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少年朗誦串詞
▲《琵琶行》(白居易) 顧冠仁作曲 孫道臨朗誦 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清脆美妙,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經在這個世界上彈奏了一千多年。它和它的姊妹篇《長恨歌》一道,成為奉獻給千秋萬代藝術精品,人道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一曲《琵琶行》,司馬青衫濕。這是同情的淚,表現了詩人對被壓在最下層的藝妓的理解和同情。這也是傷感的淚,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心靈呼應,使白居易不能不聯想起他自己遭貶流落的命運。然而,這首傳世絕唱的奇妙在于,作者對自己命運經歷的描繪,在詩中卻是淡入淡出,只把一懷愁緒傾泄在琵琶曲的美妙和歌女的凄涼身世中。《琵琶行》所以能響徹千年,大概正是這種悲劇美的力量。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古曲伴奏 姚錫娟朗誦嫩綠的春色,宛轉的江流,半開的花蕾,銀色的月光,靜謐的夜晚,大自然設計了這些良辰美景,愉悅人類的心靈,陶冶人類的情操。其中的哪一道景色都足以叫人浮想連翩,心曠神怡。然而,盛唐之初,一位詩壇俊杰張若虛卻神奇地把這五種景色凝結在一首詩作之中,成為響徹歷史長廊的盛唐之音,詩中之詩。即使是在千年之后,我們如今來吟詠這篇美文,依舊是齒頰生香。它分明是一幅朦朧而空靈的水墨丹青,月夜里的江花,江花下的春水,春水邊的游子,游子心中的怨婦,詩情畫意、兒女情長與歷史滄桑渾然一體,水乳交融。它又分明是一首清麗而委婉的江南絲竹,以哀而不傷的淺吟低唱,贊美自然,歌唱愛情,感嘆人生。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但愿我們美好的人生路上,永遠有這樣一片皎潔的月光。
▲兵車行 配樂:顧冠仁 朗誦:孫道臨 一首《兵車行》,伴隨著隆隆兵車,嘶嘶戰馬,碾過了幾個世紀,永遠凝固在歷史的畫廊上。杜甫用他那枝神奇的筆,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一幅戰亂時代生離死別的長卷。展開這軸畫卷,悲切慘烈的場景撲面而來:一陣陣捶胸頓足的哭號,一聲聲依戀心酸的叮囑,一雙雙緊緊扯住親人衣襟的手,一團團兵車疾駛揚起的塵土,還有那邊塞血流成河,白骨累累,家園滿目凋敝,民不聊生,激憤哀怨都從詩人的筆下噴涌而出,直刺窮兵黷武的黑暗王朝。這是帶血的控訴,這是對歷史的拷問。 第三部:鳳凰涅槃走過洪荒,走過秦漢,當唐風宋韻也漸去漸遠的時候,我們見到了二十世紀初露的曙色。輕輕推開現代文學之門,一陣現代白話的清新之風拂面而來。它一掃駢文八股整齊劃一的晦澀與沉悶,開始在現代生活的黑白琴鍵上彈奏自由、瀟灑而靈動的旋律。我們和戴望舒相逢在迷蒙的雨巷,和老舍一起品評紅墻碧瓦的北京城;林語堂點起煙斗思量秋天的況味;徐志摩揮揮手與康橋話別;魯迅筆走龍蛇寫下沒齒不忘的紀念;方志敏激情無限在鐵窗下吟頌可愛的中國。一樣的符號系統表達喜怒哀樂,一樣的思想脈搏為興衰更替跳動。大師們沒有走遠,他們也正在傾聽。
▲《可愛的中國》(方志敏) 李默然朗誦 不分膚色,無論地域,在人類擁有的優秀品質中有一項永遠光芒四射,那就是愛國。屈原叩問蒼天,怒沉汩羅江;辛棄疾夢里沙場秋點兵;譚嗣同橫刀向天笑,迸發的無不是愛國情懷的萬丈光焰。而方志敏一篇《可愛的中國》,則點亮了中華民族愛國方陣中一支最亮的火炬。在這篇絞刑下的報告里,我們透過鮮血浸透的模糊字跡,讀到了這位偉人的傾訴和摯愛;在這曲屠刀前的歌唱中,我們透過槖槖的鐐銬聲,聽到了憤怒和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