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寧夏景點的導游詞(通用3篇)
有關于寧夏景點的導游詞 篇1
俗稱小口子,位于銀川市西北方向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歷史上曾是李元昊的行宮和民國期間寧夏軍閥馬鴻逵的避暑山莊,現為賀蘭山著名的風景游覽區。滾鐘口風景秀麗,林木蔥籠,共有70多種常綠樹和落葉林,尤以初春時節景色最美,山花爭艷,泉水淙淙,山腰綠蔭蔥蔥,山巔白雪皚皚...
這就是名聞遐邇的“賀蘭晴雪”。景區內古禹王臺、興隆寺、晚翠閣等清代所建的寺廟,布局巧妙,錯落有致。賀蘭山前有筆架峰,峰上有望海亭,站在亭中遠眺,銀川市的平原景色一覽無余。滾鐘口山巒起伏,巖石峻峭,林木蔥蘢,巍峨秀麗。在西夏時,就是“西夏古名勝地”。當時,李元昊曾于山溝北部建造了一處規模宏大的避暑宮苑。現在在這片參差錯落的20多處建筑遺址上,散落的磚、瓦、器物殘片遺物,還俯拾即是。明清時,這里也大興土木,建造廟宇、樓閣,修建了賀蘭廟、老君堂、大悲閣、斗母宮、小洞天、關帝廟、興隆寺、晚翠閣、觀音廟等14處廟庵臺閣,這些建筑依山臨險,隨勢自然,錯落有致。
山內的三座山峰之上,還建有三座造型優美、小巧別致的白色喇嘛式塔。滾鐘口經過歷代修茸建設,已成為一處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春夏之際,景區內滿谷高杉,一片蔥綠。溝間坡地的山果樹上掛滿了晶瑩欲滴的紅山果和紅酸棗。山澗里一縷清泉涓涓流淌。“筆架山”、“望海亭”、“獅吼”、“臥虎”、“仙人指路”等奇石神態各異,令人嘆為觀止。山中綠樹、紅花爭相輝映,綠草如茵,絢麗多彩,是最舒坦幽靜的休息之地。門票:20元交通:從銀川汽車站乘坐往賀蘭山東麓方向的班車。
有關于寧夏景點的導游詞 篇2
南關清真寺建成的歷史有好幾百年,由于戰爭等原因,多次遭到破壞。1949年以后,在政府的幫助下,經過不斷修復。1981年,寧夏地區的廣大穆斯林群眾熱情募資,重建了這座具有阿拉伯風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體。
南關清真寺是寧夏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該寺位于銀川市南關南環東路。明末清初始建于南門外,1920___年遷至城區,1953年經過擴建,成為一座擁有大殿63間、面積1200多平方米,南北配房41間,占地為20多畝的建筑群,其規模居于當時銀川市區7座清真寺之首。原寺為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風格,殿堂門窗皆為紅松木,雕刻工藝精細。1981年重建,改為阿拉伯式建筑風格。20___年南關清真寺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修葺,維修工程耗資700多萬元,歷時1年多,對清真寺進行了全面的修繕。這座阿拉伯式建筑風格的清真寺對中外游客開放。
有關于寧夏景點的導游詞 篇3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____,我會帶領你們一起去游玩這個景點的。
在寧夏固原市須彌山南麓,有一百多處石窟,總稱"須彌山石窟","須彌"是梵文音譯,意為寶山。須彌山石窟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坐落在寧夏固原西北的須彌山南麓,是我國開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明等朝代繼續營造修繕,長期以來是自長安西行之路上第一個規模最大的佛寺遺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有著“寧夏敦煌”之稱.
據史料記載,須彌山石窟初創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至499年,興盛于北周和唐代,先后開鑿石窟130多處,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其藝術成就可與山西云岡、河南龍門石窟造像媲美。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勢,錯落有致的分布在7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綿延近兩公里,場面甚是壯觀。
千百年來,須彌山石窟造像長期遭受了風雨侵蝕,巖石風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壞和人為的損壞,致使許多精美雕像已面目全非,甚至蕩然無存。雖然如此,須彌山仍有一大批規模較大的石窟造像比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國內石窟造像中占有獨特的地位,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精湛的藝術價值,是研究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宗教歷史不可多得的寶貴實物資料。
北周石窟,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造像之精美,在須彌山石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與北魏石窟相比,其最須彌山石窟大的變化是中央塔柱小龕已不見,代之以大龕及發鬢低平、面相方圓、兩肩寬厚、腹部鼓出的大型造像,給人以厚重敦實之感。
現存造像最多的第四十五、四十九兩窟,有比真人還大的造像40余尊,每龕內,有的是立佛,一般皆為一佛一菩薩。裝飾性的雕刻,如幔帳式的佛龕;龕邊龍嘴銜口的流蘇;龕頷上的各種小佛;龕座下手執各種樂器的伎樂人,或吹橫笛,或彈琵琶,或擊羯鼓。窟頂圍繞塔柱,還雕有一對相向手舞足蹈的伎樂飛天,披巾飄動,顯示了北朝音樂藝術的盛況。以上琳瑯滿目的藝術精品,都是未加修飾的原作,十分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