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導游詞精華版(精選3篇)
故宮導游詞精華版 篇1
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門構成。外朝以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對象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天子處理賞罰政事、進行重大慶典的處所。內廷以乾清宮(天子寢室)、交泰殿、坤寧殿(天子成婚新居)為中心,對象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寧壽宮、慈寧宮以及御花圃等,是天子通常處理賞罰政務及天子、皇后、皇太后、紀嬪、皇子、公主棲身、禮佛、念書和嬉戲的處所。
總體機關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后三宮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氣魄宏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備的古構筑群,也是天下上獨具匠心,光輝絢麗,并具古典氣魄威風凜凜和東方格調的構筑物和天下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顛覆了滿清統治,竣事了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棲身在故宮后半部門。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鐘麟把博儀遣散出宮。1925年10月10日創立故宮博物院。
它的特產有:白煮肉、鴨掌、刷羊肉、烤鴨、灌腸、豆汁……
故宮導游詞精華版 篇2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年間,這里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制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養心殿后,造辦處的各作坊遂逐漸遷出內廷,這里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皇帝讀書、學習及居住為一體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儀出宮,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養心殿。
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7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前檐檐柱位,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9間。養心殿的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善于寡欲",意思就是:''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是減少欲望。'為了改善采光,養心殿成為紫禁城中第一個裝上玻璃的宮殿。皇帝的寶座設在明間正中,上懸雍正御筆“中正仁和”匾。明間東側的“東暖閣”內設寶座,向西,這里曾經是慈禧、慈安兩太后垂簾聽政處。明間西側的西暖閣則分隔為數室,有皇帝看閱奏折、與大臣秘談的小室,曰“勤政親賢”,有乾隆皇帝的讀書處三希堂,還有小佛堂、梅塢,是專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
養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寢宮,共有五間,東西稍間為寢室,各設有床,皇帝可隨意居住。后殿兩側各有耳房五間,東五間為皇后隨居之處,西五間為貴妃等人居住。同治年間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時,慈安住在東側的“體順堂”,慈禧住在西側的“燕禧堂”,隨時登臨前堂,處理政務,確實十分方便。寢宮兩側各設有圍房十余間,房間矮小,陳設簡單,是供妃嬪等人隨侍時臨時居住的地方。
養心殿前有琉璃門,曰“養心門”,門外有一東西狹長的院落,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此添建連房三座,房高不過墻,進深不足4m,為宮中太監、侍衛及值班官員的值宿之所。
現為宮廷原狀陳列。
養心殿,明代嘉靖年建,位于內廷乾清宮西側。清初順治皇帝病逝于此地。紫禁城的建造者只把養心殿作為一座為皇帝臨時休息而設的宮殿,僅此而已。康熙年間,這里曾經作為宮中造辦處的作坊,專門制作宮廷御用物品。養心殿是一獨立的院落,南北長約63米,東西寬約80米,占地5000平方米。養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通面闊36m,進深3間,通進深12m。黃琉璃瓦歇山頂,明間、西次間接卷棚抱廈。
該殿清雍正時重修。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多在這里居住和進行日常活動。正廳設有寶座、御案。寶座后設有書架,藏有歷代皇帝有關“治國”經驗、教訓的著述,專為傳給新皇帝閱讀。一些官員在提拔、調動之前常被領到這里覲見皇帝,這種儀式叫“引見”。西間是皇帝批閱奏折,以及同軍機大臣策劃軍政活動的要地。
一個節儉的表率,但畢竟變成了皇帝寢宮,養心殿的陳設也越來越奢華。到了晚清,殿內陳設品竟達七百八十余件!從雍正皇朝明代和清代初期,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據說康熙皇帝死后,他的兒子雍正為了表示守孝,沒有入住乾清宮,而是居住于養心殿。后來,雍正皇帝就把養心殿作為他的寢宮,沒有再搬到乾清宮。另一原因,雍正入住當時陳設樸素的養心殿,是想為天下人做開始到宣統皇朝為止,清代共有八個皇帝居住于養心殿。順治、乾隆和同治三個皇帝死于養心殿。
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間,皇帝多在這里進行日常活動,包括處理政務。養心殿的前殿是皇帝處理政務、接見大臣、學習與休息的場所。正門設有寶座和御案,還有書櫥,內藏歷代皇帝治國經驗教訓等記載與書籍等。清代皇帝經常在這里召見大臣,有時也在這里接見外國使臣。康熙五十九年(1720xx年),康熙皇帝在這里接見過羅馬教皇使臣嘉樂,親自接過嘉樂所進的教皇表章,并賜給嘉樂若干衣物用具等。養心殿外院的矮小房屋是太監值班的處所,官員們就在這里等候皇帝召見。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皇帝死后,西太后施展計謀除掉了輔政八大臣,從而得以控制皇權。在同治和光緒皇帝年幼時,養心殿前殿的東暖閣,曾是西太后(慈禧太后)和東太后(慈安太后)垂簾聽政的地方。當時小皇帝坐于前座,西太后坐于后座,兩座之間由一道黃色紗簾隔開。所有的決策就由黃色紗簾后的西太后作出。西太后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
故宮導游詞精華版 篇3
女士們、先生們:
我叫王超,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道參觀,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聞名世界的故宮博物館,簡稱為故宮,就是昔日的皇家宮殿。
北京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為“紫禁城”(歷代宮殿都象“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于天”)。由于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年),永樂十八年年)建成。歷經有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占地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后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施令,象征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后居住的后三宮(乾清宮、交仄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出于防御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筑的處圍筑有高達10米的宮墻,四周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故宮御花園,原名宮后苑,今俗稱御花園,占地一萬二千平方米。以欽安殿為中心,園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輔,左右對稱的格局,布局緊湊,古典富麗。殿東北的堆秀山,為太湖石疊砌而成,上筑御景亭,每年重陽節帝后在北登高。
1987年故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建筑藝術的經典之作。
朋友們,因為時間倉促,這次對故宮的介紹就到此結束。下次有機會再帶大家詳細的參觀。謝謝合作!
介紹故宮導游詞5
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我們所站在的地方就是北京故宮!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介紹這個世界奇跡。我是你們的導游,叫宣初雨。現在,請讓我們看看吧!
故宮位于中國首都北京的心臟地帶,它是藝術、建筑的權利象征的奇跡,是任何旁觀者所不能企及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筑群。大家知道嗎?故宮雖然又名紫禁城,但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城市,而是一個大型宮殿圍場,所以才叫做“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筑群。”
故宮之所以叫做紫禁城,那是因為中國人認為紫微垣(北極星)是所有星宿的中心,是天帝居住的地方,與此相對應,人間的紫薇正中就是皇宮。皇宮占地約72萬平方米,南北長961米,東西長753米,宮城四周圍繞著10米高的城墻,以及一條護城河。大家看見了嗎?看我手指的地方!看,那就是護城河。在永樂四年,即1420年落成。這里共經歷了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位,清朝10位。直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宣告清朝統治結束后,故宮才不再是中國的政治中心。
看,故宮現在是一個巨大的博物館。永久收藏的文物超過100萬件,館內藏有180萬件文物,其中168萬件被列為國家級保護珍貴文物。其中,有400多幅屬于13~14世紀的元朝及以前的畫作,它們的歷史比明朝和紫禁城還早,有1600件帶銘文的青銅器,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有32萬件屬于皇家收藏的陶瓷器。
現在,讓我們用3小時時間盡情觀賞,注意安全,不要用閃光燈拍照,3小時后我們還在這里集合。
游客朋友們,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一起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又該說再見了。希望我們能再次見面,再次當你們的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