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禪山景區導游詞(精選3篇)
褒禪山景區導游詞 篇1
褒禪山位于XX縣城東北環峰鎮華陽行政村境內,山高481米。古稱華山,當地人叫褒山。主要為石灰巖、花崗巖峰林地貌,其中
最著名有靈芝山、起云峰、鰲魚嶺等大小山峰。
有史記載,褒禪山的開發始于唐貞觀年間,主要是宗教活動。最早慧褒和尚結廬,死后弟子宋高僧中會建褒禪寺。南宋哲學家葉適任沿江制置史,曾來寺求雨如愿。宋慶元六年,和州州守祈雨后筑喜雨亭。北宋元和元年,舒州通判王安石回鄉探親,率其弟、友四人游覽考察褒禪山,寫出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此文被國內和港、澳、臺地區選入中學語文課本。
褒禪山分古寺、雙塔、溶洞、礦泉四個景區。20_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級風景區,20__年為XX縣旅游先進單位,列入巢湖重點開發景區。
褒禪山交通便捷,景區對外有公路通往諸多城市。褒禪山賓館于20__年建成,住宿、餐飲高中低檔齊全。
華陽洞位于XX縣環峰鎮褒禪山腰。北宋宰相王安石于至和元年,率弟、友游覽此洞,寫出千石名篇《游褒禪山記》,被大陸、港、澳、臺選為語文課本。溶洞總長1600米,有10大景區,102個景點。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中有河,河中泛舟。洞外山光水色,多名勝古跡。景區內有華陽洞度假村,食宿齊全。
碗兒嶺,位于XX縣褒禪山景區西側,海拔479米,古稱鰲魚嶺。相傳一羅漢出生于此,吃飯后投碗于嶺上,故稱碗兒嶺。至今嶺上仍可見羅漢坐臥痕跡,微妙逼真。二面凌空,懸巖百丈,多古樹。銀杏、探洞松、檀樹十分名貴,生于懸巖石壁,成為該嶺二奇:石包樹,樹抱石。
褒禪山景區導游詞 篇2
褒禪山風景區地處XX縣城東北7.5公里,原名花山,因唐代高僧慧褒和尚結廬于此,圓寂后其弟子將此山改名褒禪山。北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王安石游覽此山,并寫下了著名的游記散文《游褒禪山記》,華陽洞被譽為“天下第一名洞”。
褒禪山華陽洞20_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級風景區,20__年洞內摩崖石刻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20__年被共青團安徽省委選為少先隊員教育基地,20_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aaa級風景區,同年被XX市旅游局評為優秀旅游企業,20__年被省旅游局評委自駕游景區定點基地;20__年團中央國際(褒禪山)青少年文化體驗園、全國少先隊輔導員褒禪山培訓基地落戶于此;20__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
褒禪山風景區區位優勢顯著,距合肥、南京各100公里,距蘇錫常2個半小時車程,距上海3個小時車程。
為促進華陽洞的開發與發展,縣委、縣政府加大招商力度,在此背景下,安徽香福旅游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華陽洞風景區管理處達成合作意向并于20__年成立安徽褒禪山風景區旅游開發股份公司,注冊資本1632萬元。公司成立后于20__年8月和XX縣政府簽定褒禪山深度開發的框架協議,政府向股份公司出讓華陽洞經營權30年。
框架協議簽訂后,股份公司積極投入,在加強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股份公司分別與相關產權單位簽約獲取褒禪寺、華陽湖、靈芝山的開發經營權,為將褒禪山建設成綜合性景區奠定了堅實基礎。20__年貫通10公里的伍子胥古道,連通華陽洞、褒禪寺遺址、古昭關,使景區面積從6平方公里擴展至25平方公里,內容更為豐富和多彩。
20__年10月,褒禪山股份公司與團中央少先隊事業發展中心簽約,以景區為基礎成立國際(褒禪山)青少年文化體驗園、全國少先隊輔導員褒禪山培訓基地,賦予褒禪山風景區新的精神與靈魂。
褒禪山股份公司擁有3星級酒店一家,建筑面積4000平方米,因體量太小,目前正在做擴建準備工作,土地已通過掛牌,擴建后定位為以研學、培訓為主題的研學休閑中心。
褒禪山風景區經過升級改造后,現有華陽洞、褒禪寺、華陽湖、王安石文化廣埸、大唐古道、相思谷、靈芝山、知青林場、褒禪寺遺址、鰲魚嶺、金水湖等景點,而且開通了褒禪寺至知青林場、褒禪寺至古昭關的電動觀光車,目前正進一步打造牛羊坡、華陽寺民俗村落、大廟村民俗村落、褒禪園林、慧褒峰、安石峰、環山觀光大道、日月潭、光明頂、百果園、本草綱目大觀園、華陽湖(升級改造)等景點。
褒禪山景區導游詞 篇3
褒禪山褒禪山,舊稱華山,位于含山縣城東北7.5公進而處。因唐貞觀年間(627——649)慧褒禪師結廬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山色翠靄,四面如圍。中有起云峰,欲雨則云先起,春夏往往風之。有龍洞、羅漢洞,洞穴曲折,洞壁怪石錯落,鐘乳石倒垂其間。有襲女泉、白龜泉,泉水清洌,終年不竭。
山上多井,有民諺云:黃山三百六十頂,褒山三百六十井。下有慧空禪院(即華陽寺),為明人鄭和所建,氣勢宏偉,后屢有修建。院內古柏參天,有大、小石塔各一,今已毀壞。四周山勢突兀,景色秀麗,北宋大臣王安石曾游此,作《游褒禪山記》文章中說;“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今碑記尚存,眾多洞天,泉水之勝,仍吸引游人。古人這里是“路入云堆,禪房四面,峰隨意立座,野梅香滿山。王安石在游記中記的華山洞,洞內軒敞開闊,石壁上滿是記游者的字跡。洞內翠蝶綠裹,樹木繁茂,樹從中傳出錚鉦之聲,象有人弄琴。次地真乃人間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