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精選20篇)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
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西部,距克什克騰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經棚鎮約90公里,保護區地跨達來諾日、達爾罕烏拉和阿其烏拉三個蘇木,保護區的西北部與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相鄰,南部為小騰格里沙地的東段,西以錫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邊界為界,東距白音敖包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約80公里,保護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2′—117°00′,北緯43°11′—43°27′,總面積119413.55公頃。
達里諾爾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也是候鳥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珍稀鳥類及其賴以生存的湖泊、濕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樣的生態系統為主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孕育了內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內陸湖泊生態系統,遍布保護區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澤及濕草甸等構成了占保護區總面積35.8%的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它對該地區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起到了主導作用。保護區西北部的玄武巖臺地及湖積平原上是寬闊坦蕩的大草原,這里發育著內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義的栗鈣土禾草草原。在保護區南部的小騰格里沙地上是別具特色的榆樹疏林草原景觀區,它是草原地帶較特殊的一種類型。在保護區東南部的波狀沙丘中,沙坨地植被與濕地植被鑲嵌分布,這里疏林、灌叢、草甸、植被及沼澤植被環狀分布,從而構成了具有代表意義的沙地草原景觀類型。
達里諾爾自然保護區現已查明有鳥類16目36科160種。在保護區內分布的國家重點動物中,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的鳥類物種多樣性保護優先序列屬A級—1的有:黑顴、丹頂鶴、白枕鶴、大鴇、玉帶海雕、黃嘴白鷺等6種;屬A級—2的有:灰鶴、蓑羽鶴、大天鵝等3種;屬中國特有種B級的有:赤頸小天鵝、鳶、雀鷹、普通狂、白尾鷂、灰背隼、紅角隼、黃爪隼、長耳號鳥 等11種。
保護區的涉禽、游禽的種類和數量在珍稀鳥類中占絕對優勢,每當春秋兩季,都會有幾千只大天鵝和幾百只白枕鶴、灰鶴、蓑羽鶴等在此棲息,另外還有幾十只大鴇在該地區棲息繁衍。
該保護區有著多樣的生態系統及豐富的珍稀物種資源。從景觀生態系統看,保護區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巖臺地——湖積平原——湖盆低地——風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觀生態格局,與之相應的是臺地平原及湖積平原植被——低濕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布。另外,加上以達里諾爾為中心的湖群景觀、以達爾罕山和砧子山等組成的山地景觀,為豐富的物種資源提供了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區現已查明有鳥類160種,嚙齒類15種,魚類21種,浮游植物72種,浮游動物36種,底棲動物20余種,高等植物約434種。此外保護區境內還有幾種小型獸類。
保護區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多樣的物種資源吸引著當今中外的眾多專家學者以及熱愛大自然的游客前來考察、參觀和旅游,并給每一位來訪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保護區既是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發展生態旅游的最佳場所。這里到處是景,到處是畫面,來到這里,人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魅力。
保護區的西部、北部的玄武臺地和湖積平原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景觀,這里綠草茵茵,百花盛開,牛羊在草地上漫步,藍天與綠草間古樸的蒙古包讓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蒙古人”歌中唱到的“蒙古包的縷縷炊煙,輕輕地飄向藍天……”,使人真正感到藍天離我們那樣的近。
保護區南部的達爾罕山,綠樹成蔭,怪石林立,當你站在山頂可以一覽保護區的全貌。南部是連綿起伏的小騰格里沙地,那里榆樹疏林、丘間低地、大小不等的水泡鑲嵌分布,構成了一幅美麗的沙地草原景觀。在達爾罕的西麓,是波光瑩瑩的達里湖,看上去真是海天一色,遠處的砧子山好像浮在水面,山下湖邊的柳灌叢和沙灘,是游泳、垂釣的最佳場所。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2
各位團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魔鬼城。 “魔鬼城”在當地蒙古語稱為“蘇木哈克”,哈薩克語稱為“沙依坦克爾西”。這些都是指魔鬼出沒的地方。烏爾禾魔鬼城在克拉馬依市以北100公里處,和布克塞爾縣以南30公里 處。該城區方圓10平方公里,海拔350米 左右。乘車至此,眼前一亮,可見魔鬼城縱橫交錯,垛堞分明,儼然一座古城堡;可見狼豺虎豹,牛馬羊犬,可見高包臺崗,奇石怪巖。慢慢走近它,才知道在這城中,寸草不生,鳥獸絕跡,時而沉寂無聲,一片死寂;時而狂風驟起,黃沙撲面,遮天蔽日,沉寂的古堡發出凄厲的吼聲,如泣如訴,讓人感到恐怖和怪誕,感到神秘和驚訝,感到莫測和高深,更感到了焦慮和不可思議。而零距離接觸的感覺卻截然不同,剛走到這些奇形怪狀的土丘面前,放眼望去,會發現這里"堡"群林立,綿延無際,人仿佛立在一片曾經樓市林立的城市廢墟面前,滄桑感油然而生。當人們幾乎都仰著頭走到這些土丘之間的空地上時,又發現這些龐然大物普遍突起有三四層樓高,有的被風化成城堡狀,危臺高聳、垛堞分明;有的呲牙咧嘴,狀如怪獸;有的像古歐洲風格的建筑殘骸,亭臺樓閣、檐頂宛然;還有的像美少女的側面像,眉宇舒張、唇帶微笑。夕陽西照,一座座荒涼的土丘在地上投下了長長的陰影,仿佛一只只饑餓的黑暗之手正向人們腳下移動,讓人不由得脊背發麻,避之不及。
魔鬼城在1億2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曾是一片淡水湖泊,這里湖泊廣闊,氣候溫和,植被茂盛,是恐龍家族的樂園。這里曾先后發現了“克拉馬依龍”、“烏爾禾劍龍”、“準格爾翼龍”的化石。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湖泊消失了。巨大的地質構造運動把深埋地下的巖石抬升成高山。湖地升起為陸地,湖底被水浪千百次打磨過的山或礁石,忽然見上了陽光、風雨,成了陸地上活的雕塑。這些由泥板巖、砂巖等組成的小山,和裸露的湖底,經風的手指、雨的手指、太陽的手指年年月月的撫摸、打磨,在戈壁荒漠成型之時,土色的裸山也成型了……經過億萬年的風削雨蝕,水刷雪浸,烏爾禾魔鬼城也就出現了。
烏爾禾魔鬼城在明媚的陽光下,一片燦爛輝煌,散發著大西北男性的美,陽剛的氣質;在陰雨天氣,一片灰暗迷蒙,凝聚了諸多恐怖與危險,仿佛墜入了巫婆布下的迷魂陣。而到了冬天,烏爾禾魔鬼城突然變得那么溫柔,穿著潔白的衣裳,蓋著銀色的雪被,像一個孩子一樣睡著了,夢里閃現出天國……只有狂風吹來的時候,魔鬼城才激動得失去理智,癲狂不已,飛沙走石狂舞,狼嚎虎嘯怪鳴,像瘋了的"西毒"歐陽鋒,讓你害怕戰栗,只想遠遠地躲避。
魔鬼城地表突兀奇特,地下蘊藏著豐富的優質石油和天然瀝青,是祖國的一塊寶地。隨著克拉瑪依油田的發展和擴大,這塊蠻荒之地再不是"魔鬼"們的樂園而是已被勘探開劈的新油田。高聳的井架,一株株挺撥的采油樹,石油工人豁達的笑聲,使這古老的城堡充滿現代化的氣韻和無限活力,預示著這里將建成新石油生產基地和現代游覽勝地。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3
青石板上的遠祖大腳印
游客一到嘎仙洞口,就會看見洞口兩側聳立的青石板直沖峰頂,像刀劈斧削似的。游客腳下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不易發現的一厘米深的大腳印。
游人到此,觀看這個大腳印都要嘆為觀止,是哪代人在石板上踩下的大腳印呢?傳說在很久以前,被人們稱為“天神般的首領”嘎仙,一天打獵回來,得知有個九頭魔鬼滿蓋偷占了嘎仙洞,嘎仙帶著巨大神箭趕去。九頭魔鬼見嘎仙帶著巨大神箭趕來,便說:“這個仙洞已經歸我啦!备孪纱蛄苛艘幌拢f他是個蠢笨廢物。九頭魔鬼一聽把自己說成個廢物,便提出要與嘎仙比武,誰把擋在洞門的這塊大石頭扔得遠,勝利者就是仙洞的主人。九頭魔鬼先舉起擋在洞門的那塊大石頭,運足了力氣,扔在甘河邊上。嘎仙輕輕地把那塊巨石托回來,一跺腳,扔到甘河對岸那座嶺上,不偏不倚,直立在山嶺頂上,嘎仙站在這塊石壁板上也踩出了一個大腳印。九頭魔鬼服輸了,又提出比箭法,要射剛才扔過去的那塊石頭的正中心。九頭魔鬼彎弓搭箭,可因九個腦袋行動各異,連射三箭也沒射中,而嘎仙一箭就射穿了巨石中心,還射出一個圓洞。九頭魔鬼一看嚇壞了,撒腿就跑。從此,鄂倫春人把石洞叫做仙洞,那座射穿的山峰叫窟窿山。
石縫菠蘿樹——大自然精靈的千古造化
嘎仙洞口上方南側石壁的縫隙中長出一棵黃菠籮樹,樹身與主干瘤疤盤結,枝干虬曲蒼勁,蟠折交錯,如龍騰飛、如蛇爬行,千姿百態。據說此樹是阿里河林區唯一的一棵種樹。每逢陰雨連綿季節,樹葉間便開出金黃色花朵,可稱為奇中之奇。老百姓說它是精靈鬼仙,而且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神話故事。
說是一個古代獵人上山打獵,不小心碰在樹枝上,造成雙目失明。從此,獵人再也無法以獵為生,后來天上的月亮仙子知道后,十分同情這位善良小伙子,就偷偷下凡給這位小伙子治眼睛。眼睛治俞后,小伙子睜眼看見美麗善良的姑娘,便向她求婚,于是倆人就結成了夫妻?珊镁安婚L,月亮仙子的母親知道女兒犯下天規,十分惱火,派雷公傳月亮仙子回宮。雷公駛云來到月亮仙子與小伙子的家傳娘娘令:“月亮仙子快速回宮”。月亮仙子知道母親不同意自己的婚事,便對雷公說:“我已和鄂倫春人結為夫妻,決不回去!崩坠氐教鞂m將此事稟報娘娘,娘娘聽后大怒,下令派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
在天兵和雷公抓月亮仙子回宮時,小伙子挺身而出。眼看仙妻要抓回到天宮去,急忙上前攔救,被雷公一掌擊在嘎仙洞石壁上,石壁被擊開一條長長的石縫,血淋淋的尸體被擊在了石縫里。月亮仙子悲痛欲絕,扯掉自己衣裙上的黃飄帶扔下,飄帶落蓋在丈夫身上,尸體頓時化做了一棵黃菠蘿樹,傲然挺立在石縫隙里,留下了“救媳婦化做仙樹”的佳話。
熊親戚的傳說與仙洞養育人與熊
沿著嘎仙洞口往里走,到達中部光線就黑暗起來。快到頂部時,只有用火把、手電照在洞壁上,可以看見上面有幾個小洞,自上而下向上延伸。冬天洞中溫暖如春,夏天涼爽宜人。
傳說此洞是仙人與熊同居生兒育女的地方。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鄂倫春婦女到河邊打水,被公熊抓進洞中,把她被進洞中用大石頭擋住洞口,不讓她出來。從此,公熊白天出去給她覓食,晚上就和這位婦女住在一起。后來,這位婦女懷孕了,生下了一半像人、一半像熊兩個孩子,孩子們常常跟著熊出外覓食。一天,公熊領著一個孩子上山覓食事,這位婦女突然聽到洞外有人行走聲,于是她喊了一聲,獵人聽到喊聲后,知道洞里面有人,過去將她和孩子救了下來,婦女帶著孩子一起騎馬跟著獵人回到自己的家。后來,隨公熊的那個孩子成了熊,隨人的那個孩子成了鄂倫春人了。
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到現在,老人們說我們鄂倫春人的祖先跟熊是親戚呢。自古以來,鄂倫春人很尊重熊,不殺它,即使無意中打死了熊,也要舉行風葬儀式要說是“弄錯了”,而決不說“殺”字,以求得熊的寬恕。
1980年7月30日,人們在嘎仙洞內的斜陽中發現壁上刻有一些道痕,剝掉笞衣,才發現北魏第三代皇帝拓拔壽派中書侍郎李敞,當年祭祖時所刻的祝文。石刻祝文開頭一行有“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七月甘五日”(公元443年)字樣。祝文通篇是歌祖先之功德,乞神靈之賜福。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4
各位朋友,大家好!現在由我引領大家進入包頭市著名的古文化遺址——阿善遺址。阿善遺址是黃河流域最北端的一處新石器時期原始聚居遺址。位于包頭市東郊阿善溝門村東圪膝蓋溝兩側的臺地上。北依大青山,南臨黃河,圪膝蓋溝終年泉流不絕,“阿善”就是蒙古語甘泉的意思。阿善遺址是于1979年發現的,1980年和1981年,包頭市文物管理所與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共同對遺址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在1070平方米范圍內共發現新石器時期的房址24座、窖穴240個,出土了各類文化遺物1600余件。還發現了圍繞原始村落砌筑的石砌圍墻2200米。1983年又發現了大型祭壇一處。其中部分實物保存于包頭市博物館內。阿善遺址的發現,是包頭市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它以大量的物質文化遺存證實,包頭地區人類活動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多年的新石器時期。同時,阿善遺址的許多發現也是我國新石器時期考古工作的重大發現,為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新石器時期文化及我國文明的起源均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F在大家看到的阿善遺址面積5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度在1~2米之間。共發現四個時期文化遺存的疊壓關系。前三個時期均屬新石器時期,即第一、二、三期文化,第四期為青銅時代的遺存。其中阿善一期文化的年代,根據器物形態學的比較研究,為前4000年左右;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根據三個碳標本的碳14測定,分別為前3760年、前3415年和前3040年。據此,阿善二期文化的年代大體為前3700年~前3000年;阿善三期文化的兩個碳標本測定年代,分別是前2875年和前2755年。這三個文化時期年代的確定不僅對阿善遺址三種新石器文化年代的確定有著地層學和器物形態學的可靠依據,而且對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所發現的同類遺存也確定了標準,找到了相應的層位序列。一處遺址中發現三種原始文化的地層疊壓關系,在國內也是非常罕見的。 阿善遺址的第一、二、三期新石器時期文化,各期都有一批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學術界對阿善一期文化的看法是:這里是仰韶文化從中原地區由南向北的延伸。這一時期原始先民主要的工具有石斧、石刀、陶刀、盤狀器等。阿善一期的文化是目前所知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最早的定居農耕文化。阿善二期的遺存比較豐富。這一時期的先民是在一期文化的原址上生息繁衍起來的。這一時期先民房子的數量明顯增加,活動范圍也擴大了不少。主要文化特征是:房子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半地穴式,室內設有兩個灶,房子的周圍挖有儲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存放千斤以上糧食。這期文化遺物中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刀、石磨盤、磨棒等生產工具和許多細石器工藝的狩獵工具。作為生活用具的陶器,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器物還有彩繪圖案。典型的器物有折腹缽、小口雙耳甕。從發現的許多野生動物和家畜遺骸來看,當時的先民除從事原始農業外,還從事狩獵和飼養。阿善遺址中第三期文化遺存最為豐富。這一時期的文化遺跡非常密集,遍及整個遺址和臨近的山前臺地。從發掘的遺跡看,三期文化呈現出的是一派村落毗鄰、炊煙相望的繁榮景象,應該是這一地區原始文化的全盛時期。這期文化中發現的窖穴較二期有所不同,其特征是容積較二期明顯縮減,但數量卻成倍增加。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來儲存糧食外,還發現了一些窖穴是用來儲水的水窖。其形狀口小底大為袋狀,至今西北干旱地區仍有沿用這一方法儲水的習俗。在阿善三期文化遺存中,環繞遺址建造的石砌圍墻,是非常重要的發現,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防衛工程,為了解我國早期城堡式聚居提供了實例。與石墻同時出現的地面建筑是遺址中的大型石砌祭壇,祭壇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圓地方”的圓形與長方形石框組成。布局為南北方向排列,中軸對稱。祭壇遺址的出現,表明阿善三期原始宗教的萌芽和發展。 阿善遺址包含的三種原始文化遺存,層層疊壓,有如一部實物編織而成的歷史長卷,記述了曾經在這里生活長達20__年的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艱難歷程。也就是說,早在6000年前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包頭地區的先民們就過著以農業為主的定居生活,他們創造的原始文化中,也包括原始農業。秦直道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北端起于九原,南端至秦都咸陽西北的云陽,全程“千八百里”的“秦直道”。被后世稱為“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合今約700公里長的秦直道,為秦帝國迅速投放部隊、及時輸送糧草,提供了最為有力的保障。北部邊疆一旦有警,騎兵部隊三天三夜即可從咸陽附近趕赴九原,在一周之內就能夠基本完成從軍隊調動到后勤供應等項運作。對于秦帝國來說,秦直道是一條名副其實的軍用高速公路。至今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鄂爾多斯草原,秦直道北段部分遺跡仍清晰可見。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5
朋友,當您步入令人心馳神往的國家水利風景區——察爾森水庫的時候,一定會感覺到,秀美挺拔的青山在向您會意點首,巍峨屹立的大壩向您伸出了溫柔的臂膀,碧波蕩漾的湖面向您敞開了廣闊的胸懷,撥弄綠水的錦鱗向您唱起了“賓至如歸”的歡迎曲。水庫風光獨特,氣候宜人,這里有當今旅游所崇尚的陽光、空氣、綠色三大基本要素,不失為避暑、度假的旅游勝地。
察爾森水庫位于嫩江支流洮兒河中游、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距烏蘭浩特市32公里,距烏蘭浩特機場20公里,是我國東北地區四大水庫之一。水庫三面環山,一面與草原和國家森林公園接壤,形成了得天獨厚的旅游環境。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778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8.3億立方米,總庫容為12.53億立方米,是洮兒河干流上唯一的水流控制性工程。20_年8月,庫區晉升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地處科爾沁草原西部腹地的察爾森水庫,始建于1973年。1980年暫停緩建,1987年開始復建,于1991年竣工并投入運行,被列為國家“十五”重點工程,隸屬于水利部松遼委管轄。水庫保障6個旗縣市的213萬畝農田、487萬畝草原、4個城鎮929個自然屯的人民水源和財產安全。1992年水庫向游人開放。巍峨的水庫大壩高40米,險峻的岸坡上,陡槽式溢洪道設四孔9×9米弧形閘門,最大流量3500立方米/秒。輸水洞為二洞合一形式,主洞用于灌溉輸水,支洞用于發電引水;擁有現代化管理的水電站,四臺3200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2800千瓦,構成了水庫旅游區的主體工程設施。
旅游區內,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特別是環保工程的實施,使旅游設施日臻完善。除秀美的自然景觀和主體工程外,還修建了多處人文景觀。樓亭花壇,賞心悅目,草木蔥蔥,生機盎然。西山頂部設有夕陽亭,杏花山設有報春亭,還有漫山遍野的“柞樹”,每到秋天,姹紫嫣紅,景色誘人,形成當地特有的生態風景線。
還有數公里的黃金垂釣水岸、人工浴場、精養魚池,造型奇特的水庫迎客大門、噴泉,智力迷宮、明珠園、生態園、益園、吊橋、休閑廣場、蒙古村等設施和景點,可供游人盡興游覽;還有果樹園,游人可以品嘗到各種綠色果品。水庫偏南處建有水上樂園,開設各種水上游樂項目;樂園南側有一大片水洼草地,久旱不涸,那里昆蟲齊鳴,蛙聲疊起,仿佛將游人帶入童話般的世界……在水庫中心,有一個4000平方米的湖心島,因離陸地較遠,每到春季,這里就變成了鶴、鷗、鴻雁等十幾種珍貴水鳥繁衍生息的“自由王國”。
您如果有興致,可乘坐快艇或游船,繞鳥島兜上一圈,在這寬闊的水域上,既可領略大自然賜給我們的那種鳥語花香、漁帆點點的勝境美景,又可使我們在內心升騰一種身處“小漓江”之感和“超凡脫俗醉山水”的感覺。兜游之后,當你住進豪華高雅的賓館,便能品嘗到由特級廚師料理的鮮活魚宴。旅游區內還設有大屏幕歌舞廳、美容室、洗浴室、大中小會議室、高中低檔客房。走進淺白色大小不同的蒙古包用餐時,一對身著蒙古盛裝的青年男女,伸出熱情的雙手,托起潔白的哈達,在鑲金鍍銀的酒杯里斟滿“瓊漿玉液”,敬獻給來自遠方的客人。
隨之,悠揚的馬頭琴聲回蕩在蒙古包內,婉轉淳厚的蒙古族歌聲回響于耳畔,歌聲與琴聲交織在一起,歌樂聲伴隨著蒙古族特有的飲食習慣,會使您如癡如醉。當您坐在舒適柔軟而又漂亮的蒙古包內,品著“奶油茶”,吃著“手把肉”和水庫盛產的各種鮮魚,定會有種走進草原、貼近自然的回味無窮的感覺。待茶余飯后,禮儀小姐伴您跳起舞來,會使您在濃郁的民族風情氛圍中,解除一天的旅途疲勞,度過難忘的休閑時光。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6
巴丹沙漠地處內蒙古阿拉善盟境內,總面積4.7萬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三世界第四大沙漠,其中西北部還有1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沒有人類的足跡.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間,沙山相對高度可達500多米,堪稱”沙漠珠穆瑪峰”.巴丹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麗,以其高、陡、險、俊著稱于世。奇峰、鳴沙,湖泊、神泉號稱巴丹沙漠“四絕”。
高大的復合型沙丘鏈和金字塔狀沙丘,貌似“山”一般,沙峰、沙壑、沙峭、沙壁、沙窩、沙刃隨處見,景象奇偉壯觀,繽紛多姿。在沙漠腹地,高峰林立,峰巒疊嶂,沙脊如削。奇特的沙漠造型,是進行沙漠探險旅游的理想之地。遍布巴丹沙漠的鳴沙譽為“世界鳴沙王國”。
它所發出的聲音猶如飛機群轟鳴聲,沉悶而深遠,數公里外清晰可聞,無不使人刺激異常。巴丹沙漠在有許多內陸小湖,湖泊四周蘆葦叢生,湖水碧波蕩漾,水鳥嬉戲,確有“漠中江南”之奇景,高大的沙山和晶瑩的海子相映成趣,湖光沙色,叫人心靜神怡,是游客放松身心的絕好去處。這里還流傳著許多美妙動人的傳說。又為巴丹沙漠增添了許多神秘旅游環境容量,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游客的需要,進行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旅游活動。巴丹沙漠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觀吸引著大量中外游客和專家學者。
1993年,中國、德國聯合考察隊對巴丹沙漠進行了綜合考察,獲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和資料,發現了駝鳥和古動物化石,包括恐龍化石。在沙漠腹地的湖泊周圍還發現了大量的新石器和舊石器,其中大量石器碎片和色粗陶片。經考古分析,是3000-5020_年前人類活動的遺跡,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96年德國探險旅行家包曼出版了《巴丹沙漠》一書,轟動了歐洲。1998年3月在美國召開的國際探險旅游博覽會上中國唯一推出的項目就是巴丹沙漠旅游線路,引起外國旅游部門極大的關注。因此,巴丹沙漠旅游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朋友,來吧。感受大漠、駝鈴、夕陽、月夜、秋風的韻味,是何等的情調,清新純凈的空氣,藍澈的天空,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自然環境,會使您領略到一種原始的、空曠的、與世無爭的寧靜,不啻人間仙境。那份感覺,那種享受,使您留連忘返,永久難忘。我們將竭誠為中外游客提供優質的服務,必會讓您玩得瀟灑,游得盡興。
朋友,來吧!美麗神奇的巴丹歡迎您,勤勞樸實的阿右旗各族人民歡迎您。我們熱忱歡迎各界朋友來這里旅游、觀光、探險,與我們共同投資開發建設這塊神奇的熱土。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7
美岱召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名靈覺寺,后改壽靈寺。在呼和浩特至包頭公路的北側,東距包頭市東河區約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明隆慶年間(1567—1572),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順義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萬歷三年(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賜名;。西藏邁達里胡圖克圖于萬歷三十四年來此傳教,所以又叫做邁達里廟、邁大力廟或美岱召。寺周圍筑有圍墻,土筑石塊包砌,平面呈長方形,周長681米,總面積約4000平方米。四角筑有外伸約11米的墩臺,上有角樓。進入泰和門,迎面就是“大雄寶殿”,佛殿的墻壁上,有色彩斑斕的壁畫,生動逼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南墻正中開設城門,并建有城樓,城門上嵌有明代擴建寺廟時刻的石匾額,上題“泰和門”。城內有順義王家族世代居住的樓院,還有供奉傳為儲藏三娘子骨灰的太后殿,骨灰儲藏在殿內的檀香木塔中。殿內有明代繪制的壁畫,畫面上蒙古服飾的人物像中,有傳為阿勒坦汗及夫人三娘子的畫像,為內蒙古召廟壁畫中獨有的一處。
“玻璃殿”為3層樓房,是阿拉坦汗和三娘子接受朝拜的地方。在東北方,有座重歇山頂式建筑,這就是“太后廟”,亦稱“三娘子廟”。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呼倫湖 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又名達賚湖。呼倫湖湖面呈不規則斜長方形,軸為東北至西南方向,長度為 93 公里 ,最大寬度為 41 公里 ,湖周長447 公里 ,湖水面積 2339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 5.7 米 ,最大水深 10 米。呼倫湖水的補給來源一是承接大氣降水,二是克魯倫河、烏爾遜河、達蘭鄂羅木河的注入!昂魝悺笔敲晒耪Z“哈溜”音轉而來,意為“水獺”。因歷史上湖中盛產水獺而得名。俗稱“達賚”,也是蒙古語,意為“!薄R鉃檫_賚湖就是海一樣的湖。
呼倫湖有八個著名景區分別為水上日出、湖天蜃樓、石樁戀馬、玉灘淘浪、虎嘯呼倫、象山望月、蘆蕩棲鳥、鷗島聽琴。觀看日出和蜃景,要等天公作美。
夏季的呼倫湖區氣候溫涼,是避暑佳境。綺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彩的民族風情,又使呼倫湖成為一方旅游勝地。呼倫湖水天一色,煙波浩渺,原始而粗獷,秀麗且潔凈。靜若處子微波蕩漾,動如蛟龍驚濤拍岸。若能在呼倫湖觀看“水上日出”,必然會使您心曠神怡;在蘆葦王國的烏蘭諾爾觀鳥,則讓人如入神話般境界;游覽“湖中柱石”、“老虎嘴”、“象鼻山”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令人驚嘆不止。
到居住在呼倫湖西畔的新巴爾虎蒙古族牧民家中作客,勤勞質樸的新巴爾虎蒙古族牧民會熱情地以醇香的奶茶和奶制品來歡迎你。蒙古包、勒勒車、羊群,還有牛、馬、駱駝和牧羊犬,它們同藍天、白云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風景畫。您身在其中,就是那畫中人。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9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位于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匯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巖石”。它處于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群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于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秘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里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墻”,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游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阿斯哈圖石林附近是白音敖包自然保護區,有山岡、森林、草原,景色很美。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0
去年暑假,爸爸媽媽帶我從南京出發,一路向北。在山西晉城的皇城相府,我看到了陳廷敬編纂的《康熙字典》,4萬多個漢字,讓我驚嘆不已;在恒山腳下的懸空寺,懸崖上的樓臺似乎是一幅玲瓏剔透的浮雕,呼之欲出;在云岡石窟,1500多年前的佛像仍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繼續向北,我們來到了內蒙古,來到了克什克騰旗的達里湖。達里湖也稱為“達里諾爾”,意思是像大海一樣的湖。傍晚,來到達里湖邊,我光著兩只小腳丫,大聲地喊著,在沙灘上跑來跑去。我抓起一把沙子灑向碧綠的湖水,沙子在空中形成了一條美麗的弧線。我在沙灘上堆了一座小山,用水草把小山圍住,又在小山上插了一面小旗,小旗隨風飄揚。
我轉過身,看見圓圓的太陽已經一半沉入了湖面,而另一半在湖水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美麗。直到太陽完全沒入湖中,天漸漸黑了下來,我才依依不舍地離開達里湖。
第二天,我們的車行駛在草原大通道上,平坦的公路一眼望不到邊,似乎伸向了天邊。公路的兩邊是一望無際的扎魯特旗草原,深綠色、淺綠色、黃綠色,一條條、一塊塊,拼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群群小牛、小羊在草原上悠閑地吃著草。
爸爸把車停在路邊,我跑向一片草叢。草兒很高,比我的膝蓋還要高。草兒很軟,一陣風吹過,草兒彎下了腰。
我拔了一根長長的草,編了一只手環,美美地戴在手上。這時,我轉頭一看,咦,爸爸哪兒去了?原來,爸爸躺在草叢里。我也在爸爸身邊躺下,爸爸指著天空說:“看,多美的云啊!”我朝爸爸指的方向看過去,藍藍的天空中飄著朵朵白云,有的像溫柔的小綿羊,有的像活潑的小白兔,還有的像甜甜的棉花糖。
回到車上,我們沿著草原大通道繼續著北行之旅。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1
巴彥塔拉旅游城坐落在杜爾伯特草原深處呼和浩特至錫林浩特101省道近旁,距呼和浩特140公里,距烏蘭察布市政府所在地集寧區152公里,是四子王旗僅次于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的第二大草原旅游景區。巴彥塔拉,蒙古語意為富饒的草原。這里,旅游旺季日均接待游客1000余人。20__年—20__年,累計接待游客逾70萬人次,總創收創匯近500萬元,為四子王旗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巴彥塔拉旅游城始建于20__年,景區占地面積1000畝。以綠草如茵、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為鋪襯,88座潔白的蒙古包自然和諧地點綴期間,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蒙古包建筑各具特色,中小型豪華蒙古包30頂,融現代建筑文化與古代建筑文化為一體,可為100多名豪華團游客提供住宿方便;仿古蒙古包30頂,再現古代蒙古族少數民族傳承的建筑風格;大型豪華蒙古包8頂,是餐飲、聚會和舉辦歌舞晚會、接待來賓的專用場所;游牧式蒙古氈包20頂,體現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每當夏季,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這里涼爽宜人,撲鼻的芳草清香與泥土的氣息,讓人能夠真正體味到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感受。朋友們,做客巴彥塔拉旅游城是您明智的選擇。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著陸點從烏蘭花鎮向北行約60公里,是一個名叫紅格爾蘇木的地方,神舟系列飛船正常返回時的著陸點就位于這個蘇木(鄉)的阿木古郎牧場。紅格爾,蒙古語意為溫柔的地方;阿木古郎,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載人飛船的回收對于著陸場的條件有嚴格要求:著陸場必須位于飛船的運行軌道內;飛船著陸場必須人煙稀少,甚至樹木的比例都不能超過千分之一,以免飛船著陸時造成人員傷害;地勢必須平坦,坡度不能超過五度;在方圓數十公里區域內,還不能有1100伏高壓電線。著陸區內不能有鐵路,不能有三層以上的房屋,不能有河流。而紅格爾蘇木的主著陸場就具備了這些條件。主著陸場面積為20__多平方公里,地廣人稀、地勢平坦是這里成為飛船著陸場的必備條件。近年來,神舟系列載人飛船著陸點已成為無數中外游人心儀已久的旅游目的地。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2
萬部華嚴經塔坐落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郊的白塔村西南方。
萬部華嚴經塔俗稱“白塔”,據傳說塔是在遼圣宗時(983~1031年)建造的,塔為磚砌的樓閣式,平面呈八角形,七層,通高45.18米。整個塔自下而上收縮很緩,極顯雄偉、莊嚴。塔的下部是一層很高的基座,上有仰蓮瓣,中部有束腰,下有俯蓮瓣;塔的內部有階梯可以達到塔的頂部,每層均有兩個半圓形拱門和兩個方形假門,其它四面都是直欞窗,窗的中部設有通氣的風眼。塔身的第一層南面拱門上嵌有篆書“萬部華嚴經塔”的匾額。第一、二層各面,門、窗兩側也塑有天王、力士、菩薩等造像,造型生動,衣紋流暢,技法嫻熟,堪稱遼代雕塑藝術中的佳作。第一層塔內原來嵌有金代重修時的捐資碑九塊,現在僅保存有六塊。第三層以上塔身外壁各石門、窗的兩側砌有方形壁柱,塔身的八個角各有一個角柱。塔的樓梯設在塔心內,除一層為一個樓梯外,其它各層都是對稱的二個樓梯。塔的內外壁和塔心設有多層互相交錯搭接的木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木骨體系。
塔內還保存有眾多的金、元、明、清各代的文字題記,有漢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亦思替非文、畏吾體蒙文和藏文等,其中還有金大定二年(1162年)的題記。這些資料對于研究內蒙古的歷史、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文物局)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3
女士們、先生們:你們好!
我們馬上就要到達當年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時在此駐兵的風水寶地—金沙灣了。國家3A級旅游區——金沙灣生態旅游區位于烏海市政府所在地海勃灣城區北14公里,占地面積20_公頃,與110國道、機場路、京藏高速公路緊緊相連。奔騰不息的黃河水像一條彩帶緊系在它的胸前,金沙灣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旅游局、發展改革委員會,烏海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已被烏海市政府列入“_”規劃,并被列為全國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是烏海市“_”期間要全面建成的唯一的一個生態旅游區。現在矗立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成吉思汗騎馬掛劍征戰的雕像,它是由108塊石頭組成的,重108噸。他手中拿著的就是代表戰神的軍徽——劍狀的小蘇魯錠(又作小“蘇勒德”)。我們依稀可見當年成吉思汗馳騁疆場的雄姿。20_年張祥父子開發金沙灣時在灣內發現了成吉思汗時代的10余種30多件文物,現在烏海文物博物館珍藏。為了紀念這位流傳千古的蒙古英雄,便樹起了這座雕塑。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大家順著我的手的方向向北看,兩根高高直立的象征著軍徽的蘇勒德旗桿,各安一支明晃晃的三叉,叉上有日月圖形,這叫大蘇勒德,二者中間用細繩連接,上面垂掛著紅、黃、藍、綠、白五色彩旗。這些彩旗在風中嘩啦啦地飄揚,彩旗上的圖案,好像有一匹駿馬騰飛。那三叉中間的一股像箭頭、兩邊形狀酷似一張弓,如挽弓搭箭放射之狀。你立于旗下莊嚴神圣,總覺得有些神秘,以為這里供奉著什么神物。其實,就是長矛、旗幟、弓箭。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南征時,就是高舉著這面旗幟,用弓箭、長矛圍攻乃至消滅西夏的。后來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圣主,就把他的旗幟和武器仿制下來,豎于自家門前,逢年過節,必得祭拜,這是蒙古族通常希望興旺發達與幸福吉祥的象征性活動的標志!部矁壕车裣裼液蠓降木褪侵袊唤^——坎兒井,具有新疆特色。
據說當年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孫悟空借用牛魔王的芭蕉扇撲滅了火焰山上的大火,但是仍然高溫難耐。人類為了生存,大概在千余年前,便在地下鑿洞納涼避暑,后來又將水引入洞內,使其成了流水的通道,便起名叫坎兒井。年代最長的一口現在吐魯番地區火焰山一個山洞處的伯西哈千佛洞遺址中,全長18.5米。金沙灣的開拓者,獨具慧眼,讓它在金沙灣安家落戶。把現代文明溶進了古老的井中。當你盡興地玩過了沙漠項目后,坎兒井會消去你渾身的燥熱,會把你帶進清涼的世界。〔從坎兒井出來〕在我右手方這些白色的建筑就是蒙古包。金沙灣有大小20余個蒙古包,是展示蒙古民族風情最好的舞臺。
景區建有可供100余人住宿、相當于二星級標準的別墅式賓館,內部裝修具有蒙古特色,衛生間、閉路電視等設施齊全。另外還有十頂可供住宿的蒙古包,會讓游客度過一個又一個安詳的夜晚。中間這頂最大的蒙古包可容納200多人就餐,同時欣賞鄂爾多斯婚禮等民族歌舞節目和民族服飾表演。
來到金沙灣,親眼見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傳的歷史和它的構造嗎?根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早在唐堯、虞舜時,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氈裘、住穹廬,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中的“穹廬”就是流傳至今的蒙古族氈帳——蒙古包。從那時算來,蒙古包的歷史少說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個偉大民族濃縮的歷史。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4
昭君島旅游區位于包頭市九原區全巴圖鄉政府西南約4公里處。在您進入旅游區之前,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昭君與包頭的歷史淵源。大家知道,早在漢朝的時候,漢朝和匈奴等少數民族進行了多次的和親,而與我們包頭地區有著緊密聯系的當數“昭君出塞、胡漢和親”這段千古佳話。昭君出塞是一次民族融合的盛大舉措,為中原民族同游牧民族的和睦友好,奠定了堅實基礎。昭君出塞時攜帶的大量中原器物、服飾和典籍以及宮女和工匠,使得中原文明更大規模地向北方傳播。昭君出塞是在公元前33年。為了進一步鞏固和漢朝的友好關系,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前往漢朝廷,請求和親,愿為漢家婿,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欣然應允。王昭君挺身而出,自愿和親。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邊境安寧。據考證,漢朝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從西安啟程后,極有可能是走秦直道經榆林、東勝至包頭九原,與呼韓邪單于迎親的隊伍在黃河渡口會合。迎娶禮儀規格之高聲勢之大實為空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脊殴ぷ髡邚穆槌毓懦侵苓叺恼贋碀h墓中,清理出大量秦漢時期的陶器、銅器、漆器、金銀玉器和秦漢貨幣。最為難得是在一墓穴中發現了“單于和親”、“單于天降”、“四夷盡服”瓦當。其直徑分別為17厘米和15厘米,圓形篆書,屬國家一級文物,現收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些瓦當在麻池古城周邊發現,證實了“昭君出塞”與包頭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也證實了在五原郡治九原城附近建有按漢制漢俗的“和親行宮”。王昭君于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單于庭,受到呼韓邪單于的喜愛和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并被封為“寧胡閼氏”。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從胡俗”,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復株累單于,并與之生下二女,母女幾代人為民族團結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昭君出塞后的40余年,這里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后享受了40多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著王昭君。據統計,古往今來,反映王昭君的著名詩歌有700余首,與之有關的小說、民間故事有近40種,寫過昭君事跡的著名的文人有500多人,古代有蔡邕、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王安石、耶律楚材等,近現代的有郭沫若、曹禺、田漢、翦伯贊、費孝通、老舍等。昭君文化作為中國先進的歷史文化和優秀的民族文化,最主要的一點是反映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以親為榮”的民族凝聚力。所以作為民族友好使者角色的王昭君,不僅受到中華各族人民的極大敬仰,而且也受到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各族人民的重視和歡迎。昭君文化的研究和弘揚,其意義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世界的。 昭君島南臨黃河,與鄂爾多斯市昭君墳隔岸相望,其余三面被黃河支流所環繞,“昭君島”因此而得名。島內有月牙灣、龍門灣、無源溪等自然水道和面積為8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原,一年四季均有候鳥在島上棲息和繁殖,并且有赤狐、蒙古兔、麝鼠和國家二類保護珍禽白天鵝。島上自然環境優美,登上觀景樓,南望是廣闊浩渺的黃河,北面是茂密的蘆葦蕩,游人泛舟其間,可領略水鄉風光。島上建有懷抱琵琶的昭君雕像,長有奇特的“三葉樹”(一種長有三種不同樹葉的樹),供游人觀賞。為了方便旅游者在島上觀光、度假,旅游區內設有摩托艇、游艇、渡船、蒙古包以及民族風味餐廳等服務設施,游人在飽覽大自然的旖旎風光后,還可以進行游泳、騎馬、釣魚等娛樂活動。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5
金界壕遺址建于公元十二至十三世紀,是金朝為抵御西部蒙古諸族而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這種以壕塹、土堞、邊堡、關隘、古城為一體的巨大土石混筑工程,僅次于我國的萬里長城。金界壕全長6500余公里,分東北路、臨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分布在黑龍江段的界壕全長213.36公里,依不同地勢和段落有單線和復線區別,主要配置有邊堡21座,邊關隘口2處,大型屯兵古城4座。
金界壕遺址(黑龍江段)屬于嫩江平原西北端;西部地勢高峻,山勢渾圓雄峻,林海莽莽茂密。海拔高度最低處180米,最高處為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海拔在1000米以上。它連貫了黑龍江西部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地區,既是黑龍江省西部地區和內蒙古自治區的省區界,又是黑龍江省甘南縣、龍江縣、碾子山區與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翰爾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扎賚特旗的縣、市、旗界。
金界壕遺址(黑龍江段)起自甘南縣燈塔村,經過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止于龍江縣東北溝村。分布在9個鄉鎮,25個村,75個屯,經過大小河流18條,公路17條,大車道及村屯道52條,沖溝182個。黑龍江段界壕大部分穿行于群山峻嶺之中,順山勢綿延起伏,宛如一條巨龍橫臥于大興安嶺東部,邊堡之間保持“密而不繁”、“疏而不露”的布局,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偉大力量。20_年6月25日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6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位于內蒙古高原東部,大興安嶺山脈南緣,渾善達克沙地東端,是三大地貌區的結合部,有“塞上金三角”之稱。在這兩萬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匯集了草原、湖泊、林海、沙地、石林等多種自然景觀,被稱作內蒙古風光的“百寶箱”。
阿斯哈圖石林位于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阿斯哈圖是蒙語,漢譯為“險峻的巖石”。它處于大興安嶺余脈向西部草原過渡的地帶。草原上群山呈現出典型的丘陵地形地貌特征,四周險峻,而山頂平緩起伏,冰石林在這平坦的丘陵地帶顯得格外突出。據專家分析,阿斯哈圖石林主要是由冰蓋冰川的創蝕、掘蝕和冰川 融化時形成的大量冰川融水的沖蝕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叫“冰川石林”。
由于第四紀冰川長期的精雕細刻,造就了阿斯哈圖冰石林這一方神秘的獨特的自然風貌,具有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泰山之雄奇。這里山連著山,峰連著峰,山山各具特色,山山不同,峰峰各異。
阿斯哈圖冰石林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舉世罕見的“冰石林”。阿斯哈圖石林發育類型很多,形狀千姿百態。有的像“石柱”、“石叢”、“石筍”,有的好似“石塔”、“石墻”,還有的像“秀女望月”、“比薩斜塔”。
阿斯哈圖石林形態多變,很少有雷同形狀,而且渾厚粗獷,在荒野中突兀而立,十分觸目。當地百姓看得久了,看出名堂,于是石林中便有了成吉思汗拴馬柱、神劍石、南天門、神女石、姐妹石等名稱。
阿斯哈圖高山聳立、流水潺潺、奇石怪異、風純木秀,令游人和攝影愛好者流連忘返。一處石景,從不同的方位觀賞,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在不同的光照耀下,會產生不同的聯想和想象,這時,你會為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感慨萬千。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7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來到蒙古包,又見我的同胞,主人迎客,群馬領跑,少年套馬,壯士摔跤,武士舞刀;主人舉杯,老翁敬酒,少年獻歌。蒙古族同胞的純樸熱情,也證明了蒙漢情深。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也只有在這里才可以體會到,來到這里,會使你流連忘返,時時沉浸在草原的無限樂趣,站在草原上,你會覺得天是那么的藍,大地一片綠色,會覺得自己也是這一片綠色的一員,仿佛自己是這片綠色中的一棵小草。否則老舍先生也不會說“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8
滴水壺景觀掛于美林鄉敖包梁一側的石崖立壁上,高約30米,因雨水滲水積在山腹匯集而成,長年滴水不斷,峭壁頂上一塊壺型巨石凌空懸臥,斜墜如倒水,故得名滴水壺。
滴水壺一年四季,變幻莫測,春秋兩季,滴水不止,一里之處就可聽到叮咚悅耳、有韻有致的滴水聲。夏季的滴水壺最為壯觀,此時滴水壺水量充沛,形成了小瀑布,從崖頂上一瀉而下。這珠璣的組合,水流的跌落,雖沒有“忽聞雷聲殷前川”的雄姿蓋世,卻有“溫柔是我力是我”的生動秀美。遠遠望去,潔白水簾,飄飄然然,揚揚灑灑,如綢緞飄舞,如仙袂飄舉,如淑女浣紗,好一幅美妙的水景圖,讓人陶醉。冬季滴水壺則結成數丈冰掛,似壁銀簾,重新回歸渲泄后的平靜和爆發后的沉默中。滴水壺的四周也充滿生機和驚奇,滴水壺川溝谷狹長,寬約30米,周圍天然次生林資源豐富,針闊樹種繁多,秋霜過后,黃、綠、紫、紅,各色紛呈,絢麗多彩。
內蒙古河套平原(河套灌區)導游詞三
河套是黃河中上游兩岸的平原、高原地區,因農業灌溉發達,又稱河套灌區。河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一般講的河套平原主要指陰山以南的黃河沖積平原,包括前套平原和后套平原。前套平原主要指內蒙古包頭、呼和浩特一帶的平原,南北朝時稱“敕勒川”,五代時叫“豐州灘”,明朝以后稱“土默川”;后套平原指烏拉山以西至巴彥高勒的平原。廣義的河套平原還包括內蒙古磴口與寧夏青銅峽之間的“西套”,即通常所說的銀川平原,F在,河套平原多指前套和后套平原,而不包括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和青銅峽以南的中衛平原則合稱寧夏平原。
河套平原位于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又稱后套平原。通常是指內蒙古高原中部黃河沿岸的平原,西到賀蘭山,東至呼和浩特市以東,北到狼山、大青山、南界鄂爾多斯高原。又稱河套地區。
黃河在此先向東北流,后轉向東流,再折向南流,形成馬蹄形的大彎曲,稱為河套。平原為黃河及其支流沖積而成。東西沿黃河延展,長500千米,南北寬20~90千米。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河套平原海拔900~1200米,地勢由西向東微傾,西北部第四紀沉積層厚達千米以上。山前為洪積平原,面積占平原總面積的1/4,余為黃河沖積平原。地表極平坦,除山前洪積平原地帶坡度較大外,坡降大多為1/4000~1/8000?煞3部分:賀蘭山以東的稱銀川平原,狼山以南的稱后套平原,大青山以南的稱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19
居延遺址,滄桑歲月的無聲守望不少人認識“居延”還是在小學的歷史課本里。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居延漢簡”的首次發現轟動全球,絕不亞于敦煌藏經洞遺書的發現。二百七十年前的跨度,使漢代邊塞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和民族宗教以及社會生活得以展現。也有不少認識“居延”是在邊塞詩人的詞句中: 居延城外獵天驕, 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云空磧時驅馬, 秋日平原好射雕。(唐朝 王維)可是當你親臨居延城邊,古城依在,面目全非。城郭痕跡每邊百多米長,半隱半現即將湮滅,沙石沉重,朽木破散。漢武大帝于太初三年(公元前120_年),派強駑將軍路博得筑城居延,大建防御體系。看重的是“弱水流沙”戰略咽喉地位。
當年的“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只剩破城空了,多少風云歷史人物早已灰飛煙滅。紅城矗立在平坦的戈壁上,保存較完整,城障長寬二十多米,城基厚四米,城頭寬二米多,高約七米,呈正方形。土磚砌筑,蘆草牽固,兩千年的風沙吹打而依然高聳,不能不說是個奇跡。登城遠眺,荒漠蒼涼,心緒難平。離紅城不遠處,就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甲渠塞遺址。遺址雖然破舊殘垣,但城障內的官所、房屋的輪廓布局清晰可辨。住人的屋里建有冬天取暖用的火墻,煙筒還完好,捻一把手掌上沾滿了兩千年前守邊將士燒過的煙塵,仿佛爐火剛剛熄滅,余溫尚未散盡。一九三零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此城發現漢簡五千余枚。一九七二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城出土漢簡千余枚。今年,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城挖掘,又出土了一批漢簡。甲渠塞遺址,這里好像是漢簡的“儲藏庫”,一時成為考古學家們趨之若鶩的地方。荒野里的便道似有似無,越野車通往尋找黑城的道路。猛烈的西北風如刀削斧砍地把地貌糟蹋的七零八落,土巖沙堡復雜多變。
干裂的河床溝壑交錯,陷井無數,姿態可怖的牲畜骨架隨處可見,這里生命早就絕跡。驀然,波光粼粼的氣流里,隱隱約約地可見城垣墩臺,佛塔寺廟,這就是“沙漠絲綢之路”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色彩最神秘的古城——黑城。相傳為西夏古都的黑水城,蒙語為“哈日浩特”,意即“黑城”,處在弱水納林河東岸富庶的三角洲上,西夏鼎盛時期,是一座龐大而繁華的城市。城池巍峨高約九米,巡城一周長約兩公里,城內建筑鱗次櫛比,殿堂、佛龕、兵營、民居等,城區總面積達十八萬平方米;街道布局井然,商賈往來,店鋪熙攘,城樓上鐘鼓司鳴,佛塔前香燭繚繞,城角下清真寺里教徒們虔誠地祈禱……黃沙漫過城頭,昌盛已經遠逝。一堆堆破瓦爛罐,一處處碎裂墻基,一幢幢坍塌塔座,隨意游客憑吊遐想。撿拾黑銹斑斑的箭簇,撫摸剝蝕累累的城墻,黑將軍率眾誓死守城拼殺的激戰仍在傳說里回旋。瞻望城西北角三座精美高昂的覆體式佛塔,走近佛塔腳下將被流沙填平的盜坑,不能不想到俄國人彼得?科滋洛夫。二十世紀初,此人兩次來到額濟納黑城,從佛塔內盜竊走迄今為止國內外發現的最多最豐富的西夏文物。手稿、書本、佛用品、繪畫等等裝運了十多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夏漢字字典《番漢和釋掌中珠》,是解讀西夏文的“天書”,這批文獻至今還保存在俄羅斯圣彼德堡博物館。另一個盜賊是英國人奧萊羅?斯坦因,曾三次來到中國西部。特別在一九零七年,與敦煌王道士打開千佛洞的藏經洞,騙取大量文書后,于一九一四年又來黑城,盜掘許多漢文古籍、西夏文書、抄本刻本、畫卷詩稿等,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和印度新德里國立博物館。流落異國的珍貴文物何日能歸還故里?千萬年的風沙刮過來,埋沒了無數漢朝城池西夏廟宇遺物史籍;千萬年的風沙吹過去,卻又顯露又居延文化、西夏古都的神秘蹤跡。真是敗亦風沙,成亦風沙也。
關于內蒙古導游詞合集 篇20
錫林浩特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衛生城市,素有“草原中的城市,城市中的草原”之美譽。
“錫林”,蒙古語意為“丘陵”;“浩特”,蒙古語意為“城”。可見,錫林浩特是以牧草叢生的丘陵命名的。
錫林浩特市有蒙、漢、滿、達斡爾等19個民族,是以蒙古族為主體,多民族聚居的新興草原城市。錫林浩特市原名“貝子廟”,已有250多年的歷史。這里原為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后裔之領地,明代屬元太祖成吉思汗弟別勒古臺十七世孫諾比特默克圖的游牧地,所部號為“阿巴哈納爾”(蒙古語意為“叔叔們”)?滴跛哪辏1665)設阿巴哈納爾左翼旗。康熙六年(1667)設阿巴哈納爾右翼旗。乾隆八年(1743)建貝子廟,亦稱“貝子旗”或“貝子廟旗”。新中國建國后,于1953年將貝子廟改稱錫林浩特鎮。1983年撤阿巴哈納爾旗設錫林浩特市。市區丘陵廣布,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7℃,草場覆蓋率90%。境內有自治區六大油田之一的烏蘭圖嘎油田和儲量豐富的二連油田。
錫林浩特亦有十分豐富的自然及生物資源。水資源主要是錫林河及錫林河水庫。畜產品有肉類、奶類、羊絨、羊毛、駝毛、馬鬃、馬尾、皮張,各種腸衣等;土特產品有苦杏仁、發菜、白蘑、香蘑、黃花;藥材類有牛黃、黃芪、黃芩、防風、知母、柴胡。野生動物類有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天鵝,屬三類保護動物的地甫鳥(bǔ)、灰鶴、鷹、貓頭鷹。肉食動物有黃羊、野兔、山鶉、野鴨子;皮毛動物有狼、狐貍、沙狐、艾虎、旱獺;藥用動物有獾、蛇、刺猬。
作為“草原中的城市”,錫林浩特市有著十分完善的旅游接待基礎設施,是錫林郭勒盟的旅游接待中心。市內設有錫林郭勒盟賓館、廣廈賓館、交通大廈、草原明珠賓館、錫林白馬飯店等11家星級酒店,住宿條件比較完善。錫林浩特市交通便利,航班可往返北京、呼和浩特,集(寧)通(遼)鐵路橫貫南北。公路客運直達北京、天津、石家莊、沈陽、呼和浩特、包頭等地。到了旅游旺季,這里還有直達大連等地的旅游臨時航班。
錫林浩特市有許多旅游勝地:市內有貝子廟、蒙元文化苑、額爾敦敖包、錫林廣場、恐龍博物館等著名景點。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馳名中外的古剎——貝子廟。它始建于乾隆八年(1743),距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與百靈廟、西拉木倫廟、五當召齊名,并稱內蒙古草原四大廟宇。此外,在錫林浩特市周邊還有草原奇觀平頂山、九曲回腸錫林河、碧波萬頃灰騰錫勒、錫林河草原旅游度假村、白音錫勒旅游區、草原景觀度假村、葛根敖包、錫林水庫漁村等景區景點和10多家原汁原味的“牧人之家”旅游點。這些景區凸現出的古樸民族風俗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錫林浩特市成為眾多游客神往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