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熱門旅游導游詞(精選5篇)
湖北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1
黃鶴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國家旅游勝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沖決巴山群峰,接納瀟湘云水,浩蕩長江在三楚腹地與其最長支流漢水交匯,造就了武漢隔兩江而三鎮互峙的偉姿。這里地處江漢平原東緣,鄂東南丘陵余脈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間,龜蛇兩山相夾,江上舟輯如織黃鶴樓天造地設于斯。
黃鶴樓位于武漢市蛇山的黃鶴磯頭,面對鸚鵡洲,與湖南岳陽樓、江西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一樓”。相傳始建于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現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回廊,陳列有關詩詞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筑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它雄踞長江之濱,蛇山之首,背倚萬戶林立的武昌城,面臨洶涌浩蕩的揚子江,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剛好位于長江和京廣線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陸路的交匯點上。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由于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美譽。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得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得名,有“因山”、“因仙”兩說。唐《元和郡縣圖志》稱,“吳黃武二年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為樓,名黃鶴樓”。而唐《圖經》則有“昔費祎登仙嘗駕黃鶴返憩于此”因以名樓典故。與此相類似的還流傳著仙人子安乘鶴、呂洞賓“跨鶴登仙”等故事。昔之論者曾為二說聚訟不決。余以為,就得名時序言之,實證性的“因山”名樓說似在前頭,三國東吳于黃鵠磯初建戍樓之際,“鵠”、“鶴”音轉,成“黃鶴樓”之名;而“因仙”說大約興起于道教仙話盛行的南朝時期,至唐代則因文人題詠而播揚廣遠。“因山”說為黃鶴樓得名奠定了地理學基石,“因仙”說卻令賞樓者插上縱橫八極的想象翅膀,滿足了人們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兩說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也必將彼此映照,共存于永遠。
黃鶴樓歷來是“臨高臺而極目”的絕佳去處,所謂“登臨送遠,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這種地望特色,吸引古今騷人墨客來此,對景興懷,或體味清風明月,嘆江山永在,人生易老之慨;或遙領園野壯闊,抒請纓報國、澄清天下之志,因之佳篇迭出。據不完全統計,歷代詠樓詩詞千余首,楹聯近千副,文賦過百篇,匾額無算,而尤享盛譽者,莫過被推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顥《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已成詠樓絕唱。崔詩與王勃的《滕王閣序》、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并稱名樓題詠三杰作。吟蹤遍天下的李白,也留下歌詠黃鶴樓的不朽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極盡此樓飄逸神態,也令武漢三鎮從此獲得“江城”雅號。詩以樓名世,樓以詩行遠,勝景與美文相依互存,彼此激發,并輝千秋。誠如清人楹聯所云:崔唱李酬,雙絕二詩傳世上;云空鶴去,一樓千載峙江邊。這里所謂“一樓千載峙江邊”,若指人們心中的黃鶴樓倚江永存,則十分恰當;若就物化建筑而論,實情卻“謂是今樓異昔樓,一樓毀絕一樓修”。自吳黃武二年(公元220xx年)黃鵠磯頭筑軍事了望臺以降,千余年間,黃鶴樓多數時段作為登臨游憩、宴客送遠的勝地,其樓木制,故屢造屢毀,最后一座木結構古樓于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被焚,直至一個世紀后的1985年,方重建形制空前宏麗的新樓,此為今人交相贊嘆的“黃鶴百年歸”。
湖北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2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當山最早的寺觀為唐代所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宮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馬,浩浩蕩蕩開進武當山,共建造7宮,2觀,36庵和72崖廟等建筑群。
武當山以宏偉的建筑規模著稱于世。現有古建筑群均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統一設計布局。其規模的大小,間距的疏密都恰到好處,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欲揚先抑、前呼后應、玄妙超然的藝術效果。國務院于1982年公布武當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稱:武當山古建筑工程浩大,工藝精湛,成功地體現了“仙山瓊閣”的意境,猶如我國古建筑成就的展覽。北宋大書畫家米芾將之譽為“天下第一山”。
玄岳門:武當山的玄岳門是三間四柱五樓式仿木石結構建筑,高十二米,寬十二點四米。它代表著道教所信仰的“五城十二樓”,即這個地方是等侯和相遇神仙的場所。而道家又以人的喉管為“十二重樓”穴道,故又寓意此地是陰陽交界處,為武當山第一道神門,被稱為仙界第一關。在武當山有“進了玄岳門,性命交給神”的說法,意思是說,凡人進了這神門仙界后,是生是死,是福是禍,就由不得自己了。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相傳是凈樂國王太子—也就是后來的玄武大帝—十五歲入武當山-時最初居住的地方,又因其意志不堅在返回家的途中,被紫氣元君用“鐵杵磨針”點化,復又上山-,因而得名復真觀的。
坐落在武當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國最大的銅鑄鎏金大殿,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20xx年)。殿高5.5米,寬5.8米,進深4.2米。殿內棟梁和藻井都有精細的花紋圖案。藻井上懸掛一顆鎏金明珠,人稱“避風仙珠”。傳說這顆寶珠能鎮住山風,不能吹進殿門,以保證殿內神燈長明不滅。其實山風吹不進是因為殿壁及殿門的各個鑄件,非常嚴密、精確。
金殿內有“真武”銅像,重達10噸。殿外是白玉石欄桿臺,臺下是長約1500米的紫金城。城墻由巨大的長方形條石依山勢壘砌而成。這座金殿建在武當山群峰中最雄奇險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瑤臺金闕“的效果。紫霄宮建于明永樂十一年(1420xx年),是武當山的主要宮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樓閣、廊廡860間,規模宏偉,氣派非凡。
湖北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3
神農頂景區位于神農架西南部,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A級景區,是湖北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該旅游區以自然保護區保存完好的生態環境為核心,以三峽雙神線為依托,以森林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特色,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為主題的自然生態旅游區。神農頂風景區為國家級自然核心保護區,區內華中第一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區內以原始洪荒特點著稱,高山草甸綿延千里,箭竹林遮天蔽日,高山石林突兀陰森,冷杉刺破蒼天,杜鵑爭艷奪目,更有眾多珍禽猛獸出沒其間,自然造化之地形迷宮,光怪陸離,給這一方天空披上濃厚的神秘之紗。面積105.7萬畝,內有海拔3000米以上的六座山峰共同構成了華中屋脊,成為長江和漢水在湖北境內的分水嶺,起著保護環境、凈化空氣、水土保持等重要作用。神農頂終年霧靄茫茫,巖石裸露,長有苔蘚和蕨類植物,山腰上則分布著箭竹林帶、冷杉林帶和高山杜鵑林帶。植物垂直分布特征明顯。 它的主要景點:華中第一峰―神農頂、金絲猴活動區―金猴嶺原始森林、“野人”夢苑、神農第一景―風景埡石林、野人尋蹤地―板壁巖石林、猴子石、太子埡、保護區瞭望塔等。主要景觀有高山草甸、高山杜鵑林、原始冷杉林、珍貴草藥等。這里又是地質博物館,不僅有喀斯特地貌和古冰川侵蝕遺跡,還能在崇山峻嶺中找到地球歷次造山運動的痕跡:有元古紀、震旦紀的標準地質剖面,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地質時期的動植物石化群。境內的山峰、峽谷高低懸殊,最高峰神農頂海拔3105.4米,為華中第一峰:最低點的石柱河谷海拔僅398米,高差竟達2700余米,是最具特點的地質地貌景觀匯集地。
湖北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4
神農架景點.燕子埡海拔2200米,與天門埡南北相望,下臨紫竹河谷,扼鄂西江漢間交通之咽喉,埡口西側的半壁上有會仙橋,觀景臺,燕舞亭等建筑,專供游人觀賞,會仙橋相傳為炎帝神農氏與太上老君相會,勸老君改煉丹為冶金爐之地,橋頭的香柏迎風傲霜,婀娜多姿,橋下的森林原始古老,生機盎然。沿小徑登臨燕舞亭,可領略原始森林的特有風貌,憑石欄俯瞰塔坪村,可飽賞云海佛光的壯麗景觀。
在東北距燕子埡口1000米的半壁上,便是聞名遐爾的燕子洞,海拔2343米,北鄰水溝埡,由公路上坡約50米即可到洞口,前廳頗寬,約有420平方米,入內即窄漸暗,頓感飛燕掠耳,吱吱有聲,約700米不見燕子,卻聞滴水如琴,進入3700米,洞體不能容人,只聽流水潺潺,卻不知洞生何處,洞內冬暖夏涼,空氣潮濕,沁水長流,洞壁光潔如玻璃,干燥處掛滿燕窩,在燕子埡西北面的嶺脊上已修有石階橋亭,漫步嶺上,回首觀望,但見金燕風舞,時進時出,高翔低回,敏捷靈巧,如遇雨過天晴,燕群穿陽破霧,剪云裁霞,翱翔沖跌。
山勢,燕形,云影相映成趣,好一幅生機盎然的景象,這種金絲燕是古老的海洋金絲燕的變種,具有很強的方位變識能力,故是研究地質,考古,鳥禽分類學的好素材。
湖北熱門旅游導游詞 篇5
香溪源東源出于龍口河、長方河,流長45公里,匯入興山縣東河后注入香溪;西源出于木魚河、當陽河、九沖河、流長68.5公里,匯入興山西河后注入香溪。此處香溪源指的是西源,它源于木魚河中上游西岸的跳架溝。跳架溝位于金猴嶺以東,由鄭家包北西500米處暗河泉流形居,泉流在溝腦一深潭中涌出,清亮碧綠,穿林越谷瀉入木魚河,它是香溪的主要源頭。這里水質純凈,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飲用甘涼。
長江支流香溪源發源于神農架內,水質純凈,古木參天,有古代冰川的遺跡。相傳王昭君在出塞和親之前,曾回故鄉省親,她路過溪邊,在溪流中洗臉時,將一串珍珠失落其中,從此,溪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芳香撲鼻,故名香溪。
每年三月,當香溪河畔桃花盛開的時候,可以在香溪水中看到一種淡紅色的魚,此魚身分四辨,形似桃花,故名桃花魚。傳說中,昭君在回鄉省親后,臨別時依依不舍地在船頭,昭君手彈琵琶向親人告別,悠揚婉轉的琴聲,傾訴著心中的依依眷戀。琴聲中,兩岸桃花紛紛飄落水中,隨著琴聲化作桃花魚。魚群圍著船兒,一直護送昭君遠去。
香溪源頭,奇峰競秀,林海深處,云游霧繞,林間奇花異草競相開放,山中溪溝縱橫,伴隨著草木的芬芳。可見這幽谷清溪,花香遍野的靈秀之地,才是溪水飄香的真正原因。
香溪源流域面積3099平方公里,均系高山半高山區。上游地勢高峻,海拔在2500米以上,局部達3000米。河道流經峽谷,坡陡水急。在興山城以上,有古夫河和兩坪河兩條支流。興山城以下,河道右岸有臺地,地勢漸趨平緩,河谷略見開闊。兩岸山勢東高西低,不對稱高程差約500米。下游左岸的大峽口,有高嵐河匯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