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大觀峰導游詞-山東導游詞(通用3篇)
泰山大觀峰導游詞-山東導游詞 篇1
大觀峰位于玉皇頂前、平頂峰下的大觀峰,峰上最著名的是刻著唐玄宗《紀泰山銘》。 《紀泰山銘》又叫唐摩崖碑,高13.3米,寬5.7米,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禪泰山的紀事碑。整個碑“文詞雅訓,隸書遒逸,碑刻體偉幅巨,金光奪目”。有明代王世貞評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舞于煙云之表,為之色飛。”原來有唐玄宗從封大臣題名,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的《封禪朝覲頌》在西側,后來均毀。再往西是云峰,常有云霧籠罩而得名。今云峰上有康熙帝題“云峰”,其下有乾隆帝詩刻《夜宿岱頂作》。
大觀峰和云峰上題刻遍布,重重疊疊,能認出來的80多處。“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碧丹崖”等大字與《紀泰山銘》輝映;唐劉仁愿、宋趙明誠、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歷歷在目。
峰東南有宋代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御制功德銘》,后明人翟濤在其上大書“德星巖”,將其鏟毀。今僅剩篆額“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崖上有“泰山喬岳”、“俯仰乾坤”、“天柱東維”、“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等大字題刻。西南盤路旁有柱石突兀,南刻“一拳石”,北書“聰明正直”,清代孔貞所謂“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義”。
泰山大觀峰導游詞-山東導游詞 篇2
大觀峰是山東泰安的著名風景名勝之一,位于泰山玉皇頂盤路東側,大觀峰削崖為碑,布滿了歷代題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開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時御制御書的《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摩崖高13.3米,寬5.5米,全文1000字,書體為唐隸。文辭典雅,書法遒勁,頗具盛唐風格。明代文學家王世貞評價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舞于煙云之表,為之色飛。”
大觀峰位于玉皇頂前、平頂峰下。大觀峰為泰山著名旅游景點,此處絕壁如削,石刻層疊。大觀峰自最西端(“至哉坤元”石刻西12米)至“登泰觀海”石刻處,寬為44.7米,自地面至最高處高為14.9米,此區域正南向,石刻最密集。自“登泰觀海”偏東南向至東端《紀泰山銘》石刻處長64.7米,此區域石刻較少,但包括“宋摩崖”。以上兩處為石刻調查區域(不包括“一拳石”)。
泰山大觀峰題刻
《紀泰山銘》俗稱唐摩崖碑,高13.3米,寬5.7米,刻序言、銘文及額款共1008個字,是唐玄宗東封泰山的紀事碑。文詞雅訓,隸書遒逸,碑刻體偉幅巨,金光奪目。明代王世貞評說:“穹崖造天銘書,若鸞飛鳳舞于煙云之表,為之色飛。”西側原有唐玄宗從封大臣題名,又有唐高宗封泰山時的.《封禪朝覲頌》,后均毀。又西是云峰,常有云霧繚繞而名。峰上原刻唐玄宗《東封朝覲頌》,后明人復刻大字,將其盡毀。今上有康熙帝題“云峰”,下有乾隆帝詩刻《夜宿岱頂作》。大觀峰和云峰上題刻遍布,重重疊疊,能識者80余處。“天日蒼茫”、“呼吸宇宙”、“置身霄漢”、“青碧丹崖”等大字與《紀泰山銘》輝映;唐劉仁愿、宋趙明誠、元徐世隆、明朱衡、清阮元及施閏章等歷代名流題刻歷歷在目。
東岳廟
峰前原有東岳廟,是東岳大帝的上廟,歷史悠久,歷代重修,乾隆帝題額“資始惟元”、“上摩蒼昊”。民國年間廟毀,今存臺基及清咸豐年間重修碑。
宋摩崖碑
峰東南有宋摩崖碑,上原有宋真宗東封泰山時《御制功德銘》,后明人翟濤在其上大書“德星巖”,將其鏟毀。今僅剩篆額“登泰山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崖上有“泰山喬岳”、“俯仰乾坤”、“天柱東維”、“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等大字題刻。西南盤路旁有柱石突兀,南刻“一拳石”,北書“聰明正直”,清代孔貞所謂“真泰山取五岳真形之義”。
泰山大觀峰導游詞-山東導游詞 篇3
親愛的各位游客:
你們好!
晴空萬里,我們伴隨著小鳥美妙的歌聲。來到了泰山腳下。我是你們的導游曹原!
泰山是個美麗的地方,在這里你會找的很多的樂趣。下面我來講一個故事!
盤古開天東岳為首,天下名山無數,歷代帝王和蕓蕓眾生何以獨尊東岳泰山呢?這還要從開天辟地的盤古說起。
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好了,大家去自己想玩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安全,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