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區的導游詞(通用9篇)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1
在不遠的仙人洞橋東北的山谷中,明代兩位哲人王陽明和劉宗周的雕像被分塑在對面。王陽明的塑像在洞中正襟端坐,作沉思狀。而劉宗周的頭顱則被劈成兩半。劉宗周因當年講學于蕺山,世蕺山先生"。他為官清正敢諫,歷經三朝,上疏無數,雖屢遭貶斥,百折不回。明亡后又不肯降清,多次跳水自殺未遂,最后絕食而死。故此藝術家將其巨大頭顱成兩半相反而放,以大膽的藝術處理,向人們提示,他是一個愛國者,也是一個思想家,更是我國古代的一位哲學家。采用這種"解剖"手法,充分暗喻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思想,富有戲劇性效果。
在名士苑西部石壁下的水池中,則浮著馬臻、湯紹恩、戴琥這三位紹興水利史上?quot;治水三青天"塑像。其中馬臻的塑像僅剩一個頭,且愁眉苦臉,似有滿腹委曲,這種特殊的設計,既表示他是被殺頭而死的,是千古奇冤。也體現了他生前為事業的勞心焦慮。而他像旁"功也鑒湖,淚也鑒湖"八個字,不僅是對馬臻一生的總結,也暗含了鑒湖是紹興的興衰所糸。好在人民并沒有忘記治水三青天的功績,除為他們建廟立祠外,其光輝業績也早載入了史冊。水池周圍的爛漫山花,則表達了后代人民對他們的懷念和崇敬。
另外,在蝙蝠洞附近還有仰天長嘯的徐文長,把酒臨風,詩興大發的四明狂客賀知章以及站在山坡上手拄拐杖,正在翹首盼?quot;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八旬老翁陸游。而姚長子、葛云飛母親的塑像也都各有千秋,所有這一切,既強化了歷史的某一側面,又昭示了歷史的脈絡和精神承傳。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2
仙都位于浙江省縉云縣境內,是一處以峰巖奇絕、山水神秀為特色,融田園風光、人文史跡為一體以觀光、度假、科普為主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境內九曲練溪、十里畫廊、山水飄逸、云霧繚繞,有奇峰一百六,異洞二十七。整個風景區由三百多個景點組成,總面積166.2平方公里。
鼎湖峰,又名“天柱峰”,東南以步虛山、仙都為屏,西北傍練溪碧水,高170.8平方米,底部面積2466平方米,頂部面積710平方米,拔地而起直刺云天,享有“天下第一峰”,“天下第一石”、“天下第一筍”之譽。它狀如春筍,故又稱石筍。峰巔蒼松翠柏間有一個小湖泊,相傳是軒轅黃帝在此煉丹時,被鼎壓塌成湖,故稱鼎湖。鼎湖景點是整個仙都風景名勝區的核心,主要由仰峰洲、練金溪、鼎峰潭、登仙橋、鼎湖峰童子峰等組成。
芙蓉峽又稱鐵城,位于仙都九曲練溪、十里畫廊上游。自鼎湖向北溯好溪行,約五華里許到。沿途水,山野村舍,炊煙裊裊,雞犬聲聲,田園風光,清淳古樸。雄偉壯觀的芙蓉峽,三面圍抱,一谷出口,山頂似萬朵芙蓉競相開放,山壁象墻鐵壁,谷底長近百米,一道通天,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仙都的天然風景真美啊!那些奇峰異石使人留戀,那些歷史悠久的名勝古跡使人陶醉,那些離奇多趣的神話令人神往......讓我們來欣賞仙都風光的美妙,細細品味仙都文化的精髓吧!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3
仙水洞,傍依鼎湖峰,洞口面溪,形如古鏡,古又稱“鏡巖”。有泉水從洞中石縫里滲出,注于小方池中,大旱不枯竭,梅雨不溢出,水質清淳甘涼,久蓄不腐,相傳軒轅黃帝曾用此水煉丹。飲之,能健身美容,延年益壽,故名仙水,唐代著名道士周景復飲此水80余年而仙化,唐詩人皮日休與陸龜蒙有詩為證。我們來看投資者為他們的詩所立的石碑。我們從仙水洞內往北50米,看步虛山下面有幾條東西走向依山而生的巖溝,如車輪壓碾痕跡,傳說這是黃帝乘龍車登步虛山的轍跡,叫“軒轅轍跡”。
黃帝祠宇:前面這座宏偉的建筑,就是黃帝祠宇,它的前身叫縉云堂,建于東晉,作為天下百姓祭祀黃帝的場所。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聽說縉云山是黃帝觴百神聚四海神仙的地方,就下旨改稱縉云山為仙都山、縉云堂為黃帝祠宇,并由李白的從叔李陽冰(縉云縣令、小篆書法家)撰額“黃帝祠宇”。我們看,現在這塊匾額就是根據李陽冰的手跡所制,其真跡石碑保存在縣博物館。宋代,朝廷崇道,下旨改為“玉虛宮”并進行擴建,達到鼎盛時期,成為全國道教活動中心之一。道教典籍稱仙都為玄都祈仙洞天,屬三十六小洞天之二十九。但是,遺憾的是,到明末時,玉虛宮毀于戰火。現在我們看到的黃帝祠宇大殿是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東陽橫店古典園林建筑公司承建的仿唐建筑群,它與陜西黃陵遙相呼應,成為“北陵南祠”的格局,是中國南方祭祀朝拜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重要場所。接下去,請大家先進入主殿,朝拜一下我們的始祖黃帝,然后再參觀殿內的匾額、楹聯、壁畫及黃帝史跡展覽館,感受一下黃帝文化的氛圍,更多地了解縉云仙都黃帝文化的內涵。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4
"現代區"景點,位于魯迅先生浮雕像旁邊,四位現代科學巨匠--竺可楨、陳建功、錢三強和孫越崎靜坐在放著石塊草皮上,神態安詳,似在召喚著科學的未來,憧憬著祖國更加美好的明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歷代名士的位置安排上,設計者力求避免依時代前后羅列的簡單模式,而強調類聚。在每個人物的細部處理上,則充分運用了現代雕刻藝術及其他多種藝術手法,旨在多側面地展示各個人物最本質的精神實質,使人物形象鮮活、豐滿,收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明顯藝術效果。
名士苑的主體建筑為一座現代化的展館,由兩幢兩面坡建筑及其連接體構成。坡頂上有叉狀結構,用以再現遠古時代的窩棚構架。入口處的石亭,借鑒于戰國銅屋模型,頂上為一鳥形柱。干欄式平臺踏步處有華表兩柱,上刻太陽鳥,均反映了古越先民對鳥的崇拜。館中還配有觸摸電腦,名士資料及柯巖風光盡存磁盤,游客可隨時檢索打印。整個展館布局生動、合理、別致,再現了紹興歷史上的名士風采。在顯要位置上,安放著周恩來總理的半身像。擁有周恩來,是當代紹興人的驕傲。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臨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王曉芊,在這為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陳師傅共同為
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為了方便大家幾天的游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后幾天的游覽活動。臨汾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岳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里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里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里。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里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游景觀。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著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著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著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游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由于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沖擊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里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著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才在車上有為先生問我為什么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于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陜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于受到河床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余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為“壺口瀑布”。
由于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群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于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里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著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后,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里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眾和通過衛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眾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于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纖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著船歌,纖夫們喊著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著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么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里,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6
游客朋友們,我們此刻就快到九華山,大家先聽小柯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樣待會到了,我們就能夠更快的進行游覽了。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后,對其贊嘆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峰秀,佛寺眾多。
游九華山,首先要到九華街,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那里,所以有“蓮花佛國”之稱。那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游人能夠在那里住宿,并以此為起點,游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九華勝景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臺,等于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臺,約15華里山路,沿路經過很多風景點。當你氣喘吁吁,到達天臺正頂,眼前的景色,將使你胸襟開闊,疲勞頓消。四周群山匍伏,遠望九華街,僅有巴掌那么大了。
好了,我們到了,大家一次下車,跟著小柯我一齊進入景區,大家必須要注意我們的隊旗,不要掉隊,或者是走錯別的團隊里。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7
"絕勝亭"景點,位于柯巖風景區的入口處。據正史記載,晉永和年間會稽內史先后為王述和王羲之。王述出于太原王氏,王羲之出于郎琊王氏,兩人之祖先同出于晉陽姬姓。前者屬典范的官場人物,說他主動向皇帝匯報,求得敕文而發起建成柯山石佛寺未嘗不可。后者屬文人型良吏,初見會稽佳山水便有終焉之志,后來又與支遁和尚結為良友。以此來看,說他有功于柯巖勝地的發展于理相通。當代重建之石構件仿唐式柯巖絕勝亭內,立有一碑,上書"柯巖絕勝"四字,所采用即是書圣王羲之的手跡。有些史書上隱露了兩人之間的某些"恩怨",一些研究者又加以突現,但對柯巖來說,晉永和年間的發展,則是青史中的重要一頁。一柱燭天、凈手池
"一柱燭天"和"凈手池"是圍繞"石佛"、"云骨"的配套景點。自"絕勝亭"向右轉,有一座鐫刻著"一柱燭天"四字的照壁與云骨遙遙相對。照壁前有一凈池,池水清澈。相傳,善男信女拜佛前都要在此凈手,表示虔誠,而求祈禱之靈驗。因當代所開掘的這座凈池,為石砌池壁,石欄四圍,加之人們觀念更新,故凈手無須再直接與水接觸,只須往池中上空象征性凈手即可,名云:"空浴"。
"蓮花聽音"景點,位于"一柱燭天"與"云骨"之間,其間,用形態各異的蓮花石鋪就的甬道,將"一柱燭天"與巨形蓮花坪連結在一起。這塊巨型蓮花坪半徑9.9米,由99塊巨石拼接組成,意取"九九歸一",象征"萬眾一心"。
蓮花在佛教中代表純潔無瑕,觀世音菩薩的座椅即由蓮花承托。而無論人們是否信佛,對于蓮花"出污泥而不染"皆有認同,故置景之好意人人都樂于接受。
踏著蓮花甬道,輕松愉快地登上蓮花坪,觀望磚雕回音壁,可領略到壁上所刻佛教《金剛經》之陣陣佛氣。伴侶同游,分立蓮花兩端,可以竊竊私語而享受共鳴之趣。逢天朗氣清,在10時10分之際,獨立蓮心,人影與佛影合在一條直線上,可進入"天神合一"之境界。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8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陪同大家游覽的導游王萍,大家喊我王導就能夠了,在那里我代表安徽旅行社對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并預祝本次游覽圓滿順利。在今日的游覽中如果有什么問題,歡迎大家及時地提出,我必須本著合理而可能的原則,讓大家此行如意開心。
首先歡迎大家來到九華山旅游,下頭由我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九華山的概況。
唐天寶年間,李白的一首詩“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就芙蓉”,“九子山”從此更名“九華山”。
它是國家5A級旅游區,全國禮貌旅游示范點,安徽三大名山之一,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更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于世,素有“東南第一山”“蓮華佛國”等美譽。
九華山景色秀麗,古剎林立,現存寺院99座,其中9座寺院為全國重點寺院。
我們此刻來到了九華街的中心位置,大家看到的便是九華山開山祖寺化城寺了。化城寺的名稱取自佛經中“指地化城”的故事。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是九華山的“總叢林”。寺額高懸的是趙樸初題寫的“九華山歷史文物館”橫匾。寺內這口古鐘,高一丈有余,重約20__斤,鑄造精美,聲音洪亮。“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
大家抬頭看,這座建在懸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歲宮”。此刻就讓我們乘坐地面纜車去游覽百歲宮!
百歲宮這塊寺額匾上的“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十個金字是北洋政府大總統黎元洪題寫的。據記載,在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無瑕的和尚,26歲來到九華山,在東崖峰摩天嶺禪居苦修百年。死后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其肉身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明白后封他為“應身菩薩”,這尊肉身就是無暇和尚。
接下來讓我們去天臺看看,去天臺要經過鳳凰松景區。鳳凰松位于九華山中閔園,是九華山的一大景觀。大家請看,松高7.68米,胸徑1米,造型奇特,恰似鳳凰展翅,故名鳳凰松。此松史載見于南北朝,距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有“天下第一松”的美譽。
九華勝景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臺,等于沒來”的說法。從九華街上天臺,約15華里山路,四周群山匍伏,周圍的巖石奇形怪狀。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真使人有身臨蓬萊仙境之感。天臺“捧日亭”觀日出,其不亞于泰山。所以“天臺曉日”被列為“九華十景”之一。
此刻我們來到了神光嶺肉身寶殿,那里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薩金喬覺肉身。因他俗家姓金,被尊為“金地藏”。
唐玄宗開元年間,24歲的新羅國王族金喬覺,渡海來華求法,經南陵等地登上九華,于山深無人僻靜處,擇一巖洞棲居修行。
金喬覺潛心修煉七十五年,九十九歲在九華山圓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仍“顏色如生,兜羅手軟,羅節有聲,如撼金鎖”。僧眾認定他是地藏菩薩化身,遂建石塔將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稱他為“金地藏”菩薩。
九華山遂成為地藏菩薩道場,由此名聲遠播、譽滿華夏乃至全球,逐漸構成與五臺山文殊、峨眉山普賢、普陀山觀音并稱的地藏應化圣地。
此殿莊嚴雄偉,是塔殿式建筑,上蓋鐵瓦,四角有宮殿式翹檐。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大家看這兩塊匾額,上書“肉身寶殿”,下書“東南第一山”。殿宇面闊三間,地面平鋪漢白玉石。中央這座1.8米高的漢白玉塔基,上矗七層八面木質寶塔一座。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每龕均供奉地藏金色坐像。木塔外為漢白玉神臺,上有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塔內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級石塔。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終年燈火長明。
好了,各位游客,今日的游覽到這就結束了。十分感激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歡迎各位再次光臨!
風景區的導游詞 篇9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您們光臨九華山參加游覽。我很榮幸能夠擔任您們的導游,陪同各位領略九華山人文風光的神韻,共同度過一段完美的時光。
九華山在皖南青陽縣境內,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上九華山后,對其贊嘆不已,認為天下名山均不能與九華山爭長。李白曾三上九華山。九華山的特點是山奇峰秀,佛寺眾多。
早在東晉年間(401年),山上就開始建寺廟,以后歷代都增建、擴建,構成三里一小廟,五里一大廟,廟宇遍布全山,據說興盛時期多達300余座,僧眾四五千人。此刻保存完整的寺廟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華山,首先到九華街,那里海拔600多米,是九華山的中心,寺廟也主要集中在那里,所以有蓮花佛國之稱。那里實際上是一個山上的村鎮,除了廟宇外,還有商店、學校、旅店、農舍,游人能夠在那里住宿,并以此為起點,游覽山上的名勝。
九華街上的化城寺。
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勢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設計藝術。寺內有一口高一丈有余,重約20__斤的古鐘,鑄造精美,聲音洪亮,用槌撞擊,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往往使人有超凡脫俗之感。化城晚鐘遂成為九華十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