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朱雀山導游詞(精選3篇)
吉林朱雀山導游詞 篇1
朱雀山距離松花湖僅2公里,海拔817米,山腳斷壁上有吉林省重點保護文物阿什哈達明代摩崖石刻。
請乾隆東巡吉林時作的《磽跗吉林將軍署復得詩三首》中有兩句贊美吉林風景的詩惟妙惟肖:“城臨鏡水滄煙火,地接屏山綠樹頭”。其中“鏡水”即指松花江,“屏山”則指“左青龍(龍潭山),右白虎(小白山),前朱雀(朱雀山),后玄武(玄天嶺)。朱雀山山勢陡峭,怪石嶙峋,樹木蔥蘢,風貌古樸。東峰上有塊10多米長的豬形巨石,名為“魔豬石”,有5頭小石豬尾隨其后。石豬頭向山頂,尾巴向下,好象在行走,因此朱雀山又名“老母豬砬子”。
今天我們在朱雀山看到的18處景觀:魔豬癡想、石龜探海、玉兔奔月、雄師吼天......均來自于一個民間神話,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八仙云游到這里,被這里的風光所迷醉,他們將從天宮帶來的美酒倒在尋夢峰上的“仙釀池”中開懷暢飲,酒香招徠了山下眾多生靈,也想嘗嘗這美酒,八仙大怒,用法術定住了眾生靈,于是有了著18景觀。
天女浴躬池位于天文峰東30.4公里的西北側有一個“池渾而圓”,形如荷蓋的 “圓池”。相傳這里是三仙女降浴的地方,三仙女中的三妹佛庫侖浴后吞果受孕,生一男孩,相貌異常,生而能言,名叫布庫里雍順,大清皇帝就是雍順的后代。清光緒三十四年,奉天候補知縣劉建封曾尋覽至此,為使人人得瞻,在池邊立“天女浴躬處”石碑一座,故得名“天女浴躬池”。
天女浴躬池是一個小火山湖。水清淺,多水草,中央冬無冰,夏無萍,無水流注入,也無溢口,池中泉涌如柱。池四周多松,參天蔽日,池畔芳草萋萋,更有雨燕穿天,魚翔淺底,白鶴相戲,不失為人間仙境。
松花江源出長白山天池,如一條綠色飄帶橫貫吉林市全城。全長1840多公里,流域面積545000平方公里,在全國各大江河流域中,僅次于長江、黃河,居第三位,好比東北人民的保姆。
人們常說:“黃河之水天上來,”其實松花江水才無愧于是從天上來的呢。松花江是滿語“松阿里烏拉”的轉譯,就是“天河”的意思。把松花江比作從九天落到地上的天河,概括了它的寬廣綿長、富饒美麗和神奇風光,其蘊意深遠、引人遐想。松花江源出長白山天池,如一條綠色飄帶橫貫吉林市全城。全長1840多公里,流域面積545000平方公里,在全國各大江河流域中,僅次于長江、黃河,居第三位,好比東北人民的保姆。
吉林朱雀山導游詞 篇2
玉皇閣坐落吉林省吉林市西北,是北山上最雄偉的古建筑。據記載,玉皇閣始建于公元一七七四年(清乾隆三十九年)。院落平面略呈長方形,布局嚴謹,有明顯的中軸對稱線。建筑物依地勢構筑,分為前低后高兩組,錯落有致。
玉皇閣前院由山門、鐘樓、鼓樓、祖師廟、觀音殿、老郎殿及胡仙堂組成。山門內兩側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塑像。過了山門是一座木牌坊,上懸"天下第一江山"橫額。牌坊東側第一座是祖師廟,供奉釋、道、儒三教始祖,即如來佛、太上老君和孔子;第二座是觀音殿。牌坊西側第一座是老郎殿,供奉唱戲祖師唐明皇;第二座是胡仙堂。
后院由朵云殿及兩廂客房組成。朵云殿是正殿,高兩層。上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坐像,玉皇是總掌天道之神,道教奉為神界最高主宰。兩側伴侍的神像為千里眼及順風耳;墻壁上繪二十八宿彩像。下層供奉的是瓊宵、碧宵及云宵三宵娘神像。
玉皇閣雕梁畫棟,美奐美侖。
吉林朱雀山導游詞 篇3
吉林是滿族的發祥地(原為吉林省省會所在地),先秦時期,吉林市附近可稱為人煙稠密的地方,明代以前的吉林市,雖然為歷朝所領,但并未得到充分開發。直至明永樂年間,遼東都指揮使劉清奉命率軍來吉林市建廠造船運糧之后,吉林市成為明朝通往黑龍江地區以至更遠地方的一個中轉站,其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地位日益顯著。
清入關后,為了加強對東北地區的統治,順治十年(1653年)在寧古塔(今黑龍江安寧)設昂邦章京鎮守黑龍江、松花江廣大地區,吉林市為其下屬。由于軍事和經濟上的需要,順治十三年(1656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在吉林建船廠造船(吉林市又名船廠),后又設水師營訓練水師。
康熙元年(1662年)改昂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康熙十年(1671年)移副都統一人進駐吉林,管理吉林軍政事務,這是清政府在吉林設行政長官之始。
康熙十二年(1673年)又在吉林建城垣。康熙十五年(1676年)寧古塔將軍移駐船廠,設將軍衙門,當時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由寧古塔移到船廠,船廠從此稱吉林烏拉,為滿語名稱。吉林遂成為清政府統治松花江、烏蘇里江、黑龍江流域的邊疆重鎮。康熙指揮對俄的雅克薩戰役坐陣吉林督促造船、訓練官兵,留下千古絕句《松花江放船歌》。
吉林建城之初尚無孔廟,據《吉林通志卷一?圣訓志一》記載,雍正二年(1720_年)七月,辦理船廠事務的朝廷官員給事中趙殿最上奏皇帝,請求在吉林建文廟,遭到了雍正皇帝的嚴厲訓斥:“我滿洲人等,因居漢地,不得已與本習(武備)日以相遠,惟賴烏拉(當時的吉林)寧古塔等處兵丁,不改易滿洲本習耳……。”由此可見,清王朝對吉林乃至整個關外一直實行封閉政策,反對建廟興學。
隨著滿漢文化的不斷交融,直至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欽命修建永吉州文廟(吉林文廟的前身),再三叮囑:“務令崇尚樸誠勤修武備之至意,實當永遠欽尊”。據《吉林外紀》載,“乾隆七年(1742年),永吉州知州魏士敏建廟宇黌宮,諸制略備。”永吉州文廟建成后,興辦學校之風日盛,為滿漢子弟讀書求仕鋪設了通道,儒家文化得到了迅速傳播,推動了關東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永吉州文廟建成之初,在正殿懸有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匾額,此匾額應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由康熙皇帝書成,存于宮內的。此外,在嘉慶年間,又由嘉慶皇帝賜御書“圣集大成”匾額一塊,懸正殿。
光緒三十二年(1920_年),升祭孔為國之大祀。光緒三十三年(1920_年),吉林改設行省,巡撫朱家寶和提學使吳魯認為原有文廟簡陋,不足崇禮,乃聘江蘇訓導管尚瑩去關內考察文廟,決定在東萊門外(即今址)拓建新廟(即現吉林文廟)。
宣統元年(1920_年)新廟落成,其大成門、大成殿、崇圣殿及圍墻均以以黃琉璃瓦覆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