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創新理論課件
強調全黨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統一行動。 進一步強調求真務實,把它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并列作為黨的建設第二項基本要求。 增寫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加強對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的內容。 對黨員和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認真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增寫了干部選拔監督的內容,強調選拔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增寫了黨重視監督干部的內容。增寫了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的內容,強調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原則,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
對黨的基層組織新要求。也增寫了積極創先爭優的內容。 以上是對黨的通過的《黨章》部分修改內容作了介紹和學習,我們學習黨章,一方面要全面掌握黨章的基本內容;二要嚴格遵守黨章的各項規定;三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做學習黨章、遵守黨章的模范。我們在會前,每個人已經發了一本新的《黨章》,希望我們機關黨員,還有我們今天來參會的各個村里面黨組織,要把我們的黨章回去以后,組織認真的學習。
黨的創新理論課件范文三
一、創新能力與國家、區域競爭力
(一)創新能力與國家競爭力
創新即原始性的科學發現和原始性的技術發明,是指在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前人所沒有的發現或發明。創新是國際競爭力的源頭 。
1、國家競爭力的內涵
國家競爭力是指國家產業創新和升級的能力,即國家獲得生產力高水平及持續提高生產力的能力。
2、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
(1)綜合國力的定義
綜合國力是指一個主權國家賴以生存與發展所擁有的全部實力及國際影響力的合力。綜合國力的內涵非常豐富,是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國防、外交、資源、民族意志、凝聚力等要素有機關聯、相互作用的綜合體。
(2)綜合國力的分類
綜合國力有潛在綜合國力與現實綜合國力之分。
現實綜合國力是指構成綜合國力各要素已經具備的實力和各要素之間有機組合所顯示出的整體實力。
潛在綜合國力是指隨著經濟增長、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由于某些要素實力增長,非物質要素水平與狀況改善以及系統結構的變化致使整個要素系統組合功能增強的潛在能力。
(3)綜合國力與國家競爭力的關系
綜合國力競爭的基礎和條件往往突出地表現在國家競爭力上。
國家競爭力不僅包括綜合實力,還包括實現綜合實力的社會經濟環境條件和運行整體的競爭力,以及長期持續發展的內在的成長能力。
從根本上說,國家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的區別在于,經濟價值究竟發生在社會的哪個地方。
3、技術創新與國家競爭力的關系
(1)技術創新提高國家競爭力
(2)國家競爭力的提高有利于技術創新
(二)創新能力與區域競爭力
1、什么是區域競爭力
區域競爭力就是能支撐一個區域持久生存和發展的力量,即一個區域在競爭和發展的過程中與其他區域相比較所具有的吸引、爭奪、擁有、控制和轉化資源,爭奪、占領和控制市場的能力,為其自身發展所具備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 。
區域競爭力分為三個層次:基礎競爭力、和主導競爭力
基礎競爭力是由、勞動力、設施、科技等基礎性要素產生的競爭力。
區域的核心競爭力亦即區域的,是指區域內的在一定的濟體制和經濟運行環境下,所表現出來的綜合實力及其發展潛力強弱的程度。
區域主導競爭力是指輻射與聚集能力的大小。
2、如何理解區域競爭力
區域競爭力內涵應注意突出以下要點:
①競爭主體是具有相對獨立的一國內的經濟區域; ②區域競爭是全球化背景下的開放式、國際化競爭,特定區域的競
爭對手并不限于國內,還包括所有基于特定資源、要素或有利條件形成競爭關系的國外區域。
③區域競爭力的強弱直接表現為區域內產業(或)相對于其他
區域內產業(或企業)創造財富、爭奪國內外市場能力的強弱,其根本目標在于保持區域經濟持續增長,而這種能力的形成與強化則主要得益于該區域對全球資源的吸引、整合和有效配置。
3、創新能力與區域競爭力的關系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源泉。
自主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實力的重要途徑。
區域創新能力是影響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是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創新能力與企業競爭力
(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技術創新能力擁有以下幾個特征,使得它成為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
1、價值創造性
2、可擴展性
3、難以模仿性
(二)企業獲得創新優勢的可能途徑
1、新產品或新服務
2、新工藝
3、復雜型創新
4、對知識產權進行法律保護
5、增加\開拓競爭性因素
6、時限因素
7、穩健的設計
8、規則重塑
9、將各個部分重新組合
10、其他
(三)技術生命周期越來越短
每一項技術都有它的生命周期,具體可分為:①科研、②試驗、③推廣、④普及應用、⑤老化,這五個階段。
原有的技術和產品由于下述原因而被逐漸淘汰:①使用新技術可能取得更好的經濟效果;②出現了效率更高、經濟效果更好的替代技術;③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消費觀念的變化,原有產品的設計、結構、功能等,已不能適應生產、生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