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導游詞(精選3篇)
江西宜春導游詞 篇1
宜春別名袁州。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東經113°54′-116°27′、北緯27°33′-29°06′之間。宜春市現轄1個市轄區(袁州區)、3個縣級市(樟樹市、豐城市、高安市)、6個縣(靖安縣、奉新縣、上高縣、宜豐縣、銅鼓縣、萬載縣)。 總人口550萬,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積48.22萬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09公頃,耕地中有效灌溉水田地32.17萬公頃。水域面積6.3944萬公頃,其中河流水面2.04萬公頃,湖泊水面0.06萬公頃,水庫水面2.28萬公頃,坑塘水面2.7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10.01萬公頃。
全市土壤種類、成土母質類型多樣,有10個土類,16個亞類,64個土屬,162個土種。其中,水稻土類面積為48.72萬公頃(包括田埂),占土地總面積27.33%。10個土類中,面積最大為紅壤,有118.13萬公頃,占全市總土地面積64.24%。其余土類有:黑色石灰土、黃壤、黃棕壤、潮土、新積土、紅粘土,山地草甸土、紫色土等。
紅壤是市內分布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帶性土壤。江西紅壤約占全省面積的55.8%,全市紅壤面積比重,超出全省平均值8.44%。發育在第四紀的紅色粘土的紅壤,是市內最重要的土地資源。
全市耕作土壤肥力狀況較好。耕作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豐富級占44.7%,中量級占50.8%,低量級占4.5%。此外,土壤多呈酸性反應,據統計,微酸和酸性土壤約占全市耕地面積的77.8%。
看過江西宜春導游詞的人還看了:
2.最全江西省導游詞
江西宜春導游詞 篇2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東接南昌、撫州,西連萍鄉、湖南,南鄰新余、吉安,北與九江交界。現有樟樹、豐城、高安、上高、萬載、宜豐、銅鼓、奉新、靖安、袁州三市六縣一區,總面積1.8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30萬。宜春市是全國第一個生態試點城市,是正在建設中的贛西經濟中心城市,是全國第五屆農民運動會的舉辦地。20xx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49.5億元,財政總收入20.64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51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9元。
宜春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全市森林覆蓋率為53.4%,活立木蓄積量3500萬立方米,毛竹蓄積量3.5億株,是江西重點林區和全國重點毛竹產區。已探明水力資源60萬千瓦,目前有25萬千瓦尚待開發。探明的礦產有56種,其中金屬類27種,非金屬類29種。鉭鈮被譽為江西“五朵金花”之一,宜春鉭鈮礦是我國最大的鉭鈮鋰原料生產基地;原煤、巖鹽儲量均為江西之冠;硅灰石品位之高、儲量之豐在全國罕見;大理石、花崗石、高嶺土等品質優、分布廣、開采價值高。
境內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亟待開發。全市有歷史文化遺址486處,名山名勝54處。有4個國家級、3個省級森林公園、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5處溫泉,2個已開發的溶洞。宜春是中國佛教“禪林清規”的發祥地,禪宗溈仰、臨濟、曹洞三宗的祖庭,全國政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現仍是宜春靖安寶峰寺方丈。
宜春古稱“農業上郡”,農業經濟擁有扎實的基礎和明顯的優勢。宜春市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茶、優質苧麻生產基地,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產了全省1/6左右的糧、棉、油、豬和水產,在江西省的地位舉足輕重。近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步伐加快,其中優質米、苧麻加工、木竹加工、綠色食品等10大農業產業化主導項目發展勢頭良好。
宜春市工業經濟長足發展,形成了機械、建材、食品、醫藥、竹木加工五大支柱及化工、采礦、輕紡等產業組成的工業體系,裝載機、鑿巖機、竹木地板、建筑陶瓷、中成藥、四特酒、綠色食品、苧麻服飾等一大批國優、部優、省優產品遠銷國內外市場。
宜春市交通便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境內京九鐵路縱貫南北,湘贛復線橫臥東西;形成以320、105國道和贛粵、滬瑞高速公路為骨干、連接全市縣鄉的公路網絡;袁河、錦河直入贛江,水路航程千余公里。電力網絡布局合理,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豐城電廠已并網發電。全市10個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完善。城鎮建設開發力度不斷加大,一批新型小城鎮正在崛起,中心城市和縣城的功能不斷完善,宜春市區正按照60平方公里、50萬人口的中等城市發展規劃,拉開了建設贛西經濟中心城市的框架。
宜春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兩基”教育提前達標,高中階段教育規模和質量處在全省前列,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行列。宜春職業技術學院20xx年經省政府批準已正式掛牌招生,宜春學院是江西省第二所綜合性本科大學。宜春體育中心象一顆璀燦的明珠鑲嵌在宜春市區中心,是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宜春水上運動場被確定為全國水上運動訓練基地,在這里成功舉辦了全國第五屆農運會和江西省十運會及多項國家級體育比賽。文化事業爭奇斗艷,高安采茶戲、上高農民攝影、袁州版畫、靖安農民詩詞、豐城書法、樟樹剪紙、宜豐根雕、銅鼓漫畫、萬載儺舞等,共同構成了宜春地域文化特色。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開放的宜春將以誠信的態度、優良的環境、一流的服務,不斷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與四海賓朋攜手共創新的輝煌!
江西宜春導游詞 篇3
廬山石門澗位于廬山西麓、素稱廬山西大門,廬山石門澗因天池山、鐵船鋒對峙如門,內有瀑布垂落而得名。廬山石門澗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石門澗又有“廬山植物一絕”美譽。
景區面積六千余畝、景觀百余處。集“雄、險、奇、秀”于一體,是一座地質變化、生物進化、自然造化、歷史文化的綜合大觀園,有“匡廬絕勝”、“山水絕勝”之美譽。古譽廬山第一景。
廬山石門澗瀑布是廬山眾多瀑布中最早錄入史冊的。兩千多年前的《后漢書地理》中就有記載:“廬山西南有雙闕,壁立千余仞,有瀑布存焉”。1648年,旅行家徐霞客“知石門之奇,路險不能上”,遂攀藤附葛,考察了廬山石門澗,并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游廬山日記》,稱贊廬山石門澗瀑布“噴雪奔雷,騰空震蕩,耳目為之狂喜”。
山因人重,景借名傳。早在1620xx年前,這里就游蹤不絕。東晉隆安4年,名僧慧遠在此筑“龍泉精舍”,率儒、釋、道18高賢常游于此,傳經布道,使之成為凈士宗的發源地。其寫下的《游石門詩并序》,開了我國山水游記的先河。此后謝靈運、李白、白居易、徐霞客等歷代數以百計的文人墨客都為之相涉,并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歌賦與摩崖石刻,文化底蘊深邃豐厚。
石門澗面對峰崖,隔澗箕立,結成危樓險闕。過大磐石,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桿峰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擁,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最窄處的“小石門”,石門澗兩崖之間僅存一縫,游人入“門”須側身才能通過。峪谷間,高崖懸流成瀑,深谷積水成湖。潛隱湖底的雜亂怪石與兀立溪澗的巨巖,沿澗巧布,成為“石臺”,最大的一塊光滑的磐石上可坐數十人,石上攜有“石門澗”三個大字。
過大磐石,廬山石門澗峽谷更加險仄,如劍插天尺,爭雄競秀。在這大斷層中,桅桿峰與童子崖從澗底矗箕直上,漓立咫尺,奇峰簇擁,迭峰屏立。削壁千仞的峰巒,幾乎都呈九十度垂直,上接霄漢,下臨絕澗。廬山石門澗真是奇峰奇石奇境界,驚耳驚目心魄,縱有鬼斧神功,也難劈此勝景。
廬山石門澗絢麗而神奇的自然風光,吸了歷史上無數名人雅士。他們或擇勝登臨;或結廬隱居;或潑墨揮毫;或尋幽探險。石門澗峰峰嶺嶺,遍布履痕;溝溝壑壑,回蕩歌吟。現有古文化遺址20多處,古詩詞200多首。南北朝杰出詩人,謝靈運在澗旁筑“石門精舍”。東晉高僧慧遠大法師在此佛法五年筑"龍泉精舍".寫出了我國最早的山水游記——《游石門詩并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