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精選19篇)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
鵲橋仙.登大香山
層巒疊嶂,萬山紅遍,郁郁香山盡染。莫道秋闌索蕭寒,霜紅蓋過春菲艷。
時光易逝,風光無限,節(jié)物自占戀念。順應天意樂陶陶,閑來野陌慵冉冉。
大香山景區(qū)位于陜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xiàn)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qū),現(xiàn)有同善堂、奇峰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云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于大香山上。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于符秦,興盛于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余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圣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圣果院于中峰,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后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游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qū)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2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華清池參觀,今天就由我來為大家講解這里的山、這里的水,以及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里并流傳了千年的愛情故事。
(第一部分:驪山得名,峰火戲諸侯,關中八景之一)
華清池,位于陜西省臨潼區(qū)(縣)驪山北麓華清宮的故址,西距西安 30 公里,東與秦始皇兵馬桶相毗鄰,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大家請看前方山巒,這就是著名的驪山。由于從遠處看,尤如一匹青蒼色的駿馬,因此得名“驪山”。“驪”在下漢語里是黑色駿馬的意思。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影子中,好像披上了艷麗的紅裝。“入暮晴霞紅一片,疑是烽火自西來”,令人誤以為當年烽火還在燃燒,故有“驪山晚照”之稱,也成為關中八景之一。
大家請看驪山山峰最這一處,這就是坐落在驪山西秀嶺上的峰火臺。大家都知道,峰火臺是古代發(fā)信號調兵遣將的一種報警設置,就在公元前 779 年,也就是周朝末期,褒國為取悅周幽王,進獻美女褒姒,褒姒進宮后幽王便不理朝政,集眾愛于褒姒一身,不但廢了皇后,而且立了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可是褒姒卻終日悶悶不樂,為博得美人一笑,幽王說“誰能使王妃一笑,賞金千兩。”于是奸臣出計,點燃驪山的峰火,各路諸侯見到狼煙四起,趕來救駕,此時褒姒見驚恐萬分的各路諸侯,卻嫣然一笑,幽王驚喜若狂。公元前 771 年,當真正的戰(zhàn)事來臨時,幽王再次點驪山燃峰火時,各諸侯卻以為仍是在為取悅,無人救駕,西周就此滅亡。這也就是我們曾聽說過的“周幽王峰火戲諸侯,褒姒一笑值千金”的典故。
(第二部分:九龍湖,飛霜殿)
好了,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一邊一向前走一欣賞。我們面前的這片碧波蕩漾的水面叫做九龍湖,它屬于華清池的西區(qū)。大家一定會問這里為什么以“九龍”為名呢?其實這個湖分成上下兩個區(qū)域,中間有長堤東西橫貫。謝下伸一大龍頭,龍日泉水淙淙,長年不絕,堤壁間有八龍吐水,與大龍頭合為九龍之數(shù),因而以九龍命名。
我們再來看這尊雕塑,不用問,這就是此處的主人公楊貴妃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正是在這里演繹了一段人間最浪漫的愛情故事。現(xiàn)在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當年在華清池建造了怎樣的宮殿。這個飛檐翹角、紅墻綠瓦的唐式建筑就是飛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楊貴妃沐浴華清池,他們就住在這座充滿神秘色彩的宮殿中。這里紅柱挺立,回廊環(huán)繞,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東西兩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錯落有致,加上門前石龍盤階,石獅和石牛相襯,再配以龍鳳大缸及花木點綴,更顯示了皇家建筑的氣派。
(第三部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海棠湯,蓮花湯,星辰湯,尚食湯,溫泉水源。)
說起楊貴妃,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她名叫楊玉環(huán),出生在陜西華陰, 17 歲便長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 735 年,她被唐玄宗冊封為他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 5 年后,由于唐玄宗的愛妃武惠妃病逝,后宮三千粉黛無一人令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溫泉宮召見楊玉環(huán),這樣便拉開了唐玄宗與楊玉環(huán)的愛情羅曼史的序幕。公元 745 年,楊玉環(huán)被冊封為貴妃,從此,唐玄宗對楊貴妃的寵愛成為千古絕唱,甚至于兩人終日廝守,置其他嬪妃于不顧。白居易在他的《長恨歌》里就這樣寫道:“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直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偕楊貴妃逃至馬嵬坡前,將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那時楊貴妃才 38 歲。據(jù)史載,天寶年間,也就是公元 742 年至 756 年的 14 年間,唐玄宗偕楊貴妃駕臨華清宮達 43 次之多,可見華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楊貴妃的“長恨歌”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剛才我們提到了,唐玄宗和楊貴妃每年秋冬來到華清池,是為了享受溫泉沐浴的。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去看看一千多年前的皇家浴池吧。
唐華清宮背靠驪山,面向渭水,倚驪峰山勢構筑,規(guī)模宏大,建筑壯麗,樓臺宮殿,遍布驪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詩中所說:“高高驪山上有宮,朱樓紫殿三四重。”唐華清宮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構筑成一個龐大的宮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溫泉為中心。這里保存著 5 座從地下挖掘出來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海棠湯”又名“芙蓉湯”,俗稱“貴妃池”,因池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而得名。一方面用海棠花的艷麗襯托貴妃的嬌美,另一方面用海棠花的造型形象比喻楊貴妃豐腴的形體。整個湯池呈現(xiàn)了唐代的協(xié)調的美學觀念。不僅如此,湯池的供水系統(tǒng)也設計得非常科學合理,池底正中有一直徑為 10CM 的進水口,進水口上裝蓮花噴頭,寓意為海棠花蕊,下接陶制水管道,與溫泉總源相通。溫泉因自然壓力從花蕊中自動噴灑出。
蓮花湯,是專供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中最有氣勢,最具代表性的湯池,也稱“御湯九龍殿”。宮殿面積達 400 多平方米,有內殿外殿之分,御湯可儲水 100 近立方米。儼然一座龐大的室內游泳池,充分顯示出唐代追求恢弘大氣的社會風尚及皇權神授的至高無上和唯我獨尊。蓮花湯造型獨特,呈寫實的蓮花狀,這自然與宗教觀念相融合,將沐浴看作是與自然的溝通,最終實現(xiàn)“天人合一”,這也是唐人心目中沐浴的最高境界。也深刻反映出玄宗皇帝對人間現(xiàn)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zhí)著。
星辰湯,是唐太宗李世民“湯泉宮”的文化遺存,專供唐太宗所用。原名“御湯”,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御用湯池,信奉“天人合一”說的唐玄宗便將酷像北斗七星的“御湯”更名為“星辰”湯。很顯然,這些用意就是想企求蒼天斗保佑李氏王朝,永固帝位。
尚食湯,形制小,工藝簡單,并無奇特造型,相對于前面的御用湯池,顯然沐浴者的地位不及前者。據(jù)推斷,尚食湯在華清宮可解釋為皇帝賞賜給等級較高的隨行內待宮員的沐浴場所。
還有一個湯池是太子湯,顧名思義,是東宮的皇太子沐浴的地方。
其實,在華清池沐浴溫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會,并以其天然溫泉吸引了在陜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漢、隋、唐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官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筑羅城,大興溫泉宮……華清池,現(xiàn)浴池面積約有 3000 平方米,可供 400 余人同時沐浴。溫泉水每小時流量 110 余噸,水溫達 43 度。其水質優(yōu)良,頗具醫(yī)療功效,極適宜沐浴。它既是一座國內罕見的大型溫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覽的文物保護場所。一旦完浴后可謂“冬走十里不涼,夏走十里不熱”。
(第四部分:環(huán)園——西安事變,五間亭,兵諫亭)
華清池不僅在中國古代史上享有盛名,中國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也發(fā)生在這里。我們現(xiàn)在就來看一看西安事變的舊址——環(huán)園。
1936 年 12 月 12 日 ,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了“西安事變”,也叫“雙十二事變”。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戰(zhàn)議和、聯(lián)共抗日、釋放政治犯等條件。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fā)動的西安事變以及中國共產(chǎn)黨促成的這次事變的和平解決,對推動國共再次合作、團結抗日,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
大家看到的這一字排開的 5 間房屋,就是蔣介石當年住的五間廳。著名的西安事變就發(fā)生在這小小的五間廳中。我們可不能小看這五間房子,當年八國聯(lián)軍進攻北京時,慈禧西逃時就住過這里; 1934 年修葺后,這里又成國.民黨高官游覽休想的場所; 1936 年 10 月、 12 月蔣介石兩次到陜西來,都以華清池為“行轅”,就住在五門廳。他在這里策劃高級軍事會議,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因而引起張學良、楊虎城的強烈不滿,導致了門月 12 日凌晨 6 時的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倉惶在兩名侍衛(wèi)攙扶下從華清池五間廳后窗逃跑,藏于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石峽洞內,后來被搜山部隊發(fā)現(xiàn),扶掖下山,送往西安。今天,在五間廳內,各門辦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發(fā)、茶具、火爐、地毯、電話等均按原貌復制擺放,我們仍然能看到當年激戰(zhàn)時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彈孔痕跡。
“西安事變”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這座高 4 米,寬 2.5 米的石亭,建于 1946 年 3 月,由胡宗南發(fā)起,黃埔軍校七分校全體士官募捐而成,當時名曰“民族復興亭”、“正氣亭”;解放后,該亭更名為“捉蔣亭”; 1986 年 12 月在紀念“西安事變” 50 周年前夕,再次易名為“兵諫亭”。
好了,今天我們華清池景區(qū)的講解就到這里了,謝謝大家!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3
鵲橋仙.登大香山
層巒疊嶂,萬山紅遍,郁郁香山盡染。莫道秋闌索蕭寒,霜紅蓋過春菲艷。
時光易逝,風光無限,節(jié)物自占戀念。順應天意樂陶陶,閑來野陌慵冉冉。
大香山景區(qū)位于陜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xiàn)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qū),現(xiàn)有同善堂、奇峰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云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于大香山上。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于符秦,興盛于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余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圣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圣果院于中峰,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后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游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qū)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4
大香山景區(qū)位于陜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xiàn)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qū),現(xiàn)有同善堂、奇峰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云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于大香山上。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于符秦,興盛于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余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圣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圣果院于中峰,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后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游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qū)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5
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為香爐峰,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云霧彌漫,如裊裊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 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焚毀,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跡,唯有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 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里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并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lián),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峰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斗艷,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于明嘉靖年間,幾經(jīng)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回廊環(huán)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后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6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7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8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9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0
大香山景區(qū)位于陜西銅川照金,是以展現(xiàn)佛教勝地、佛事活動為主的景區(qū),現(xiàn)有同善堂、奇峰洞、大悲殿、鐘鼓樓、墓塔林、云巖寺遺址、朝陽洞、靈官樓及永善堂、日光廟、月亮廟、黑虎廟、白雀寺遺址(瑤玉革命舊址)。天華堡有莊王墳、秦王殿、魏王樓遺址;自然景點有九龍柏、蒼龍嶺、蝴蝶谷,共有景點、景物21個。
其中大香山寺位于大香山上。大香山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肉身"妙善公主修身成佛之地,是觀音菩薩"肉身"供奉之地,素有"北香山,南普陀"之譽。香山寺始建于符秦,興盛于姚秦,隋唐時尤為興盛,迄今1600余年而興盛不衰,是國內著名的佛都圣地,被譽為全國八小佛教名山之一。宋雍熙年間敕建圣果院于中峰,清嘉慶二十三年重修禪院,始稱"香山寺",此后山以寺名。大香山寺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五至十五、十月初五至十五兩次古廟會宗教活動各歷時十天,香客、游人如織,絡繹不絕,咸陽、西安、渭南以及江浙港澳地區(qū)的信徒接踵而來,歷千年而不衰。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1
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為香爐峰,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云霧彌漫,如裊裊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 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焚毀,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跡,唯有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 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里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并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lián),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峰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斗艷,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于明嘉靖年間,幾經(jīng)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回廊環(huán)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后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2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3
香山位于萊城西北70華里處,海拔918.7米,呈東北西南走向。
據(jù)有關碑文記載:“芳香盡馥,且多香菌,香山之名,殆以是歟”,“巍巍乎峻極于天”,“怪石嵯峨,草木蓬蓬,泉水潺潺, 群峰環(huán)繞,萬疊合包,勘為一邑之勝景也”。極峰原有玉皇小石閣, 峰北原有碧霞石廟(又名泰山行宮),現(xiàn)均已倒塌。
香山最為馳名的是雙崮。一是方城崮,又名黃城崮。相傳很早以前,就流傳著崮底藏寶的故事。當?shù)赜幸粋貪心的財主, 對崮底之寶垂涎三尺。于是絞盡腦汁,尋求取寶之法。他聽說黑龍?zhí)稄R內有一位老道, 通古博今,造化頗深。他便不辭勞苦,躬身求教。 老道微睜二目說:“開崮之法,史無所載,拉崮之法倒有所傳。”財主聽后嘉出望外, 連忙伏地磕頭,乞求指教。老道隨口應道:“方成崮要搬家, 十子及力拉”。財主得法后欣嘉若狂,辭別老道急忙回家。他雖有三妻四妾, 卻只生了九個兒子,要拉崮取寶尚缺一子。他正為此事惆悵之際,女婿前來探望,財主便心生一計,讓女婿頂替一下。他立即召集九子一婿, 交代了拉崮之法,連夜來到了方城崮,立即拴好繩子,指揮子婿用力拉山。 果然當他們拉得滿頭大汗、氣喘吁吁的時候,山頭漸漸向東歪了起來。 老財主一看,激動異常,情不自禁地喊了起來:“老大呀,使勁拉,山頭動了!......"一直喊到老九。最后喊了一聲:”您姐夫呀,使勁拉!”誰知話音剛落,方城崮立即停止了歪動,無論怎樣拉也不動了。 財主后悔自己失口,一語竟丟掉了無數(shù)財寶,急得癱在地上,氣絕而死。從此, 方城崮的山頭便一直偏向東方。
二是黃巢崮,因黃巢起義軍曾駐扎此地而得名。它被群山環(huán)抱,北有蜿蜒崎嶇的齊長城遺址。佇立香山頂峰鳥析此崮,猶如眾星捧月一般,景色十分壯觀。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4
香山景區(qū)位于大王莊鎮(zhèn)西部,景區(qū)內山勢蜿蜒曲折,大氣磅礴,植被茂密,物種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自然資源獨特,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良。
該區(qū)旅游形象定位為“生態(tài)文化風景區(qū)”,主要功能為旅游休閑觀光、旅游度假、生態(tài)觀光、科普探險等。共分為7個小景區(qū),分別為香水湖景區(qū)、七郎峪景區(qū)、黑峪景區(qū)、香山景區(qū)、道溝景區(qū)、上石屋景區(qū)和朱家峪景區(qū)。
到萊蕪香山游玩,如同其它風景名勝古跡,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臨其境才能欣賞到山水如畫的美。所以出發(fā)前對萊蕪香山景區(qū)概況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隨旅游團出游,帶隊導游會給游客講解萊蕪香山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參考萊蕪香山必去景點推薦。最后,和親友結伴出行照相機必不可少,用照片記錄下萊蕪香山 旅途中愉悅的心情。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5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北京香山公園參觀游覽。我是大家的景點講解員李春林, 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李導。今天大家在香山的游覽就由我全程為大家服務。在此,希望大家 在領略香山的爛漫楓葉以及古典園林文化之美的同時也給大家?guī)硪环萦淇斓牡男那楹兔?好的回憶。
下面就讓我們開始我們今天的游覽。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的西山東麓,這里層巒疊嶂,海拔 577 米,滿山是黃櫨樹,霜后呈深紫 紅色。陳毅詩“西山紅葉好,霜重色愈濃” ,即指黃櫨樹葉。霜降時節(jié),香山方圓數(shù)萬畝坡 地上紅艷似火,遠觀以為它是一片片花瓣,近看才辨清是一片片橢圓的樹葉。香山觀賞紅葉 絕佳處在森玉笏峰小亭,從亭里極目遠眺,遠山近坡,鮮紅、粉紅、猩紅、桃紅,層次分明, 似紅霞繚繞,情趣盎然,成為北國著名的秋游勝地。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 ,周圍又常有云霧彌漫,如裊裊升 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 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 ,是燕京八景之一。
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 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 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 為香山諸寺之首, “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焚毀,僅存石階,石 坊柱、石屏等遺跡,唯有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
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 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里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 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1917 年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并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 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 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 。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 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lián),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峰巒 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 奇斗艷, 古柏蒼松、 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 毗鄰眼鏡湖。 建于明嘉靖年間,幾經(jīng)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 嬉戲。池東、南、北三面回廊環(huán)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 后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 臣僚。
香山公園歷史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早在 1186 年就出現(xiàn)了人文景觀。香山寺曾為京西寺 廟之冠。 香山四季美景不斷。如果把北京西郊比作北京現(xiàn)代化大都市的"后花園"。那么,歷史悠 久的香山公園便以"春天山花爛漫,夏日清爽宜人,深秋紅葉飄丹,冬林銀妝素裹"的自然景觀, 成為北京西郊的綠谷"氧吧"。公園內樹木繁多,森林覆蓋率達 96\%,僅古樹名木就有 5800 余 株,占北京城區(qū)的四分之一,公園具有獨特的"山川、名泉、古樹、紅葉"資源。香山紅葉馳 名中外,1986 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成為首都秋季最靚麗的一道景觀,每到深秋 時節(jié),數(shù)以萬計的中外游客齊聚香山,共賞秋色。
時間過得真快,今天我們的游覽已經(jīng)接近尾聲了。相信大家一定領路到丹楓爛漫錦妝成,要 與春花斗眼明的紅葉美景。看著這如火的香山,小李有些不舍,不會忘記各位在楓林的歡聲
笑語,不會忘記大家游覽是的興致勃勃,更不會忘記各位親人們對小李工作的大力支持,在 此小李真心的對大家說一聲謝謝, 祝愿以后的每一天都能想今天一樣快樂, 像這滿山紅葉一 樣如火如荼!期待我們下一次再見!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6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建筑就是鐘樓,位于西安市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匯處,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觀,隨著城市中心的東移,到了明神宗萬歷20xx年,將鐘樓來了個整體拆遷,遷至今址。
鐘樓呈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樓高36米,重檐斗拱,華麗莊嚴。由基座,樓身和樓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磚砌成。樓身為正方形木質結構,外面以回廊環(huán)繞,里面為二層樓,樓內有木梯盤旋而上。樓內上下兩層正方形大廳里,陳列著明代以來各種名貴瓷器及紅楠木家具,四面門上布滿浮雕畫,風格厚樸生動。樓頂為四角攢尖結構,上面覆蓋著碧綠色的琉璃瓦,頂端大圓頂高5米,金光閃閃,輝煌燦爛。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小得多。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現(xiàn)在這口鐘收藏于西安碑林。據(jù)說,鐘樓從迎祥觀遷到今址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但景云鐘卻怎也敲不響了。沒有辦法,只有另換。為了將景云鐘移到新建的鐘樓上,當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橋,利用橋面斜坡把景云鐘運到了鐘樓上。據(jù)說"橋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鐘樓內西墻上嵌刻有《鐘樓歌》和《鐘樓記》碑刻。《鐘樓歌》是當年修建鐘樓的陜西巡撫龔懋賢在解職赴京時登樓所賦。詩中對鐘樓做了熱情的贊頌。《鐘樓記》是督修過鐘樓的巡撫張楷所作,詳細記述了鐘樓的身世。在鐘樓的門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畫共64幅,其中有木蘭從軍、嫦娥奔月、柳毅傳書、八仙過海等等。建國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對鐘樓進行了三次大規(guī)模修葺,使這座古建筑又煥發(fā)了昔日的風采。
與鐘樓遙遙相對的是鼓樓,樓底門洞為南北向,北通北院門,南達西大街。鼓樓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與鐘樓是姊妹樓。在鼓樓的第一層北面有一面巨鼓,與鐘樓上的晨鐘形成暮鼓,所以稱為鼓樓。樓體呈長方形,基座的門洞高與寬均為6米,洞深38米。鼓樓建筑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頂,重檐三滴水。樓分上、下兩層。南北檐下各有一塊匾,南為清乾隆皇帝御筆刻書:"文武盛地",北為咸寧縣書生李允寬書寫"聲聞于天"。在鼓樓的外檐都飾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繪云形圖案,古色古香,十分美麗。鐘鼓樓交相輝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麗壯觀。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7
香山寺位于龍門東山山腰,其建筑古樸渾厚,掩映于蒼松翠柏之中,與世界文化遺產(chǎn)——龍門石窟西山窟區(qū)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qū)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該寺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后),梁王武三思奏請武則天予以重修,正式命名為“香山寺”。當時的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霄,石像七龕,浮圖八角”。
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白居易將給密友元稹撰寫墓志銘的潤筆費,捐修香山寺,并撰寫了《修香山寺記》。名人名山名寺,相得益彰,使寺名大振。白居易還把自己在洛陽12年所寫的八百首詩,編為十卷,取名《白氏洛中集》,放在香山寺藏經(jīng)堂內。白居易曾常住寺內,自號“香山居士”,和胡果、吉皎、鄭據(jù)、劉真、盧負、張渾、李元爽、僧如滿等結為“香山九老公”。唐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病逝舊居履道里,家人遵囑將其葬于香山寺北和滿師塔之側。
香山因盛產(chǎn)香葛而得名。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云,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于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于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
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shù)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于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游強市”戰(zhàn)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qū)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jù)《龍門石窟區(qū)規(guī)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于20__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20__年底到20__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chuàng)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香山寺自創(chuàng)建至今已有1400多年了,有著極其深厚的文化內涵。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8
香山風景區(qū)位于銅川市耀州區(qū)西北45公里處的柳林鄉(xiāng)姚峪村附近,主要由三座依次排列、東西相連的石峰組成,形狀猶如一座筆架,故又名“三石山”。山上古柏蔥綠,基本上保持著原始次生自然狀態(tài)。
香山景區(qū)不但風景秀麗,而且其佛教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據(jù)史料記載,景區(qū)內的大香山寺是陜西省三大寺院之一,亦是我國著名的八大佛教圣地之一,始建于前秦,至南北朝與隋唐成為佛教圣地。香山是禪、教、律、密、凈五宗同修的觀音真身道場。素有“北香山,南普陀”的盛名。清末,慈禧太后病愈后特賜“宣慈昭佑”匾額于香山寺。后經(jīng)幾代高僧大德弘法修茸,大香山寺香火隆盛,歷百代興衰沉浮。
公元984--987年,耀州曾敕修香山奇峰洞,建圣果院。至明萬歷年間,有信徒又購得山場捐與院中。到清朝威豐和光緒年間,寺院又經(jīng)歷了兩次大的修葺,并正式命名為“香山寺”,三百山也因此改名為香山。當時院內和尚已達百多余名,有田數(shù)萬畝,形成了“磐聲蕩山峪,香煙繞山林”的鼎盛場面。,香山寺院遭火焚毀。新中國成立后曾有幾次修整,現(xiàn)仍為全國各地,特別是南方的信徒朝圣之地。甚至就連東亞及東南亞一帶的香客也慕名前來,絡繹不絕。現(xiàn)景區(qū)內分布著白雀寺、唐王洞、永善堂、龍泉寺和梳妝臺等眾多遺跡。
香山之所以久負盛名,就是因為這里是妙善公主歸隱修行,并最終在此應化為千手千眼菩薩,弘法度生的第一個道場,與浙江普陀山齊名。因此,盡管全國有多處山巒(峰)都冠名為香山,但這里仍被佛院眾生視為香山之首。
相傳在今銅川11市耀縣的稠桑墓助村,住著一位前燕宗室封王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長女妙音、次女妙慈、幼女妙善,妙善品貌俱佳,聰慧過人,心地善良,生有佛性。三個女兒成年后,妙莊壬要她們郡招婿,長、次二女皆順其旨,唯妙善拂逆其意,父王甚怒,竭盡手段,豈知她拒不從命,并執(zhí)意出家修行。妙莊王指著村前積雪覆蓋的山嶺說:“要我允許你出家不難,除非日月倒流,隆冬如春!”說來也怪,翌日,嶺上冰雪融化,山花遍野。妙莊王無話可說,口是心非地勉強應允妙善出家。妙善匆勿啟程,路經(jīng)南嶺,見山花盛開,喜不目勝,便來了一朵小花插在鬃間,后人叫此嶺為插花嶺。妙善經(jīng)十余日奔波來到四川遂寧白雀寺,削發(fā)為尼。妙莊王探知妙善已出家,立即遣人到白雀寺,威逼妙善回家速速完婚。妙善對來人說:“請你回去票告父王,我既出家,塵緣己了,也絕不踏進王府一步!”妙莊王聽罷,氣得七竅生煙,豈肯善罷甘休,又派家丁奔往四川,火燒白雀寺,千余僧眾葬身火海,整個寺院變成一片瓦礫。妙善雖然安然無恙,但見寺毀僧亡無處立足,就拿定主意,返回大香山。經(jīng)長途跋涉,終于迸人大香山境內。這一日,行至今柳林黑虎溝,忽然竄出一只黑虎,蹲在路中間,其時身后又傳來追兵的吶喊聲,妙善心想寧可喂虎,也不讓追兵抓回去。她一狠心,奮不顧身地向前闖去,誰知那老虎卻乖乖讓道,放她過去,仍舊蹲在那里,虎視眈眈,追兵見狀,急忙后退轉劈逃跑。妙善腳不停步,匆匆趕路,很快就到了田家咀與尖溝村交界的三只窯,忽覺身體輕飄,懸空離地,茫然四顧,不由一驚,只見路邊一裸歪腳古柳樹上,盤垂著一條花斑巨蟒,閃動著火苗一樣的信舌,準備把她一口吞掉。正當生命攸關之際,又是那只黑虎猛撲過來,伏在她身邊,她一下子跨上虎背,以裙掩面,沖了過去。妙善被黑虎馱到了九營寨,站在山頂縱目眺望,見對面三峰聳翠,景色秀麗,正是修行悟道的好地方。此時,她聯(lián)想到自己兒次逢兇化吉,遇難呈祥,深感冥冥之中有佛祖佑護和接化她,便起身下山,繼續(xù)趕路。走了一陣,想到自已一路奔波,定是蓬頭垢面,就稍事梳妝打扮一番,而后涉水渡過三水河,住進大香山中峰崎峰洞,苦修九載,坐化成佛。現(xiàn)在的梳妝臺即由此得名。
有一年,妙莊王頑疾瀕死,妙善就幻形為老僧上門化緣,告訴妙莊王,他的病非至親之手眼,否則無藥可治。妙莊王治病心切,要取長女、次女的手眼,都被拒絕。他又去求老僧,老僧說:“香山菩薩度化眾生,只要求她,便可得到。”妙莊王即派人去崎峰洞求菩薩,妙善便斷剃其手眼,交給來人,回府后制成藥丸。妙莊王服用后大病痊愈。他親臨大香山崎峰洞還愿,發(fā)現(xiàn)菩薩果無手眼,深感愧疚,下令能工巧匠為妙善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菩薩”,可工匠聽成了“千手千眼觀音菩薩”,也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形象了。
我們面前的村莊是姚峪村。在這里,香山美景可以盡收眼底。白雀寺位于姚峪村的西面。寺中供有香山菩薩妙善泥塑像一尊,寺內墻上則繪有妙善應化為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動人故事。寺院始建年代不詳,唯一有所記載的只有一通鑲嵌于檐前土墻中的功德碑。
我們現(xiàn)在已來到了香山前山腳下。抬頭仰望,前面三峰突起,峰間殿宇矗立,此處即為蒼龍嶺。蒼龍嶺上原有一永善堂。據(jù)說也為信徒捐款修繕。它規(guī)模宏大,富麗堂皇。可惜其建筑也已不存,只剩下遺跡來讓我們游人揣測其過去的香火鼎盛。
請跟我繼續(xù)前行。沿石級而上,過靈官廟上行不久,我們即可抵達中峰崖間正洞----奇峰洞,亦名“真身洞”,傳為妙善公主坐化處。洞內原供奉有千手千眼菩薩木刻像,舊像現(xiàn)已不存。請再往西看,在洞壁之處供奉有一泥塑菩薩“肉身”坐像。像后有一小洞,深不可測。我們出得洞來,面對我們的是三間佛殿----圣果院。如不仔細觀看,就會感覺此處佛殿并無異樣。但若細心端詳,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三間佛殿殿頂全部以鐵瓦覆蓋。原來奇峰洞上懸崖為沙礫巖石,由鵝卵石組成。時常有卵石落下,將殿上瓦片擊碎。公元1851-1861年,當?shù)?名居士倡議募化資金百萬,在此建立了這3間鐵瓦佛殿,被世人稱做三千鐵瓦殿。鐵瓦殿上曾懸掛“宣慈昭佑”巨匝。此匝為1862年慈禧太后在病后“以答菩薩宏恩”而親筆題賜。
我們現(xiàn)在進入圣果院參觀。鐵佛院內供奉的佛像就是1994年才開光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菩薩端坐殿中,高達丈余,11面48臂千手千眼觀音佛光普照。塑像面容華貴脫俗,表情仁和安詳,充滿愛憐地注視著我們蕓蕓眾生及這個大千世界。鐵瓦佛殿西側則為供年高資深僧人居住的準提院。昔時,院中曾有一玉脂圓潤的玉箋,傳曾為妙善菩薩之父妙莊王所用。后來,僧人將玉箋改刻為焚文準提咒,此院也因此得名。可惜,20世紀30年代,玉箋被院內一惡僧盜走,至今下落不明。
在此我們還可遙望西峰。西峰在三峰之中最高,也最為險峻。峰上有廟宇一座。因香火不旺,廟宇現(xiàn)已破敗。再看東峰,原有廟宇,也因年久失修,只剩下了遺址。
現(xiàn)在我們下山去參觀龍泉寺。龍泉寺位于香山東峰以北的樊家溝,為明時左龍麓創(chuàng)建,對面有小路可直通西峰。龍泉寺四周翠峰環(huán)衛(wèi)。寺后峭壁如削。距地約16米處,有石洞天成。前秦時,洞頂因風化原因,石崩瀑瀉,晝夜不停,宛如數(shù)條飛龍自天而降,其下集水成潭,不斷流涌。該寺以此而得名“龍泉寺”。進人洞中,此處可見一方水池,水清見底。旁邊尚有一通殘碑,碑文大半已缺失,故內容不詳。水池正北為一佛堂。佛堂正中供奉佛像,東西山墻則分別彩繪煉丹羅漢、光頭便裝唐僧和牽馬悟空的壁畫,內容多為“唐僧取經(jīng)”故事。
龍泉寺向西不遠便是“三清閣”。所謂三清就是道教尊奉的三位神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既為他們的總稱,也是他們居住的天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三清閣”壇上安坐的就是道教的這三位尊神。香山為佛教名山,上佛剎遍布。而此處道觀也有立錐之地。異域佛學與本土道教同地并存,共安相生,實乃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很好見證。
我們再往前走不遠,就來到了唐王洞。洞內寬闊出奇,可容千人,內有數(shù)間房屋。據(jù)推測,中間三間可能為佛堂,供奉五方佛及兩位脅侍菩薩。佛堂東西山墻上繪有壁畫及對聯(lián),分別為彌勒佛及達摩東渡圖,對聯(lián)則殘缺不全難以辨認。西邊一間,內有壇基和光圈,似曾供養(yǎng)三世佛。據(jù)說,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避暑,故名“唐王洞”。洞上兩邊可見清晰斑痕,勢若蚊龍戲珠。根據(jù)其色,當?shù)匕傩辗謩e將它們喚做“青龍”和“白龍”。二龍相交之處,口吐細泉,其音輕靈,其味甘甜。泉水滴落,匯聚成潭,水潭因此取名為“天漿圣漱”。冬季,泉水結冰成柱,玲嚨晶瑩,如鐘乳垂懸。九龍寨位于龍王洞上不遠處。因上有九泉而得名。唐太宗避暑之時,曾有9個兵營駐扎于此。晉時,姚襄也曾屯兵此處。
香山西南約7.5公里處有一地名叫天河堡(照金和廟灣一帶)。后秦之時,姚萇曾長朔屯兵天河堡,擁兵自立,稱“大單于”、“萬年秦王”,并在這一帶建立過臨時都城。至今這里還有秦王殿、莊王墓、為王樓等遺址。而離此地幾公里之遙的照金,則為當年劉志丹和謝子長領導的陜甘寧邊區(qū)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jù)地。在那里我們可緬懷革命先烈的事跡,進行一次紅之旅。
關于陜西照金香山的導游詞 篇19
香山公園位于北京西北郊西山東麓,東南距市中心28公里。最高點為香爐峰,海拔557米,俗稱“鬼見愁”。
香山山頂有巨石兩塊,叫乳峰石。其形酷似“香爐”,周圍又常有云霧彌漫,如裊裊升空的香煙,香山由此得名。 香山景色秀麗,名勝遍布,風光旖旎,極富自然野趣。秋來黃櫨換裝,漫山紅遍,如火如荼,此即“香山紅葉”,是燕京八景之一。香山冬天的景色也很迷人,每當冬雪初晴,一片銀妝素裹,分外妖嬈,舊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就指這里。
香山寺,在香山公園內蟾蜍峰北。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建,金世宗賜名大永安寺,為香山諸寺之首,“靜宜園”二十八景之一。后遭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焚毀,僅存石階,石坊柱、石屏等遺跡,唯有寺內的“聽法松”依然屹立。 香爐峰,俗稱鬼見愁。在香山公園西部。此峰高峻陡削,攀登不易,在峰頂可飽覽香山全景。近年已建有纜車索道,牽引登山。 雙清別墅在香山公園內香山寺下。這里原有兩股清泉,相傳金章宗時稱夢感泉。清乾隆在泉旁石崖上題刻“雙清”二字。
熊希齡在此修建別墅,并以此為名。別墅淡雅幽靜,山水樹石順其自然。清泉大聚一池,池邊有亭,亭后有屋,屋旁有竹,竹影扶疏,秀麗非凡。在此春日賞花,酷夏避暑,秋觀紅葉,寒冬踏雪,四季景色綺麗,稱為香山“園中園”。 眼鏡湖,在香山公園北門內。兩泓平靜的湖水由一座白石拱橋相聯(lián),形似眼鏡,故此得名。湖的北側山石疊嶂,峰巒崛起。一洞之上,流泉直下,恰似珠簾垂掛的水簾洞。山花芳草在溝壑石縫和小溪池水旁爭奇斗艷,古柏蒼松、老槐垂柳交匯成一片清蔭。 見心齋在香山公園北門內西側,毗鄰眼鏡湖。建于明嘉靖年間,幾經(jīng)修葺,是座頗具江南風味的庭院。
香山庭院中心是一平圓形水池,清洌的泉水從石雕的龍口中注入,夏來新荷婷立,金魚嬉戲。池東、南、北三面回廊環(huán)抱,內有一小亭伸入池中。池西有軒榭三間,即見心齋。齋后山石嶙峋,松柏交翠。整個庭院清靜幽雅,使人留連忘返。當年乾隆帝曾在此讀書和賜宴臣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