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起導游詞優秀范文(通用3篇)
曉起導游詞優秀范文 篇1
明清時期,曉起屬縣東北萬安鄉長城里第十部。民國(1938年)改坊都制為區鄉制,曉起屬第二區龍川鄉第曉起村始建公元787年,始居人為汪萬武,據曉川《汪氏宗譜》載:唐乾年間(公元877-879年)歙縣篁墩汪萬武逃亂,至此天剛破曉,只見青山環繞,綠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煙,而將此取名“曉起”,亦稱曉川,后汪姓在小溪上游一公里處建村,也稱曉起兩溪匯合處的下曉起,村邊水口十幾棵數百年老樹和村小學后成片的古樟樹林,即使在古樹遍布的婺源也不不多見。
明清時期,曉起屬縣東北萬安鄉長城里第十部。民國(1938年)改坊都制為區鄉制,曉起屬第二區龍川鄉第一至十保,鄉駐地在下曉起。解放后,1949年屬曉起區龍川鄉,1950年改屬二區曉起鄉,1956年劃屬曉起鄉,1958年為曉起大隊,1986年始屬曉起村委會。
曉起村委會下屬有12個自然村(青垓山、大碣、箬坦、嶺下、上曉起、下曉起、上坦、下坦、井塢、湖村、新屋、龍廻坦)。地域面積23.8平方公里。全村委會有945戶,人口2941人。村兩委人數8人,全村黨員93人,6個黨小組。耕地面積913畝,其中水田面積743.96畝;林地面積23503畝,其中公益林面積15767畝。
曉起導游詞優秀范文 篇2
曉起是江西省上饒市婺源古縣江灣鎮的一個小村落。婺源屬于中亞熱帶東南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16.7℃,1月平均氣溫4.5℃,7月平均氣溫28.0℃,年降水量1821毫米,主要集中在2—9月,其中5、6月是降水量最為集中的時段,氣候溫暖,一年四季均可旅行,相比之下,春、夏季為最好的旅行季節。
曉起村交通便捷,油路直通景區。大型停車場、牌樓、水口公園、嵩年橋酒樓及各式木、竹結構房屋,都是為游客提供上佳服務的休閑場所,賞田園風光、享受農家生活、感受微派建筑、體驗刺激漂流,曉起是您親近大自然理想的選擇。
具體交通參考:各地汽車或火車-上饒-婺源-下曉起
從南昌方向——可乘長途汽車直達婺源,但因為走的是老路,而非新修的高速公路,路況變數較多,所以費時較長,時間上不能確保,理論上約需6小時左右。每天7:20、16:20各有一班車(依維柯),票價60元。然后在婺源汽車站搭車到江灣再到曉起。
從北京方向——可乘火車或飛機先到景德鎮,再從景德鎮轉往婺源。火車可乘9:03北京發車的K45次,次日晨8:25到景德鎮;也可乘20:30發車的T107、18:00發車的T167或12:15發車的1453次車先到九江,到達時間分別為次晨8:44、6:l3、5:34,再轉乘大巴去景德鎮(九江一景德鎮客車班次見贛北一景德鎮童節).然后在婺源汽車站搭車到江灣再到曉起。
杭州方向——可先乘火車到浙江衢州,再從衢州轉乘汽車赴婺源。上海可乘22:28發車的5085次,次晨6:27到衢州;杭州可乘早7:40發車的.5089次,13:59到衢州。然后在婺源汽車站搭車到江灣再到曉起。廣州方向——可先乘四12:50從廣州東發車的2094/1次,次晨6:2l到上饒,再從上饒轉乘汽車赴婺源。然后在婺源汽車站搭車到江灣再到曉起。
曉起導游詞優秀范文 篇3
吃完早餐,我們就乘車出去外省了,也就是去江西省婺源縣的李坑村和曉起村。首先我們去李坑村,是一個旅游景點,車程大約一共3個小時,而且車是走山路的,所以導游在吃早餐的時候叫我們大家慢慢吃,不要吃得太多,不然在山上面會很容易暈車的。
剛上車后,大家的狀態都十分精神,但過了兩個小時多后,大家都像一條條死蛇爛鱔一樣了,害得司機要把車停了下來。
休息了一下后,我們就繼續前往李坑村,可這次車程幾分鐘就到了。
到了李坑村的里面,也有很多古建筑都是“徽派建筑”,因為這里原來是徽州的范圍,李坑村的特點是“小橋、流水、人家”,還有李坑村的特色水果——水井泡西瓜。李坑村處于“環山擁抱、滿田翠綠”的中間。
我們首先進入了李坑村的牌坊,牌坊后面有一條小溪,小溪的名字就叫做“李坑”,原來這里的人都是姓“李”的,不知道我到底是不是李坑村人的后代。
這條小溪的水很清澈,清得可以看見水底下的“金荷包”魚在河里面游來游去。河水上面的鴨子在嬉戲,水面上倒映著天上的白云和河邊的綠樹。
然后我們就跟講解員走到一個樓閣外面,這個樓閣名叫“星閣高隱”,據說這個村里的讀書人去當官前都要來這里。
進到樓閣里面有很多古代名畫,但是這里有人在炒臭豆腐,所以我們看一下就走了。
接著我們拐了一個彎來到村的街道上(剛才去參觀農田),有非常多小橋,怪不得叫做“小橋、流水、人家”!
在一個“丁”字路口下邊有兩條小溪匯集在一起,成為一條溪流。在兩條小溪的出水口都有各自的一條堤壩,兩條堤壩的前面有一座拱橋,拱橋和水里的倒影合成了一個圓形,兩條溪流的出水口像龍頭一樣。這里的人把它們叫做“雙龍戲珠”。
接著我們跟著講解員來到了一個商人的家里,這間房子很大,但大門不能對著街道上,因為在古代,如果沒有做官的話,家里的大門是不能對著街道的。那時商人是沒有地位的,所以他家要建一個院子,大門就在院子里面,再從院子的側門通向街道。
在里面也有一些雕刻,是一些木雕,但這些木雕上的人頭都沒有了,因為在以前的一個時候被挖掉的。
參觀完商人家后,我們就來到了一個當官人家里,屋頂有一大塊長方形的天窗,長大約有4米,寬大約有2米,這種東西叫做“天井”。
然后我們就去爬山,在山上眺望李坑村。同時我們看到很多農作物:大冬瓜、茶葉、辣椒、黃瓜、絲瓜等。
下午我們又到了曉起村,這里主要以樟樹為主,到處都能聞到樟木味,這里的木雕沒有被破壞掉,因為這家的兄弟倆很聰明,把雕刻用一些泥土撲上,上面寫著“毛主席萬歲”五個字,這樣人們就不敢破壞這個雕刻了。
在返回黃山的途中,我們看見了農民伯伯在收割水稻,我們一下子沖了下去拿起一大堆稻谷,放進打禾機里面,很快,這些稻谷都脫了出來。這樣又能幫助別人,又能覺得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