯論:“斷了一點沒有關系,它還會再長出來的。只要不全拔斷就行了。”爭論的焦點從能不能拔,細化到根斷了小苗還能不能活的問題上了。我說:“你覺得小苗能像壁虎斷尾巴一樣再長出新的根來嗎?”蘇旭堅定地點頭,孩子們也有點左右不定了。我請技術員挖出一根小苗,讓孩子們認真觀察小苗的根系。孩子們發現小苗的根不是自己平時畫的一條根,而是一條粗根上還長著很多像胡須一樣的細根。技術員給大家作了講解:“小苗的根有主根和須根,主根被碰斷以后小苗就死了,須根被碰傷以后還能再長出來,但是會影響小苗生長。”通過這次問題的提出、討論、觀察和技術員的講解,孩子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根對植物的作用。這是我們平時用掛圖講解所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
向技術員學習移栽的方法。教師在技術員操作的時候,提出問題:“定植盒里裝多少基質?放幾顆小苗?栽多深?”幫助幼兒明確:正確地移栽可以使小苗健康地生長。
(技術員說了一個比較抽象的長度1~2厘米,孩子們立刻聯想到我們上次給小苗量身高時候的測量經驗,紛紛在自己的手指上比劃出來1~2厘米大概就是自己食指的一半長。這充分說明,大班幼兒在感知事物的基礎上,已經能夠逐步整理自己的已有經驗,初步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一些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并能在活動中加以應用。由此可見:開展一次科學活動的前期準備是非常重要的。)
幼兒操作,學習移栽植物。將各組負責種植的小苗移栽到花盆里,提醒幼兒千萬不要把根弄斷。
(孩子們能夠模仿技術員的動作裝基質,并且注意不把基質灑落在桌子上。有幾個孩子還特意學習技術員裝完基質后,用手指抹一下定植盒側面,避免基質灑落的細節動作。)
把移栽到定植盒的小苗端放到立柱盆里去。引導幼兒觀察定植盒的弧度,嘗試安放方法。
為移栽好的小苗貼名簽,提示幼兒貼在什么地方比較方便看。
3.結束活動
(1)評價活動,老師針對移栽活動中的問題提出建議。
(2)討論:怎樣照顧移栽后的小苗。提示幼兒定時管理并記錄。
延伸活動
1.教師提出問題:所有的植物都需要移栽嗎?請幼兒查找答案。
2.溫室水培小苗。(溫室里側管道上有很多空洞,是水培小苗用的。)
活動反思
移栽活動只是我們進行溫室種植活動的一個片段,孩子們從最初的選種子、育苗、測量小苗的高度、做科學記錄等活動中,循序漸進地了解溫室種植這種新技術。我也充分認識到教師與環境在幼兒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要及時捕捉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把教育目標寓于幼兒的興趣之中,把科普知識物化在環境之中,從而讓孩子們在不斷更新和變化的教育環境中始終保持對知識的探求欲望。
科學活動不是一次活動就能完成的,我們應該把它與其他領域活動、區域活動以及日常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我們嘗試在繪畫、語言等方面進行結合,并在區域活動中展示。以往的圖書區都是園里購置的精美的圖書,現在,這里有很多孩子自制的圖書,如《我的葡萄藤》、《蘋果樹長大了》、《有趣的溫室》、《植物的根》。這些都是孩子們在種植活動后,大膽創想,通過畫畫、記記、寫寫這種方式,記錄自己的觀察和發現,并裝訂成冊,擺放整齊,形成了具有我班特色的的圖書角。孩子們對自己制作的圖書非常珍惜和重視,在別人欣賞自己的圖書時,由開始的“不許動”到“你輕一點”“請你放整齊”,由開始的卷皮撕頁到現在輕拿輕放,孩子們不僅行為得到了規范,道德品質也受到了培養。
溫室不僅僅是孩子們向往的地方,也是老師在教育過程中面對新理念、新思路,正確調控自己的教育觀念,積極學習新的領域知識,合理安排教育活動,完善幼兒知識能力和情感道德培養的大平臺。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還會遇到像今天溫室教育活動這樣的新鮮事物,這是對教師知識技能的挑戰。我們要不斷學習和吸取新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教育的要求,滿足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
幼兒園社會活動策劃書 篇2
為了為幼兒創設更為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幼兒在自主、開放的氛圍中,構建健全的人格,促進全面發展。我們充分的把握和利用了教育資源,讓教育跨越幼兒園 的圍墻。這對于我們一線的教師來說,如何利用好這筆財富,為教育服務,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近階段,我們在開發利用社區資源方 面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努力挖掘社區中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物質環境等教育資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得以開發利用,開展幼兒園主題活動。
社區資源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資源已逐步滲透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并給傳統的教育模式以極大的沖擊,為現代的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和 活力。社區中蘊含的教育資源是十分豐富寶貴的,它為我們開展主題活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實踐證明:利用社區資源開展主題活動,促進了幼兒良好行為品質的形 成;鞏固和豐富了幼兒的知識,促進了幼兒的智力發展;增進了幼兒間的互相合作與關愛;培養了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真正起到了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全面 和諧發展的作用
一、校社合作,社區聯動,發揮0-3早期服務的優勢
長期以來我園與社區街道、居委會聯手共建,形成了0-3歲社區早教服務的常效機制。03年以來我們堅持每學期四次平均每月一次做好社區早教示范、指導開放工 作。05-06兩年中已為社區近400戶0-3歲散居家庭,建立了一庫一冊,即不同年齡段嬰幼兒信息庫和社區嬰幼兒登記冊。為1千多人次的散居嬰幼兒與家 庭帶養者面受教育方法,對近400戶家庭開展電話、家訪等一對一早教咨詢服務。
二、師幼合作,社區聯動,發揮“行”師風“樹”表率的優勢。
在社區聯動中,我們始終把師德建設和崇尚師德風尚作為首要任務。獲區“學習型”班組的教師和被評為區“文明組室”的后勤為園的文明創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社區共建,我們強化教工“內強素質外樹形象”。通過多種渠道樹立崇尚文明之風的窗口形象。我們堅持把創建活動與豐富社區文化相結合,積極參加社區“軍地戰歌”文演,社區首屆藝術節,殷行街道運動會等多項活動。在共同促進社區學習型家庭創建中,利用幼稚園二百多名幼兒人力資源,與民星圖書館簽定了共建協議,有計劃地開展“推薦一本好書”。樹立“身在社區、心系社區、服務社區、奉獻社區”的思想,從而形成較好的工作機制和工作模式。黨員為居委會老年活動室讀報、為社區打掃健身活動場所,志愿者帶幼兒進社區“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參加為社區80歲以上老人祝壽,與社區退休老干部共度敬老節等活動。
三、居民合作,社區聯動,發揮社會資源共享的優勢
聯動帶來的是積極的正面效應,也凝聚了社區居民與學校的感情。促進了資源的共享。如幼稚園常年有一支社區家長志愿者護校值勤隊伍,每天7:35—8:30從不間斷。 0-3歲親子站開放活動,居委會干部都會自愿充當志愿者。而幼稚園每年暑假安排志愿者,提供開放場地,讓社區居民在園內舉辦納涼晚會。每周一次向社區“老 年合唱團”提供練歌場所也形成了貫例。同樣社區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來之民星幼稚園志愿者們“每月一捐”愛心奉獻的社區幫困溫暖。這些都體現了社區群眾與學校 的關系,創造了社區大家庭的和諧氛圍。在進行社區活動的過程中,我們也挖掘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尤其是中大班幼兒進行的“安全日活動”,“超市購物活動”“小區讀書館活動”,即豐富了幼兒的校外生活,積累了基礎的社會經驗,又增強了幼兒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自信心。
幼兒園社會活動策劃書 篇3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品嘗方法、辨別水果酸甜的不同的味道。
2、能夠把幾種特征比較明顯的水果按酸和甜進行分類。
活動準備:
1、準備各種水果或圖片,蘋果、鴨梨、山楂、柿子、香蕉、葡萄等。 2、選常見的、對比明顯的、最好是同類的酸甜不同的兩種水果、數量若干。
3、水果刀一把、水果盤一個、牙簽若干。
活動過程:
大家好,我是魔術師,我帶來了很多很多好吃的水果來送給大家。
1、出示魔術棒,玩變魔術游戲。
“小朋友看這是一根魔術棒,這根魔術棒可厲害呢今天我們就用這根變出好吃的東西,現在請小朋友和魔術師一起變。
(1)變出水果并提問:他們叫什么名字?
(小朋友真棒,現在魔術師就把蘋果送給你們)
(2) 變出橘子并提出問題。
(3) 現在請小朋友看看魔術師還能變出什么?(梨子)
(4) 變出香蕉并提問。
(5) 變出葡萄并提問。
2、出示用來品嘗的兩種水果:它們叫什么名字?從外表看上去有什么不同?你們想嘗嘗它們是什么味道的嗎?(小朋友可真厲害,現在魔術師把這兩種水果也都送給你們)
(1)吃水果:老師用水果刀把水果分成小瓣,用牙簽分給幼兒品嘗(先品嘗酸的,再品嘗甜的),請幼兒說一說他們的味道。在幼兒品嘗的時候,老師根據幼兒的不同表現,花兩個表情娃娃在黑板上。幼兒品嘗過后,請大家猜猜老師畫的哪個娃娃剛才吃到的是甜果,哪個娃娃吃到的是酸果。
(2)翻開《幼兒習得手冊》,讓幼兒認識。老師提問:這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魔術師今天很開心和這么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兒游戲。”謝謝大家,現在小朋友們品嘗水果吧!不過,再吃之前你們必須告訴老師這是什么味道的水果才可以吃,否則就不行了。
3、想一想還有什么水果是甜的和酸的?并把它們分類。
活動延伸:回家后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品嘗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