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工作總結及工作思路
2010年,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市扶貧開發辦的大力支持下,我辦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發3號文件精神,圍繞全縣推進“四件大事”和實施“四大戰略”的目標要求,以整村脫貧連片開發為重心,以整村推進、產業扶貧、扶貧培訓和易地扶貧等主要手段,進一步改善貧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績。
一、2010年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堅持整村推進扶貧方式,加快貧困村整村脫貧步伐。全縣扶貧開發堅持整村推進工作思路,新啟動和繼續實施3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工作;把整村脫貧作為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調查研究,認真做好規劃編制,積極整合資源,啟動了17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工作。一是繼續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共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實施道路和橋梁建設項目82個,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305公里,新建公路橋和便民橋6座;實施農村人畜飲水工程項目22個,解決了1萬人飲水困難問題。二是積極培育助農增收的扶貧產業,利用財政扶貧資金重點扶持油茶、烤煙、養殖業、林果業等特色產業,并盡可能地覆蓋廣大貧困人口。累計扶持新建油茶基地XX畝;實施50個貧困村臥式烤房建設,穩定發展烤煙基地2.5萬畝;發展林果基地1.16萬畝;結合各地實際,啟動新建產業扶貧示范片32處9400畝。2010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可達到3307元,比2010年增加529元,增長幅度達19%。全年可望減少農村建卡貧困人口1萬人。三是探索建立貧困村村級互助資金,緩解貧困人口缺乏產業發展資金的困難。通過競爭獲得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試點資格的天館鄉魏市村、毛壩鄉天蒼村、偏北鄉汆鴨村、楠木鄉紅莊村等4個村分別建立了貧困村互助社并實現正常運轉,項目初見成效;新啟動了4個中央試點貧困村互助資金項目。通過實施整村推進和整村脫貧工程,貧困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持續改善,貧困落后面貌得到進一步改變。
(二)加大圓梁山片區開發力度,打造扶貧試點示范工程。堅持把圓梁片區扶貧綜合開發作為全縣扶貧工作的重點,進一步加大了資金整合和投入力度,至片區開發啟動以來,已累計整合投入各類資金3.8億元,實施片區開發項目85個,對該片區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社會事業等進行綜合整治,該片區扶貧綜合開發取得明顯成效。一是交通條件全面改善,總長82公里、貫穿整個圓梁山片區的酉牡公路已經全線建成通車;啟動新建涂市-腴地通暢公路建設14公里,開工新建村級公路6條70公里,通組公路45公里;扎實做好新啟動建設6條83公里村級公路的前期各項準備工作。目前,該片區正在逐步形成以酉牡公路為主線,以農村通達公路、通組公路為支線的片區交通網絡。二是飲水困難得到緩解。水利、扶貧、煙草等部門加強配合,通過先后實施的4個鄉鎮的集鎮飲水工程、部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及煙水配套工程,累計建成飲水工程35處,解決了該片區2.1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其中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已經得到解決。三是農田水利建設取得新的成績。扶貧、水利部門分別投入資金,累計新建和整治堰渠15公里,整治泄洪洞4個,可直接恢復農田1000多畝,改善5000多畝基本農田的灌溉和防洪條件,完成土地整治1100畝。四是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戶戶通電。五是扶貧產業不斷壯大。新建中藥材種植面積5000畝,蔬菜基地3000畝,優質茶葉基地XX畝,五倍子基地XX畝,葛根基地4000畝,黑山羊擴繁場1個;建成速豐林2.3萬畝,實施農田林網造林2.14萬畝,實施退耕還林、天保工程封山育林2.5萬畝,改造油茶1000畝;該片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蓬勃發展,已累計建成生漆、油茶、五倍子、茶葉、生豬、山羊、食用菌等專業合作社13個,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模化程度進一步提高。通過實施產業扶貧,2010年該片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有望比XX年的1891元增加1109元,增幅達58%左右,預計可達到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的90%左右。
(三)深入開展扶貧培訓,不斷提升貧困人口整體素質。大力實施“雨露計劃”,積極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扶貧干部政策理論和業務知識培訓,實現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一是勞動力轉移培訓取得新的成績。全年共計組織實施培訓貧困勞動力2943人,超額完成上級下達的勞動力轉移培訓目標任務。其中,組織266名貧困勞動力接受半年期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并實現轉移就業210人,轉移就業率80%;組織貧困農民子女接受中職教育1927名;在龔灘、后溪等鎮舉辦創業培訓,已培訓和轉移勞動力750人,其中導游30人,酒店服務與管理720人。二是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深入推進。堅持“突出特色,按需施訓”的原則,開展種植業、林果業、養殖業等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8期,培訓各類技術人員和農民4000人次,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文化素養和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基層干部政策理論和業務知識培訓扎實開展。共計實施扶貧干部政策業務培訓14期,培訓縣、鄉、村三級干部395人次,各級干部政策水平明顯提高,帶領貧困農民脫貧致富能力顯著增強。
(四)大力實施生態和扶貧移民,加快改善環境惡劣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堅持“政府引導、農民自愿,自力更生為主、國家補助為輔”的原則,以推動農村城鎮化和農村貧困人口城鎮化為目標,以集中安置為主要形式,繼續對居住地十分偏僻、生存和發展環境極其惡劣、基礎條件改善成本較高的村組,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根據群眾的意愿,實施整體搬遷,并按照5000元/人的標準予以補助。全年共完成生態和扶貧移民3230人,其中:利用生態移民資金完成生態移民1200人,利用易地扶貧試點中央預算資金完成扶貧移民1530人,利用財政扶貧資金完成扶貧移民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