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重陽節的資料
重陽節喜悅之情
重陽節更帶給人們無數的歡歌與喜悅。詩人孟浩然就在《過故人莊》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整篇文章輕快活潑,洋溢著農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寧靜和諧,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中,表現出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喜悅之情,并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賞美麗景色。
重陽節思親之情
重陽節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思親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在兩篇作品中深切表達出詞人思念丈夫的真摯情感,令人惻然。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孟嘉落帽
孟嘉,字萬年,是晉代名士,少有才名。晉朝永和年間,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參軍,甚得桓溫的器重。
一年重陽佳節,桓溫在龍山大宴屬下的僚佐,吟賦詩。此日所有僚佐都是戎裝赴會,把酒言歡。正當大家詩興大發之時,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孟嘉的官帽吹落,他竟然沒有發覺,還在那里與人高談闊論,這是一件有傷大雅之事。桓溫見到這個情形,便暗示其他人不要提醒孟嘉,想看他如何善后。
不久,孟嘉去如廁,桓溫命人取帽放回他的坐處,又命文士孫盛寫一篇文章嘲笑他。孟嘉回來看見官帽和孫盛的文章,馬上乘興作文以答,由于他文詞俊美,受到眾人的贊賞,桓溫也沒有怪責他。
后人便把“孟嘉落帽”作為一個重陽節的典故,還有人將重陽節稱為“授衣之節,落帽之辰”。
在古人吟重陽的詩詞中,有不少提及這個典故,如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云:“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李白有詩句云:“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宋人辛棄疾詞有云:“龍山何處?記當年高會,重陽佳節。誰與老兵共一矣,落帽參軍華發!”
陶潛賞菊,白衣送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于孟嘉的外孫——晉朝大詩人陶潛。陶潛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潛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