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除夕守歲的散文美文:餃子
也許是生長在軍營的緣故,對冬至吃餃子并沒有多少記憶,倒是春節時的餃子讓人難忘。
從記事起,每年的大年三十,母親必定要包很多餃子。大年三十午夜的鐘聲響起后,我們還又吃又玩的不亦樂乎,母親就會端上熱騰騰的餃子,不管能否吃得下,我們每個小孩都會積極的搶餃子,似乎是在搶運氣,也是在互相逗著玩,平時飯桌上是不允許這樣打鬧的,但年三十是個特例,母親和父親笑瞇瞇的看著我們鬧,說,吃飽了,好守歲哦!
守歲就是守夜。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之義;年輕人守歲,是為祝福父母長壽。總之,守歲的意思既是惜別如水的歲月,也是期待新年的美好。但小孩子是不懂那么多的,只是為了好玩,我們吃飽了餃子就開始各種游戲,一直玩到眼皮實在睜不開,被父母抱上床。
大年初一一大早,母親就挨個叫我們起床,吃餃子。經過大半夜的折騰,這會兒的餃子感覺格外好吃,我們都把肚子吃地圓鼓鼓的,再穿上新衣服,隨父母去拜年。
長大進了軍營,更多的是和戰友們一起吃餃子,自己和面自己包,餃子的形狀也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我們一樣,各不相同。記得在軍校,是將面粉和餃子餡分發到各班的,哪個班先包完,就端到炊事班先下,為了先吃到餃子,各班同學包餃子都和時間賽跑一般,包出來的餃子,有的像包子,有的像湯圓兒,煮熟后撈出來一看,大家都笑成了一團,那餃子大的可以到奶奶輩兒,小的連孫子輩兒都排不上。
調到丈夫所在部隊的第一年,春節無法回家,在那個貧瘠的山溝里,濃濃的鄉愁隨著漫天的雪花兒越來越厚越重。
一些戰備值班不能回家的單身戰友們好像商量好了一般,都說年三十晚上在我們家里過。那是一個難忘的春節。年三十一大早,我們家就熱鬧了起來,每個人都熱情高漲的準備燒一個家鄉菜,摘菜的,剁肉的,打趣的......各種聲音在我們那個小小的屋子里響徹成了一首歡聲笑語的節日進行曲,丈夫信心滿滿地說要給我們做一道很有質量的菜---蛋餃。
蛋餃,源于江浙一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很難也非常耗時間,是將雞蛋打好攪勻,拿一個里面用豬油擦過的湯勺在小火上,待湯勺熱了,將雞蛋倒入湯勺,不能倒多,只能是一點點,使雞蛋形成一層薄薄的蛋餅,放一點肉餡,把蛋餅折疊起來,邊沿用筷子一點點壓實,湯勺既不能太熱,太熱會將蛋餅烤糊,也不能太涼,涼了邊沿無法合攏,一次只能做一個。
看著丈夫耐心的將一個個黃黃的蛋餃倒進碗里,我忍不住想嘗試一下,結果一個也沒有成功,丈夫得意得說,這是技術活兒,有難度呢!那你教教我唄!我說。丈夫更加得意了,此技術傳男不傳女。我撲哧一下子笑了,那如果我生的是女兒,豈不是以后要吃蛋餃都得你做?沒有想到一語成讖,半年后我們有了女兒。
再回到年三十吧,我們將兩張書桌拼在了一起,隨著大家的菜一道道端上來,滿滿一桌菜熱氣騰騰地閃耀著各種顏色,煞是好看,最后是丈夫端上來的一個火鍋,里面黃騰騰的蛋餃上下翻滾,鍋里各種配菜散發出熱烈地香味兒,戰友們共同舉杯,慶祝新年的到來,那是一個美好的夜晚,溫暖的氛圍里,各種口音的祝福不斷,在起伏的笑聲里我的鄉愁一掃而光。
以后隨著條件越來越好,餃子已經不再是果腹的美食,餃子成為了一個象征,一個美好富裕,一個彼此祝福的象征。
每年春節若是休假在家,母親依然要讓我們包餃子,依然是新年的鐘聲響起后每個人都要吃餃子,家里燈火輝煌,外面煙花四射,電視里的春晚連接起了全世界的華人,此刻,大家都會夾起餃子,向國家向民族向親人送上濃濃的祝福,只是沒有了守歲,有點遺憾有點想念。
大年初一一大早,母親還是會煮餃子,讓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吃一點,吃完后,用漂亮的器皿盛放滿各種零食水果,等待著拜年的親戚們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