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口試景點導游詞(精選3篇)
云南口試景點導游詞 篇1
各位團友:
大家好!
我叫,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由我帶大家游覽的是享譽全國,聞名世界的世博園,心里非常高興。說到這呢,我就把世博會的有關內容給大家介紹一下:
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主辦或由政府委托有關部門舉辦的科學技術成就展覽活動,是一項歷史悠久、影響較大的非交易性博覽會。
世界園藝博覽會屬于專業性世博會,分為A1、A2、B1、B2四個等級(其中A1和B1指的是大型國際博覽會;A2和B2指的是區域性的博覽會)。
我們的99年的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是最高級A1類的專業世博會。自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在英國倫敦舉辦以來的150多年間,至今呢已舉辦了50多屆了。
昆明世博園的位置靠近昆明市北郊的金殿風景區,占地面積216公頃,會期從99年5月1日至12月31日,共184天;共有9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展,半年內共接待海內外游客達943萬人,在園區面積、籌展時間、參展單位、參觀人數等方面創造了8項吉尼斯記錄。
縱觀世博園,可以用以下幾點來概括:
一個主題:人與自然邁向二十一世紀
二個標志:會徽和吉祥物“靈靈”
三大展區:國際、國內、企業展區
四大廣場:迎賓廣場、世紀廣場、華夏廣場、藝術廣場
五大展館:中國館、人與自然館、大溫室、科技館、國際館
七大專題園:竹園、茶園、盆景園、藥草園、樹木園、蔬菜瓜果園、外花藝石園
世博園游覽路程共十多公里,大約需要6-8小時左右的時間.好了,下面團友門根據我的介紹自由游覽吧!
云南口試景點導游詞 篇2
大理賓川雞足山景區位于賓川縣城西北隅,西與大理、洱海毗鄰,北與鶴慶相連,東西長7公里,總面積2822公頃。雞足山因山頂聳西,尾掉東南,前有山峰,后拖一嶺,形如雞足而得名。雞足山地處橫斷山肪東南邊緣,屬康滇臺背斜交界的大理、麗江褶皺束地區,最高海拔(金頂)3248米,屬剝蝕中山地貌。
大理賓川雞足山景區位于賓川縣城牛井鎮西北約30公里的煉洞鄉境內,又名九曲崖、青巔山。距大理市100公里,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2822公頃。雞足山山勢背西北而面向東南,前列三峰,后拖一嶺,形如雞足。“前伸三爪,后支一距”,故名雞足山。它是除了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和九華山之外最著名的中國佛教名山,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享有盛名,同時又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雞足山共有40座奇山,30座險峰,34座崖壁,45個幽洞,泉潭百余處。遠看山體巍峨雄奇,氣勢磅礴,近觀林壑幽深,原始森林遮天蔽日,塔廟寺庵點綴于危崖高崗,形成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映增輝的奇景。大理賓川雞足山景區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相傳,雞足山為的大弟子迦葉的講經道場,后來他入定華首門內,等待彌勒佛的降生,遂成了著名的朝佛圣地。清代光緒年間,雞足山的虛云大和尚應召進京,為慈相祝壽頌經,慈接御筆“福祿壽接”四字賜雞足山,并動用國庫在雞足山大興寺廟,光緒皇帝為祝圣寺賜名為“護國祝圣禪寺”,封虛云為“佛慈弘法大師”,賜方丈紫衣玉印等物。雞足山在鼎盛時,有36寺,72庵,108所寺院,僧人達5000多。且從唐至清,歷代高僧輩出,名聞中外。下車后游罷雞足山最大的祝圣寺,游人一般要騎馬而上。在原始森林中騎馬旅行,別有一番情趣,慧燈庵、迦葉殿是兩個重要的游覽點。雞足山最高處是金頂,海拔3240米。金鼎寺內有3000多斤重的青銅巨鼎,有高聳入云的楞嚴塔。登臨山頂遠眺,可東觀日出,西望蒼山洱海,南賞祥云,北眺麗江玉龍雪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至此觀后,嘆為觀止,云“此不特首雞山,實首海內耳”。
雞足山除了“四觀”,另外還有“八景”。其一是“天柱佛光”。在夏秋時節,雨過天晴,天柱峰四周云霧繞繞,偶有七色光圈在峰頂出現,僧人稱之為“佛光”。這是由于陽光折射出現的一種自然現象。其二是“華首晴雷”。華首門位于楞嚴塔西南的絕壁之中,“門”寬20余米,高40余米,中有直裂石痕,猶如緊閉的門縫。中間有“石鎖”高懸,兩邊猶如一道大石墻。由于華首門居高臨下,其山如一堵巨大的屏風。在夏秋季節,此處晴日當空,而遠處雷雨交加,隆隆的雷電聲波傳來碰到大石壁后,就會產生回音,如雷聲轟鳴,故稱華首晴雷。其三是“蒼山白雪”。蒼山頂終年白雪皚皚,陽光下晶瑩耀眼。特別是隆冬時節,十九峰頂潔白婉蜒,半山腰云飄霧裹,猶如白龍騰于云中,妙趣橫生。其四是“洱海回嵐”。
在早晨日出之際,洱海波平浪靜,水面上升騰起一層如輕紗般的水汽,微風吹拂,飄緲蒸騰,使蒼洱風光更增一層朦朧之美。其五是“萬壑松濤”。雞足山及四周,由于歷代的保護,至今依然是一片原始森林,在金頂俯首四顧,到處只見郁郁蔥蔥,綠浪翻騰,尤其是萬松嶺一帶,林木遮天蔽日,大風吹來,波濤翻滾,洶涌澎湃,令人心曠神怡。其六是“飛瀑穿云”。雞足山上有大小瀑布10多處,在祝圣寺西南一里的玉龍瀑當推第一。瀑布高60余米,宛如珠簾掛于崖壁,其間常有云霧繚繞,蔚為奇觀。其七是“重巖返照”,也叫“巖回流丹”。每當夕陽西下,晚霞燦爛,在羅漢壁與九重巖之間,原本是青黑色的石崖,頓時被映成燕紅,草木亦為之改色,游人往往贊嘆不已。其人是“塔院秋月”。在文筆山麓,有尊勝塔院,院中有20余米高的白塔一座,與天柱峰的光明塔遙遙相望,每當月明星稀,月影移到光明塔西面時,明月、光明塔、尊勝塔連成了一直線,其時四周山林皆隱于黑暗之中,誰有明月下的雙塔更顯其雄偉壯麗。
雞足山上還有許許多多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大量的詩文。珍禽異獸、土特產品亦很多,是一個內涵非常廣博豐富的旅游圣地。
游雞足山不可不登金頂觀日出。登數千級石階上金頂需要好體力,但正如祝圣寺有一對聯云:“退后一步想,能有幾回來。”這富于禪意和哲理之言,道盡了登雞足山的感受。
云南口試景點導游詞 篇3
昆明大觀樓,又稱近華浦,在昆明城西南,瀕臨滇池草海北濱。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重建大觀樓記》載:“昆垣多山而少水,故滇池稱巨浸焉,池之湄有浦,曰近華,因其近太華而名。”
近華浦開拓于何時,明末清初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云南紀要》載:“西湖,在府城西,即滇池上游也,亦名積波池,俗曰草海子,又曰青草湖。周五里,蒲藻常青,為游賞之勝。”萬揆一先生在《昆明古城拾遺》一書中說:在云南古地名中,云南府城(昆明)也有個西湖,明萬歷《云南通志》記載:“西湖在(云南)府治西,周四里,即滇池上流,蒲藻長青,人多泛舟,俗呼為草海子。中有黔國蓮池,匾曰水云鄉。”證實了濱臨近華浦的草海在明代又稱西湖,明代世襲黔國公沐氏曾在此建水云鄉蓮池。
何時開挖大觀河,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舒藻《創建重建大觀樓碑記》載:“國朝,以吳三桂為平西王鎮滇,乃由近華浦東向會城,開挖一河,計長十里有奇,曰運糧河,復于會城小西門外里許,開一塘,曰篆塘。塘之前建蓋倉廒,糧船由滇海進運河,直抵篆塘,糧米入倉甚為便捷也。由是迤西州縣沿海一帶,官商客旅楫楫而來,帆帆而去,薈萃于篆塘,稱巨津焉。”其實,清初吳三桂疏浚運糧河之前,這條河可以通船卻是事實,明崇禎年間徐霞客《游太華寺山記》載:“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兩岸平疇夾水。十里田盡,萑葦滿澤,舟行深綠間,不復知為滇池巨流,是為草海。”
關于楚僧乾印和尚創建觀音寺的時間,也有兩種說法:一是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舒藻《碑記》稱:“前明有楚僧卓錫于此,結茅講經……”說的是明代。一是清雍正《云南通志》載:“觀音寺在城西近華浦,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楚僧乾印始創庵一區,講妙法蓮華經,聽者常千人……”這里明確說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道光戴絅孫《昆明縣志》載:“近華浦為觀音寺,先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僧乾印始建茅庵一椽……”。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如龍的《重建大觀樓記》載:“其地在清康熙時,為楚僧乾印結茅講經處,未嘗有樓也”。以上資料都一致說乾印結茅講經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近華浦內的大觀樓始建于哪年?一說為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一說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余嘉華先生主編的《云南風物志》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巡撫王繼文巡察四境,路過此地,看中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鳩工備材,修建亭臺樓閣……因取名大觀樓。”經考證,昆明大觀樓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確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