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安徽導游詞(精選4篇)
美麗安徽導游詞 篇1
黃山白云景征服天下女性區位于黃山西部,面積1655公傾,南起云門溪上的續古橋,北至伏牛嶺,東起云際、石人二峰,西至雙河口畔。景區以釣橋庵為中心,釣橋庵位于石人峰下,白云、白門兩溪匯合處,海拔610米,釣橋庵又名白云庵,明前為道院,清康熙間改為佛庵,后沿用地名至今。庵周圍景致清幽,峰巒疊峙,松石爭奇,層竹鋪翠,溪流環繞。白云景區集松、石、泉于一體,獨具黃山山水之勝。白云溪水流充沛,瀑潭相接,溪畔有懸瀑10余處,潺潺流水,如同琴音;雨后水涌,急流奔騰,聲震山谷;山水迸瀉,形成飛瀑,懸垂如練,濺珠噴玉。
為將白云景區、松谷景區和北海景區聯為一體,黃山管委會組織開發了新景區——西海大峽谷。“千峰劃然開,紫翠呈萬狀”的黃山西海大峽谷是黃山又一絕勝處,她將偉、奇、險、幽兼容并蓄,景區內從美紛呈——奇松林立,怪石遍布,石峰簇擁,谷底幽深,云霧繚繞,溪水叮咚。大峽谷位于西海群峰中,北起西海排云亭,南至白云景區步仙橋,景區總面積約16、5平方公里,這一景區是游人仰視黃山的理想場所。
美麗安徽導游詞 篇2
琥珀山莊是一座環境舒適優美、建筑風格獨特的住宅小區,位于合肥市區西側偏北,南接長江西路,東臨環城公園,宛如一塊天然琥珀,玲瓏剔透,流光溢彩。
琥珀山莊規劃占地5O公頃,總建筑面積5O萬平方米,由南村、北村、東村、西村、花園村五個部分組成。現已竣工的琥珀南村、北村、花園村,
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分普及型、小康型、舒適型住宅等18個系列,采用因地制宜、隨坡就勢的方法并借鑒皖南明清古建筑“依山而建,傍水而營”的建筑風格,將傳統性、地方性和現代性融為一體,具有新徽派建筑特色,恰似玉宇瓊樓.琉璃世界。
在3萬多棵郁郁蔥蔥樹木掩映下的琥珀山莊,還建有配套設施38項,不但有商店、郵政、銀行、車庫、小學、幼兒園中老年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生活服務設施,而且有污水處理廠、立交橋、中心湖等市政配套基礎設施,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游憩環境,被譽為全省第一個園林式住宅小區.1994年榮獲國家建設部城市住宅小區建設試點綜合“金牌獎”和全國建筑質量最高獎“魯班獎’以及規劃、設計、工程質量、科技進步四個單項一等獎。1995年竣工的琥珀花園村又以其環境幽雅、建筑秀美,受到各界人士的贊譽。
美麗安徽導游詞 篇3
“古樹高低屋,斜陽遠近山,林梢煙似帶,村外水如環”。如果說,婺源是一個綠色大公園那么曉起村就是一處絕妙的景致。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曲折寧靜的街巷,青石鋪就的驛道,野碧風清的自然環境,遮天蔽地的古樹,天人合一的曉起堪稱中國別具韻味的古文化生態村。
曉起村始建于公元787年,村中保持600余年的房屋有幾十幢,風格鮮明,氣勢非凡。進士第、大夫第、榮祿第等商第官第無不折射出這方鐘靈毓秀土地曾經有過的輝煌。一門四進士和四代一品更是先賢留與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曉起名貴古樹觀賞園薈萃了千余株古樟群及全國罕見的大葉經楠樹和國家一級樹種江南紅豆杉,不僅是曉起先人崇尚綠色,重視和保護環境的有力佐證,更為今天的曉起增添了幾分靈氣,讓游客感受到大自然的可愛。
曉起村交通便捷,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牌樓、水口公園、嵩年橋酒樓及各式木、竹結構房屋,都是為游客提供上佳服務的休閑場所,可以同時接待400余人吃、住、游、樂。
享農家樂、吃農家飯、住農家屋、體驗農家生活,曉起是您親近大自然理想的選擇。
美麗安徽導游詞 篇4
在棠樾村頭,坐落著7座氣勢恢弘的古牌坊。這些牌坊按照“忠孝節義”的順序排列。述說著幾百年來這座村莊的興衰。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黃山市的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
在封建社會里,為了表彰在“忠孝節義”等各方面“功勛顯赫”的官員,為朝庭興旺作出的“杰出貢獻”,當朝政府常常批準在這些人的故里村頭,修建“功德牌坊”,借以號召人們以此為榜樣報效朝庭。 歙縣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幾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質地優良的“歙縣青”石料為主。這種青石牌坊堅實,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氣宇軒昂。到了明清兩代,牌坊建筑藝術也日臻完善。
?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時期建筑藝術的代表作。一連7座,建筑風格混然一體,雖然時間跨度長達幾百年,但形同一氣呵成。據建筑專家們講:棠樾牌坊對研究明清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建筑藝術和徽商的形成和發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極其重要價值。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清年間,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樸雄偉,在挑檐下的“龍鳳板”上,“圣旨”兩字鑲在其中,橫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獅一對,英武異常。據介紹,被皇帝表彰的鮑燦,一生并未做過官,因教育子孫有方,其孫又在捍衛明室江山的戰斗中,屢建奇功,被皇帝“榮封三代”,特為其祖立坊。
第二座牌坊: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親批“御制”,其政治待遇之高,可見一斑。牌坊上銘刻的“慈孝詩”記載了一個感人的故事。鮑家一子見父將被人殺害,便求代死。而父為了鮑氏家族不斷香火,要求處死自己,不殃子孫。鮑家父子上慈下孝之舉感天動地,也感動了那些強盜。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聽到這個故事后,欣然寫下“慈孝天下無雙里,錦繡江南第一鄉”,并撥銀將“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繕。并增其舊制,刻御題對聯于其上。一座牌坊幾朝皇帝加封,這在我國歷史上也不多見。 第三、四、五座牌坊:分別是“立節完孤”牌坊、“樂善好施”牌坊、“節勁三圣”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節勁三冬”坊是為一位繼母所建。據說這位繼母在夫亡之后,歷盡婦道,把前妻之子重于親生,年老之后傾其家產,為亡夫維修祖墳。這一舉動感動了當地官員,打破“孔孟之道”繼妻不準立坊的常規,破例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與其他相等的牌坊。盡管得此厚愛,在牌坊額上“節勁三立”的節字上,還是留下了伏筆。把節字的草頭與下面的“卩”錯位雕刻其上,以示繼室與原配在地位上是永遠不能平等的。
歙縣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釘,又不用鉚,石與石之間巧妙結合,可歷千百年不倒不敗,一座一座直沖云霄,一座座精心設計和施工,一座又一座經官批御審,歷代統治者用這一特殊方式來表彰那些在社會中有“貢獻”的人,這足以證明歷代都極為重視“精神文明”的建設。這些不僅給后人留下精神財富,也留下了文化藝術和建筑技術等許多方面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