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法科普知識講座
(四)世紀與年代
格里歷紀年以公元1~100年為公元1世紀……1901~2000年為公元20世紀,它是從“1”起計的.1850年,Chronicle(年代)一詞逐漸流行,它是從“0”起計的,如公元1990~1999年稱為20世紀90年代.為了使“世紀”與“年代”相協調有人建議以“年代”為準,十位數整齊劃一,且符合計算機廣泛應用的時代潮流,并規定和認同公元1世紀只有99年,以便解決未設立公元0年的困惑.
筆者認為宜以約定俗成和尊重歷史為原則,如果硬要統一從“0”起計,世紀數就必須減1,公元1~100年即公元1世紀,就要改稱為0世紀,公元20世紀就要改稱為19世紀;其實世紀和年、月、日一樣,為序數詞,只不過漢語省略了“第”字,1月1日,不能稱為0月0日.
筆者認為可以找到世紀與年代兩者相安的辦法──實行雙軌制:由于一生中難遇到世紀年,所以宜專指,不必劃歸年代管轄,建議規定并認同每世紀初的1~9年稱為“某世紀初年”,某世紀11~19年稱為“某世紀一十年”,并應該與其它八個年代一樣得到廣泛的應用.
(本文初稿為筆者在老年學校的講稿,后分3篇刊載在臺北《科學月刊》1995年3、7、8期,現略作增刪)
(五)夏歷
我國在夏朝已形成陰月陽年合歷雛形,絕大多數時間沿用其月序(雨水所在月為正月),故名夏歷,為我國古代的文化科技瑰寶.“文革”時期以“四舊”為由更名“農歷”.其實它并不囿于農圈,海內外華夏同胞和許多周邊國家均用其跟公歷對照使用.夏歷歷月類同伊斯蘭歷,但用“定朔法”,以朔為每月初一,比伊斯蘭歷約早2日,且大小月無定序,常有2~4個連大月和2個連小月,不便記憶和使用.
夏歷將冬至(這天陽光垂直于北回歸線)到次年冬至──“歲實”(回歸年)依黃道角度等分為二十四節氣,為夏歷的陽歷成分.冬至~小雪等十二中氣(簡稱氣,關鍵性節氣)為夏歷冬月等相應月份的標志,而十二個節氣(簡稱節)可在相應月的上半月或前個月的下半月,如大雪可在冬月的上半月或十月的下半月.
由于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的,冬至和小寒距太陽較近,合計約長29天10小時,夏至和小暑距太陽較遠,約長31天10小時,冬季每個月的中氣日期移動不大,其余季度的中氣日期逐漸推遲,終會落在月末,使下個月,成為有節無氣,19個回歸年約與235個朔望月等長,但只有228個中氣,必定有7個月缺中氣,在某月后,就稱“閏某月”,意為其附屬之月,該年稱為閏年,有13個月,約384天左右.民諺說:“3年兩頭閏,3年兩不閏”.巧妙地使平均歷年近似回歸年,回歸年與朔望月協調一致.
凡缺中氣的月份都是閏月嗎?也不盡然.如甲子(1984)年閏十月和次年正月均無中氣,該定哪個月為閏月呢?這種情況發生在年前或年尾,某月十五為節,初一和三十各有一個氣,臨近的數月里就會出現兩個缺中氣的月份,這時得安排冬至所在月為冬月.因而甲子年冬至和大寒所在月為冬月,十月后缺中氣之月為閏十月,雨水之月例外的成為臘月,雨水后面的缺再氣之月仍安排為正月.
秦代以前,閏月安排在第十三月,到了漢初,改在九月之后,稱為“后九月”,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四川閬中落下閎與鄧平等天文學家研制的《太初歷》,當時采用“平氣法”,規定缺中氣月為閏月.
西方也是依黃道角度等分為十二宮,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318-319頁引述我國現代著名科學史家錢寶琮的文章:“《漢書•律歷志》中載有十二次起訖度數,它們是和二十四節氣相對應的,以十二節氣為各次的起點,十二中氣為各次的中點,不過因歲差的影響,逐漸變化,明末以十二中氣為各次的起點,十二節氣為各次的中點,如冬至和摩羯宮、我國古代的星紀、丑宮相對應”.它們跟公歷日期、夏歷月份及地支生肖的對應關系如下表.
黃道十二宮十二次十二辰二十四節氣地支生肖及日期的對應表
十二次 十二辰 十二宮 公歷 夏歷 地支生肖 中氣 節氣 公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