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風景景區導游詞介紹(精選3篇)
福建風景景區導游詞介紹 篇1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來到天心巖腳下,展現在眼前的這座廟,叫永樂禪寺,它是武夷山保存下來的最大寺院。據查天工《武夷山志》記載:永樂禪寺前身叫山心永樂庵。山心指地理位置,因名剎坐落于方圓70平方公里的武夷山景區中心,故名。明嘉靖七年(公元1520___年),道士韓洞虛加以重建,改名天心廟。清康熙年間(公元1662-1720___年),武夷山章堂巖鐵華國師的弟子果因和尚將它改稱天心永樂禪寺。此時的天心,寓意又進一步得到禪理的抒發,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向往極樂世界的意境。重建后的永樂禪寺,南北長170米,東西寬150米,占地面積約2.6萬平方米。寺院四周古木參天,重竹蔽地,鳥鳴蟬噪,意境深遠。步入寺內,香煙繚繞,梵音清越,恍如游仙。在通往禪寺的山徑旁,新鑿了一座彌勒佛巖雕,高19米,寬13米。巖雕后面的“佛”宇,是清康熙皇帝的字體,高11米,寬 9米,取九九吉利之意。
福建風景景區導游詞介紹 篇2
從清涼峽出來,大家看到前面一座黑乎乎的山頂上,聳立著一塊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頭上戴的一頂斗笠。相傳這塊巨石從遠方飛來,落腳在此,所以叫做飛來峰。繞過飛來峰,有座昂然直上,拔地擎天的山峰,名叫玉柱峰。這里景色優美,請大家慢慢欣賞。
繼續往前走,我們就到了九龍窠。九龍窠是一個幽奇深峻的峽谷,周圍九座磷峋的山峰將它團團環抱,猶如九條巨龍在升騰萬里、揚威環宇之后將欲歸巢的狀態。峽谷里巨石錯落,細泉潺潺,遍地是叢叢簇簇的茶樹,滿谷春色,生機四溢,真不愧為"茶的王國"。在最后一窠巖壁間,有一塊用石塊壘成的盆景式茶園,上面種著幾株茶樹,那就是久負盛名的大紅袍茶樹。大紅袍之所以獲得“茶中之王”的桂冠,主要是因為其生長的環境得天獨厚。大家請看,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巖罅,巖頂終年積水,隨之滴落的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造成土壤的潤澤肥沃,而且兩旁巖壁直立,日照不長,氣溫變化不大。加上茶農平時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時,挑技術最好的茶師,使用上等的獨特器具。因此,大紅袍成茶后,自然就有獨特的品質和卓著的飲用效果了。一般的茶葉不耐沖,幾次過后就沒有什么味道了,而大紅袍沖到9次,仍能保持其桂花香味,實乃茶中極品。
大紅袍茶樹的來歷,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天心廟老方丈用九龍窠的神茶治好一位進京趕考舉人的病。舉人得中狀元后,為謝茶恩,脫下身上大紅袍,親自披在茶樹上,后人便取名為大紅袍。另有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太后久病不愈,終日肚疼鼓脹,遍請天下名醫,用盡靈丹妙藥,終為徒勞,天心廟老方丈得知后,獻九龍窠神茶一盒,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帝便叫大臣帶上一件大紅袍,前往九龍窠謝恩。大臣將大紅袍技在茶樹上,當地人便將茶樹取名為大紅袍。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普遍,就是:早春時節,大紅袍葉芽勃發,滿樹艷紅,遠眺宛如大紅袍覆蓋樹冠,因此得名。大紅袍茶樹數量有限。僅植4株,來武夷山的游人,大都以能一睹名揚天下的大紅袍茶樹為一大樂趣。
福建風景景區導游詞介紹 篇3
遠道而來的各位朋友,旅途辛苦了!歡迎來到“海上仙都”太姥山。我是___旅行社導游___。
我們今天所要游覽的太姥山風景區位于福鼎市境內東海之濱,這里有雁蕩、武夷山水之秀美;有黃山、泰山石霧之奇幻;有嶗山、北戴河的海韻沙情;有普陀、武當山的佛蹤道跡。這是個怎樣的地方呢?走,就讓我們一起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吧。
太姥山原名才山,相傳堯帝時有一女子種蘭于山中,在她得道成仙時,恰遇堯帝乘舟至此,見她容貌與自己母親十分相似,就封她為太母,呵,她可是成功上演了一出“名人模仿秀”的古代版本,才山也從此改為太母山。漢朝時,太母山被封為三十六名山之首,正式改名太姥山。
太姥山景區面積300平方公里,其中游覽面積100平方公里。它三面臨海,一山獨秀,山上有54座峰、45塊石、100多個洞,一共360多個景點。它以石奇、洞異、峰險、霧多“四絕”而聞名遐邇。古人贊曰: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1988年,太姥山被評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今天我們主要游覽國興寺,夫妻峰,璇璣洞三個景點。
說話間,車子已經到了太姥山腳下,請大家關好車窗,帶上隨身物品隨我下車。看,這就是我們游覽的第一個景點--國興寺,始建于盛唐時期。據史書記載,當時寺廟規模宏大,僅石柱就有360根之多,可以想像當時的寺廟是何等的堂皇壯觀。可惜后來廟宇屢遭兵焚,香火幾度興廢,最后寺毀于宋,如今只剩下中殿這7根石柱,看,它們雖然歷經滄桑,仍儀態超然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孔武立德的精神,在風雨中千年佇立。
福建風景景區導游詞5
各位團友,早上好!歡迎來到歷史文化名城泉州,我是___旅行社的導游員___,我們的司機師傅姓楊,他是一位很經驗的司機,他可以做到鑰匙一插馬達就響,車輪一動平安送到。今天我們將共同游覽泉州開元寺,我們在這里游覽的時間為1個小時,請大家11:00上車,請大家隨我下車,關好車窗,代好您的貴重物品,請記住車號為閩D12345。
今天我們所到的泉州市是一座有20___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泉州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在這里,道教、伊斯蘭教、儒教、佛教和平共處,這也體現了泉州人兼容的氣度和寬闊的胸懷。今天我們參觀的開元寺是一座最為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千年古剎。而開元寺的東西塔則是泉州古城的標志,我們泉州人常說:站著要像東西塔,躺著要像洛陽橋。可見東西塔在泉州人們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7.8平方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寺廟之一。好,各位團友,已經來到了開元寺內,在這里我想問問大家,遠看這兩座塔,大家猜它是用什么做的,啊!剛剛有人說像是木頭做的,又有的說是像磚做的,也有的說是銅做的,那還是讓我們到近處瞧瞧去,啊!大家都跑去摸呀,應該知道答案了吧,對它是用石頭做的,但非常像木頭做的,這座塔是仿木結構,特別是用花崗巖石表現仿木斗拱結構,是最具權威性的成就。這對姐妹塔,也是我國現存最高大的宋代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標志,他可是一位歷經風雨的老者,兩塔最初皆為木塔,后毀于火災,后又用磚,最后改建成現在的五層石塔,東西塔歷經740多年風雨雷電以至8級大地震的摧撼,至今依然巍然,堪稱石塔之冠。東塔“鎮國塔”高48米多,西塔“仁壽塔”高45米多,當年,建塔的工匠們把東西塔,特別是東塔,每一層的八個面壁上,都嵌刻了如同真人一般大小的佛教人物浮雕。表面佛法的莊嚴。大家看東塔的的人物浮雕從他們的表情、發型、服飾、兵器、手勢是如此形象,及細微處的衣服上的絳帶都有有數十種花樣,如果不是對生活的熟知,憑想象是設計不出來的。大家可以仔細地看塔身,我們可以看見菩薩、高僧、羅漢、神將、金剛等琳瑯滿目的人物浮雕,而今天我想給大家介紹不引起我們注意的在東西塔的須彌座轉角位置上的16尊侏儒,別小年這些貌不驚人的畸形人,但他們智力不亞于常人,而且又有體力,所以古代的達官司貴人常把他們當作苦力來役使。中國的古建筑常在二根橫梁之間豎一短柱作為支撐,因又矮又粗,所以叫做“侏儒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