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觀導游詞(通用9篇)
白云觀導游詞 篇1
白云觀,座落在陜西省榆林市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白云山上。 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20xx年),占地20公頃,建筑面積8.5萬平方米。有殿堂廟宇54座,其他大小建筑45處。保存彩色壁畫1300余幅、碑碣172塊,匾額40余塊,還有石獅、古鐘、旗桿、浮雕、彩繪、石刻等眾多珍貴文物。集道教諸神于一山,融明、清建筑藝術為一體。
1957年5月30日,白云山道觀被陜西省人民政府確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旅游風景名勝區;20xx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白云觀建筑群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排列在三條平行的軸線上。木牌坊、五龍宮、頭天門、二天門、三天門、四天門、真武祖師殿、三宮殿、藏經閣、超然閣、玉皇閣、三清殿、元辰殿、魁星閣為第一軸線,也是白云山建筑群的主軸線,高聳于白云山主峰;真人洞、七圣樓,三圣祠、碧霞宮、東岳殿為第二軸線;樂樓、關帝廟、財神廟為第三軸線。三條軸線上的宮、殿、樓、閣、廳、堂、廡、坊層次分明,錯落有致,金碧輝煌,典雅神奇。
從榆林到佳縣,以前走的是S302省道,80多公里的路開車要走2個小時,現榆林至佳縣高速公路已正式開通,僅需45分鐘左右即可到達。 榆林所有景區、景點均處在公路網的輻射覆蓋范圍內,12個縣區有11個通高速,村村通公路。 302省道可至佳縣白云山。
白云觀導游詞 篇2
北京白云觀為道教全真龍門派祖庭,享有“全真第一叢林”之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道教協會、中國道教學院及中國道教文化研究所等道教界的全國性機構均設立在白云觀。在廣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著崇高的地位。
關于白云觀還有個傳說:丘處機真人從大漠回來以后,奉敕建立北方道教第一叢林——白云觀。過了沒多久有一位王姓和尚為壓倒白云觀,在觀的西面建了一座佛剎,起名曰“西風寺”,內中暗藏玄機——卷起西風,讓“白云”無影無蹤。白云觀的道長看在眼里,心里全都了然,這時白云觀正在修建的一座石橋要竣工了,老道長便把這橋叫“窩風橋”,西風再厲害,也過不了這橋。后來白云觀香火越來越旺,老和尚派人偷偷進觀考察,這才得知是一座“窩風橋”在發揮作用。
白云觀導游詞 篇3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擔任大家的導游員帶領大家參觀。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觀參觀游覽。它位于佳縣城南五公里處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跡白云觀,山下奇異的黃河峽谷風貌而聞名,素有“關西名勝”、“白云勝景”之美稱。
說到白云觀所在的白云山,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云山原名對龍嶺,這里白云繚繞,雙龍蟠曲,加之山腳下黃河奔騰,水流神韻。一日山上來了一個蓬頭赤腳道人,自稱玉風真人,他在山上結了個草庵,白日采藥,晚上打坐誦經。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為百姓醫病無不手到病除,當地群眾敬之如神,白云觀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員張總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資助而修建的。相傳修建時正逢盛夏,工匠們頭頂烈日,酷熱難忍,突然,天空出現了一片白云,正好將烈日遮住,真人感而靈之,便把對龍嶺改名白云山。
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陜北,曾兩次登上白云山,賞古跡,覽名勝,盡領北國風光,感悟傳統文化,留下了一代偉人同四方群眾共度重陽節的千古佳話。
白云觀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鱗次櫛比,層層上升。建筑可分為兩部分:即道路區和宮殿區。道路區從小石牌樓至真武大殿是一條700余級的石階蹬道,連接木牌樓和四道天門,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險:宮殿區位于白云山主峰之上,是建筑的分布區。白云山廟觀的建筑,既有統一的格調,又富于變化,建筑空間的連接體則更是豐富多變,這些建筑結合了明清兩代的營造方法,又明顯融人了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觀既供華夏大地供奉的傳統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神,白云觀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謂諸神薈萃,集于一觀,這在各地的古觀、古寺中是少見的,其間記述和演繹了許許多多宗教故事、神話傳說。因此,白云觀也就能滿足各種人的各種要求,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寄托精神的圣地,人們對白云觀寄托著某種美好愿望,這也許就是白云觀香火鼎盛、歷代不衰的原因。一年中,白云觀較大的廟會有三次,農歷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師降生之日;四月初八,是白云觀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師飛身之日。歡迎大家到時來趕我們的廟會,那時真是熱鬧非凡。
現在就請大家跟我登上白云山,走進白云觀。天下名山必賦名門,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觀的山門,它的建筑為四柱三門七樓牌樓,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頂。門楣上攜刻著明萬歷皇帝敕諭的“白云山”三個大字,充分顯示著它的等級地位及威嚴神圣。
入山門,過滴翠園,只見涓涓細流不斷,據說這洗心泉是專門供朝山的賢士凈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塵俗土。越小石牌坊,又稱為“低頭牌坊”,小石牌坊為明代遺跡,清嘉慶年間重修,為二柱單跨石構建筑,上下游人須低頭而過,以示虔誠朝山之意。
現在映人我們眼簾的便是360余級的石階“神路”了,這便是登山之道。這一級一級石磴,采用699塊青石依次砌成,從山根直達山頂,愈高愈陡,宛若天梯。
當我們踏上最后一級臺階時,一座精美俏麗的純木結構木牌樓便映入眼前了,木牌樓建于明萬歷年間,高8.5米,四柱三門三樓,歇山訂,正樓單檐。顯得脫俗素雅。這座牌坊無依無托,搏擊風雨400余年,它特殊的結構和構造,顯示了我國傳統建筑的精湛工藝。
穿過木牌樓,我們便來到白云觀廟觀群。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五龍宮,五龍宮為白云觀的底層建筑,也是白云觀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五龍宮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組成整齊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莊嚴。五龍宮也稱“五龍擇圣宮”,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脫胎成仙的宮殿,殿內供奉著赤、黑、白、黃、綠五條龍,象征五龍擇圣。越過五龍宮,就是白云觀的四道天門,仰望天門一處高過一處,上接云天,如入天宮。
經過一番辛苦,穿過四道天門,我們便來到白云觀的中心——真武祖師殿,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俗稱正殿。真武祖師殿由前后兩殿組成,古建筑專家考證,后殿為明代建筑,建于1620年;前殿為清代建筑,該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風格。進入殿院首先看到一株參天古柏,冠蓋如云,一對石獅雄踞院中,威嚴無比。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內的這些古柏,它們已活了300余年。進入殿門,真武祖師塑像端坐平臺,這座銅像高達3米,重5000斤,兩邊有泥塑十大元帥,選型美觀,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師出巡之勢。真武祖師內的壁畫繪于明萬歷年間,它以極其宏大壯觀的場面,描繪了道教諸神拜謁真武祖師的情景。這些壁畫大都出自民間畫匠之手,其筆法精細,人物生動,顏色明麗,顯示了畫家們非凡的才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一座藝術殿堂,是一座文化寶庫,令我們贊嘆!
現在我們來到真武祖師殿外的鐘鼓樓。鐘樓建于1620__年。鐘樓上懸掛的欽鐘是1620__年所鑄,重一萬斤,這口鐘的傳奇之處在于此鐘比普通大鐘多出兩耳,傳說在這兩耳上,對著雹滅、惡風、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惡風、止暴雨的神奇功效。每當古鐘敲響,響徹八方,隔河的山西也能聽得見,有白云晨鐘之美譽,列為佳縣八景之一。
鼓樓與鐘樓對應,十字歇山頂,兩滴水木構建筑,鼓樓上的特別之處是不掛皮鼓,而掛銅鼓,傳說與名宦海瑞有些瓜葛。相傳道觀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來到道觀朝拜,聞聽道人講:“修煉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殺生”,海瑞提問:“既不殺生為何用牛皮制鼓?豈不言不副實?”道士聽后幡然悔悟,從此道觀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銅皮。
20__年1月6日國務院公布白云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走出正殿,看到三官殿,三官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氣勢雄偉,里面供奉的為天官、地官和水官。
告別三官殿,我們來到藏經閣,懸山式磚木結構,坐南面北,內立“圣旨”碑,龍首碑額,上刻神宗皇帝給白云觀頒發的圣旨,圣旨原件保存完好,現藏于佳縣檔案館。藏經閣建于1620__年,為白云觀主要建筑之一,內存有道經4726卷。
過玉皇閣、三清殿,我們來到了元辰殿,這座重檐qian山式仿古建筑建于1992年,面闊7間,面積近500平方米,殿內正中塑斗姆及左鋪右弼,四周塑60元辰。斗姆即星斗之母,60元辰乃60甲子,為道教信奉的60位置宿神,每位神明用天干地支循環相配而得,自己的出生年稱為本命元辰。大家都可以推斷一下自己的本名元辰,然后禮拜求吉祥,順星。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財神殿,又名三靈侯殿,建于1720__年,硬山式仿古建筑,殿內供奉了福神、祿神及財神。
游了這么多景點,大家也累了吧,現在我們就去超然閣。當我們駐足在這座方亭時,一種遠離城市的喧囂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煩惱頓消,頓覺天地之大。
休息完之后,接下來的時間就請大家自由參觀。白云觀的羊道會、道教音樂也是非常有名的,有興趣的朋友就請去欣賞。我的講解就到這全部結束了,愿我的講解能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
白云觀導游詞 篇4
佳縣白云觀在佳縣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觀而聞名,白云觀則因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毛澤東和蔣介石也光顧過白云觀,相傳毛澤東在白云觀求得“上上簽”,而老蔣卻是“下下簽”。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陜西省佳縣白云觀位于縣城南 5公里的黃河之濱,白云山上。這座道觀始建于宋代,主建于明清。明萬歷三十三年(1620xx年),由白云山著名道士李玉鳳真人,榆林總兵張臣,佳縣籍縣丞牛登第共同組織修建。
明萬歷四十六年(1620xx年),神宗帝朱鈞給白云山道觀親頒圣旨一道,并賜制《道藏》4726卷,從此當地官民信士大興土木,營造道觀,后經歷代不斷修葺補建,形成規模宏大,鱗次櫛比,古樸典雅,神秘幽靜的廟群,是西北地區明代以來最大的古建筑群和道教圣地。
白云觀屬全真道龍門派,明萬歷三十六年,北京白云觀道士王真壽、張真義、景真云等來白云山白云觀闡教,弘清靜無為之道德,修明心見性之全真,迄今已歷十七代,三百九十余年。
其間風云變幻,世事滄桑,白云山道教活動時盛時衰,最盛時道觀共有道士八十余人。“文革”期間,白云觀也遭破壞,道教活動被迫停止。改革開放后,一九八二年成立了白云山道教管理小組,道教活動得以恢復,觀內現有道士數十名,有兩位道長在北京白云觀受戒。現在,白云觀共有廟宇54座,占地200余畝,存有各代壁畫1300余幅,碑碣160余通,匾額99塊,供奉以真武大帝為主神的道、佛,釋諸神多300位。
幾百年來,白云觀一直是秦、晉、蒙、寧、甘等省區漢、蒙、回等各族人民物資、文化交流中心及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每年朝山拜圣、旅游觀光者達數百萬人次。每年農歷正月、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為傳統的古文化廟會,會期人潮似海,商賈云集,香火尤盛。
近年來,隨著國家宗教信仰政策的不斷落實,去白云山白云觀的香客、游客與日俱增,傳統道教文化日益弘揚,宗教旅游十分活躍,古觀名勝更放民彩。
佳縣白云觀最佳旅游季節:
位于陜西佳縣城南的白云山道觀建筑群,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是目前為止,西北最大的道教圣地。每年的4月1日至4月8日是傳統的朝拜節日,四面八方的香客、游客幕名而來,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登臨山頂,遠眺黃河宛如飄帶,九曲而下!
佳縣白云觀交通:
位于佳縣城南5公里處的白云山上,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白云觀是我國知名的宗教活動場所。
交通:先從榆林乘長途車到佳縣,然后從佳縣城內乘小巴可到景區(小巴車費 2元)。 門票:10元
佳縣白云觀美食:
蜜碗又名馬蹄酥,相傳唐朝是為宮廷供品,其入口酥甜,香而不膩。
白云觀導游詞 篇5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由我擔任大家的導游員帶領大家參觀。首先歡迎大家來到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圣地——白云觀參觀游覽。它位于佳縣城南五公里處的白云山上,因山上建有古跡白云觀,山下奇異的黃河峽谷風貌而聞名,素有“關西名勝”、“白云勝景”之美稱。
說到白云觀所在的白云山,我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云山原名對龍嶺,這里白云繚繞,雙龍蟠曲,加之山腳下黃河奔騰,水流神韻。一日山上來了一個蓬頭赤腳道人,自稱玉風真人,他在山上結了個草庵,白日采藥,晚上打坐誦經。他的醫術非常高明,為百姓醫病無不手到病除,當地群眾敬之如神,白云觀便是在其住持下,得朝廷官員張總兵和地方人士牛登弟資助而修建的。相傳修建時正逢盛夏,工匠們頭頂烈日,酷熱難忍,突然,天空出現了一片白云,正好將烈日遮住,真人感而靈之,便把對龍嶺改名白云山。
1947年秋,毛澤東轉戰陜北,曾兩次登上白云山,賞古跡,覽名勝,盡領北國風光,感悟傳統文化,留下了一代偉人同四方群眾共度重陽節的千古佳話。
白云觀建筑布局依山就勢,前低后高,鱗次櫛比,層層上升。建筑可分為兩部分:即道路區和宮殿區。道路區從小石牌樓至真武大殿是一條700余級的石階蹬道,連接木牌樓和四道天門,游人到此需涉攀高之險:宮殿區位于白云山主峰之上,是建筑的分布區。白云山廟觀的建筑,既有統一的格調,又富于變化,建筑空間的連接體則更是豐富多變,這些建筑結合了明清兩代的營造方法,又明顯融人了地方風格,使之更臻完美。
白云觀既供華夏大地供奉的傳統神,也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神,白云觀山神之多、之全,真可謂諸神薈萃,集于一觀,這在各地的古觀、古寺中是少見的,其間記述和演繹了許許多多宗教故事、神話傳說。因此,白云觀也就能滿足各種人的各種要求,自然而然成為人們寄托精神的圣地,人們對白云觀寄托著某種美好愿望,這也許就是白云觀香火鼎盛、歷代不衰的原因。一年中,白云觀較大的廟會有三次,農歷三月初三,是真武祖師降生之日; 四月初八,是白云觀修成之日;九月初九,是真武祖師飛身之日。歡迎大家到時來趕我們的廟會,那時真是熱鬧非凡。
現在就請大家跟我登上白云山,走進白云觀。天下名山必賦名門,這座官式形制的大牌坊就是白云觀的山門,它的建筑為四柱三門七樓牌樓,三昂七踩半拱,歇山頂。門楣上攜刻著明萬歷皇帝敕諭的“白云山”三個大字,充分顯示著它的等級地位及威嚴神圣。
入山門,過滴翠園,只見涓涓細流不斷,據說這洗心泉是專門供朝山的賢士凈身的地方,以示洗去凡塵俗土。越小石牌坊,又稱為“低頭牌坊”,小石牌坊為明代遺跡,清嘉慶年間重修,為二柱單跨石構建筑,上下游人須低頭而過,以示虔誠朝山之意。
現在映人我們眼簾的便是360余級的石階“神路”了,這便是登山之道。這一級一級石磴,采用699塊青石依次砌成,從山根直達山頂,愈高愈陡,宛若天梯。
當我們踏上最后一級臺階時,一座精美俏麗的純木結構木牌樓便映入眼前了,木牌樓建于明萬歷年間,高8.5米,四柱三門三樓,歇山訂,正樓單檐。顯得脫俗素雅。這座牌坊無依無托,搏擊風雨400余年,它特殊的結構和構造,顯示了我國傳統建筑的精湛工藝。
穿過木牌樓,我們便來到白云觀廟觀群。首先我們來到的是五龍宮,五龍宮為白云觀的底層建筑,也是白云觀重要建筑之一,建于1690年。五龍宮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組成整齊的小四合院,在古柏青松的掩映下顯得格外幽靜莊嚴。五龍宮也稱 “五龍擇圣宮”,是道教追溯真武大帝脫胎成仙的宮殿,殿內供奉著赤、黑、白、黃、綠五條龍,象征五龍擇圣。越過五龍宮,就是白云觀的四道天門,仰望天門一處高過一處,上接云天,如入天宮。
經過一番辛苦,穿過四道天門,我們便來到白云觀的中心——真武祖師殿,也是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俗稱正殿。真武祖師殿由前后兩殿組成,古建筑專家考證,后殿為明代建筑,建于1620xx年;前殿為清代建筑,該建筑基本上保持了明清建筑風格。進入殿院首先看到一株參天古柏,冠蓋如云,一對石獅雄踞院中,威嚴無比。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真武大殿院內的這些古柏,它們已活了300余年。 進入殿門,真武祖師塑像端坐平臺,這座銅像高達3米,重5000斤,兩邊有泥塑十大元帥,選型美觀,栩栩如生,神威赫赫,喻以真武祖師出巡之勢。真武祖師內的壁畫繪于明萬歷年間,它以極其宏大壯觀的場面,描繪了道教諸神拜謁真武祖師的情景。這些壁畫大都出自民間畫匠之手,其筆法精細,人物生動,顏色明麗,顯示了畫家們非凡的才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這是一座藝術殿堂,是一座文化寶庫,令我們贊嘆!
現在我們來到真武祖師殿外的鐘鼓樓。鐘樓建于1620xx年。鐘樓上懸掛的欽鐘是1620xx年所鑄,重一萬斤,這口鐘的傳奇之處在于此鐘比普通大鐘多出兩耳,傳說在這兩耳上,對著雹滅、惡風、暴雨敲打,有退云止雹、禁惡風、止暴雨的神奇功效。每當古鐘敲響,響徹八方,隔河的山西也能聽得見,有白云晨鐘之美譽,列為佳縣八景之一。
鼓樓與鐘樓對應,十字歇山頂,兩滴水木構建筑,鼓樓上的特別之處是不掛皮鼓,而掛銅鼓,傳說與名宦海瑞有些瓜葛。相傳道觀中的鼓面原先都是牛皮所制,一日海瑞來到道觀朝拜,聞聽道人講:“修煉之土,三餐素食拒不殺生”,海瑞提問:“既不殺生為何用牛皮制鼓?豈不言不副實?”道士聽后幡然悔悟,從此道觀中所有的鼓面都改用了銅皮。
20xx年1月6日國務院公布白云觀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走出正殿,看到三官殿,三官殿為單檐歇山式建筑,氣勢雄偉,里面供奉的為天官、地官和水官。
告別三官殿,我們來到藏經閣,懸山式磚木結構,坐南面北,內立 “圣旨”碑,龍首碑額,上刻神宗皇帝給白云觀頒發的圣旨,圣旨原件保存完好,現藏于佳縣檔案館。藏經閣建于1620xx年,為白云觀主要建筑之一,內存有道經4726卷。
過玉皇閣、三清殿,我們來到了元辰殿,這座重檐qian 山式仿古建筑建于1992年,面闊7間,面積近500平方米,殿內正中塑斗姆及左鋪右弼,四周塑60元辰。斗姆即星斗之母,60元辰乃60甲子,為道教信奉的60位置宿神,每位神明用天干地支循環相配而得,自己的出生年稱為本命元辰。大家都可以推斷一下自己的本名元辰,然后禮拜求吉祥,順星。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財神殿,又名三靈侯殿,建于1720xx年,硬山式仿古建筑,殿內供奉了福神、祿神及財神。
游了這么多景點,大家也累了吧,現在我們就去超然閣。當我們駐足在這座方亭時,一種遠離城市的喧囂之感油然而生,于是煩惱頓消,頓覺天地之大。
休息完之后,接下來的時間就請大家自由參觀。白云觀的羊道會、道教音樂也是非常有名的,有興趣的朋友就請去欣賞。我的講解就到這全部結束了,愿我的講解能給你留下美好的回憶!
白云觀導游詞 篇6
白云觀在佳縣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觀而聞名,白云觀則因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白云山白云觀,又名白云廟,位于佳縣城南的白云山上,瀕臨黃河,婉蜒跌宕,景色壯觀。因廟依山而建故得名。這里白云繚繞、松柏蒼郁、廟宇林立,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素以關西名勝聞名于西北、華北等地。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觀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0xx年)重修并擴建。數百年來,經過不斷營建修葺,共建廟宇53座,建筑面積8.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這座古建筑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參差錯落,星羅棋布。經黃河灘頭登白云觀,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筑為五龍宮,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宮北為四道天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觀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輝煌雄偉。殿前有鐘鼓樓。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鐘”之譽。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圣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岳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白云觀建筑精巧,別具一格,古樸典雅。觀內保存有敘述道、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畫1590余幅。壁畫內容豐富,絢麗多彩,系古代陜北民間和明代鐵鐘、清代銅鐘等珍貴文物。
毛主席轉戰陜北期間,曾兩次登山賞景。并告當時縣委領導同志要保護文化遺產。白云觀現已成為陜北獨特的旅游勝地。 據介紹,主席曾在道長陪同進入真武大殿時,順手抽一簽,簽中寫:四十三簽,上吉,日出扶桑。道長見狀大喜,忙解簽意,主席只淡然一笑。
此后,中央紅軍并未如人們所預計的那樣過黃河,而是與十倍于己的胡宗南大軍轉戰陜北,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白云觀導游詞 篇7
北京來過幾次,這次總算去了白云觀,大熱天前往,就是想看看明代丘處機塑像,到底是不是無須,也就是為了證實丘處機是否真的自宮。長春真人自宮問題,在陜西游記49——重陽宮里已經詳細說過,若是真的自宮,估計是古往今來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其自宮僅是因為性欲強,影響修煉,故一揮神劍,了卻無限煩惱,在筆者看來,敬佩不已,亦無限神往!對丘處機這點的敬佩,遠大于他對全真教貢獻的敬佩,遠大于他高齡西行而留下的《長春真人西游記》的敬佩,更遠大于他忽悠野蠻人成吉思汗止殺的敬佩!
白云觀為元代以來全真教的中心,北方道教最大的道場,直至今日仍是中國道教協會所在地。里面的“老律堂”存有明代“全真七子”塑像,只是堂內莊嚴肅穆,光線昏暗,根本無法看清塑像面容,無奈之下只能以長焦端拍照,回來在電腦上終于得以一睹真容,丘處機確實是白凈無須之人!在白云觀如此重要的全真圣地,顯然不可能無緣無故將全真教僅次于王重陽的“第二領袖”去掉胡須,所以丘處機自宮無疑屬實!!而另外六人除了一位女性也是無須外,五人皆有胡須。
宗教圣地本不易攝影,雖為求證不得已而為之,也是心存敬意,望各路神仙諒解!
唉,心情跌宕,文不能盡意,唯借義山《錦瑟》詩抒懷: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白云觀導游詞 篇8
白云觀為道教全真派“三大祖庭”之一,號稱“全真天下第一叢林”,始建于唐代。道教龍門派祖師丘處機曾住持于此,仙逝后曾藏遺蛻于此。白云觀主要建筑分東、中、西三路和后花園。中路為全觀主要建筑,依次為三清閣、四御殿、丘祖殿、老律堂、玉皇殿等等。左右配殿,樓閣有藏經閣、朝天樓、客堂、藥王殿、救苦殿等。東路和西路有南極殿、鐘鼓樓及八仙殿、呂祖殿、元君殿等。整個建筑層層疊疊,布局緊湊,松槐蔥郁,古碑林立,古觀風貌顯得清雅幽靜。白云觀現在是我國道教的中心,其在行政由中國道教協會、白云觀、中國道學院三部分組成。白云觀現任方丈為謝宗信道長,閩智亭道長為現在中國道協會長。尤為可惜的是,我訪問白云觀的當天,這兩位在道教界德高望重的道長都沒有在觀里。這次訪道白云觀沒有采訪到這兩位高道,尤為遺憾!
我在白云觀遇到的第一位道長是來自于浙江天臺的林道長,林道長今年不到40歲,在白云觀常住,是個忠厚樸素的道士。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看護殿堂。浙江天臺是紫陽真人張伯端的家鄉,天臺桐柏山是南宗道場,曾經出了很多名道高真。不過,林道長不是在那里出家。我向林道長問起平常主要的修持法門,林道長很謙虛的說他沒有什么功夫。后來我向林道長詢問了一些觀內的情況,就離開了他。我繼續向觀內游覽,路上碰到很多道士。我主動向他們打招呼,禮多人不怪,為了表示尊重,我行的是道家的拱手禮。路上碰到的道士紛紛還禮,還有的道士用佛教的合掌來還禮。和尚拱手,道士合掌,這場面有些滑稽。不過,我還是很感動。
下午四點,時間不早了。我晚上還有事情,必須早些趕回賓館。就與王道長告辭了。王道長給我留下了電話號碼。
一天的訪道歷程結束了,也畫上了圓滿句號。
回賓館的路上,我有些輕松,也有些失落……
不知道我什么時候能再來白云觀……
白云觀導游詞 篇9
白云觀在佳縣白云山上,白云山因白云觀而聞名,白云觀則因明萬歷皇帝親賜御制《道藏》4726卷以后就聲名大震,幾百年來香火長盛不衰,現在是西北地區最大的明代古建筑群。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
白云山白云觀,又名白云廟,位于佳縣城南的白云山上,瀕臨黃河,婉蜒跌宕,景色壯觀。因廟依山而建故得名。這里白云繚繞、松柏蒼郁、廟宇林立,是我國著名的道教圣地,素以關西名勝聞名于西北、華北等地。現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觀創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20xx年),清雍正二年(公元1720xx年)重修并擴建。數百年來,經過不斷營建修葺,共建廟宇53座,建筑面積8.3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偉,氣勢壯觀。這座古建筑群依山勢高低起伏而建,以真武祖師殿為中心,殿、亭、閣、樓參差錯落,星羅棋布。經黃河灘頭登白云觀,須攀618級臺階。觀內底層建筑為五龍宮,有正殿、兩廊、觀音樓等。宮北為四道天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祠分列其上。真武殿是白云觀的主要建筑,屋宇崇高,輝煌雄偉。殿前有鐘鼓樓。鐘樓的鐘聲,隔黃河的山西境內亦可清晰聽到,因而有佳縣八景之一的“白云晨鐘”之譽。真武殿四周的建筑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圣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岳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云洞、真人洞等。
白云觀建筑精巧,別具一格,古樸典雅。觀內保存有敘述道、佛教經變故事和山水人物的彩色壁畫1590余幅。壁畫內容豐富,絢麗多彩,系古代陜北民間和明代鐵鐘、清代銅鐘等珍貴文物。
毛主席轉戰陜北期間,曾兩次登山賞景。并告當時縣委領導同志要保護文化遺產。白云觀現已成為陜北獨特的旅游勝地。 據介紹,主席曾在道長陪同進入真武大殿時,順手抽一簽,簽中寫:四十三簽,上吉,日出扶桑。道長見狀大喜,忙解簽意,主席只淡然一笑。
此后,中央紅軍并未如人們所預計的那樣過黃河,而是與十倍于己的胡宗南大軍轉戰陜北,并最終取得了勝利。
從白云山腳到山頂白云觀,走的是一道直來直去如同天梯一樣的石階;登上白云觀,可以望見不遠處的黃河大峽谷,蒼勁的陜北黃土風光一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