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風光導游詞(精選5篇)
遼寧風光導游詞 篇1
游客朋友們好,歡迎游覽撫順永陵!
在關東地區,有著名關外三陵:昭陵(北陵)、福陵(東陵)、永陵。永陵被譽為關外第一陵。
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為永陵,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是目前保存最完好,修動最少的帝王祖陵。陵內葬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扁古。
一、下馬碑
清代的皇陵、宮陵、王府及壇廟前,兩側的甬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木,作為官兵人等下馬標志。永陵作為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圣而莊嚴。
永陵建陵之初,下馬標志為木牌。1783年,年近七旬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東巡祭祖時下旨,把盛京三陵原有的木質下馬碑全部換成石刻的下馬碑。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豎立在永陵陵宮正門前1公里處的兩座下馬碑。
兩座下馬碑相聚120米,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至此下馬。
二、正紅門
永陵的正門稱為正紅門,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
此門是一座硬山式通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質柵欄門。門及前后檐柱均涂紅色,頗具滿足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依山傍水的生活特點。
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筑中極為少見,建筑風格獨特,堪稱一絕。長達數千年的部落生活,使滿族祖先們具有強烈的疆土意識,以山為寨,立柵為城,便是這種疆土意識的濃重縮影,作為清代陵寢建筑的鼻祖,永陵之所以要用木質柵欄門,意在懷念祖先創業時那段艱難的歲月。
二、神門與神道
這里就是永陵的前宮院,大家看,我們腳下的是三條石甬道,這三條甬道與永陵的正紅門、啟運門一樣,曾是清代皇權的象征。
永陵正紅門、啟運門均為三間門,正中為神門,左為君們,右為臣門。與門一樣,陵內的石甬道也是3條,中為神道,左為君道、右為臣道。神門與神道是陵內所葬清王朝六位祖先的靈魂行走的。其它人、包括皇帝均不得由此出入。
皇帝祭祖時要走君門,隨從則走臣門,皇帝祭祖時要用蘆席在門前搭蓋帷幕,將神門遮擋起來,避免看見此門,以示對祖先的尊敬。今天,永陵的神門、君門、臣門與神道、君道、臣道對游人已經不具有任何約束力。
三、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二是葬在這里的四位皇帝皇帝生前并無建樹,只是因為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我們現在看到的4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樓。
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城”的傳統,而后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清王朝的“肇興四祖”輩分不同,長幼有別,四座碑樓卻樣式一致,于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并列,給人以不分先后大小,不講輩分高低之感。
清入關以后,歷朝皇帝生前死后都為自己建造了單獨的陵寢,這樣永陵的“四祖碑樓”也就成了大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四、坐龍
與坐落在沈陽的福陵和昭陵相比,永陵的歷史輩分最大,建筑規模最小,盡管如此,我們仍然不可小視它,因為這里值得一看的東西很多,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也不少,下面就請大家跟我一道去看看坐龍。
這就是著名的永陵“坐龍”,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16條。坐龍分別盤坐于四座碑樓前后二門左右兩側的石壁上,兩只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大家不妨在腦海里網羅一下所見過的龍,似乎從未見過龍像狗一樣坐著,那么,坐龍究竟有什么歷史典故呢?
狗是滿足祖先的崇拜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物,傳說中狗曾救過努爾哈赤的命,不過,滿族的祖先因游牧、打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體,坐龍便誕生了。
這種具有民族特色的龍是用來象征清王朝祖先的,向人們暗示著,清王朝既能打天下,也能坐天下。
五、功德碑
聳立在四座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德碑。四座石碑規格一致,建筑形式相同,只是碑文的內容不相同,碑文由御筆秦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璧刻寫。
據史料記載,四祖碑樓建于兩個時期。肇祖、興祖之碑立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景祖、顯祖的碑立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碑樓內的四座石碑是在北京郊區刻制而成后運到這里的。
六、啟運門
啟運門,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這道門為什么叫做啟運門,其中有一個典故。據永陵《大事記》記載,順治八年(1651年),清王朝封永陵的后山為啟運山,順治十八年(1661年),又命名永陵方城門為啟運門,永陵享殿為啟運店。
《現代漢語詞典》對“啟運”一詞的解釋就是“起運”,封山、殿、門為“啟運”,無外乎就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而清王室對此的解釋就是:“光啟宏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后”。
啟運門是一座單檐歇山式建筑,兩側有袖壁,由6扇朱紅門板制成,每扇門上裝飾著九九八十一顆鎏金銅釘,并各配有一個銅門環,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自然數以九為大,九是皇家御用數字,皇帝稱為九九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有橫九、豎九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逐次排列,老百姓的門上不允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可見清代封建等級之森嚴。
七、螭吻
在啟運門和啟運殿上,各有一條螭吻被寶劍刺在門脊和殿脊之上。傳說螭吻是龍的二兒子,生于大海,生性兇猛,且能噴水成雨,有滅火之威。啟運門上被寶劍刺在上面的那條龍,就是傳說中的螭吻,用作鎮火防災。
大家仔細看,啟運門上的寶劍,劍柄是兩個火焰圈,內里嵌了字,東邊的火焰圈中鑲著“日”,西邊的火焰圈中鑲著“月”,日月和為明,而將日月拆開則具有濃厚的政治意味。
永陵修建之初,清王朝剛剛入主中原不久,順治皇帝擔心江山不穩,于是便在這里將日、月拆開,意為破明,并希望祖先能夠保佑大清皇帝。另一層意義是,啟運門脊形如一條長長的扁擔,西挑日,東擔月,象征著清王朝“肩擔日月,一統天下”之意。
八、啟運殿
建在方城內的啟運殿是永陵的中心建筑,啟運殿內供奉著四祖黃帝及皇后的神位。
請大家隨我進入殿內一起去參觀,這四座暖閣是康熙元年(1662年)所建,是用來供四祖黃帝和皇后休息的地方,暖閣設有8個龍鳳寶座,這是四祖皇帝及皇后的座位。
道光九年(1820_年),道光皇帝來這里祭祖,曾留下龍褂一件。在道光皇帝之前,乾隆皇帝因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東巡祭祖,而將兩件龍袍分別留在福陵和昭陵,叫守陵人逢祭日掛出來,替他向祖宗盡孝,顯然道光皇帝是在效仿祖宗。
道光皇帝執政后,僅東巡祭祖一次,由于清王朝日漸衰落,他形色匆匆,并從此結束了有清以來的這項盛典,稱為清王朝皇帝東巡祭祖的終結者。
九、寶城
這座呈八角馬蹄形的城叫做寶城,又稱“月牙城”,這就是陵寢的墓葬所在地,清王朝的六位祖先就安息在這里,皇家的墳冢稱為寶鼎,容納寶鼎的城就被稱作寶城。
永陵寶城寬20米,縱深18米,三面有青磚高墻環護,加上前面有雄偉高大的啟運殿做門面,寶城便形成了一個封閉式的空間。寶城分上下兩級平臺,上層的三座寶鼎,中間葬著興祖福滿,左面是景祖覺昌安,右面是顯祖塔克世,興祖德右上方有一塊小平地,下面葬著肇祖猛哥帖木兒的衣冠。
在墓地的5座寶鼎中,只有興祖福滿的墓是原葬,其余4座是清朝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遼陽的東京陵遷到這里的。
十、神樹
永陵興建之初,在興祖福滿的墓前,生有一株巨大的古榆樹,這棵樹就是被乾隆皇帝追封的“神樹”。
相傳,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當政,欽天監夜觀天象,發現遼東有望不斷的紫氣滾滾而來,就像100條神龍在騰云駕霧。崇禎皇帝害怕混龍出世,自己的皇位被奪走,就從南方找來一個風水先生,到東北來破除100條龍脈。
風水先生帶領一班人馬來到東北,在山上挖溝割龍首,在山上壓小廟鎮龍氣,一連破了99條龍脈,只剩下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能走能飛,破不了,風水先生向,既然是旋龍,不附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龍脈,不破也罷,于是就回京城復命去了。
恰巧在此時,努爾哈赤的祖父在長白山的部落被人打敗,他背著父親的骨灰盒,沿著長白山走下來,打算給自己的部落找一個落腳的地方。這天,他來到蘇子河畔,見天色已晚,找到西堡的一個小店要投宿。
店主人看他身背骨灰盒,怎么也不讓他進店,無奈之下,他只好背著骨灰盒來到龍崗山下,見有一棵大榆樹,樹干離地三尺分叉,于是便把骨灰盒放在上面,然后再去住店。沒想到第二天來取骨灰盒時,卻發現骨灰盒長到了樹上,他借來一把斧子想砍樹取盒,大樹竟流出幾滴血出來。
他找來一位風水先生,風水先生看罷這里地勢地形后,說:“這兒是一塊風水寶地,前有呼蘭哈達相照,后有龍崗山相依,龍崗山上有12個山包,你家里將有12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違,你就把骨灰葬在這里吧”。
努爾哈赤的祖父就把父親的骨灰葬在了這里,然后回長白山將部落遷到了這里。前面說的那條懸龍,就伏在這棵大榆樹上,被努爾哈赤的祖父壓中了,后來的清王朝果真出了12位皇帝。
這段傳說意在宣傳“君權神授”,同治二年(1863年),所謂的“神樹”被一場大風刮倒,最后枯竭而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棵小榆樹,是第二代“瑞榆”,它是新賓滿族自治縣成立后,永陵人在此種下的,如今它樹干挺拔,枝繁葉茂,一派方興未艾之勢。
十一、招魂葬
古時候,一般百姓人家講究供奉祖宗三代,帝王則要追尊四祖,這是古代宗法制度決定的。皇太極在盛京黃衣稱朕后,為依宗法制度,曾經做過將四祖歸于一處,建造自家祖陵的夢,但由于其家族最高的一位老祖猛哥帖木兒的遺骨埋于朝鮮境內,無法遷回國內,因而沒有完成建造祖陵的夙愿。
猛哥帖木兒生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曾任女真部落統領,后被明朝授為建州衛指揮使,1433年,猛哥帖木兒被七性野人所殺,藏于朝鮮境內一個名叫半山血的地方。
愛新覺羅家族可以說是東北的第一大家族,據相關資料介紹,其家族由猛哥帖木兒始之繁衍,到1920_年,620_年間家族人口已經繁衍到了30余萬人,永陵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祖陵,當然不能少了猛哥帖木兒。讓這位高祖魂歸祖陵,不僅是皇太極一個人的夢,也是愛新覺羅家族眾望所歸。
順治五年(1648年),清王朝追封猛哥帖木兒為大清朝的肇祖原皇帝,并依照古已有之的“招魂葬”之法,用綢緞制成一套衣冠,于衣領上縫白綢一條,上寫肇祖姓名及生辰八字,葬入永陵寶城東北角。
現在,我們在這里只能看到5座墳冢,而肇祖猛哥帖木兒之墓沒有墳冢,僅僅以魂的形式存在這里。
今天我們的游覽就到此結束了,謝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
遼寧風光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鴨綠江風景名勝區參觀游覽,下面請大家聽我介紹一下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概況。
一、景區概況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于1988年批準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地處鴨綠江下游,渾江口至大東港之間,與朝鮮的碧潼、清水、義洲和新義州隔江相望,全場210公里,面積824.2平方公里。
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由綠江、水豐、太平灣、河口、虎山、大橋和江口等景區100多個景點組成,以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薈萃、地理區位獨特、環境質量優越而馳名中外,是一覽兩國風光,憑吊歷史遺跡,融休閑度假、科學考察和異國旅游于一體的河川型風景名勝區。
鴨綠江風景區20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A級旅游景區,20_年榮獲遼寧省“十佳”旅游區,20_年虎山長城、鴨綠江斷橋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年獲全國十佳休閑景區稱號,20_年被評為遼寧省文明景區。
二、綠江景區
綠江景區位于寬甸振江鄉,從東江至渾江口,面積141平方公里,為鴨綠江景區上游。這里層巒疊嶂,風景秀麗、野趣橫生,由南天門、小青溝、壯哉谷等景點組成,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狀態,處于待開發階段。
三、水豐景區
水豐景區以水豐水庫為核心,面積為274平方公里,建成于1941年的水豐大壩,長900米,高146米,寬8.5米,為世界少見的水泥結構高壩。素有東北第一大水庫和遼寧第一大淡水湖之稱的水豐湖,因開發較晚兒完整地保存了自然風貌。
湖面浩瀚壯闊,山水相映,空氣清新,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渾壯美,又有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水豐湖面由中朝兩國共管,船只只在水面上自由來往停泊,游人盡可飽覽兩岸風光和異國風情。
四、太平灣景區
太平灣景區距丹東市50公里,與朝鮮平安北道朔州郡隔江相望,主要由古渡新村和太平灣電站等景點組成。其中太平灣電站為景區核心,是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在這里可以直觀地看到“水是怎樣發電的”,并踏上朝鮮土地感受異國風情。
五、河口景區
河口景區位于寬甸縣長甸鎮境內,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譽,是鴨綠江沿線景區景色最優美的地方,也是一個匯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遺跡、民俗民風及異國風景的超濃縮型綜合景區。
自然景觀有著名歌唱家蔣大為唱紅大江南北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中的萬畝桃花園,人文景觀有電視劇《劉老根》中的“龍泉山莊”,具有深刻教育的意義的渡江作戰的“河口斷橋”,原名“清城橋”,是鴨綠江上的第一座公路橋。
六、虎山景區
虎山景區是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朝鮮八大景”之一的統軍亭隔江相望。景區內有明萬里長城東端的起點--虎山長城、中朝邊境“一步跨”等景點。從一定意義上說,虎山景區是一處以古代軍事文化遺址旅游為主題,以邊境旅游和紅色旅游為特色的著名景區。
七、丹東市城區
丹東市城區段屬于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中著名的大橋景區,有寶山懸紅,碧水玉榭、鴨江帆影等著名景點。其中,斷橋原是鴨綠江的第一座大橋,由當時的殖民機構--日本駐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承建,1920_年8月動工,1920_年10月竣工,長944.2米,寬11米,共12孔,始為鐵路橋。
1950年11月8日,“第一橋”被美軍飛機多次轟炸稱為殘橋保留至今,俗稱“斷橋”。橋上保存碉堡等文物遺跡,并開設有大橋旋轉處觀賞臺、斷橋炸斷處觀賞臺、斷橋史話,世界橋梁與戰爭史展等。
登上斷橋處不僅可以領略中朝兩國風光,更是人們憑吊歷史、緬懷英烈、激發愛國之情的游覽勝地,鴨綠江斷橋已經成為丹東這座英雄城市的標志性景點。第二座橋建于1940年,為鐵路、公路兩用橋,全場940米,歸中朝兩國共管。
八、江口景區
江口景區是鴨綠江風景區名勝區最南端的一個景區,從江口至文安島北端,面積為246平方公里,大東崗區的江海分界線時中國海岸線的最北端,三號江海界碑吸引了許多游客。
好了,我的講解就到此結束了,祝大家有一個愉快的旅行。
遼寧風光導游詞 篇3
據說古時有一個黑龍王和一個白龍王經常在這里觀景下棋。一天,二位龍王在聊天時談到棋藝,互不服氣,便以妻子打賭,大戰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正巧,這時黑龍王的妻子來喚黑龍,黑龍一步不慎,全盤失利。白龍王便要拖走黑龍王的妻子,黑龍王妻子執意不從,白龍王就強拉硬拽。如今,這里的草都是斜長著,據說就是當年白龍拖黑龍妻子留下的痕跡,另外,九龍溪的石頭上還清晰地印著黑龍妻子的腳印。后來,黑龍王一氣之下掀翻棋盤,用大水沖垮了白龍宮院。此舉激怒了玉皇大帝,天上掉下一個火球,將黑龍宮全部燒光。因此,老潭溝內的蛇,無論大小,均為黑色,據說它們都是黑龍王的后代。黑白二龍當年下棋的山便叫作棋盤山。
遼寧風光導游詞 篇4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您來到遼寧旅游觀光。
遼寧省是中國東北地區南部的沿海省份,地處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南臨渤海,黃海,,東南以鴨綠江為界與朝鮮為鄰,東,北,西三面與吉林,內蒙古,河北等省區接壤。遼寧省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東北地區的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通信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遼寧省現轄14個地級市,省會設在沈陽市。全省面積14.5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4200多萬。全省共有44個民族,除漢族外,還有滿,蒙古,回,朝鮮,錫伯等43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655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16%,其中滿族,錫伯族聚居人數居全國之首。遼寧省的東部和西部為山地丘陵,中部為廣闊的遼河平原,構成明顯的鞍形地勢。西部山地丘陵區東緣的臨海狹長平原,習慣上稱為“遼西走廊”,是中國東北地區溝通華北地區的主要陸上通道。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全長約2178公里,占中國大陸海岸線總長12%。近海分布大小島嶼506個,占全國島嶼總數8%。島嶼岸線長約700公里,占中國島嶼岸線總長的5%。
遼寧省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境內雨熱同季,日照豐富,積溫較高,冬寒夏暖,春秋季短,雨量不均,東濕西干。年平均氣溫6攝氏度至11攝氏度。1月份最冷,7月份最熱。沿海城市氣溫變化較中部城市稍小。春秋兩季受季風影響,需要穿夾衣,薄毛衫
等;夏季多雨,應帶雨具;冬季氣溫較低,需要穿棉,毛皮或羽絨服御寒。每年5月至10月事遼寧最佳的旅游季節,1月至2月事觀賞冰雪景觀和民間節日的最佳時間。
遼寧省歷史悠久,古文化源遠流長。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早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遼寧地區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在大石橋發現的金牛山遺址,距今已有28萬年,是迄今為止遼寧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一處人類棲息地。到了距今8020__年前,遼寧地區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在阜新發現的查海遺址,被稱為“遼河第一村”。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距今約5000多年,這里存在一個粗具國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會,展現了中華民族5020__年前的文明曙光。自夏朝進入奴隸社會后,遼寧地區就與中原政權建立了隸屬關系。據中國最早的史書《禹貢》記載,遼寧地區最早隸屬于冀州和青州,夏商為幽州,營州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燕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全面設置郡縣,在遼寧地區設置遼東,遼西和右北平郡。此后,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均在此設置行政機構,清代稱為盛京,奉天。民國初年沿襲清制,1929年奉天省改為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九·一八事變”后,遼寧地區曾一度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至建國初期,遼寧地區設遼東省遼西省和熱河省。1954年合并遼東、遼西兩省,復稱遼寧省。
遼寧省礦產資源豐富,門類齊全,已發現的礦藏有100多種,其中鐵、硼、菱鎂石、金剛石、滑石、玉石、溶劑灰巖等礦的儲備量均為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備量分
別占全國儲備量的15%和10%。遼寧工業基礎雄厚,具有近百年的工業歷史,是我國重工業及主要工業原材料基地。石化、冶金、電子信息、機械是遼寧省的四大支柱產業。省內交通便利,形成了以港口為門戶,鐵路為動脈,公路為骨架,民用航空、管道運輸相配套的四通八達的綜合交叉立體運輸網。
遼寧是全國重要的農副產品和商品的糧食基地,盛產水稻、玉米、小麥、高粱、谷子、大豆、棉花、煙草、水果等。遼寧的土特產品和水產品馳名中外,主要有人參、鹿茸、貂皮、柞蠶絲、貝類、海蜇、海參、鮑魚、螃蟹、扇貝等。
遼寧省風光秀麗,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是中國文物大省之一。現有文物古跡1.12萬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省級重點文物24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14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極其豐富。有20__多年前的秦漢碣石宮殿遺址,有1500多年前的中國最北部的古代石窟建筑群,有20__多年前的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有精美的遼代建筑奉國寺和遼陽白塔,有京東首關九門口水上長城,還有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的興城古城,等等。遼寧是清王朝的發祥地,沈陽故宮、關外三陵(永陵、福陵、昭陵)、撫順赫圖阿拉城等名勝古跡,都馳名中外。大連和丹東的近代戰爭遺址、沈陽張氏帥府及“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錦州遼沈戰役紀念館等,都著稱于世。大連金石灘、蛇島、本溪水洞、鴨綠江、醫巫閭山、千山、鳳凰山、五女山、海棠山、盤錦紅海灘、冰峪溝等名山秀水、奇石異洞,遍布
全省各地,遐邇聞名。
遼寧民風民情淳樸自然,濃烈炙熱。遼寧冰雪·溫泉旅游節、遼寧旅游歡樂節、大連國際服裝節、鞍山千山國際旅游節、撫順滿族風情國際旅游節、本溪國際楓葉節、丹東鴨綠江國際旅游節、營口望兒山母親節、鐵嶺民間藝術節等節會活動異彩紛呈,深受中外游客的歡迎。遼寧地方文藝豐富多彩,沈陽雜技團和大連雜技團的表演蜚聲海內外。二人轉、大秧歌、小品、評書等文藝形式豐富多彩,熱情奔放,粗獷潑辣。遼寧的著名手工藝品有巖玉雕、大連貝雕、阜新瑪瑙雕刻、撫順煤精雕刻等,極其精美。
多年前,遼寧省圍繞“滿韻清風,多彩遼寧”的旅游形象,推出紅、綠、藍、金、銀“五色旅游產品”,旅游業迅速發展,遼寧以成為中國旅游大省。20__年,全省旅游經濟指標實現了“四個突破”,即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達到1307億元,相當于全省GDP的11.9%;入境旅游總人數突破200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突破10億美元;全省旅游就業人數突破100萬。20____年末,全省共有旅游住宿設施1.2萬家,其中星級酒店507家;旅行社達到1108家;國家A級以上旅游區(點)157個,其中4A級以上旅游區(點)50個;旅游紀念品經營單位達到460家;旅游院校(包括系,培訓中心)86所。全省14個省轄市全部進入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行列,大連市榮膺“中國最佳旅游城市”的稱號,全省“遼寧旅游強縣(市、區)”達到25個。遼寧旅游業正在迅速向前發展。
美麗的遼東半島,多彩的遼西走廊,遼寧人民熱誠邀請海內外朋友共覽滿韻清風,同游多彩遼寧!
謝謝各位!再見!
遼寧風光導游詞 篇5
紅海灘風景區位于渤海灣東北部,地處遼河三角洲濕地內,遼河三角洲的盤錦市,是一處著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渤海之濱的這塊20多平方公里的濕地葦叢中,棲息著丹頂鶴、黑嘴鷗等236種鳥類.。紅海灘的紅是它的獨特亮點,簡直就是紅色的海洋,如果是在十月份,顏色更加鮮艷夸張。一片紅色的海洋著實讓每個到這里的人震撼。紅海灘位于遼河三角洲的盤錦市,是著名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渤海之濱的這塊20多平方公里的濕地葦叢中,棲息著丹頂鶴、黑嘴鷗等236種鳥類。紅海灘坐落在趙圈河鄉100平方公里的葦田濕地內。它以全球保存得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濕地資源為依托,以舉世罕見的紅海灘、世界最大的蘆葦蕩為背景,是一處自然環境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的純綠色生態旅游系統。
大蘆葦蕩景色優美宜人。每當春回大地的時候,蘆芽破土而出了,頂出一片片嫩嫩的葉子,大地漸漸地被染得郁郁蔥蔥。夏天的葦塘,那是綠的世界,綠的海洋,浩瀚的蘆葦蕩仿佛是攤開一層綠色的地毯,變得越來越美,越來越壯觀。秋天,蘆花沾露,如雪如霜,如夢如幻。世界第一大葦蕩以其獨特的風光,吸引了八方游客。游客們都說:“一望無際的大葦蕩真是太美了。這里遠離了城市的喧囂,真正讓人領略到了什么是回歸自然。”盤錦蘆葦蕩內一年四季風景各異,鳥類成了一道變幻無窮的流動風景線。這最大蘆葦海里是260余種候鳥棲息的樂園,其中包括國家一類瀕危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類保護鳥類28種,是東亞——澳大利亞水禽遷徙的重要驛站,名副其實的“鳥類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