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景區(qū)導游詞范文(通用3篇)
巫山景區(qū)導游詞范文 篇1
巫山十二峰分別坐落于巫山縣東部的長江兩岸,江北六峰:登龍、圣泉、朝云、神女、松巒、集仙,均一一可見;江南六峰的:凈壇、起云、上升隱于岸邊山后,只有飛鳳、翠屏、聚鶴可見。十二諸峰綺麗如畫,姿態(tài)萬千,古往今來。擅奇天下。“放舟下巫峽,心在十二峰”這兩句古詩詞道出人們對十二峰的傾慕之情。
請大家順著我手指的方向看那就是朝云峰(也叫起云峰)它海拔1324米,每當日出時分,峰頂就會云海翻騰。說到這里請大家注意周圍的景觀,它除了山、水之外,我們還能看到什么?有霧,對了有霧。有雨,對了還有雨。霧和雨纏繞在一起就形成了是云非云、是雨非雨的奇妙景觀——巫山云雨。唐代詩人元稹曾賦詩:“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可見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大家知道云雨是怎么形成的嗎?那是因為巫山地處巫峽口,這里山連山、峰疊峰、氣候垂直分布十分明顯。長江上豐富的水汽蒸發(fā)上升后,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就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的云霧形狀。
游客們再往前看,云霧中是否有一突兀的石柱,它形似一個矯健的少女。這就是艷壓群芳的神女峰。石柱高約6。4米,海拔1112米。巫峽是三峽神話傳說的搖籃,其中關于神女峰的傳說最為動人。傳說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騰云路過巫峽時,看見一群孽龍在此毆斗,騷擾百姓,于是她就停了下來,擊斃孽龍,為民除害。而后又派人幫助大禹鑿開三峽、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自己也留在人間為過往的行船導航,最終化為了神女峰。故事講到這里,游客!神女這種造福人類的奉獻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nèi)ヅW習,發(fā)揚光大嗎?
在長江三峽的集仙峰下臨江的絕壁上,有一塊平整光滑的白色凹形石壁,像一塊巨大的石碑,傳說上面曾有諸葛亮的題刻,所以叫孔明碑。
相傳諸葛亮率師入蜀途中,經(jīng)過巫峽,便在這陡壁上刻上他的重要策論《隆中對》,表示要聯(lián)吳拒魏。后來,吳蜀夷陵之戰(zhàn),東吳大將陸遜追擊蜀軍至此,讀了諸葛亮的碑文,感動不已,便下令退兵。
神女溪是青石鎮(zhèn)與飛鳳峰之間的一條小溪,溪長15公里,因其在神女峰對面稱其神女溪。由于水面湍急、溪淺道窄,其中有10公里為人跡罕至的原始山谷。二期蓄水已使水位上漲、水面趨于平穩(wěn);三期蓄水后,游客可到溪內(nèi)峽谷縱深處探密,優(yōu)美的風景與原生態(tài)居民“驚現(xiàn)”在游客面前,昔日只有少數(shù)攝影家知道的奇峰麗景,將成為三峽游的新亮點。
巫山景區(qū)導游詞范文 篇2
巫山三臺:
1、楚陽臺(即古陽臺)在巫山城北約二里的高邱山(一名高都山)上,臺高一百丈,面對浩浩長江;半山腰有“觀”,名叫高唐觀,古廟已廢。據(jù)史書記載,巫山之口陽臺高唐,是因楚國宋玉作《高唐賦》而名始傳。
2、授書臺位于巫山十二峰的飛鳳山麓,在青石的'西面,與神女峰隔江相對。這里有一個石壇,地勢平礦。傳說古時候,瑤姬帶領眾姐妹游東海回到巫山,見大禹正幫助三峽黎民百姓治水,正遇到困難。瑤姬就向大禹授天書于此平臺,因此得名。
3、斬龍臺位于巫山縣西部長江南岸的錯開峽,距縣城八十里,離黛溪鎮(zhèn)約十里。黛溪水由南注入長江,峽谷幽深,兩岸山勢犬牙交錯。東面的巖戥上,立著一根頂細底粗、高約60多米的圓形石柱,叫鎖龍柱。隔峽相對的西面,有一個半環(huán)形的石巖,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曾經(jīng)鎖龍之處,名斬龍臺。
巫山八景:
1、寧河晚渡
距城東約一里的象鼻山下,碧綠清澈的大寧河水,緩緩流入長江,天氣晴朗的時候,每至日暮,霞光燦爛,煙霧橫江,槳聲一響,歌起人渡。
2、青溪漁釣
青溪在巫山城南下游十華里處,一山澗小溪流入長江,溪邊綠竹夾洞,半露橋石,流水聲聲,環(huán)境特別幽靜,是釣魚的佳境。
3、陽臺暮雨
位于城西約二里的高都山上,原是楚陽臺古址。
4、南陵春曉
南陵山在巫山城對岸。山勢巍峨,卉木叢生,山頂有古南陵觀。每到春時,桃紅梨白,飛瀑流湍,春意
5、夕霞晚照
城隔岸東南,夕陽落時,光線被遮,但唯有楊柳坪石柱縫中,紅霞一線射出。綠樹千叢,霞光中分外逗人喜愛。
6、澄潭秋月
箜篌沱上餓巫溪(大寧河)東岸,有潭闊數(shù)丈,深千尺,清澄見底。每至秋季,月光如練,潭內(nèi)特別光明。
7、秀峰禪剎
秀峰寺在城東北五里的五鳳山上。上有殿宇,周圍蒼樹翠柏,煙云鳥語,婉轉不絕。
8、女觀貞石
在城北四里的女觀山上,有一石矗立,如人形,相傳昔有女人,其夫宦蜀,登山望夫,因化為石,故名望夫石。
小小三峽內(nèi)既能乘柳葉形小木船,纖拉桿撐,擦著河底卵石迎著激浪緩緩而行,飽覽兩岸秀美風光,也可以乘坐橡皮艇,揮動三尺銀漿,把握航向、順流而下,可盡情領略水花飛濺、有驚無險的漂流。
香爐灘是巫峽中最兇惡的一道急流險灘,船到此,必須拉纖才能上灘,天長日久,在岸邊巖石就留下了這樣深深的纖痕。巫峽中最兇惡的一道急流險灘。
巫山之旅就要結束了,相信在小周我的講解下和你們自己的參觀有了深刻的了解,在這次之旅中相信你們已經(jīng)感受到巫山的險,奇,秀,小周也在這里感謝大家一路上對我工作的支持和照顧,最后祝大家歸途順利!
巫山景區(qū)導游詞范文 篇3
大家好,歡迎來到壯麗巫山,我是今天巫山賞紅葉之行的導游,希望能和大家度過一個美好的旅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壯美的紅葉吧。
著名的長江三峽——巫峽,就以巫山得名,它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到巴東縣的官渡口,全長44公里,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下面是給大家介紹一下紅葉的相關內(nèi)容。
紅葉遍布整個長江三峽流域,巫山地處三峽腹心,是三峽地區(qū)紅葉最多的地方。據(jù)初步統(tǒng)計有10萬畝左右,其中成片的巫山紅葉區(qū)有3萬多畝,分布大江南北,尤其以巫峽神女峰景區(qū)和小三峽、小小三峽景區(qū)最為集中。
由于紅葉的獨特品種和巫山立體氣候原因,使巫山紅葉的觀賞期長達3個月左右,自高到低從11月初一直延續(xù)到次年1月底,五彩繽紛,晚秋時層林盡染,初冬時一片火紅。而其他紅葉景區(qū)觀賞期僅1個月左右。
游客朋友們,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大寧河小三峽即著名的巫山小三峽。大寧河發(fā)源于陜西省平利縣的中南山,流經(jīng)重山峻嶺和大小峽谷,一路容納百川清流,穿過巫溪、巫山之間的云崖險峰,注入巫峽西口的浩浩長江。大寧河小三峽是龍門峽、鐵棺峽和滴翠峽的統(tǒng)稱,它是大寧河風景的精華所在。
巫山小三峽的第二個峽巴霧峽是紅葉分布集中的地段,同時有一條山路通向山里的辣椒村。中外攝影師們到此拍攝,無不被滿山遍野的紅葉感慨萬分,激動的手舞足蹈,紅葉、綠水、白色的船、白色的浪花水紋帶,實在是美不勝收。
現(xiàn)在巫山已在巴霧峽新建、開辟了觀景步行道和觀景臺,便于游客零距離接觸紅葉,拍照留念。在巴霧峽漫步紅葉觀賞區(qū),我們可以在巫山乘小艇游小三峽,或者小游船在巴霧峽上岸、登山、觀賞、拍攝紅葉,觀賞紅葉更為方便。
游客們再往前看,云霧中是否有一突兀的石柱,它形似一個矯健的少女,這就是艷壓群芳的神女峰。巫峽是三峽神話傳說的搖籃,其中關于神女峰的傳說最為動人。傳說西王母的小女兒瑤姬騰云路過巫峽時,看見一群孽龍在此毆斗,騷擾百姓,于是她就停了下來,擊斃孽龍,為民除害。而后又派人幫助大禹鑿開三峽、疏通河道、治理了水患,自己也留在人間為過往的行船導航,最終化為了神女峰。
海拔1000米左右的神女峰,東有松巒峰(唐帽峰)、集仙峰(剪刀峰);西有朝云峰、圣泉峰;對岸有飛峰峰、翠屏峰、聚鶴峰等都系紅葉區(qū)景點。攀上神女峰觀紅葉,不但有“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觀峰之感,而且可盡情地觀賞漫山遍野“紅葉世界”的壯麗,讓你留戀忘返。立于美峰俯瞰長江峽湖美景,又有“人在天上游,船在地窟行”的意境。留宿山上人家享受“農(nóng)家樂”,又有晚送紅日落、早迎朝霞來的黃金良機。
巫山紅葉河,離神女峰30里,地處抱龍河中段,核心景區(qū)在十二迷宮洞一帶,面積約一萬多畝。這里奇峰峻嶺,人煙稀少,全是紅葉,蓬蓬勃勃,風一吹,葉落滿山,像紅地毯,落到河里,就成了一條紅亮亮的小河,所以喊成紅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