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深愛之切黨員體會(精選3篇)
知之深愛之切黨員體會 篇1
《知之深 愛之切》是一部光輝著作,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在《中國青年》1984年第五期發表的文章中說“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唯有對家鄉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
讀到這我想到自己的故鄉隆堯縣,反問自己對家鄉能夠做到知之甚深嗎?能夠做到愛之愈切嗎?有些慚愧。雖然我也很愛自己的家鄉,但距離習的要求還有很遠。首先我對家鄉的了解就不夠深入,所以我專門找了本《隆堯縣志》來隨時翻閱。
隆堯縣位于冀南大地,境內堯山突兀,五水競流;物華天寶,鐘靈毓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這方故土,乃帝堯始封之地,李唐故里,后周太祖郭威、世宗柴榮誕生地,有著豐厚的人文資源和秀美的自然景觀。早在6020xx年前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因最早發掘的河南省澠miǎn池縣仰韶村遺址而得名。時間在公元前5020xx年到公元前3020xx年間。以彩陶文化最為著名。出現農耕業萌芽。)
時期,便有先民在這里魚檣嫁獵,休養生息。在這方沐浴著唐堯遺風的熱土上,曾孕育出開國皇帝后周太祖郭威、繼位皇帝周世宗柴榮、周恭帝柴宗訓;追封皇帝李唐先祖宣皇帝李熙、光皇帝李天賜,后周先祖睿和皇后柴氏兩位皇后,可謂"帝王之鄉"。域內自西漢置廣阿、柏人、象氏三縣,歷經廢置改并、幾易縣名。西部柏人曾改柏仁,唐天寶元年更名堯山縣;東部廣阿曾改大陸、象城、昭慶,北宋開寶二年改稱隆平縣。8月,隆平縣成立邢臺地區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隆平縣委,成為隆堯縣現代史上最重要的歷史事件。1974年8月,隆平、堯山兩縣合并,取兩縣縣名之首字,定名隆堯縣。
知之深愛之切黨員體會 篇2
知之深 愛之切這本書是習在正定生活工作軌跡的記述,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他堅定忠誠、一心為民、勇于擔當的高尚品格,這本書中所蘊含的政治智慧、理論營養和思想內涵對大學生村官扎根基層、服務農村有重大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在農村工作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思想,在農村工作中我們首先要樹立為民服務的思想,只有有這種思想我們才會積極努力的開展三農工作,為人民服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的宗旨,主人公在正定工作時從為民服務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振興正定大業,做奮發有為新人的口號,我們在工作中我們要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樹立遠大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激勵自己不斷的朝這個目標前進,遠大的目標再加上務實的工作態度這樣我們的工作才會不斷取得進步。還有一點也是一直強調的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態度明朗,對不好的思想和行為要堅決說不,大力反腐就是這種思想的行動化,我們要經受住誘惑的考驗。呂玉蘭同志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高風昭日月,亮節啟后人一文就是為她而寫的。
2.工作方法,在農村工作中我們要做好基礎工作,在實際的工作開展中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調查,知己知彼,了解事情的實際情況,然后再從總體上進行規劃,全面布局工作,做到心中有數,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要抓好落實工作,只有謀劃沒有執行力也只是空想而已,不落實好就可能導致形式主義,空想誤國,實干興邦就是此理。
3.工作依托,在工作中只有務實的態度和實干作風也是不足的,依托創新和人才會使我們的工作事半功倍,農村工作應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政治上敏銳,工作上要創新,農村工作瑣碎且復雜,遇到的問題多,找出新思路、新方法,才能突破工作中的僵局,不斷進行改革,為建設新型農村服務,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所起到的作用突出,在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人才,好的帶頭人可以帶領群眾找到好方向,發展好經濟,在工作中要念好“人才經”開拓翻番路。
我們要在深刻理解知之深 愛之切書中所提到的工作思想、方法和依托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努力工作,為建設現代化農村服務。
知之深愛之切黨員體會 篇3
“愛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因何而愛?因為知之深,所以愛之切。詩人艾青面對滿目瘡痍、生靈涂炭的祖國,詠出了“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詩句;魯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熱血,也是出于對祖國真摯的赤誠。而這種情感越是熾熱,越是來源于對祖國深徹的了解。在正定的三年,便是知的三年,更是愛的三年。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又怎樣學習《知之深 愛之切》?怎樣實踐《知之深 愛之切》的精神?
愛國,也是。詩人艾青面對滿目瘡痍、生靈涂炭的祖國,詠出了“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的詩句;魯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熱血,也是出于對祖國真摯的赤誠。而這種情感越是熾熱,越是來源于對祖國的深徹的了解。所謂“知之深方能愛之切”,就像愛一個人,一見鐘情的情感很少能夠地老天荒,只有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對彼此的了解逐漸加深,兩個人在彼此的心里的分量越來越重,彼此間的情感才有可能日漸深厚。這種情感從來就不是上級領導或者長輩說“你必須愛他”,就能夠毫無保留地愛上他的。
七零后的一代是看著革命烈士的影視劇長大的,小時候的潛移默化讓這一代的人心里還有“英雄情結”,還有對祖國的熱誠,更有天生的壯志豪情,這一代的人很容易義憤填膺,很容易群情激奮。那么,是不是說八零后、九零后甚至是零零后的年輕人就沒有意氣風發的時候了呢?事實絕對不是如此。現在我們的國家一旦遇上什么大事,志愿者中占多數的還是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輕人,他們的身影就像我們的鮮紅的五星紅旗,青春和熱血震撼著千千萬萬國人的心。那是因為他們埋首書桌之時,依然抬頭仰望世界,俯首注視大地,他們深知我們這片大地上的榮光和痛苦。我們中國申奧成功,他們歡呼雀躍,2019年北京奧運,最辛苦最熱情的是他們;沖在支教最艱苦的第一線的更是他們。他們就像夜空中最耀眼的星光,點綴了我們偉大中國最浩瀚的蒼穹。
了解,是愛的基點。了解最真實的國情,而不是道聽途說,不是刻意美化矯飾。如果可以,請到農村去,請到我們中國廣闊的天地中去歷練一番,用自己的眼睛看我們這片大地上的日升月落,去聆聽我們這片大地上的呼吸和心跳,用心感受我們這片大地上的歡欣和痛苦。因為現在有些媒體不夠負責任,要么一片怨大仇深,讓人倍感絕望;要么全是報喜不報憂,麻痹我們的神經,形勢一片大好。這種失實,是對我們的愚弄。而且,媒體,畢竟呈現的是別人的觀點,別人的觀點只可作參考,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中央臺的《面對面》真實勇敢,《新聞周刊》客觀理性,浙江經視的《新聞深呼吸》睿智犀利,我們學校可以好好利用“兩體一藝”的時間,組織學生和老師觀看。學習從來都不是關起門的事情,“兩耳不聞窗外事”,圣賢書肯定是讀不好的。現在的我們不知道我們的身邊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不知道自己與我們這個家鄉到底有什么關系,與我們這個國家有什么關系,我們能為我們這個家鄉和我們的祖國做點什么。2019年,汶川地震的時候,學校組織全校師生捐款,在捐出錢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滿是虔誠和快樂。因為我捐出了自己的一片真心,我獻出了自己的一點點力。所以,我們不是缺少愛心,而是我們對我們周圍的世界還不夠了解。平時的我們更多的是處在一個混沌的狀態中。組織學生和老師看看玉環新聞,臺州新聞,就更有必要了。經典音樂欣賞,電視散文,紀錄頻道的經典紀錄片,《動物世界》,《百家講壇》,《子午書簡》,都可以嘗試。不要讓“兩體一藝”的時間又一次地被作業填滿,真正地發揮它的作用吧,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盡量讓學生在校的每一分鐘過得精彩一些更精彩一些。
愛,若流于形式,很快會流失。愛,若只停留于嘴上的口號,總會讓人厭惡,最終遭唾棄。愛國,從來就不是喊喊口號的事。愛國,也從來不是誰說“你必須怎么做”就能做到的。讓年輕的心找到肆意馳騁的舞臺,讓豪情壯志有個釋放的天空,讓追逐夢想的腳印有個延伸的理由。愛國,必須是在深徹地了解國情之后,自然產生的情感。因為只有這樣的情感才能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才能刻骨銘心,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