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古琴臺導游詞(通用3篇)
武漢古琴臺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__旅行社的導游員__ ,今天就由我來為各位提供導游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游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游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游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并稱為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為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鐘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于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于《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琴、棋、書、畫樣樣嫻熟,尤其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于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弦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里面的景點,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說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為什么會有這么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并以琴臺為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擴建,成為一座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常來到這里,三五成群,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里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愿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么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為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武漢古琴臺導游詞 篇2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古琴臺公園,這個大廳是一組仿真人物像,左右兩邊有兩個半身人物像,分別叫做鐘健和鐘……,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間有兩人對坐。左邊一個須發皆白的老人在撫琴,右側的布衣青年聽的如癡如醉。沒錯,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當年的這段佳話就發生在武漢。當時兩人彈奏的兩首曲子合稱“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流傳很廣,以至于后來在1977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播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熱情友好的心聲,它的家鄉叫做—大武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悠悠中華長達5000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創造了八百年基業,在后期分裂為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戰國時出現了七個強盛的國家統稱戰國七雄。當時現在的山西河南一帶是晉國,湖北是楚國。兩國經常交戰,去過湖南岳麓書院的朋友一定記得,在書院門口掛著一幅對聯“惟楚有才,于斯為盛”,對不對?說的就是楚國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實這是經過了篡改的,原來的對聯是“惟楚有才,晉實用之”,是說楚國人才濟濟,但是都跑到北面晉國去做官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為官是晉國的上大夫,琴、棋、書、畫樣樣嫻熟,手中一柄焦尾七弦琴更是價值連城。最讓人稱奇的是他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卻“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順漢江而下,路過漢陽,當時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等明天再啟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得心情也開始變得好起來,有了興致啊,就走出船艙,遠望天際,看著這水天漣漣,周圍一片荒蕪有沒有人煙,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郁郁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弦就莫名其妙的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啊。俗話說的好,弦斷處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于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鐘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后十分高興,與鐘子期攀談起來。這才知道原來鐘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為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弦,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贊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贊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談,一問才知道,原來敢情鐘子期祖上就是楚國的宮廷樂師,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響樂團,因為他們家世代出樂師,楚王非常欽佩他們家人才濟濟,就賜姓“鐘”就像七下西洋的鄭和一樣,是楚王面前的紅人,只是后來戰亂,家道中落才流落到這里了。那說道為什么要賜姓“鐘”呢?中國唐朝有個偉大的文學家王勃,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歲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閣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恐怕沒人不知道。同時他還寫下了另外一句“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舳”,鐘鳴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賜姓“鐘”在當時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鐘子期逝世的年紀和王勃同樣是27歲。后來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于是結成兄弟。臨別時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武漢古琴臺導游詞 篇3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鐘子期,于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并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鐘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托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弦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這段佳話被記述在古書《呂氏春秋》和《列子·湯問》中,不是我們武漢人臆造的,是真有其事。這段知音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武漢人,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武漢人的性格,后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情誼放不下這段故事,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臺;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鐘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鐘家臺,這些地方現在都還有。就像是外地朋友所說的那樣,武漢市天氣炎熱,熱的人起燥所以武漢人性格火爆,百家講壇易中天先生描述我們性格最貼切,是“冰火兩重天”,好的時候好,不好的時候是真不好。大家都說武漢人脾氣差,可是忘了武漢原來是碼頭,做生意的人脾氣自然急,話又說回來,光是脾氣急能談得攏嗎?所以武漢人還重禮節,逢年過節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燉了肥魚湯,排骨藕湯都不忘給鄰居端一碗,也是個心意。武漢人的生活觀念是什么?有句老話“辛苦點做,痛快點吃”這種景象你在北方看不到的,煲一個牛肉蘿卜湯要一個晚上,回家做飯起碼兩個鐘頭,平民家庭菜價再貴也要搞個幾菜一湯,否則就吃不下飯。以前有個笑話:有人手里有十塊錢,那么他會花9塊買吃的,剩一塊坐車回家。如果他手里有十塊錢的話,武漢人注重生活質量到什么程度,如果是他們的話,那么他會花掉11塊買鴨脖子,走路回家,多出來的一塊還是跟朋友借的。武漢目前民用車輛擁有量90.萬輛,私人小汽車38萬輛。20__年旅游總收入508個億,全市全口徑財政收入1005.03億元,增長27.0%。一年一個新突破,一年一個新臺階,武漢人有錢了,可是他們的錢是哪來的呢?這里面有大家的功勞,您來武漢旅游考察直接帶動了當地的發展,下面我代表武漢市910萬人民向我的衣食父母們,向選擇了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武漢來消費的大家表示感謝,感謝您來武漢旅游,感謝您出來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