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市區導游詞(通用3篇)
平頂山市區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
平頂山位于本溪市區南,海拔六百五十七公尺。山勢巍峨,頂部平坦,面積有二百五下畝,故名“平頂山”。山頂四周有絕壁圍繞,似刀削斧劈,崢嶸峻秀。置身北端崖上,偌大山城,一覽無余。山南有公路直通山頂。山頂有古廟、碑林、電視轉播臺。將逐步把山頂建成為高山植物園。平頂山是本溪市的衛士,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至今尚有戰爭遺跡
登山俯瞰,美麗的本溪市區盡收眼底。西望太子河,蜿蜒如帶,流過市中心,而逝于西山腳下。四座鐵路橋和兩座公路橋橫跨太子河,銜接兩岸,真好像中國墨竹畫一樣,一節一節地鉤到銀色的竹竿上。南面是高爐群,火光映天,煙霧迷漫。河西岸是聞名遠東的彩屯煤礦豎井。河東岸是橫穿全市的沈丹鐵路,條條鐵軌如同巨蟒向南北伸延。太子河兩岸廠房林立,街樹掩映著黃、白、紅、橙各種顏色的建筑群,把市區點綴得五彩繽紛。近處是市區的綠色寶珠--"望溪公園",一片蒼松翠柳擁簇著玉碑紅亭。如果遇上晴朗天氣,極目遠眺,百里外的遼陽白塔可綽約映入眼中。回望四周,峰巒起伏,眾山皆小,斂回目光,漫山陡壁,扶松踏草、尋訪古跡,一幕幕烽煙戰火,油然浮現于腦際。平頂山是古今兵家必爭之地,明初龍虎將軍馬云、葉旺,戰幾無朝遼東遺臣高家媽就在這里。明成化四年,建州女真軍過鴉鶻關,入侵本溪,明軍遼中衛僉事胡珍,在此設伏阻擊,敵眾勢強,明將雖奮勇抵抗,奈因寡不敵眾,胡珍以下五十六員大小將領全部戰死。清末,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因分贓不均而火并,在我們國土上打仗,這里更是炮聲隆降。據《東三省古跡遺聞》記載,清初,俠士神彈李五,恥為清官,隱居在平頂山的"玉皇閣"。迄今尚存一間廟兩口缸,他飲用的一眼井水仍清泉汪汪。晚清拔貢、遼陽秀才白永貞曾為他留下一塊石刻,上鑿:"英風萬古"、"玄極無上"、"警世無方"十二個字,他那英風俠骨,引起后人的贊賞和回憶。
而今,這座飽經滄桑、閱盡人間春色的高峰,已是舊貌換新顏了。一條柏油公路由山南直達峰頂,巍峨的電視發射塔聳立山巔,久居城市的人們,每逢節假日常結伴登山,賞目舒懷。為開發平頂山旅游資源,本溪市新建了平頂山索道,更加方便了平頂山的旅游觀光。
本溪平頂山,原名“青云山”“平定山”,海拔高度657米,(索道票上印為661.2米,有待考證)占地面積17平方公里,是一座美麗的“城中之山”,仿佛一顆鑲嵌在燕東盛境上的璀璨明珠,傲然屹立于山城,見證著山城的巨變。向山城人民述說著歷史、展示著未來。
翻開歷史的畫卷,我們可以看到早在3000年前,平頂山就有古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傳說唐朝紅袍督蓋蘇文之妹駐山修筑營盤,開鑿“七口水井”,只保留四口,至今仍出水的唐朝古井就是平頂山兵家必爭之地的最早記錄,驗證了平頂山“兵山”之說。山頂的元代古城墻遺址向我們述說著從前的金戈鐵馬,見證著歷史的興衰和演變;收集有誥封碑、墓碑、寺廟碑等四十余塊的碑林,向我們展示著遼東上千年文化底蘊和近百年城市的文化積淀;清朝的日俄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殘留的軍事碉堡、坑道、掩體等,更是成為平頂山戰役及解放本溪戰爭的直接歷史見證。
平頂山市區導游詞 篇2
堯山位于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城西北6公里的山口鎮山口村南、北兩側,中間為低谷,形成南北兩峰,南峰稱堯山,北峰稱宣務山,合稱堯山,又名唐山,當地人俗稱為南山、北山,屬太行山支脈,成東北——西南走向。堯山(南峰)海拔157.6米,南北長約2.8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8公里;宣務山海拔119米,南北、東西各約1公里,堯山占地總面積4.8平方公里,周圍盤繞著許多公路。而圍繞在山腳下,路兩旁形成的錯落有致的村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山口村。
堯山隱見是隆堯縣的八景之一。地方志書說,春夏天初曙,遠望若城堞兵馬旌蓋,圍聚山嶺。后明代文人馬健寫了一首詩:大造鐘神秀,名山有圣朝;沖霄驚遠望,平地拔清標。丘垤依依近,云天矗矗遙;穹碑照帝力,披讀憶唐堯。這首詩中提到的唐堯是個很偉大的人物。相傳,上古堯帝曾長期活動于堯山一帶,始封于此,建都“柏人”,曾登此山以觀洪水,因名“堯山”。堯帝為古代仁君之典范,晚年禪位于舜,從而開創了中國古代高度文明的社會。為紀念堯帝,在堯山頂上,自漢代至民國年間,歷代都修建(或維修)堯帝廟。元代大德年間擴修了堯帝廟,刻立了由郝經撰文的高約6米的“唐帝廟碑”,使朝拜堯帝的活動又達到一個新高峰。這篇碑文被記載到《畿輔通志》中。民國時期,戰事頻繁,堯帝廟也遭受了浩劫,破壞嚴重,惟獨留下廟前的兩個碑。由于堯帝廟很有名,許多名人曾在廟前進行祭祀,寫下了很多詩文,如元代的大文人王惲、明代貢珊、王希孟、陳登云、馬健等人。
堯山位于邢臺市隆堯縣。堯山山口廟會歷史悠久,山口廟會的活動區域在隆堯縣城西北6公里的堯山及南側山口村。山口廟會一年五會,以農歷四月初一的廟會最大,會期半月,涉及冀南及鄰省數十萬人參加,盛況空前。相傳上古堯帝,曾長期活動于堯山一帶。堯做為中國歷史上仁德之君的典范,受到歷代人民的崇敬,更深入堯山一帶的民心。因此,至少從漢代起,歷代都在堯山之顛建有堯帝廟,千百年來,受到廣大民眾的祭祀和朝拜。至唐代,山上的石窟開鑿后,朝拜堯帝和佛事活動同時興旺,元代大德年間擴修了堯帝廟,刻立了由郝經撰文的著名大型“唐帝廟碑”,使朝拜堯帝的活動又達到一個新高潮。明朝末年,當地進士趙漁正式立堯山廟會,并把堯帝神化,與玉帝、孔圣人同供在“三天閣”內,又增道教、民間眾神,使堯山廟會融民間信仰和物資交流于一體,延續至今,經久不衰。堯山廟會歷史悠久,涉域廣大,形成以祭祀、朝拜堯帝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堯文化活動,形成當地純樸、善良的民風和以堯帝為榜樣的學風,因而是堯山一帶成為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的人杰地靈之鄉。堯山廟會是中國歷史上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揚堯文化提供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堯山,又名唐山,其孕育和承載的堯山文化,一度使堯山成為華北平原上璀璨的人文明珠,目前堯山文化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從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宣務山及其周圍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帝王將相在此活動,發展壯大,同時,這里也誕生了不少歷史名人。宣務山東南的郭園村是后周太祖皇帝郭威的花園,該村村北的汪家莊遺址就是郭威皇帝的故居。宣務山南端的西山南村,五代時叫“柴家莊”,是后周世宗皇帝柴榮的故鄉。坐落于山口鎮不遠地方的孔崗,又叫圣神崗和夫子崗,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曾在此崗讀書,后人在崗上建“奉圣祠”以為紀念。清代時,有唐山縣知縣在此寫了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大哉孔子大哉堯,岡秀峰奇擬類招;峰讓岡頭五色潤,岡輸峰頂九重超。元代孔子后裔孔璠自曲阜來此處定居,后到陜西任河渠副使并重新開鑿鄭國渠,溉田四千五百頃。在宣務山上還有座書房樓,原為明末進士趙漁青年時代讀書處,原建早廢。現在建筑是1986年經省文物局批準,由當地群眾集資重建的。相傳,趙漁是宣務山西南大千言村人。他曾在宣務山東麓峰頂修建“資治書院”,在此刻苦攻讀。
因此,當地老百姓都稱他為“趙二魁”、“天下獨二魁”以盛贊他的聰明和才學。走進現有院落,一條甬道直通山口村大街,甬道有石砌臺階44級,兩邊安裝白石欄板70米,共66塊,浮雕傳統圖案有雙龍、雙鳳、龍鳳、雙獅、福祿壽、萬象更新、一帆風順、貴子乘龍、平升三級、喜上梅梢及趙漁題字、名人書法等70余種。走進院落,書房樓、皇姑樓、臥佛殿、三清殿、觀音殿、藥王廟、火神廟、財神廟等六處建筑、24間房錯落有致,建筑面積達1800平方米,基本再現了原來書房樓的格局。如今,臥佛殿內有墨玉石雕臥佛,觀音殿內有石雕觀音像。院內復原的唐代準提千佛塔(原塔毀于)一座,直徑1.30米,高6米,系八角四層樓閣式石塔,四面佛式塔頂,寶葫蘆塔剎,塔身浮雕佛像1000尊。這眾多的文物古跡群相映爭輝,聞名中外。
平頂山市區導游詞 篇3
堯山位于河北省邢臺市隆堯縣城西北6公里的山口鎮山口村南、北兩側,中間為低谷,形成南北兩峰,南峰稱堯山,北峰稱宣務山,合稱堯山,又名唐山,當地人俗稱為南山、北山,屬太行山支脈,成東北——西南走向。堯山(南峰)海拔157.6米,南北長約2.8公里,東西最寬處約1.8公里;宣務山海拔119米,南北、東西各約1公里,堯山占地總面積4.8平方公里,周圍盤繞著許多公路。而圍繞在山腳下,路兩旁形成的`錯落有致的村莊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山口村。
堯山隱見是隆堯縣的八景之一。地方志書說,春夏天初曙,遠望若城堞兵馬旌蓋,圍聚山嶺。后明代文人馬健寫了一首詩:大造鐘神秀,名山有圣朝;沖霄驚遠望,平地拔清標。丘垤依依近,云天矗矗遙;穹碑照帝力,披讀憶唐堯。這首詩中提到的唐堯是個很偉大的人物。相傳,上古堯帝曾長期活動于堯山一帶,始封于此,建都“柏人”,曾登此山以觀洪水,因名“堯山”。堯帝為古代仁君之典范,晚年禪位于舜,從而開創了ZG古代高度文明的社會。為紀念堯帝,在堯山頂上,自漢代至民國年間,歷代都修建(或維修)堯帝廟。元代大德年間擴修了堯帝廟,刻立了由郝經撰文的高約6米的“唐帝廟碑”,使朝拜堯帝的活動又達到一個新高峰。這篇碑文被記載到《畿輔通志》中。民國時期,戰事頻繁,堯帝廟也遭受了浩劫,破壞嚴重,惟獨留下廟前的兩個碑。由于堯帝廟很有名,許多名人曾在廟前進行祭祀,寫下了很多詩文,如元代的大文人王惲、明代貢珊、王希孟、陳登云、馬健等人。
堯山位于邢臺市隆堯縣。堯山山口廟會歷史悠久,山口廟會的活動區域在隆堯縣城西北6公里的堯山及南側山口村。山口廟會一年五會,以農歷四月初一的廟會最大,會期半月,涉及冀南及鄰省數十萬人參加,盛況空前。相傳上古堯帝,曾長期活動于堯山一帶。堯做為ZG歷史上仁德之君的典范,受到歷代人民的崇敬,更深入堯山一帶的民心。因此,至少從漢代起,歷代都在堯山之顛建有堯帝廟,千百年來,受到廣大民眾的祭祀和朝拜。至唐代,山上的石窟開鑿后,朝拜堯帝和佛事活動同時興旺,元代大德年間擴修了堯帝廟,刻立了由郝經撰文的著名大型“唐帝廟碑”,使朝拜堯帝的活動又達到一個新高潮。明朝末年,當地進士趙漁正式立堯山廟會,并把堯帝神化,與玉帝、孔圣人同供在“三天閣”內,又增道教、民間眾神,使堯山廟會融民間信仰和物資交流于一體,延續至今,經久不衰。堯山廟會歷史悠久,涉域廣大,形成以祭祀、朝拜堯帝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堯文化活動,形成當地純樸、善良的民風和以堯帝為榜樣的學風,因而是堯山一帶成為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的人杰地靈之鄉。堯山廟會是ZG歷史上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深入挖掘、研究和弘揚堯文化提供了廣闊的文化空間。
堯山,又名唐山,其孕育和承載的堯山文化,一度使堯山成為華北平原上璀璨的人文明珠,目前堯山文化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從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后,宣務山及其周圍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帝王將相在此活動,發展壯大,同時,這里也誕生了不少歷史名人。宣務山東南的郭園村是后周太祖皇帝郭威的花園,該村村北的汪家莊遺址就是郭威皇帝的故居。宣務山南端的西山南村,五代時叫“柴家莊”,是后周世宗皇帝柴榮的故鄉。坐落于山口鎮不遠地方的孔崗,又叫圣神崗和夫子崗,相傳孔子周游列國曾在此崗讀書,后人在崗上建“奉圣祠”以為紀念。清代時,有唐山縣知縣在此寫了一首流傳很廣的詩:大哉孔子大哉堯,岡秀峰奇擬類招;峰讓岡頭五色潤,岡輸峰頂九重超。元代孔子后裔孔璠自曲阜來此處定居,后到陜西任河渠副使并重新開鑿鄭國渠,溉田四千五百頃。在宣務山上還有座書房樓,原為明末進士趙漁青年時代讀書處,原建早廢。現在建筑是1986年經省文物局批準,由當地群眾集資重建的。相傳,趙漁是宣務山西南大千言村人。他曾在宣務山東麓峰頂修建“資治書院”,在此刻苦攻讀。
因此,當地老百姓都稱他為“趙二魁”、“天下獨二魁”以盛贊他的聰明和才學。走進現有院落,一條甬道直通山口村大街,甬道有石砌臺階44級,兩邊安裝白石欄板70米,共66塊,浮雕傳統圖案有雙龍、雙鳳、龍鳳、雙獅、福祿壽、萬象更新、一帆風順、貴子乘龍、平升三級、喜上梅梢及趙漁題字、名人書法等70余種。走進院落,書房樓、皇姑樓、臥佛殿、三清殿、觀音殿、藥王廟、火神廟、財神廟等六處建筑、24間房錯落有致,建筑面積達1800平方米,基本再現了原來書房樓的格局。如今,臥佛殿內有墨玉石雕臥佛,觀音殿內有石雕觀音像。院內復原的唐代準提千佛塔(原塔毀于“文革”)一座,直徑1.30米,高6米,系八角四層樓閣式石塔,四面佛式塔頂,寶葫蘆塔剎,塔身浮雕佛像1000尊。這眾多的文物古跡群相映爭輝,聞名中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