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一日游導游詞(精選3篇)
丹東一日游導游詞 篇1
鴨綠江,古稱浿水、馬訾水,唐朝始稱鴨綠江,是位于中國和朝鮮之間的一條界江,發源于長白天池。鴨綠江風景名勝區位于鴨綠江中下游丹東市境內,東起渾江口,西至大東港,全長210公里。 鴨綠江因為水的顏色而得名,那碧綠的江水,猶如雄鴨脖頸的瑩綠。兩岸青峰聳立,風光旖旎 ,江水蜿蜒曲折,急流險灘不斷,在鴨綠江4個梯級電站 云峰、渭原(老虎哨)、水豐、太平灣形成的人工湖,猶如四顆明珠,構成了鴨綠江國境旅游區和鴨綠江風景名勝區兩個國家級著名風景區。 鴨綠江大橋位于丹東市城區,是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與朝鮮新義州市隔江相望。
跨于鴨綠江上的鴨綠江斷橋是丹東的標志性景點之一,它緊挨著鴨綠江大橋(中朝友誼橋),是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見證。走上大橋,看著橋體上遺留的累累彈痕和被炸彈撕毀的橋梁鋼架,能感受到槍炮聲與戰機劃破長空的聲響仿佛就在耳邊。站在橋上還可飽覽中朝兩岸風光。
如果不想花錢上橋,在江邊同樣可以遙望到斷橋的身影。橋附近有游船碼頭,坐船(約每人60元)游江欣賞斷橋會有另一番感覺,還可以遙望朝鮮。江邊有租借民族服裝的地方,可以照相留念,價格不算貴。夜晚,靠近丹東這邊的幾座橋梁上會有霓虹燈閃爍,來江邊走走、看看邊境夜景感覺不錯。
鴨綠江斷橋是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的第一橋,由當時殖民機構日本駐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橋長944.2米,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度,便于過往船只航行。1950年11月至1951年2月,侵朝美軍飛機多次對大橋狂轟濫炸,使這座橋成為廢橋。
中方所剩四孔殘橋保留至今,習慣上稱之為“斷橋”,斷橋上現有原橋旋轉及炸斷處觀賞臺各一處、炮樓一個、斷橋史話展板30塊。橋身漆為淺藍色,意喻不忘殖民統治和侵略戰爭、祈盼和維護世界和平。斷橋上的成千上萬處彈痕,至今遺留宛然,成為抗美援朝的見證。
丹東一日游導游詞 篇2
青山湖風景區位于寬甸縣北部的青山溝鄉,與桓仁縣接壤,主要有青山溝、飛瀑澗、虎塘溝三個景區。青山湖水域面積146.7公頃,有丁香崖、龜頭戲水、松神、中國國家村等景點。
飛瀑澗景區的青山飛瀑高32米,寬30米,是遼寧省最大的瀑布。谷底有鎮水石、仙女潭、瞰溪等。飛瀑澗北面山峰有舊時楊靖宇將軍的指揮所和抗聯烈士陵園。虎塘溝景區清幽奇妙,有黑熊盼月、響溪、九曲天水、老虎背、仙姑瀑、黑龍泉等景點。
青山湖景區位于全區的東南部,上下長達近百里,湖區水面2.2萬畝,湖水清澈碧綠,水深3o-5o米。從青山湖口登船。依丁香崖北上,沿湖可見山花爛漫的花仙臺、垂釣絕佳去處的釣魚臺、云霧繞繞的白云峰、神話流傳的望夫臺、傳奇般的千年松神、峽谷幽深的大峽谷、盛夏冰凌奇觀遍布道家的足跡,勝過蓬萊的仙人谷。東端聳立著八仙臺、參王峰,西谷叢林中密藏著聚仙臺、鹿鳴泉、飛云瀑、道士墓碑林,南端仰臥著仙人石、五龍泉和云海飛舟。
飛瀑洞景區的青山飛瀑據說是遼寧第一大瀑布。水從32米高的斷層峭壁上騰空直下。猶如玉帶銀河.氣勢磅腐。瀑布下游2oo米處是仙女潭、小石徑、鎮水石,沿石階上行就到了觀瀑廳,此處可以將瀑布及村莊山色一覽無遺。
從飛瀑澗西行8公里便進入虎塘溝景區,仿佛進入原始的天然境界。幽幽山谷間,有跳躍的香溪、清清流長的九曲天水和人稱險中險的老虎背、虎穴。末代皇帝博儀之弟傅杰猶為欣賞虎塘溝,題詞“虎塘幽境“。
青山溝風景區不僅山水雄渾秀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全區盛產山植、板栗、元蘑、針蘑、木耳、核桃、椽子、人參等山貨野果,不僅觀賞到奇山秀水的景色,還可品嘗山珍野味,令你滿意而歸。
丹東一日游導游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岳陽!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岳陽樓屹立于湖南省岳陽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區內陸地東西長約130米,南北長約300米,陸地投影總面積3.9萬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鶚,遙對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萬里長江。它雖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當中國中部,挨長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長江居其中。以水路言,從岳陽出發,上溯長江,經三峽,可通巴蜀;順長江東下,可達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乃至遠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資、沅、澧四水上溯,可與湖南76個縣市相連。以陸路言,緊靠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和107國道,在南北交通干線上亦處中端,極易轉入與之相連的其他鐵路、公路,通達各省。
岳陽樓包含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憂國憂民的情結,因而在近一千年來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地方。登上樓來,放眼望去,渾無際涯的“八百里”洞庭湖直入眼底,令人陡然間心曠神怡,頓覺入了“無我無人”之境。
岳陽樓景區除主樓外,尚有朱德同志書寫匾額的懷甫亭,建于明朝崇禎年間的仙梅亭,取材于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傳說的三醉亭,都具觀賞價值。此外,魯肅當年發布軍令的點將臺,書法碑廊,小喬墓,魯肅墓都值移步一探以舒懷古之情。
岳陽樓下還有一個著名的詩書碑廊,該碑廊全長百米,式樣為仿古回廊,古樸、莊重、典雅。
這一名樓建成的起因卻是因為軍事需要。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20xx年),東吳孫權為了與劉備爭奪荊州,派大將魯肅率軍駐守巴丘,魯肅為了在洞庭湖上操練水軍,在洞庭湖邊的城頭上建了檢閱水軍的閱軍樓,這一閱軍樓便是岳陽樓的前身,至今岳陽樓景區范圍還存有魯肅閱兵處。至唐開元四年(公元720xx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陽,遂擴閱軍樓,稱南樓,后又改名為岳陽樓。隨后,岳陽的山青水秀和岳陽樓的雄偉引來了才華橫溢的文人騷客,張九齡、孟浩然、賈至、李白、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大家紛沓而至,登天下樓、賞天下水,并寫出上千篇膾炙人口的詩文,其中杜甫的《登岳陽樓》、李白的《與夏十二登陸岳陽樓》、李商隱的《岳陽樓》等均是語工意深的佳篇,遂使岳陽樓漸漸擴大了知名度。
但岳陽樓真正聞名天下,卻是在北宋時,因了當時的大文學家、政治家范仲俺的一篇《岳陽樓記》。慶萬四年(公元1044年),滕子京被貶為岳州知州,他惜岳陽山水之秀異,第二年便開始重修岳陽樓,修好后請人畫了一幅《洞庭晚秋》圖,寫信邀他的好友范仲淹為修葺一新的岳陽樓作記。范仲淹不負好友重托,一篇《岳陽樓記》360余字,字字珠璣,成為千秋絕唱。其中的“余觀夫巴陵勝狀…”一段,述盡天下樓、天下水之勝景,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則更成為中華民族久吟不朽的名句。正是因了這篇文情并茂的《岳陽樓記》,岳陽樓才聲名遠播中外,成為千古名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