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墻導游詞(精選5篇)
南京城墻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來到了中華門城堡。城是人類社會由野蠻向文明發展的標志之一。城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防御工事。也是人類生活的基本空間屏障。我國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兩千多座大小城池。建于600多年前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南京城垣全長33。676公里,比巴黎城墻還要長,是世界至今保存最好最大的都城城垣,是全國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356年朱元璋攻下元朝統治的“集慶路”,改名“應天”,他聽取了謀士朱升的建議“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花費20xx年的時間興建了這城池。
當年朱元璋在修筑明城墻的時候,用了黃金600萬兩,這樣的巨資一半是由國庫所撥款,另外一半是由江南的富戶攤派的。而江南首富,沈萬三認領了將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費用。
修城所用的磚都是來自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五省,由20多萬工匠燒制。使用五省燒制的城磚3。5億塊,磚的規格長40cm、寬20cm、厚10cm、重約15-20kg。每塊磚的側面都刻有燒磚工匠、提調官等人的名字以及燒制時間等字樣,以示責任到人,也正因為如此嚴格的責任制才使600多年前的這座明城墻歷經戰火依然保留至今。城墻上的字揩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均可見到,刻字方法有陰刻和陽刻,城磚上的字數最多的達69字。南京明城墻中還使用了六朝、南唐舊城磚。
南京城墻的建設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對六朝和南唐以來遺留下來的部分舊城加以整修和擴建,疏浚河道;第二階段是與鳳陽中都并建時期,對舊城垣維修加固,并向北拓寬到江邊;第三階段是集中南京建成,改造聚寶、三山、通濟等城門,這時南京城已初顯規模;第四階段開始修建外廓,周長百里,有外城門十八座。
朱元璋于1366年到1386年建造南京城垣,建造的這座城堡打破了傳統建筑中軸方位對稱的模式,而是因地制宜,負山繞水,采取沿崗垅之脊筑城;利用天然河湖,挖土方填充城墻形成高城深壕,以實戰的需要而建造的。明京城形狀似葫蘆(又說似芭蕉扇)南北長10千米,東西長5。67千米。數十萬人耗時20xx年建的南京城垣,周長33。676千米(今存23。743千米)。南京城墻高14-26M,城基寬14M,上寬4-9M;外層墻上設有雉堞(箭垛)13616個,藏兵洞200多座。除崗丘外,城下部以石灰石條石為礎,上部砌城磚,砌磚用蓼草漿、石灰、細沙、桐油拌成的夾漿粘合。明城墻之所以620xx年屹立不倒,正是因為使用了這種黏合劑。
城墻的頂部用磚砌成外高內低的斜坡,城墻兩邊內側有水槽。女墻每間隔60米,就設一個出挑70cm的石水槽,將城墻上的水排到城內石明洞,再由排水溝將水排出城外。這個排水系統同時也可以將城內地面澇水排出城外。
“內十三,外十八,城門栓子向外插。”這句南京的諺語正好說出了南京的城門數目。南京城十三個城門可以用清朝吳敬梓的歌訣來說:“三山聚寶連通濟,洪武朝陽達太平,神策金川臨鐘阜,儀風(定)淮清(涼)到石城”,甕城有一甕、二甕、三甕;外郭設門18座,由于外廓的城門多是由黃土夯制,民間俗稱“土城頭”,因此沒有保留至今的的外廓城門;但如堯化門、麒麟門、仙鶴門、安德門、江東門等仍舊做為地名使用。
中華門城堡原名叫“聚寶門”,因為正對著城南的聚寶山而得名,1931年因在它的北面修了一條中華路,而更名為“中華門”。這門上的三個字,是蔣介石先生手書的。中華門是內外秦淮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能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城堡南北長129米,寬118米,占地一萬六千五百多平方米,。中華門一城三甕,它的平面呈一個“目”字型,兩側有二道登城馬道,城堡內有27個藏兵洞。
中華門城堡由三個甕城組成,8。5米高的內城墻將城堡內三座甕城相連,三道甕城形成“目”字型封閉格局。城堡的東西兩側,有兩條寬11米的登城馬道,是戰時運送軍用物資上城的快道,也是將領驅馬直上的通道。馬道、內墻使守兵可居高四面向下攻擊,令突入之敵無處遁逃。在中華門城堡內,有27個大大小小的藏兵洞,藏兵洞是供士兵休息及擺放一些備戰的物資的地方,南面第一道城門的底層兩側各有3個,登城馬道下各有7個藏兵洞,第二層還有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在從兩側的馬道繼續走,可以到達第三層平臺,明代時第三層上建有鏑樓,現在我們已經看不到了,它毀于日本侵略者的戰火。現為平坦樓臺。中華門城堡每道甕城都有一門一閘。每道拱式門都是雙扇鐵皮包裹的木質大門,洞內設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每道甕城上正中原原都設有一個小城樓,樓內有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現在升降千斤閘的絞盤車已無存。現在城門洞兩側可以見到從底到頂寬20厘米的石槽就是當年升降千斤閘的長槽。但我們任然可以想象出,在冷兵器時代。敵軍攻破城門,涌入城內,城門里的千斤閘就會迅速降落,切斷敵人退路,將敵軍困在甕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或萬千齊放,或礌石滾木齊下,殲敵于封死的甕中,恰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中華門城堡在軍事上是古城的一大屏障,對守護南京起著重要作用,西有外秦淮,西南至北為長江,故此門極為重要。1853年太平天國洪秀全率太平天國起義軍和清軍的一次次激戰、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江浙聯軍司令徐紹楨指揮部隊與張勛的清軍殊死搏斗、最驚心動魄的是抗日戰爭中的南京保衛戰,國民黨將領唐生智率領守軍84師頂住了日軍30多次進攻,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譜寫了中華民族的正氣之歌。中華門城堡西面還有沈萬三故居。研究古代京城的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可以了解古人生活的都城及建城的思想觀念有重要意義。
南京城墻導游詞 篇2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城門底下走一遭。”我從小喜歡明城墻,周末總要纏著爸爸帶我去城墻上玩。幾年時間,我玩遍了南京的各處城墻及城門,它給我的課余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
有一次,爸爸帶我經過富貴山隧道附近時,我突然眼睛一亮,發現前面露出了少許城墻。我們順著城墻根,騎車緩緩前行,然后順著一級一級的臺階走下去,如詩如畫的琵琶湖如世外桃源般出現在我們眼前。帶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我們發現琵琶湖的四面除了入口,其他都被城墻圍了起來,我想在古代這應該是個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吧!
還有一次,我們在一座城墻下發現了一個隱蔽的洞口,里面可黑了。好奇的我堅持要爸爸帶手電筒陪我進洞瞧瞧。帶著既害怕又好奇的心情,我們曲折前行,有些地方要彎腰才能通過,十幾分鐘后才到盡頭。后來,我才知道這是明城墻所特有的藏兵洞,每個藏兵洞能容納一百多名士兵呢,真想不到古人設計城墻時考慮得這么周全呀!在城墻的城磚上我還發現了許多字或符號,還有鬼臉,真有趣。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也喜歡南京明城墻的話,就和我一起去探究吧!
南京城墻導游詞 篇3
南京城的城墻高度一般在14米到21米之間,城基的寬度為14米左右,頂部的寬度在4米到9米之間。大部分的城墻都先用花崗巖或石灰巖的條石做基礎,上面再用大磚壘砌內外兩壁和頂部,內外壁之間常用碎磚,礫石和黃土層層夯實。城墻頂部和內外兩壁的磚縫里,都澆灌一種"夾漿"。這種夾漿用石灰,糯米汁(或高粱汁)或再加桐油摻和而成,凝固后粘著力很強,使城墻能夠經久不壞。墻頂用磚鋪成地面并砌成"雉堞"(指城墻頂部靠外一側的鋸齒狀矮墻),并有石制的泄水槽以排出雨水。城基部分每隔一定距離也設有排水洞,將城墻內側的積水排出城外。因此,南京城的基礎工程和防護工程都是比較牢固的,故能屹立至今600多年之久。城墻現存21。35公里,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一座磚城,并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南京明城墻為應天府城即京城,城門計有13座,水關兩座。城墻上還有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以供軍事防守之用。在城的中央還建有鐘樓和鼓樓。
這13座城門的上部,都建有高聳的城樓,而以聚寶門最為雄偉。聚寶,三山和通濟三座城門各有城墻四道,每兩道之間的空間稱為"甕城",可作為戰時的防守之用。聚寶門是這些城門中最堅固的一個,城樓以下部分基本保存完整,而且有所謂"藏軍洞"的特殊設施。"藏軍洞"實際上就是里端封閉的磚券門洞,在戰時可供兵士休息和用來存放軍事物資。這種"藏軍洞"在聚寶門最南一道的城墻上計有兩層共13個,左右兩側的城墻下部又各有7個,加起來有27個。據說,每洞可容納兵士100人以上,共可藏兵達3000人以上。這種設施在我國古代的其他大城中是極為少見的。每座城門都有內外兩道門,外面一道是從城頭上放下來的"千斤閘",具有堅固的防御作用;里面一道則是木質再加鐵皮做成的兩扇大門。在平時,行人車馬都從城門洞里通過。
南京明城墻的防,排水系統科學適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對城區的防,排水兩部分。城墻填層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黃工拌合的灰漿封頂夯實,厚約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墻體兩側直至墻根用灰漿砌筑5—10余層城磚;墻體頂面設置了石質排水明溝,在其明溝約50米距離設置石質出水槽將水排出墻體。城區的防,排水系統,主要是利用城墻底部設置的水關,涵閘。在秦淮河出,入口處分別建有東水關和西水關,水關設有閘門3道,前后2道為木閘門,中間設鐵柵門以防潛水入城之敵。東水關內側還設有33座甕洞,分為3層(上面兩層為藏兵洞),下層(中洞可通船)通水。此外,還設有金川河閘,玄武湖的"通心水壩"(即武廟閘),前湖的半山園閘與琵琶湖的琵琶閘等多處涵閘。這些涵閘,設有銅,鐵管和銅水閘,只能進水不可進人,設計巧妙,結構合理。
南京城墻導游詞 篇4
大概是中午十二點左右,我們終于進入了南京城。進入中華門后就看到道路兩邊巍巍的梧桐。媽媽說,南京所有兩邊種滿梧桐的道路都是當年孫中山靈柩經過之地,所以梧桐也就成了南京的標志之一。剛下過雨的淡淡煙青色的天空,靜靜矗立的古風建筑,蒼老斑駁卻又挺拔蒼勁的梧桐,在南京醞釀這一片沉穩厚重的情懷,使人也為這寧靜的氛圍所感染。不知是不是耳機邊安靜的音樂所致,只要看著南京,心里就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安詳與寧靜。
午飯我們是在一個名為百味齋的素齋飯店吃的。店內裝潢很古典華麗,誦經聲音若有若無的伴著佛教輕柔堅定的音樂回蕩在飯館里。來吃飯的人不少,可整個飯館卻很安靜,卻又不是壓抑,反而是輕松自在安詳寧靜。
走在冬天的南京的街道上,你會忘記這是冬天。在這里街邊的景色總是綠的。草是綠的,青苔是花壇上的常客,我竟然還發現,有一面墻已經被攀出墻來的綠色藤蔓輕輕包裹。那伸出來的翠綠色枝條,好像在邀請你提前一睹春天的芳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公交車比北京的要小,方方正正的極可愛,以至于我第一次見到南京的公交車時立刻拿起相機抓拍了好幾張照片。還有就是南京的電話亭、街邊的房屋和行人。南京的電話亭不似北京的一般貼滿廣告(雖然也不是沒有),而且形狀就像放大版英式的路燈,極其可愛。街邊的房屋大概是市政府統一裝修過的。普通曲巷人家和小店都是一模一樣的青黑瓦頂,雪白墻壁,方正門框和規整窗子。很多高一點的樓,譬如兩三層的酒家,則是秦磚漢瓦,勾心斗角,美輪美奐。南京的行人多是騎自行車或步行,車不多,路不寬,倒是紅綠燈多,五十到一百步就有一個紅綠燈。于是這就造就了南京行人從容的步調,或許還有一副好脾氣。
大概作為一個旅人而言,南京的區縣、街道名稱也很奇怪。我住的區縣名稱為白下,我很疑惑,這名字是怎么來的?后來爸爸告訴我,白下是南京曾用過的名字之一,南京很多區縣都是以曾用名命名的。南京的別稱也很多,金陵、揚州、建鄴、建康、秦淮,等等。街道名稱諸如:北京東/西路、湖南路、漢口路、廣州路……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想這大概是南京作為六朝古都所獨有的一種心懷天下的王者風范吧。
“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吊,可以悠然遐想……”這是朱自清老先生在《南京》一文中描寫南京的話,我想這正好形容我心中的南京,我心中那個安靜溫存不媚世的南京。
南京城墻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靈谷寺,這是一個由寺廟建筑、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地稱它為靈谷寺。我們的車正在行駛,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車窗兩側,沿途玉蘭挺立,林木茂密,曲徑通幽,我們仿佛置身于仙靈境地。我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的創建歷史。
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
朱元津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各專”。靈谷寺初建時,規模宏大,殿宇林立,佛塔矗立,從山門到大殿,長2.5公里,占地約500畝,僧人l千。難怪朱元津將它看成杰作,并御筆題額“第一禪林”。可惜后來因遭兵火劫難,只有無梁殿得以幸存。到清同治年間重修靈谷寺,規模已遠不如當年,然而紅墻黃瓦、松翠林茂、鳥語花香、環境幽靜,仍不失“靈谷深秋”的佳景。
【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果殿—陣亡將士紀念碑】
各位游客:我們已來到了靈谷寺的山門前,山門是寺廟大門的通稱。這山門也就是靈谷公園的大門。各位請看:這座仿古建筑的山門是30年代重建的,其形式為三拱門,綠色琉璃瓦檐頂,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有“靈谷勝境”四字,是現代書法家錢松岳先生的手筆。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陣亡將士公墓的北平軍分會贈送的。
進入紅山門,我們走上了一條青石鋪就的兩道。而道的盡頭,矗立著一座高大的陣亡將士牌坊。牌坊的臺基長32.7米,寬16.6米,高10米,共五間,全部用鋼筋水泥構筑,座基外鑲花崗巖,綠色琉璃瓦覆頂。牌坊前中門門額上橫刻“大仁大義”四字,背面刻“救國救民”四字,”都是元老張靜江題寫的。
各位游客: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梁殿。無梁殿是明代靈谷寺僅存的一座建筑,因殿內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由于這座殿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梁木,所以俗稱“無梁殿”。
無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大殿的東西長53.8米,殿前露臺寬敞,面闊5間,進深3間。雖然經過多次重修,但其結構始終沒變。殿頂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屋脊上的3個琉璃瓦塔是喇嘛塔。其建筑結構改變了我國古建筑梁柱結合框架式的建筑傳統。整座建筑找不到梁柱,全部用磚砌造而成。它采用了中國古代石拱橋的建造方法,由基層用磚先砌5個洞,合縫后疊成一個大型的拱形殿頂。我們看到這5個開門的每一間就是一券,每排為5券,正中一間券洞最大,寬11.4米,高14米。內部雖為券洞結構,外部卻仍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檐下有出挑的斗拱,正面還設有門窗,是一座采用多樣券法,錯綜連接后構成的建筑。其結構之堅固,氣勢之宏偉,技法之精湛,堪稱一絕。雖說在我國其他的地方也有類似的無梁殿建筑,如浙江寧波保國寺。山西五臺山顯通寺、太原水作寺、四川峨眉山萬年寺及蘇州開元寺等,但在建筑結構和技法上,靈谷寺的無梁殿更顯獨特、完善。它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建筑藝術。
下面我們繞家堂一周,參觀一下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這里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這些蠟像是依據當時的歷史照片、資料,參照人物各種角度的鏡頭,按真人大小1:1制作的,共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的動態畫面,蠟像造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再現了革命先驅叱咤風云的生動場面。
參觀完無梁殿,我們來到了半圓形的花壇草坪前,這里已成為陣亡將士公墓第一公墓的墓地。現在請大家來參觀一下這座公墓,其實這里有3座墓,這是居中的一座,還有兩座分別處于免梁殿東西兩側的山坡上。當時由于陣亡將士之多,公墓沒能全部容納,采取以師為單位,用抽簽方法,從每一軍階將士中抽一名代表安葬。墓地北側墓墻東、西兩端各有一碑柱,分別是第十九路軍和第五軍微滬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這兩座碑已成為南京市的抗日戰爭紀念地之一,作為向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
【松風閣—靈備增—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
墓園后的那座建筑叫松風閣。松風閣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馬樓式建筑,面闊9間,屋頂為重檐式,鋪以藍色琉璃瓦。登樓遠望,視野開闊,微風過處,松濤陣陣,真有“南富蕭瑟松風起,細聽山泉汩汩來”的美妙情景。這座建筑也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的紀念館。紀念館于1931年起建造,由美國建筑師茂非按中國傳統的民族建筑形式設計,造價21.5萬元。1933年完工后正式定名“革命紀念館”。這幢二層樓建筑,東西長41.7米,南北寬19.7米,為鋼筋水泥仿木結構。外有回廊,樓下為9間,中為穿堂,上面是走馬樓式的樓屋。上下遍設架柜,供陳列陣亡將士遺物或舉辦展覽。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代寶塔——靈谷塔。
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陣亡將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1931—1933年,造價35.5萬元。塔的設計者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非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
現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塔前,只見塔基是一個大平臺,直徑為30.4米,平面八角形,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中是一幅高5.8米,寬2.8米的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再請看,塔高60米,九層人面,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筑。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塔頂覆蓋著綠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正中塔尖上豎有塔剎,金光閃閃。
沿著鋼筋水泥螺旋扶梯走完了252級臺階,就來到了塔的頂層。在此登高遠眺,可以盡情欣賞遠山共長天一色的蒼翠景色,充分領略靈谷勝景那“萬松參天,一徑幽深”的旨趣。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空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搭,當時建塔耗資20萬銀兩。后因朱元津建明孝陵,將塔與寺一起遷往這里,改名叫靈谷塔。塔初建時為5層,可惜原塔早已毀盡。寶志和尚是南京棲霞東陽人,7歲出家,死于梁大監十三年,是梁武帝最敬仰的和尚之一。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上刻有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刻有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像贊,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所以稱為“三絕碑”。但是原碑早在明宣德三年(1428年)損壞殆盡,現在我們所見到的,是清乾隆年間法守和尚根據舊藏拓本摹刻的。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基本參觀完畢。其實,明代靈谷寺的規模遠大于現在,除我們所見到的外,還有金剛殿、天王殿、五方殿、毗盧殿、觀音閣、禪堂、客室、方丈室等。清代中葉的靈谷寺,又恢復了昔日的盛貌。除殿宇修復外,并有“靈各八景”著稱。這八景是:鐘阜晴云,浮圖秋月,古殿鐘聲,蒼池松影,銀杏棲霞,清泉咽竹,空衍應掌,曲水流筋。這些景觀飽經滄桑,特別是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與清軍曾把這里當作戰場,所以寺內建筑被嚴重毀壞,只有無梁殿是磚砌建筑,得以完整保留下來。
各位游客:出了靈谷寺,現在我們行走的這條路,名叫“琵琶街”。為什么叫琵琶街呢?相傳,人們在此踏地能聽到清脆的回聲,擊一下掌能聽到與彈奏琴弦一樣美妙的回音,這就是被稱為靈谷人景之一的“空街應掌”。不信?您可試一下。但愿我的導游講解也能給你們留下記憶的音符。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