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春節(jié)的故事:梅州的春節(jié)
梅州的春節(jié)頗具特色。
首先從準備年貨說起。冬至前后,家家戶戶開始準備——自制臘肉、臘腸。準備好用鹽腌制三四天的肉,再用茴香、小皮、八角、花椒泡白酒制成的調味料均勻涂抹在肉上;而制作臘腸工序復雜些,需準備攪碎的肉餡、刮洗干凈的粉腸和小漏斗,用制作臘肉的佐料拌好,待入味后再用漏斗一點點地往粉腸里面塞肉,最后用繩子串好,進行7-10天的晾曬即可。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覺得家鄉(xiāng)提前充溢著濃濃的年味。
到了年二十三左右,每家每戶開始準備客家人特有的煎堆、果條和客家娘酒。用浸泡十天左右的糯米磨成粉,目的是讓煎堆、果條入口即化。到了煎煎堆和果條(果條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把面捏成喜歡的各種形狀)的那天,家里異常熱鬧。一吃完中午飯,大人便早早備好大竹篩、米篩、花生油,還有熬成的一大桶糖水開始開工,只見堆積的糯米粉山在糖水和大人們的攪拌、揉搓下,逐漸變成了一個個小面團。此時圍坐一團的孩子們迫不及待地抓起面團揉成一個個似乒乓球大小的圓球,放到灑滿白芝麻的米篩上,等待大人起油鍋煎煎堆,那種等待的興奮勁難以言表。而長輩們擔心一群小饞貓吃剛煎的煎堆上火,每一回都不忘先用蜂蜜水浸泡后才端出來。客家娘酒一般都是每年10月份用糯米和酒餅釀造,多用于節(jié)日或是女人坐月子的時候飲用,這時候拿出來用酒壺煮開,放點曲調成紅顏色,代表日子紅紅火火;或是用特制的瓦缸加黑豆進行烘焙。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覺得家鄉(xiāng)人勤勞、善解人意。
年二十五,正式入年,俗稱“入年卦”。每戶人家都要進行徹底的大掃除,每個人都必須講吉利話,正所謂“入年卦,講好話。”
除夕當天午飯后,各家開始貼春聯(lián),貼門神、門前利是,掛燈籠。張燈結彩后,小孩早已按捺不住,嚷著早早沖涼穿新衣裳;大人則忙著一年一度的年夜飯,因為它不僅是除夕的一頓晚餐,更承載著一家人團聚的期盼。正所謂“無雞不成宴”,做法多樣的雞肉是首道菜,預示新年乖乖,身體健康;第二道菜是釀豆腐,寓意著來年生活富裕;第三道菜是吃魚丸、揮丸,用客家話的諧音就是新的一年吃不完,用不盡。除了這些外,還有付卷、大蒜炒臘肉、蒸臘腸等家常特色菜,再配上自制的客家娘酒、煎堆,滿屋飄香,其樂融融。晚飯過后,就是長輩給未參加工作的孩子們發(fā)壓歲錢的時刻。
正月初一。鞭炮齊鳴入耳來,煙花璀璨齊綻放,喜氣洋洋過大年。但切記初一初二不能拿掃帚掃地,這樣會把財氣、喜氣掃走。等到了年初三一大早才是“掃窮鬼”的時候。
正月初二、初四。是嫁出去的女兒和姑爺一起回娘家(轉妹家)的日子。馬路上車水馬龍,只見大人小孩個個穿著新衣裳,眉開眼笑,手提應有盡有的酒肉、點心、水果等。見到自家的長輩、小孩,都不忘作揖道聲:“新年好!”并熱情地遞上利是(紅包)。有了女兒們一家的到來,家中的歡聲笑語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正月十一到十五,亦是梅州特有的節(jié)日——賞燈。這堪稱家族盛會。只要哪戶人家當年添了男孩,就要在自家的祠堂集中進行賞燈儀式。先是敲鑼打鼓、舞獅舞龍迎請花燈,并在節(jié)日當天,男女老少歡歡喜喜前往祠堂,添了新男丁的家庭務必抱上新丁,帶上備好的滿桌上好酒菜和一擔供孩子們吃的糖果點心,到了祠堂后,先供奉祖先,然后與眾多親朋好友分享。儀式之后,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煙花盛會。整個儀式隆重而熱鬧非凡,毫不夸張地說,在梅州人的眼里,賞燈甚至比過年還重要。
到了正月十六——傳燈。梅州的春節(jié)到這才圓滿劃上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