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椰田古寨導游詞-海南導游詞(精選3篇)
海南椰田古寨導游詞-海南導游詞 篇1
海南椰田古寨的特色白銀,摒棄金的俗氣,寶石的嬌貴,鉆石的張揚……閃耀著如同月光般的光輝,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就一直被銀飾品的魅力吸引,從古至今令人們對銀是依戀和使用有增無減,并因為其特殊的物理屬性和純美的光澤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
苗家的銀器加工歷史至今已經經歷了上百年的風雨捶打,在祖祖輩輩的小捶喬打聲中,盡顯民族銀器風采,在這段歷史的長河中演繹的銀器相關的一個又一個故事……
幾百年的積累成就了苗家手工銀器博大精深的加工歷史,工藝在融合積淀,在積淀中升華,在升華中輝煌。粗糙的手指,精美的銀器,鮮明的對比中我們又看到了在指縫中流淌的時光。
那巧奪天工的精美銀器很難讓我們聯想到這樣簡陋的加工作坊,然而就是這些原始的釘捶,鏨子風箱,木凳以及那靈人苦澀的行囊造就了手工坊一個又一個民間手工藝大師,造就了苗家幸福美好生活。
海南椰田古寨導游詞-海南導游詞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古寨,東石鎮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伴隨著喜氣洋洋的新年的到來,我來到了古寨。首先,在進入古寨之前,我看到了那古寨的大門上鑲了已褪了色的“東石古寨”四個字。看到這里,我只能想到“老舊”這個詞來修飾它,不過古寨里那熱鬧的聲音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用好奇和探索的`心態進入古寨。
哇,我眼前的景物使我驚住了,到處都有人群聚集。到處都是人們的說話聲,談笑聲;到處都有攤販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的聲音。眼前著人山人海的景象,使我感到剛才用的修飾詞與現在的情景,簡直是格格不入。因為現代人給著古老的東石寨帶來了新的氣息。
再往里走,就可以看到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建筑,著應該可以說是古寨上最具特色的建筑。因為,古寨上除了這些建筑物,基本上已經沒什么其他的房屋建筑了。
正所謂入境隨俗,我懷著同佛教徒一般虔誠的心走進廟宇。學著大人門拜拜的模樣,我也是依樣畫葫蘆,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事實順心,萬事如意。在做完了這一些拜拜的儀式后,我開始打量起了這廟里的神像。不過,遺憾的是,里面除了佛主和菩薩外,其他的神我就一慨不知了。
參觀到了這里,使我想到鄭成功的歷史偉績。早在17世紀之前,古寨以下還都是一片汪洋大海,民族英雄鄭成功就曾在此操練水兵,為的就是將荷蘭殖民者趕出中國臺灣。看,古寨上到處都記載著關于鄭成功的事跡。
海南椰田古寨導游詞-海南導游詞 篇3
五公祠號稱“海南第一樓”,位于海口市東南方5公里處,占地面積約6.7公頃。清光緒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為紀念唐宋間被貶謫來海南島的唐朝名臣衛國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綱、忠簡公趙鼎、莊簡公李光、忠簡公胡銓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稱。
五公祠由主樓以及兩側的蘇公祠、學輔堂、五公精舍、觀稼堂、伏波祠、浮粟泉、cwNB236W猛ず頹碓暗韌ぁ⑻ā⒙ァ⒏蠊漚ㄖ群組成。
主樓為一座二層木質結構式斗拱的紅樓,高9米,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樓下正門懸掛“五公祠”匾額,樓上掛著“海南第一樓”橫匾,樓下大廳內陳列著五公塑像。樓下大廳楹柱上,清人長聯高度評價了五位名臣,頗為“第一樓”增輝。長聯為:“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諸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后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
主樓右邊為學輔堂和五公精舍。學輔堂是浙江名士郭晚秀講學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學子研習經史詞章之地,后改為海南陳列館。其間陳列有漢朝的銅鼓,明朝銅鐘,宋徽宗趙佶親筆書寫的瘦金字體石刻《神霸玉清萬壽宮詔》碑,蘇軾的《臨江仙》、《行香子》等3首詞和他的平面石刻像,海瑞的手書唐詩四首及其大“壽”字碑刻和鑄于元代初年高達1.5米的釋迦牟尼銅佛像。
五公祠的東側是為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而建的蘇公祠。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又多次重修。祠內陳列一批蘇東坡詩詞碑刻,祠前有碑坊、拱橋、荷池、風亭。祠東有瓊園,占地0.67公頃,園內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仙游洞等名勝。
浮粟泉有“海南第一泉”美稱。相傳北宋紹圣四年(1097),蘇東坡被朝廷責授瓊州別駕,昌化軍(今儋州市)安置,途經此地投宿,見居民飲城河之濁水,于是察地形而指地曰:“依地開鑿,當得兩泉。”當地居民掘之,果得清濁兩泉,俱甘甜。清為浮粟泉,濁為洗心泉。后人在兩泉周圍陸續建了蘇公祠等建筑。洗心泉在明初湮沒。現存的浮粟泉,由瓊州知府葉汝蘭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改建成方形古井。
粟泉亭已有300多年,由明代知府翁汝遇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始建。動工時,挖地得一刻有蘇東坡詩的石磚。此亭因翁汝遇升遷而停建,由繼任知府謝繼科續建完成。
洗心軒為一長形平屋,原名“食源亭”,因蘇東坡一詩而興建,經歷代重修保存至今。
仙游洞是到海南任觀察使的朱為潮所建。相傳他修瓊園時,夢見和宋代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道士劉遁在粟泉亭飲酒。劉指亭外說,此地是他出生地遺址,便飛升而去。朱醒后,頗為感慨,在劉所指處建一假山石洞,并依劉遁詩句“仙游洞里杳無人”為假山石洞命名,現假山石洞口“仙游洞”乃朱為潮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