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昭陵導游詞(通用7篇)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1
昭陵博物館是一所展示初唐文化及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昭陵博物館保存的大量歷史文物,不僅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而且是反映唐代前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珍貴資料。位于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zhèn)西側,距離禮泉縣17公里,與昭陵相距14公里。
昭陵是唐代第二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陵墓。昭陵博物館內,除李勃墓外,還包括兩個碑石陳列室和出土文物、雕刻繪畫展廳。除展出近年來發(fā)掘出土的十多座陪葬墓中文物外,主要陳列昭陵范圍出土的各式唐代碎石與墓志銘。因為這些碎石獨有的巨大書法藝術價值,這座博物館又被人稱為“昭陵碑林”。
唐太宗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陜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陜西省禮泉縣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陽市30公里,咸陽國際機場25公里。1961年,國務院公布昭陵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3A”級旅游景區(qū)。
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xù)了1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昭陵陵園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譽為“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2
楊貴妃,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陽市)人,后遷至蒲州永樂縣(今山西芮城)。小名玉環(huán)。其父楊玄湖。玉環(huán)早年喪母,其叔父將其養(yǎng)九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原為唐玄宗李隆基十八于壽王李瑁妃。公元736年屆惠妃死。唐玄宗將其召入宮中,為女官。在初次見玄宗時穿道士服。故號太真。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封為貴妃,受到玄宗寵愛,父、兄、姐妹皆因之顯貴.堂兄楊國忠被封為宰相,操縱朝政,勢傾天下,使唐政府政治腐敗,國勢漸微,天寶十五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叛軍陷洛陽,破潼關,京師震動。玄宗帶楊貴妃逃往四川。途經馬坡,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軍將士,以楊貴妃和楊國忠倡亂誤國,憤而殺死楊國忠,逼玄宗將楊貴妃縊死。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對這一事件有生動細致的描寫:“九重城翩煙塵生,干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余里。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楊貴妃死后即葬于馬坡。
據文獻記載,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軍隊收復長安,玄宗回來,曾密令人將楊貴妃遷葬。因此該墓究竟是原來的墓還是遷葬后的墓,或者是楊貴妃的衣冠冢,尚無確征。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3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為 天下名陵。位于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為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云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峰,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眾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峰。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梁拱舉,一峰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后,襯托得陵山主峰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峰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峰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斗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qū)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于九峻山頭的薄霧與云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秘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云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yè),激勵人生志節(jié),倒還真有點更疑天路近,夢與白云游 的感覺,于休閑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guī)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4
李勃死后,唐高宗為他修建了陵墓。他的墓家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鍵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撅之戰(zhàn)功。這座墓前有一遍石碑,高5.6米,碑座為1.2米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武則天稱帝時,李勛的孫子徐敬業(yè)起兵討伐。李顛不但被剝奪官爵,他的墳墓也曾經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為李勃追復官爵,并重新安葬。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昭雪平反后重新修復的李勃墓。墓前有石人1對,左側有石羊、右側有石虎各3對。墓內出土的一頂三梁進德冠,是目前發(fā)現的唯一唐帽。還有一幅《歌舞圖》,也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在其他很多陪葬墓中也出土了神態(tài)各異的胡桶和駱駝桶,這些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50多年來,從昭陵及其陪葬墓里發(fā)現和出土了大量碑石和墓志銘。這些碑石不僅是研究我國書法藝術的寶貴實物資料,也是研究唐代歷史的稀有文字資料。因為這些碑石和墓志的內容除對死者歌功頌德外,對其官品職務、重要功績及立功年代也有較詳細的記載,這些都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重大事件有著密切的聯系。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5
初唐盛行楷書,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歐陽詢、儲遂良、虞世南和薛棱,號稱“初唐四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典范佳作。例如,豬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書法秀逸柔婉,筆力豐滿;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字體疏朗,筆力道勁,是歐陽詢傳世的最后一件作品。美中不足的是,這些碑石均有破損。這批藝術瑰寶在20世紀20年代曾遭令人痛心的破壞。當時軍閥混戰(zhàn),碑石無人過問,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地方官吏,將碑石拓片出售,價格高達20__兩銀子。為了進一步抬高價格,他仰拓片后把碑上關鍵的字,如時間、人名、地名砸毀,讓后人再拓不出完整碑文。后來的拓碑者也如法炮制,以致有的碑石甚至被砸成兒段。
昭陵及其陪葬墓出土文物中數量最多的是陶桶。這種彩繪釉陶桶的制作工藝也很獨特:它以瓷土作胎,焙燒成型后,施以鉛釉,然后再經燒制便成釉桶。昭陵出土的這種彩繪釉陶桶造型美觀,姿態(tài)多樣,神情生動。多種多樣的發(fā)型和服飾反映了當時的物質文明和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例如披翻領長大衣的男立桶,著翻領袍的女站桶和頭戴翻沿帽、足登小蠻靴的騎馬女桶等。還有頭戴翻沿帽、敞胸襟、滿臉絡綢胡、深目高鼻的陶桶,很明顯,這些都是西域人的形象。攜帶水葫蘆及野雞、野兔的駱駝,則表現商旅們在“絲綢之路”上長途跋涉的情景。彩繪釉陶桶僅流行于初唐,是這一時期特有的,為我們研究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實物資料。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6
現在的貴妃墓為一半坡上的小陵園,大門頂額橫書“楊氏貴妃之墓”園內正面一座三間的仿古式獻殿,過獻殿即是墓冢,高3米,封土四周砌以青磚。傳說婦女用貴妃墓上的土搽臉,可去掉臉上的黑斑,使面部肌肉細膩白嫩。因此,其墓土被稱為“貴妃粉”,遠近婦女爭相以土搽臉,連外地游人也要帶包墓上回去,于是墓堆越來越小,守墓人不斷給墓堆添上,但不久又被人取光。為了保護墳墓,只好用青磚將其包砌。這樣,人們就再也無法從墓上取上了。墓前有一碑樓,上刻:“唐玄宗貴妃楊氏墓”。游人至此讀詠周圍回廊上的古人詩作,可以明史,可以抒懷,當別有一番情趣。
現在,在貴妃墓后的半坡上,修了一亭,亭邊用潔白的漢白玉雕了一尊高近3米的貴妃站像。她表情凝重,目光向著坡下。似乎在想著什么!楊貴妃墓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陜西昭陵導游詞 篇7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譽為 天下名陵 。位于禮泉縣東北45華里的九宗山主峰,因山為陵。站在坦蕩的關中平原上,遙望云霧繚繞的九峻山,矚目高聳的主峰,確如明代詩人趙崡所描述的 眾山忽破碎,突兀一青峰 。
九峻山乃天下名山,海拔1188米。虎踞渭北,氣掩關中,九梁拱舉,一峰獨秀。加以浩浩渭水素帶其前,滔滔注水透道其后,襯托得陵山主峰更加孤聳回絕。九峻山主峰更有其多變的魅力,從正南方向望去,呈圓錐形,很有 刺破青天愕未殘 的氣勢;從東南方問望去,卻成三峰聚會,活像一座筆架,因而,徑陽、三原一帶人叫它 筆架山 ;從西南方向望去,又呈覆斗型,很有點像日本的富土山。
這些,給昭陵染上了神奇與浪漫的色彩。可想當年,陵區(qū)內遮天蔽日的蒼松翠柏,氤氳于九峻山頭的薄霧與云霄,自當更增添了這座帝王陵墓森嚴與玄秘的氣氛。登上陵頂,勁風呼嘯,亂云飛渡。南瞰秦川,北望沙塞,左顧寒門,右盼乾陵。覽物思情,襟胸忽放,追憶先祖功業(yè),激勵人生志節(jié),倒還真有點 更疑天路近,夢與白云游 的感覺,于休閑之時覓得此番情趣,不亦樂乎。號稱 昭陵 ,李世民是唐代第二個皇帝,也是唐王朝的開國之君。他的陵墓是唐代帝陵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規(guī)模最大的帝王陵墓。
陵園占地面積三十萬畝,周長60公里,轄四個鄉(xiāng),陵園內有187座皇親國戚和文臣武將的陪葬墓。
昭陵陵園是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先后發(fā)掘了十四座陪葬墓,其中長樂公主、韋妃、燕妃墓等出土了大量珍貴的壁畫和文物精品。昭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昭陵博物館展示了昭陵碑林和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