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精選12篇)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位于莫愁湖,莫愁湖是一座有著1520_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海棠相間,湖水蕩漾,碧波照人。勝棋樓、郁金堂、賞河廳、水榭、抱月樓、光華亭、曲徑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一派“欲將西子莫愁比,難向煙波判是非。莫愁湖公園是一座有著1520_年悠久歷史和豐富人文資源的江南古典名園,為六朝勝跡。公園現有面積為58.36公頃,其中水面為32.36公頃。園內樓、軒、亭、榭錯列有致,堤岸垂柳,水中海棠。勝棋樓、郁金堂、水榭、抱月樓、曲徑回廊等掩映在山石松竹、花木綠蔭之中。莫愁湖自古有“江南第一名湖”、“金陵第一名勝”、“金陵四十八景之首”等美譽。
莫愁湖,六朝時稱橫塘。全園面積54公頃,湖面約33.3公頃。在宋、元時即有盛名,明朝定都南京后更盛極一時。清乾隆年間,在園內建郁金堂,筑湖心亭,遂成“金陵第一名湖”。莫愁湖內湖面寬闊,盛產蓮藕,蓮花十頃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勝之處。遠在明清,莫愁湖就栽植了大量蓮花,每逢炎夏,蓮花盛開,翠蓋紅花,香風陣陣,恍若絕代的凌波仙子,出淤泥而不染。
莫愁湖名字由來的故事:莫愁是河南洛陽人,幼年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她文靜,聰明好學,采桑、養蠶、紡織、刺繡樣樣拿的起來。鄰居家的小孩念書,她聽著記著,不但識的些字,連詩文也能吟詠幾句,莫愁還和父親學了一手采藥治病的本領。十五歲那年,父親在采藥途中不幸墜崖身亡,莫愁因家境貧寒,只得賣身葬父。當時盧員外在洛陽做生意,見莫愁純樸美麗,很同情她,便幫助莫愁料理了爹爹后事,帶她來到建康,從此,莫愁嫁進盧家,成了員外的兒媳。莫愁婚后和丈夫恩恩愛愛,第二年生下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取名阿候。雖然生活富裕,可莫愁時常想念家鄉,懷念父親,只有幫助窮人治病時才感覺快慰露出笑容。窮人們時常說:我們有了病啊痛啊的,見了莫愁,就什么憂愁也沒啦!長此以往,莫愁女的名字就傳開了。一日,梁武帝聞報水西門外盧家莊園牡丹花開,便著便服來員外家賞花,只見牡丹花交錯如錦,奪目如霞,梁武帝驚得如癡如醉,遂問員外:此花何人所栽?盧員外跪答:此乃兒媳莫愁所栽。梁武帝不禁怦然心動,當即令傳莫愁見駕。梁武帝見到莫愁如花容貌,不由神魂顛倒。回宮后,寢食難安,終于想出毒計,害死了盧公子,傳旨選莫愁進宮為妃。莫愁得知,悲憤交加,決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投石城湖而死。四周鄉鄰得知,紛紛來到湖邊痛苦拜祭,怎么也不肯相信這么好的女子會投湖自盡。有人傳說深夜聽到莫愁的哭泣聲,也有人說看到天上落下一只小船,載著莫愁悠悠而去……人們深深懷念她,為了紀念她,將石城湖改名為莫愁湖。梁武帝聞訊,自感慚愧,于是寫下了《河中水之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子字阿候。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在她的故居郁金堂側賞荷廳的蓮花池內,塑起了一尊二米高的漢白玉塑像,為南京標志性景點之一。
莫愁湖內湖面寬闊,盛產蓮藕,蓮花十頃更是六代名湖引人入勝之處。莫愁湖公園里有大量海棠樹,每年春季,海棠花便會盛開,有紅的、有白的、有粉的......因此莫愁湖公園每年也會舉行一年一度的海棠花會。
_年五一起莫愁湖公園從日本引進的大批鳶尾花卉在鳶尾專類園于游客見面。鳶尾專類園坐落在院內北圩水榭周邊。是國內首家品種最多、栽植規模最大的菖蒲專類園。該園占地15畝,園中菖蒲遍植,以道路為界劃分為黃菖蒲栽植區、燕子花栽植區、溪蓀栽植區、品種栽植區。園內花卉品種豐富、色彩艷麗、花瓣各異、花型多變,形成了美麗的自然景觀。
莫愁湖內有許多美麗的景觀,例如:
華嚴庵位于公園大門正北。公園大門1959年為松木結構,1964年重建,古典式,混合結構,高7.1米,寬11米,建筑面積40平方米,小瓦大屋頂,中門檐高4.5米,寬5米,兩側門檐高3.7米,寬2.8米,4門柱由石鼓支撐,門額“莫愁湖公園”5字系郭沫若先生1964年書題。
勝棋樓位于華嚴庵庭院北首,明洪武年問建,復建于清I司治十年(1871)。明清風格的二層樓房,青磚小瓦,建筑面積592。07平方米。在復建后之漫長歲月中,又數度遭洪水與戰爭損壞,至建國時已破敗不堪。建國后政府即著手保護性維修。
郁金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復建,咸豐六年(1856)又毀,十年(1871)曾國藩再筑。郁金堂緊鄰勝棋樓西山墻下,故有稱郁金堂在勝棋樓下者。原郁金堂臨水面北,1959年建園時改為背水面南,后沿窗下改磚砌,郁金堂共二跨六間,磚木結構,后跨為券棚式,建筑面積162.79平方米。相傳南齊時盧家女莫愁居此。
蘇合廂位于郁金堂正南,并以四合院相連接,建筑面積111.10平方米,磚木結構,1959年改建。四合院內墻上多石刻碑銘。
通水院水院門額由錢松喦1981年隸書“到此莫愁”。蘇合廂懸掛陳祖庥1920_年木刻楹聯:“賢王湯沐曠代猶存莫談桑海興亡且安排清簟蹄篆藉一局圍棋賭勝,江表風流于今未泯依舊湖山整理更收拾王代梁畫棟待雙棲燕子歸來”。
待渡亭居光華亭西側,1959年建,古典建筑形式,磚木結構,建筑面積38.08平方米。設渡湖心亭游船碼頭。附建走廊面積54.6平方米,混合結構。至老后門沿湖畔有長500米、寬2米道板路。
此外還有水榭,抱月樓,湖心亭,蘭臺宮,陽春亭,竹園六角亭,粵軍烈士墓等著名的景點。現在各位游客朋友們可以觀覽莫愁湖2個小時,希望各位游客朋友們可以玩的愉快。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您來太湖黿頭渚游覽,我是導游員小萌。今天有幸陪同大家游覽太湖黿頭渚,共度美好時光,我感到十分榮幸。
現在前往游覽的是有“太湖第一名勝”之稱的黿頭渚。它距無錫市區18公里,是無錫境內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有巨石突入湖中,狀如浮重翹首而得名。山清水秀的黿頭渚是無錫最佳游覽勝地,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曾有“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贊,道出了重頭清今人神往的意境。游客們:在前往黿頭渚的途中,讓我先來介紹一下太湖。
太湖地處長江三角洲,橫貫江、浙兩省,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泊面積為2427.8平方公里,除去湖中51個島嶼,湖泊實際面積為2338.l平方公里,號稱“三萬六千頃”,南北長68公里,湖面海拔3米,平均水深約2米。湖邊的山和湖中的島臺稱“72峰”,尤以黿頭渚、三山、洞庭東西山最為著名。湖中遺存著大量的文物古跡,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
有關太湖的來歷,民間有多種說法:相傳在很久以前,王母做壽,在天宮大設皤桃宴,玉皇大帝命四大金剛送去一份壽禮,是一個大銀盒,里面裝有72顆特大的翡翠,外表還雕飾著千姿百態、五顏六色的飛禽走獸,如同一只聚寶盆,令在場的各路神仙贊不絕口。但王母設宴時沒請孫悟空,于是這位齊天大圣就大鬧天宮。當他看見王帝送的這只大銀盒時,一棒打翻,銀盒便從空中翻落下來,砸到地上成了一大坑,銀盒立即化成了湖水。因湖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天”字上的一橫落在下面成一點,就是“太”,所以此湖取名為“太湖”。而72顆翡翠分撒在太湖之中,變成了72峰。本來銀盒是圓的,被孫悟空打了一棒,這便是太湖不圓的原因。
游客們:太湖的傳說,發人遐想。其實,太湖原是一個大海灣,約在5000多年前,這里地殼下陷,東部的泥沙不斷淤積,導致長江三角洲向東伸展,西部的洼地便形成煙波浩森的太湖。然而,民間傳說更增添了太湖的神秘感。
太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特別豐富,水產品種多達30多種。其中以銀魚、青蟹、白蝦最為有名。各種水生植物也深受客人的喜愛,如蓮藕、菱白。水芹、藥菜等已成為人們品嘗“綠色植物”的美味佳肴。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3
說起寒山寺,大家都會想起唐代詩人張繼寫的《楓橋夜泊》詩:“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當年張繼進京考試名落孫山,歸途中夜泊楓橋,寫下的千古絕唱。各位朋友,到蘇州旅游,寒山寺是人們向往的地方,今天我們游覽的景點就是寒山寺。寒山
寺位于城西楓橋鎮,建于公元508至520_年的梁代天監年間,當時名叫“妙利普明塔院”,唐朝時才叫寒山寺。寒山寺并非因山得名,而是因人得名。唐代時,寒山、拾得兩位高僧到此,后人為紀念寒山,改寺名為寒山寺。寒山確有其人,是唐朝詩僧,著有《寒山子詩集》留世。寒山寺自唐代以來一直名揚中外,魅力無窮,尋本探源,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使它家喻戶曉。“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些傳世佳句,起到了文因景傳,景因文名,鐘聲詩韻,名揚百世的效果。該詩不但在我國流傳極廣,而且很早就傳到了一衣帶水的東鄰日本,因此,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記》一文中說過:“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者。”到今天它仍被編人日本學校教科書中。在東南亞、歐美,這些詩句也很受青睞。
第二,佛門弟子一直認為,曾住持過此寺的唐代和尚寒山、拾得,分別是文殊、普賢兩位菩薩轉世的高僧,并把他們神化為我國的和合二仙,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神仙。民間傳說,拾得和尚乘了寒山寺里的一口鐘,飄洋過海到過日本一個名叫薩堤的地方,傳播佛學和中國文化。這個故事曾以連環畫的藝術形式在日本的1989年第4期《中國醫報》雜志上登載,題為《寒山寺鐘聲》,更使寒山寺多了個娓娓動聽的中日友好話題。
第三,民間相傳,張繼詩中涉及的鐘,歷經滄桑,在明末流入日本。清末,日本山田寒山先生便四處探尋,欲將此鐘歸還原主,但終無下落,便募捐集資,鑄一對青銅鐘,一送寒山寺,一留日本館山寺。在中日民間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史冊中,寫下了美好的一頁。
第四,寒山寺的鐘聲不但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內涵,還有奇妙的功能,這功能用12個字可以概括二“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菩提,在梵文(即印度古代文字)中意為“覺悟”“大徹大悟”。所以旅游者都要親自聆聽寒山寺的鐘聲。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4
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游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揚州是一個文化古城,她美麗而又神秘,她迷人而又可愛。下面是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揚州導游詞優秀范文,歡迎參考!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各位游客:這是唐朝大詩人李白的千古絕句。此外杜甫、白居易、劉禹錫、杜牧等也曾將數百首歌頌揚州風光的詩歌留給了后人。今天,我們將去領略這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風采。
游客們:揚州地處長江下游北岸,江蘇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通揚運河貫穿東西。境內有長江岸線80.5公里。揚州是蘇北重鎮之一,江淮地區水陸交通樞紐。轄廣陵、郊區2區,儀征、高郵、江都3市和邗江、寶應2縣。全市總面積6658平方公里,總人口439萬,其中市區面積148平方公里,人口44萬。
揚州市境內地形西高東低,以儀征境內的丘陵山區為最高,從西向東逐漸傾斜,高郵市、寶應縣與泰州市、興化市交界一帶最低,為淺水湖蕩地區。儀征市、邗江縣和揚州市郊區的北部為丘陵。沿江和沿湖一帶為平原。境內主要湖泊有白馬湖、寶應湖、高郵湖和邵伯湖等。
揚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吳王夫差構筑耶城是揚州建城的開始。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20_年),楚國打敗了越國,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筑城,因城墻“廣被丘陵”,改稱“廣陵”。這是揚州定名廣陵的開始。秦漢之際,因廣陵縣城靠近長江,為一縣之都會,所以,又更名為江都。東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南來的移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長江下游一帶的生產發展和經濟繁榮。隋代統一中國后,才改稱揚州,據說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為九州,揚州的改名取意于《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
揚州的繁華,使身在北方的隋場帝楊廣不勝向往,他在夜間也“吾夢揚州好”。于是他征調了數以萬計的民夫開挖了南起臨安(杭州),中經東都洛陽,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運河,并在揚州蜀岡、雷塘一帶大建宮殿、苑囿。三次由洛陽乘龍舟南游揚州,使當時的揚州成為擁有50萬人口的重要商港。唐時,揚州商業的繁榮,在全國范圍內居第一位,超過四川,有“揚一蜀二”之說,“雄富冠天下”之譽。這時的揚州還成為國際貿易港口,東南亞及西亞諸國的商船都來到揚州進行貿易。
唐天寶六年(747年),揚州人口達47萬,僅阿拉伯商人就有5000多人。來這里學取真經和漢文化的日本遣唐僧人和留學生絡繹不絕。唐天寶十二年,大明寺高僧鑒真大師,由揚州出發東渡日本。元時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委任為東宣撫使,在揚州做了3年官。
清末以后,漕運不經運河,揚州也就逐漸衰落下來。到了抗日戰爭前,揚州人口只有12萬,只有唐朝繁榮時的五分之一。
新中國成立后,揚州市步入發展的新階段,逐步建立起現代工業,發展了傳統的工藝產品,修繕了園林古跡,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它既是一座中型工業城市,又是一個旅游勝地,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揚州屬于亞熱帶濕潤氣候。風向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冬季偏長,達4個多月,夏季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年平均氣溫15“C,與同緯度地區相比,冬冷夏熱較為突出。無霜期年平均222天。年平均降水量1030毫米,梅雨季節一般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臺風一般最早出現于6月,最遲11月,以8至9月居多。揚州市內的水路交通和陸路交通都很便利。境內的水陸交通網絡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長江流經揚州郊縣,在揚州境內與運河、淮水相連。瓜洲輪渡碼頭通宵服務,已經成為揚州客運、貨運中轉的咽喉。全市境內由數十條干線和支線組成公路交通網,連結蘇南、皖北,呈放射狀通向蘇北腹地。以揚州為中心,東有寧通一級公路,南有揚瓜公路,西有寧揚一級公路,北有誰江公路、寧連一級公路,構成了一條條高效快捷的運輸網。建造揚州到鎮江的長江大橋已經經國務院批準并付諸實施,新建的南京祿口機場距揚州只有100多公里。
游客們:揚州山好水好人更好。人文會本,風物佳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古典園林歷史悠久。瘦西湖之美,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的美景脫穎而出。新建的二十四橋與湖中五亭橋互為呼應,更襯托了瘦西湖的秀逸。
揚州的園林既多且精,各具特色。如“個園”的疊石假山勢出春夏秋冬四季;“何園”中西合壁,而園中國的“片石山房”竟是清代大畫家石濤留下的惟一的園林杰作;其他如“小盤谷”、“卷石洞天”、“冶春園”等,且不說內中如何,就是看看這些名字也令人心癡神醉了。
江河奔涌,滄桑萬變,揚州是個說不完的故事。__深情地贊美、祝福故鄉:“古城揚州是我的可愛的故鄉。祝愿它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青春。”是啊!揚州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瑯瑯的明珠,我們堅信:它不僅有美好的今天,更有燦爛的明天!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非常歡迎到瘦西湖參觀游覽。瘦西湖原名保障河,又名長春河。有文獻可翔實稽考為《宋書》記載:“廣陵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起風亭、吹臺、琴室、月觀,果竹繁茂,’花藥成行。”這是瘦西湖最早見于史書的記載。其規模最盛時期為清乾隆年間。由于康熙、乾隆兩朝皇帝的屢次南巡,揚州鹽商在沿河兩岸爭地構園,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湖上園林有“園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譽,最盛時期有二十四景著稱于世。
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橋為大虹橋,始建于明崇禎年間,是一座紅欄木構橋梁,故名紅橋。后在清代乾隆元年(1736年)改建為石橋,如臥虹于波,故改名為“虹橋”。康熙年間王漁洋任揚州司理,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其中一首“虹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船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最為出名。
“長堤垂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入迷。”現在我們正在漫步的這段長堤叫做長堤春柳,是清二十四景之一,是瘦西湖的春景。堤長一里多,東西兩側,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相間成行。每當煙花三月之時,桃花盛開艷麗繽紛,柳絲婀娜起舞,似青煙綠霧,雨絲煙霧之中,漫步其間,確是游人銷魂之處。這段長堤在園林藝術手法上,合理地運用了空間藝術和時間藝術,在進入較大的景區前,以長堤作為過渡,漸漸拉開全園的“序幕”。
現在我們走到長堤的盡頭。首先看到的這座園叫做徐園。它是1920_年于清桃花塢舊址改建的,為祠祀原駐揚州的第二軍軍長徐寶山而建。園門形如滿月,門額上草書“徐園”二字是晚清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的。園中聽鸝館過去是徐寶山的享堂,現為游人休息場所,取詩人杜甫:“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意。館內楠木罩隔,精刻松竹梅圖案,是揚州現存罩隔中的精品,體現了晚清揚州的木雕工藝。聽鸝館門口的兩口鐵鑊,是揚州的出土文物,據《鐵鑊碑》記載是南北朝蕭梁時代的鎮水之物。每只鐵鑊重約3噸,由此可見當時揚州冶鐵-業的發達。徐園雖名為祠堂,實質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湖上園林,其中“春草池塘吟榭”為客座,宜于客人小憩;“疏峰館”為客廳,宜于宴請賓客;“冶春后社”為詩社,宜于吟詠詩句。繞過徐園,我們現在站在小虹橋上,大家頓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前面各位看到的就是瘦西湖比較開闊的景區,回過頭來再看徐園,就知道它是整個瘦西湖的屏障,這就像看戲一樣由序幕而進入高潮。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6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鐘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寢。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環境優美而著稱。20xx年,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成功,更使得這座開創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為了世人矚目的焦點。
明孝陵經過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許多建筑物的木結構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遺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間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遺存所在的自然景觀未受損壞,它們足以顯示明孝陵在中國帝陵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獨特的設計理念、制度格局、營造規模和藝術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寢都是以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而建造的,從這種意義上說,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藝術杰作,是中國文化發展到高度成熟時期的一項綜合性成果,它開創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會文化、審美意識、建筑技術和國家財力的結晶。陵寢布局設計和建筑形式,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和典范精神。既繼承了漢、唐、宋帝陵制度中的優秀成分,又創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寢制度,規范著明、清兩代500多年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其地位崇高,影響極為深遠。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7
同里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典型水鄉風格的古鎮。同里舊稱“富土”。唐初改為“銅里”。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里”。同里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接。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同里隸屬江蘇省吳江市,位于太湖之濱,京杭大運河畔,全鎮總面積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萬。同里以“醇正水鄉,舊時江南”的特色聞名于海內外,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它像一顆珍珠鑲嵌在同里、葉澤、南星、龐山、九里5個湖泊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河道及縱橫交叉的支流分割成7個小島,由于同里處于澤國河網之中,歷史上交通不便而少有兵燹之災,古建筑保存較多,是江蘇省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之一。因水成園,家家連水,戶戶通船,構成層次錯落有致的優美畫卷。自古以來,詩人墨客對此贊美不絕。
嘉蔭堂在同里竹行埭尤家弄口,舊稱柳宅,建于民國十一年間(1922年),宅主柳炳南,與愛國詩人柳亞子先生同宗。柳亞子先生曾在此居住。嘉蔭堂的正門采用石庫門式的墻門,其墻面所用原料比較細膩又用經過水磨加工的細清水磚砌成,并加以灰漿勾維,使墻面更顯得整潔光亮。雖未登堂入室,卻已給人一種神清氣爽的感覺。穿過門廳抬起頭來,只見‘福、壽、祿”三星躍居正脊中心,額首微笑,似乎正在歡迎來自遠方的朋友。嘉蔭堂的主建筑俗稱“紗帽廳’,系仿明結構,整座大廳高大寬敞,肅穆莊重。廳內到處刻著圖案,五架梁兩側刻有八駿圖”,梁兩端刻有‘風寒牡丹,梁底則刻有“稱心如意”、“必定高中”等圖案,就連拳頭大小的一塊“峰頭’,也刻上了寓意“連生貴子”的蓮蓬,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更為罕見的是,紗帽翅(即棹木)上也刻上了(三國演義》中的“古城會”、“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八幅形象逼真、呼之欲出的圖畫,讓人不由拍案叫奇。這組木雕現已被(中國戲曲志·蘇州分卷)收錄。
崇本堂位于江蘇吳江富觀街長慶橋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東與嘉蔭堂隔河相望,西與長慶橋等三橋相連,整齊的石駁岸護衛著這座古樸的宅第。如果把同里比作是一座古建筑的博物館的話,那么崇本堂就是這座博物館中一件雕刻精致的藝術品,其精湛的技藝和深刻的內涵,讓每一位游人贊嘆不已。走進庭院,只見疊有湖石花臺的小院里,天竺和紅楓相映成趣,磚雕門樓面北佇立,門樓上方設置了仿木結構的飛椽斗拱,拱眼板上刻有祥龍細紋,下面是花崗巖制作的條石門檻,中置“黃狼箱”活絡門閂,“一塊玉”兩端飾有如意香草紋,蹭的“包袱巾”上刻著寶相花,里面還有暗喻升官發財的“鯉魚跳龍門”的深浮雕。門樓的字牌兩側各有一幅人物山水畫,字牌上端莊有力地寫著“崇德思本”四個朋字。德乃世人安身立命之根本,亦是宅第主人崇尚的為人之道。磚雕正脊還有一幅“望子成龍”圖,上面人歡魚躍,使人浮想聯翩。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8
早上好!歡迎大家來無錫游覽,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進行太湖精華游,我感到很高興。太湖,面積2400平方公里,相當于400個杭州西湖那么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位于江蘇,浙江兩省之間周圍有無錫、蘇州、常州、湖州四個城市。2400多年前吳越春秋時,吳王闔閭首開太湖畫舫進行水上旅游,并首創太湖般菜;唐宋時期,太湖又以盛產太湖石出名。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還有72座島嶼山峰點綴其間,組成了一幅山外有山、湖中有湖的天然畫卷。我們首先游覽的是真山真水的黿頭渚公園。黿頭渚,渚就是突入湖中,三面臨水的半島,因狀如黿頭而得名。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漁夫在湖中遇到風浪,誤入黿頭渚,舍舟登岸,發現這里茂林修竹,落英繽紛,疑為世外桃源,不忍離去。后又打柴遇仙,得道出世,為這里留下罷拔幾分神秘色彩。黿頭渚向南可望煙波太湖,惡青島海濱浩淼氣概;往北能觀碧波蠡湖,有杭州西湖的明媚風光。在這么一片真山真水的自然景色中,輔之以別具匠心的人工點綴,使之成為觀賞太湖風月最理想的游覽勝地。黿頭渚以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卻遼闊的無邊風月,以及早中晚、晴陰雨景致各異的神奇變幻和春花秋月、夏荷冬雪的四時之景吸引著歷代文人墨客,無數中外游人。
澄瀾堂,建于1931年,是仿照明代宮殿式樣建造的,面闊五間,四周游廊,寬敞豁達,氣宇不凡。澄瀾堂的“澄”是指湖水平靜清澈,“瀾”是波瀾起伏之意,取名澄瀾堂,是說在這里可以飽覽太湖多變的天然景色。澄瀾堂位于黿頭渚的高處,居中面湖,視野開闊,遠眺近覽,景色各異。
這里是甘露寺,甘露寺原在鎮江北固山上,是孫權的母親、劉備的“丈母娘”念經的地方。因為東吳起先建都在鎮江,火燒赤壁之后才遷都南京的。三國城內的甘露地建于山坡之上,經二組臺階到達建在7米高的平臺上的甘露寺山門,山門內沿斜坡登上6米高的平臺,可到佛殿。殿內有釋迦牟尼佛像,旁邊是吳國太的經心,吳國太相女婿就在此拍攝。赤壁之戰后,孫、劉曹均勢鼎立。周瑜設下“美人計”,假稱把孫權的妹妹孫尚香許婚劉備,京口招親,然后扣下劉備,逼還荊州。劉備則按諸葛亮之計,設法讓孫權之母吳國太甘露寺相親,弄假成真,并帶著孫夫人一起返回荊州。這就“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9
揚州人常說:“巷連巷,巷通巷,大巷里面套小巷。可見揚州是一座巷城,在揚州十幾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里就有 500 多條巷子。我們今天參觀的東關街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東至古運河,西至國慶路,位于古城揚州東北角。長約千米,寬約五米,街道路面全部是用長條石鋪設的。它是揚州古城的 CBD,也就是中心城市商業圈了。
因為街道由西向東直抵東關城門,故名東關街。東關城門,原名利津門,為古利津渡所在,后來利津門改稱東關門,利津渡改稱東關古渡。
文化是揚州城市的“魂”,古城是歷史文化的“根” 。好了,東關街已經到 ,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脈”了,請各位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隨我一同下車,走進揚州古城的脈搏里去吧。
咱們都說“在家靠娘,出門靠墻”。所以今天的游覽路線呢也是得靠墻啦。為什么呢?因為東關街是“魚骨狀”的街巷體系,不靠墻的話很有可能就“穿越”進歷史出不來了。
走進東關街,迎面撲來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市井景象。東關街是明清時代的商業街,所以往前走,您會發 在現東關街老字號很多。
20xx 年國家商務部認定首批“中華老字號”,這一條街上就有兩個入選,一個是“三和四美醬菜”,另一個是“謝馥春化妝品”。 “三和牌”、“四美牌”系列醬菜是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特產品,具有鮮、甜、脆、嫩四大特色 名揚四海,暢銷國內外。曾獲醬菜最高獎--國家銀質獎,是揚州醬菜中的突出佳品。如果大家喜歡吃的話,也可以在東關街上買些回去和著早飯吃。除了醬菜之外呢, 揚州有名的小吃在此也是不容錯過的。我們現在聞到的就是聞之極臭,味之極香的臭豆腐了,保準讓您吃了流連忘返。再說那餅皮香脆的黃橋燒餅吧,有蟹黃的,野菜的,肉松的,火腿的……各種口味任您挑選。
說完吃的,咱們再看看揚州人的日常用品。這最著名的莫過于“三把刀”了。分別是理發刀、修腳刀、菜刀,這不僅是指揚州的刀口好,而是還反映了揚州三大服務業的繁盛。也就是說,這三把刀背后還代表了三大服務業,分別是:理發刀代表的是理發美容業,修腳刀代表的是修腳沐浴業,廚刀代表的是餐飲服務業。“到揚州,吃得好,玩得好,還要享受剃頭洗個澡”,這已經成為近三百年來到揚州享受生活的典型寫照。揚州有名的還有漆器,大到工藝品,小到手機掛件,無不透露出揚州人民的聰明智慧。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女性朋友最關心的“謝馥春”化妝品店。它是我國現存最老的化妝品企業。“謝馥春”化妝品 1915 年與“茅臺酒”一道榮獲美國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大獎,最近被評為“全國 300 家重點保護品牌”。美女離不開梳妝打扮,要梳妝打扮當然就離不開化妝品,“謝馥春”的傳統產品鴨蛋粉、冰麝油及香件,被稱為謝馥春“三絕”。人們常說:“蘇州胭脂揚州粉”,謝馥春的香粉原料是天然珍珠粉,非常自然溫和,絕不像現在的護膚品中添加過多的化學成分。
其實作為一個旅游景點,東關街的民居也非常值得一看。他們并沒有因為旅游的發展而改變自己原有的生活節奏。從他們身上我們可以感受到揚州古城的歷史氣息。緩緩步行于東關街,時有路人匆匆,或步行,或腳踏車。我們可以看看揚州人真實的衣食住,聽聽他們在說些什么,做些什么。揚州的居民樸實而好客,他們往往會主動與你們打招呼,甚至會為熱心地為您向導。
好了,現在大家都對東關街有所了解了吧,接下來給大家一個小時的時間真正感受一下東關街厚重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吧。記得“出門靠墻”哦!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10
北固山位于江蘇鎮江,由于北臨長江,形勢險固,故名北固,高55.2米,長約200米。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南朝梁武帝曾題書”天下第一江山”來贊其形勝。甘露寺,雄居山巔,建于東吳甘露年間,有許多有關三國時代吳國的傳說和遺跡。游人至此,不由要以劉備招親的故事為線索去尋找有關勝跡和傳說。北固山與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勢,三山鼎立,在控楚負吳方面北固山更顯出雄壯險要。明代郡守為了抗倭守城,將前峰與中峰鑿斷。
北固山由前峰、中峰和后峰三部分組成,主峰即后峰,是風景最佳處。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遺址,現已辟為鎮江烈士陵園;中峰上原有氣象樓,現改為國畫館;后峰為北固山主峰,北臨揚子江(長江),三面懸崖,地勢險峻,山上到處都是樹木,名勝古跡多在其上。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聞名于世。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臨長江,枕于水上,峭壁如削,是風景最佳的地方。登上山頂,東看焦山,西望金山,隔江相望,揚州平山堂清晰可見,確使人感到“金焦兩山小,吳楚一江分。”過去曾有一名人作打油詩一首:“長江好似硯池波,提起金焦當墨磨,鐵塔一支堪作筆,青天夠寫幾行多”,以此贊美北固山的壯麗景色。
從北固山中峰南麓登山,過氣象臺,沿山脊北行至清暉亭。亭東有一座鐵塔,此塔系唐衛公李德裕于寶歷元年(825年)所建,故又名衛公塔。原為石塔,后毀。北宋元豐元年(1078年),改建成九級鐵塔,平面,八角形。明代重修改為七級,高約13米。后經海嘯、雷擊、戰火等劫難,至1949年僅存塔座兩層。現經修整為四層,約8米高,塔基及一、二層為宋代原物,三、四層為原塔的五、六層,系明代所鑄。現存的塔基及塔身均有精美圖案,造型別致,生動逼真。
自清暉亭往北,在甘露寺東側山坡的墻壁上,嵌有一塊條石,上鐫“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相傳為梁武帝所書。條石對面通往甘露寺的拱門上,鐫有“南徐凈域”題額。東晉時改鎮江為徐州,故名“南徐”。
穿過拱門,即抵北峰之巔的甘露寺。相傳這里是劉備招親之處,京劇《龍鳳呈祥》即以此為背景。其實古甘露寺建于梁代,原在山下,至唐李德裕始改建于山上。寺內有大殿、老君殿、觀音殿和江聲閣等建筑,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據說明清時為其全盛時期,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過行宮,留有御碑,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古剎之一。傳為孫、劉并肩賽馬的“溜馬澗”。甘露寺后面的多景樓,是北固山風景的最佳處。此樓二層,面對大江,樓名取自唐李德裕詩句“多景懸窗牖”,為古代長江三大名樓之一;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各位來雨花臺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此刻我們所處的位置是在雨花臺風景名勝區的北大門,在開始游覽之前,請大家聽我說一個傳說故事。
故事發生在南朝時期梁代天監年間,當時的佛教十分盛行,雨花臺一帶寺廟林立香煙繚繞。相傳一位叫云光法師的高僧,就在那里一處峰高林深,禪境幽遠的地方設壇講經說法。高僧佛學深厚,口吐蓮花,滔滔不絕,聞道者,如癡如醉,集聚數日不散。這天,講經壇上,飄過幾朵彩云,突然天光一閃,頃刻間,七彩花兒,如雨墜下,遍布山崗。卻道是那云光說法竟使天神動了真情,淚眼婆娑。從此高僧講經處便留下了雨花臺之名。而落下的七色花便幻化為大家熟知的雨花石。
其實,雨花臺的真正得名,還得從地質上說起。各位此刻站的位置是古長江的河道,那時,滔滔江水,就在我們的腳下翻卷。之后由于地殼變動,江道北移,造成礫石沉積,地質上稱為“雨花石層”。其石呈卵形,質含瑪瑙,光彩晶瑩,五色斑斕,紋絡旖旎。由于那里地勢較高,到達海拔60米,又盛產雨花石,故稱雨花臺,當是名符其實的。
由于雨花臺是我們南京城南的一處制高點,故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有“金陵南大門”之稱。自古以來,雨花臺又為兵家必爭之地。東吳孫策攻破劉繇就在那里。南宋金兵入侵,曾在雨花臺扎營;太平天國天京保衛戰,辛亥革命討伐清兵,抗日戰爭“首都保衛戰”,都曾在此掀起連天烽火。雨花臺飽受戰火摧掠,荒蕪凄涼,花雨不現。
從剛才的傳說故事中,我們必須會聯想到雨花臺必定是很美的地方,不錯,歷史上雨花臺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那里山崗起伏,林木蔥籠,流水清泉,鳥語花香,名勝薈萃。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登臨覽勝,流連忘返,留下了許多膾灸人口的詩詞佳作。南宋《丹陽志》載“江南登臨之地”即有雨花臺,明、清兩代又分別被列入“金陵十八景”和“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1927~1949年,雨花臺上又書寫了一頁驚天地、泣鬼神的篇章。數萬中華優秀兒女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雨花臺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用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先驅者之歌。
各位游客,雨花臺景區還有一些景點沒有介紹,歡迎下次再來參觀游覽!
經典江蘇著名景點導游詞 篇12
蘇州建城于公元前520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闔閭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了。
春秋時期,這里是吳國的都城,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
蘇州城建城早,規模大,水陸并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
蘇州園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占有拙政園、留園兩席;
“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游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游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鐘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巖、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于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