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的導游詞十篇
寺廟的導游詞 篇1
佛法來中國后才有寺院。因為佛法是方便多門、不拘形式,在印度佛陀在世時并沒有,只要有大的場所即可,能容納佛的經常隨眾,經上講1250人,實際上是1255人,連佛是1256人。佛法傳到中國就有了寺。
佛法是漢朝時傳到中國來的。當時的“寺”是辦公機關,直屬于皇帝下面一級單位的辦事機構;屬于宰相下的一級單位稱為部,宰相下面有6部,部的長官、首長叫尚書,次長稱侍郎;屬于皇帝下面辦事機構的首長叫卿。
皇帝下面辦事的一級單位有9個,共9個寺,長官稱為卿,所以“寺”不是廟,它是一個辦事機構。佛教到中國是由皇帝來接待它,那時外交歸皇帝管,不在宰相底下,宰相管內務。
專門辦外交的是一個寺,名叫鴻臚寺,專門招待國外貴賓的,就像如今的外交部,該寺的卿就是外交部的部長,就是首長。當時鴻臚寺接待印度佛教的使者時,覺得佛法挺好,談得很投機,就想把使者留下,但又不能常住鴻臚寺,于是在9個寺之外增設一個寺,即佛寺。第一批出家人就長遠留在中國,不讓他們回去,該寺即白馬寺。那時首都在洛陽,該寺管佛陀教育,他們的工作是翻譯經典、講解佛經、指導修行。
于是,中國的教育部就變成了兩個:一個是皇帝下面白馬寺辦的社會教育,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修學的;一個是宰相底下的禮部辦的國家傳統教育。一個歸皇帝管,一個歸宰相管。寺的起源是這么來的,如今講“寺”后面來個“廟”字,就不成話了。
廟是供鬼神的,皇帝祭他的祖先叫太廟,普通老百姓的叫祠堂,供養鬼神的地方稱為廟。把寺與廟拿來相提并論,差得太遠太遠,不像話。寺不是廟,寺是一個辦理佛陀教育的機構,如今政治制度變了,但這個名稱一直沒有變,形式也沒有變。從前皇帝辦事的機構是宮殿,那么佛寺也不例外,也是宮殿式的建筑。今天我們看看總統府、行政院、教育部,建筑都是宮殿式的。如今我們名稱還保留、守舊,建筑的形式也是守舊,還是用宮殿這種方式,里面的內容變質了,天天去念經超度死人,跟鬼打交道,佛陀教育不教人、而去教鬼了,這個意義完全錯誤。所以,如今稱佛教是宗教,也不是沒有道理,跟鬼神打交道,這不是宗教是什么,當然是宗教。所以,佛陀教育由教育變成宗教,這是很不幸的事。[1]
中國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襲印度形式。爾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風格,遂呈現新貌。其建材以木為主,多設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號、院號外,亦附加山號。
又有以年號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開元寺。
此外,寺院若依創設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營造)。
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別。
若依宗派,則分為禪院(禪宗)、教院(天臺、華嚴諸宗)、律院(律宗)或禪寺(禪宗)、講寺(從事經論研究之寺院)、教寺(從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類。
寺廟的導游詞 篇2
寺廟位于遼寧省北鎮市常興店鎮境內,醫巫閭山南端,占地13平方千米。寺廟始建于北魏,盛于中唐,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香火綿延,終日不斷。是中國北方的著名佛教圣地,因寺內石洞中的而名聞天下。據《東北古跡軼聞》載:“南海落潮,現一青石佛像,請至青巖山云中古洞,群工人移石像及門不能入,有戲之者曰:‘老佛若一歪脖則可入’,言已,佛像之頸即歪。眾皆駭,從容移入,肅然起敬而出,忘請老佛正脖,故至今尚歪。”為觀音32化身之一,其造像獨特超然入化乃世界唯一全國僅有。
寺廟景區不僅是善男信女的朝拜道場,也是陶冶性情、觀光覽勝的好去處。精巧的傳統古建筑,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更與群山密林相互掩映,令人回味無窮。五百羅漢坡、滴水觀音、二十四孝青石浮雕等多處人文景觀集藝術性、觀賞性、教育性為一體,已成為寺廟景區的文化瑰寶;這里的自然景觀或蔚為壯觀或惟妙惟肖,讓人感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影壁山神鐘、臥龍松盤泥等“八景十二奇觀”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構成一幅幅雄奇畫卷。
誠摯歡迎海內外游客前來寺廟景區進香朝拜、觀光覽勝,幸福和吉祥一定會與您終身相伴!
寺廟的導游詞 篇3
我們途中大概需要二個小時的時間,途經凌海市、石山鎮、北寧市閭陽鎮最終到達我們的目的地寺廟。寺廟所地,北寧市長興店鎮,文化進步經濟繁榮,物產豐富,交通便利。這里是東北葡萄生產第一鎮。農民的水果儲藏業也十分發達。寺廟已敞開胸懷,真誠地歡迎天下朋友來這里沐浴吉祥和幸福。
據記載:寺廟始于北魏。歷代多有開發重建,尤其在明萬歷年間重修為盛。現經當地政府近十年的修復、建設,使古寺更興,青巖更麗。如今,寺廟已經成為聞名遐邇的旅游風景區。同時,又是省批準的宗教活動點。
整個寺廟分為下院、中院、上院、文殊院四個院。整個寺院以上院石洞中供奉的佛像為主,據說觀世音佛像造型居多,唯歪脖之態,舉世罕見,為游人稱道、敬仰。又因觀世音菩薩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著稱,善良的人們賦予其許多優美的傳說,而且,這些傳說都與周圍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溶為一體。
首選映入眼簾的是寺廟的山門,山門是由北京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形象是糅合中國古代牌坊與塔的造型,正面是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寺廟”三個字,經過一段路我們可以看見山門的舊址,也是由趙樸初老先生題詞的。
在石路兩側,有一對蒼松結伴而立,兩樹的蒼枝綠葉在空中錯錯相交。遠遠望去,好像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摟腰搭肩共述衷腸。因此,人們稱之為“松人戀”。相傳,在很早年間,山下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青,他們從小青梅竹馬,長大情投意合,彼此都產生了愛慕之情。一對戀人面對青山、綠水、訂下了百年之好。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好事多磨早就對小青垂涎三尺的王財主趁虛而入。他又是用勢力威脅,又是用財富引入引誘,非要娶小青做妾不可。在他的威逼、引誘下,小青的父親竟答應把小青嫁給老財主。小青姑娘哭得死去活來。趁著月色,逃出家門,悄悄地找到小松,兩人抱頭痛哭,覺得無路走。他們面對腳下的萬丈深淵,雙雙對天長嘆,然后把一橫,手挽手向萬丈深淵跳去。跳下后,他們覺得身邊呼呼的風響,而身子卻騰空而起,不但沒有墜落,反面隨風飄向上院的石洞中。睜眼一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手端著一碗水站在他們的面前,笑吟吟地說:“年輕人,風浪已過,回家成親去吧!切記,萬事不可輕生,只要心中有佛就可逢兇化吉。”這對年輕人大吃一驚,知道遇見了活菩薩,連忙回家,各自把這一奇遇對家人講了。而家人告訴他們昨夜里那個欲強娶小青為妾的老財主已墜崖而死。為紀念這個奇遇,小青和小松結婚的當天,就在通往下院的路上種了一對青松。人們都把這對青松看作平等、友好、善良戀情的象征,盡力地保護它們的生存。
過了戀人松我們就到了寺廟的下院,下院是大雄寶殿和韋馱殿。大雄寶殿內供奉了三尊菩薩,中間一尊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左邊是地藏五菩薩,保壽保平安的,右邊是觀世音菩薩。對面就是護法韋馱殿和四大天王,它們是保護佛祖的。
出了下院登上石階,整個寺廟共有1088個石階。繼續向前走就是藥師殿,藥師殿中供奉三尊菩薩,中間的是藥師傅,左邊是日光菩薩,右邊是月光菩薩,他們三尊合稱“東方三圣”。他們的意思是日月東升,它們放射地光芒照射著眾生,使人們得到快樂和健康。過了藥師殿向前走,就到了中院。中院有進香殿,里面供奉的是觀音菩薩的下身。進香殿也是為了一些老弱病殘的人修建的,他們上不了上院洞中,就在這里為進香,而洞正與進香殿垂直相望,我們上香時仿佛正在望著我們一樣。
過了進香殿,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個關口,由小篆體書寫的三個字“抱曲關”。過了抱曲關,就是九道彎,又稱九曲云階。
九道彎穿云破霧,懸架山崖,時而順峰盤旋而上,時而沿坡迂回通幽,真是九曲婉轉,妙趣橫生。
九道彎是通往上院的必經之路,其山勢復雜,路線難選。據說,為打通來往上院的山路,寺院主持僧人請遍能工巧匠,沿峰嶺查看,都沒能設計出最理想的路線。正當眾人面對險峰峻嶺為難時,忽然有一紅衣少女盈盈走來,面對眾人微微一笑,轉身向上院走去。身后留下一條長長的彩帶。只見這條彩帶時而穿峰越嶺,時而通幽饒谷,飄飄灑灑直通上院。
面對這條奇異的彩帶,眾工匠眼睛一亮:啊!這正是神仙所賜的絕妙通道線路。于是大家一起動手沿著彩帶飄過的路線設計,修建了這條著名的“九曲云階”。過了九道彎就到了我們費了千辛萬苦要拜見的,供奉的山洞,稱為洞。因洞背靠青巖,所以得名“寺廟”。
寺廟的最高峰就是文殊院,里面供奉的就是文殊菩薩,是智慧的象征。為孩子、為家人、為朋友求學的不妨去拜拜。
寺廟寺院的景觀到此結束了,但它的自然風光依然讓我們回味無窮,在后山有茂密的森林,有盛開的山花,景色飴人。在我們拜過有閑暇時間的時候,不妨可以去感受一下閭山的情趣。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錦州市區,為期一天的旅行到這就要結束了,再次感謝您對我們工作的支持,也再次歡迎您到我們中旅來做客,我們將以更完善的條件為您服務。再見!
寺廟的導游詞 篇4
寺廟有一千零八個臺階。傳說當時將抬入洞內時,脖子還沒有歪,因為進不去,所以人們希望脖子能歪一點,歪了脖子,可是人們忘讓正過來了,所以取名。
每次廟會,這里總是人山人海,有為孩子祈禱學習的,有為自己祈禱事業的,還有一些身體或運氣不好的來祈禱健康平安。人們還可以花二十元錢買一個祈福條,纏在大樹上,保佑自己。放眼望去,北鎮的景象盡收眼底。
院邊上,會有一個叫“神醫十不全”的地方。我們可以求一個藍條,在“神醫”身上把自己痛的地上摸一摸,再把藍條系在鐵欄桿上,就可以消除病災。
過了院,我們再向上走,就會到文殊院,文殊院是專門祈禱學習的地方,文殊菩薩邊的和尚會給學生一個貢果,保佑學生學習好。
游客朋友們,這就是寺廟的一部分。今天我們只看了和文殊,有機會再仔細看一看這個有趣的地方。
寺廟的導游詞 篇5
寺廟風景區1985年被遼寧省政府批準為宗教活動場所,這里是融宗教與旅游為一體的著名風景區,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八景十二奇觀”蔚為壯麗。寺廟有上、中,下三院。進了由趙樸初親筆題字“寺廟”的山門,踏上石鋪甬道,來到群峰環抱的山腳下,就是寺廟下院。下院寺門上書“天開靜域”,寺院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配殿、禪堂等。大雄寶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南海大士等佛像姿態各異,栩栩如生。整個寺院富麗堂皇,氣勢壯觀。
關外多山,以閭山居首;閭山多寺,以寺廟為奇。寺廟位于遼寧省北鎮市常興店鎮西部之閭山深處,其建筑位置險要,結構布局奇特。更與層巒翠嶂,古木幽林掩映成趣,成為閭山的著名旅游勝地之一。其后,明朝萬歷四年,清朝光緒十六年都曾重修。
寺廟始創于北魏,盛于中唐。至今香火綿延。常盛不衰。寺廟分上中下三院,下院建于群峰環抱之中,形同坐井觀天;建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鐘樓”、“鼓樓”等,院中青桐翠柏,郁郁森森。中院坐落于香爐峰上,香煙裊裊,崗氣蒸騰。上院筑于險涯絕壁之畔,勢若凌空飛懸,風景佳絕,數百米峭壁間退出一剎天然階臺,邊緣筑一帶磚墻,墻下深淵眩目,群嶺如煙。
寺廟的導游詞 篇6
首選映入眼簾的是寺廟的山門,山門是由北京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形象是糅合中國古代牌坊與塔的造型,正面是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樸初題寫“寺廟”三個字,經過一段路我們可以看見山門的舊址,也是由趙樸初老先生題詞的。
在石路兩側,有一對蒼松結伴而立,兩樹的蒼枝綠葉在空中錯錯相交。遠遠望去,好像一對情意綿綿的戀人,摟腰搭肩共述衷腸。因此,人們稱之為“松人戀”。相傳,在很早年間,山下有一對青年男女,男的叫小松,女的叫小青,他們從小青梅竹馬,長大情投意合,彼此都產生了愛慕之情。一對戀人面對青山、綠水、訂下了百年之好。然而,天有不測之風云,好事多磨早就對小青垂涎三尺的王財主趁虛而入。他又是用勢力威脅,又是用財富引入引誘,非要娶小青做妾不可。在他的威逼、引誘下,小青的父親竟答應把小青嫁給老財主。小青姑娘哭得死去活來。趁著月色,逃出家門,悄悄地找到小松,兩人抱頭痛哭,覺得無路走。他們面對腳下的萬丈深淵,雙雙對天長嘆,然后把一橫,手挽手向萬丈深淵跳去。跳下后,他們覺得身邊呼呼的風響,而身子卻騰空而起,不但沒有墜落,反面隨風飄向上院的石洞中。睜眼一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太太,手端著一碗水站在他們的面前,笑吟吟地說:“年輕人,風浪已過,回家成親去吧!切記,萬事不可輕生,只要心中有佛就可逢兇化吉。”這對年輕人大吃一驚,知道遇見了活菩薩,連忙回家,各自把這一奇遇對家人講了。而家人告訴他們昨夜里那個欲強娶小青為妾的老財主已墜崖而死。為紀念這個奇遇,小青和小松結婚的當天,就在通往下院的路上種了一對青松。人們都把這對青松看作平等、友好、善良戀情的象征,盡力地保護它們的生存。
寺廟的導游詞 篇7
暑假的一天,我和哥哥、姐姐、媽媽乘二伯父的車游玩寧波市名勝——阿育王寺。那兒風光秀麗,空氣新鮮。來到寺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寬闊的荷花池。池中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才張開兩三片花瓣,有的全張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一陣風吹來,滿是清香味兒,我都陶醉了。
小烏龜慢騰騰地爬著,偶爾用綠豆樣的小眼睛害羞地瞅我一眼,又趕緊把頭縮進殼里,鉆到荷葉下面去了。漂亮的小金魚搖著大尾巴,五彩斑斕,一群群地游來游去。我丟了一小片面包給小金魚吃,小魚們快樂地游過來,正要享受美味時,突然一只大青魚不知從哪里鉆出來,頓時水花四濺,嚇得小金魚四散逃去。大青魚張開大嘴,發出很響的聲音,它還瞅瞅我,仿佛漫不經心地說:你還不如直接喂我呢,我可是這兒的國王!
我們進了廟宇,里面香火繚繞,供奉著眾多菩薩,有如來佛主、千手觀音、十八羅漢等,有的面目兇狠,有的面目和善,身上五顏六色。我以前從書上、電視上無數次看到 “神仙”,今天終于和這么多 “神仙”零距離。我的心里沒有一絲害怕,反而十分高興,我想以后會用彩筆把他們畫下來,給同學們看。我從媽媽那兒拿了一柱香上給菩薩,閉上眼睛,心里默默地祝愿全家身體健康,祝新的學期我的學習越來越棒,將來能和二伯父一樣,取得好成績,做國家的棟梁,為祖國做更多的貢獻!
回家的路上,我戀戀不舍。美麗的寧波,美麗的阿育王寺,我還會再來看你的!
寺廟的導游詞 篇8
梅州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全市總面積為1.58萬平方公里,現轄梅縣、蕉嶺縣、平遠縣、大埔縣、豐順縣、五華縣、興寧市和梅江區六縣一市一區,全市總人口約500萬人,其中客家人占97%以上,在六縣一市一區中,除豐順縣有潮汕人和極少數畬族等少數民族外,其它都是“純客住縣”。
梅州地處五嶺山脈以南,全市山地、丘陵面積占80%以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市。梅州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山川秀麗,景色宜人。梅州舊稱嘉應州,是著名的“世界客都”。鄉土氣息濃郁的客家歷史文化、客家風土人情、客家村落民居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梅州又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和“山歌之鄉、金柚之鄉、單叢茶之鄉”。梅州旅游資源豐富,旅游業發展較快,以青山綠水、客家風情為特色的旅游產品豐富多彩,主要旅游景區(點)有雁南飛、雁鳴湖、湯湖熱礦泥山莊、千江溫泉等旅游度假區,有陰那山、五指石、七目嶂、合水湖、龍鯨河等自然山水景觀,有葉劍英故居和紀念館、人境廬、丘逢甲故居等名人故居,有南華又廬、仁厚溫公祠、花萼樓等客家民居,還有靈光寺、神光寺、千佛塔、萬福寺等宗教勝地。
梅州物產豐富,有水果、名茶、名煙、酒類、梅菜、牛肉干等各種客家特產,此外還有陶瓷、竹編、木雕、石雕等傳統工藝。
客家菜是粵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采用山區的物產為主要原料,保留著一定的中原風味,具有咸、香、肥的特色,以砂鍋菜見長,特色名菜有釀豆腐、鹽焗雞、梅菜扣肉、肉丸等。
寺廟的導游詞 篇9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去參觀游覽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坐落在太白山華頂峰下,距寧波市中心20公里,阿育王寺在我國佛教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因其有一座舉世矚目的舍利寶塔而聞名。現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個寺廟為何取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誰?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為爭奪王位,他發動了戰爭,戰爭使無數百姓遭了殃。為了贖罪,他把如來佛的舍利子收藏起來,在一晝夜間命人造了84000座舍利塔以表贖罪。相傳其中一座舍利塔就在阿育王寺,里面放有一顆如來佛的.頭顱舍利子。
阿育王寺建筑規模宏大,全寺占地面積12.41萬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22867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600余間,依山坡構筑。
這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十八年重建,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是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民國5年重修舍利殿,按北京故宮模式建造,重檐,黃色琉璃瓦蓋頂,金碧輝煌,高度15.3米,殿中我們可以看到石雕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嵌鑲塔亭,亭內為舍利寶塔。真身舍利則別行珍藏,其塔身青色,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殿外后壁有唐代畫石雕四天王像。殿懸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舍利殿”。
藏經樓庋藏正版《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和日本藏經院編《日續藏》民國影印本,合稱“三藏”。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塔叫上塔,上塔建于晉太康年間,北宋、南宋時皆重建功立業、重修。明正德間住持廣福募資重修,高7層,六圍檐宇,即今形狀。時有塔院、后殿。明王應鵬《登育王上塔》詩曰“病眼年來慵未開,強恃筋力上訓臺;野花正在林間發,海鶴初從何處回。天際兩峰飛白日,云中萬壑起晴雷;無端一霎冥冥雨,疑是雙龍聽法來。”后塔頂遭雷毀,塔身岌岌可危,塔院因年久失修塌圮。1991年修復,重建塔身山門、塔后佛殿。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下塔。下塔也稱西塔,建于唐開無間。危素和尚《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之,始工于無至正二四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1979年國務院撥款重修,定為無塔,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塔院,明代重修時,建有殊勝殿、白云竹院、補青閣竺,有董其昌書“最殊勝殿”額,豐坊書“白云竹院”額,今均無存。殊勝殿、補青閣原址,已擴建西塔樓,白云竹院整修后為阿育王寺佛教居士林。
東塔面對玉幾山,規模宏偉,可稱得上是浙東諸塔之冠。據考證,明代日本畫僧雪舟在所給《阿育王山圖》中,曾繪有此塔。1992年由阿育王寺方丈通一禪師為首募集資金350萬元,花工2萬于1995年建成。塔八面七層,高53米。底層直徑超過10米。
登塔遠眺,殿宇雙塔盡入眼中。塔柱有聯“滿目青山,一笑凌云登高塔;舉頭明月,幾人把酒舉飛仙。”
各位團友,阿育王寺的參觀游覽到此為止,謝謝各位合作。
寺廟的導游詞 篇10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去參觀游覽阿育王寺,阿育王寺坐落在太白山華頂峰下,距寧波市中心20公里,阿育王寺在我國佛教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尤其因其有一座舉世矚目的舍利寶塔而聞名。現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也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這個寺廟為何取名阿育王寺,阿育王是誰?
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國王,為爭奪王位,他發動了戰爭,戰爭使無數百姓遭了殃。為了贖罪,他把如來佛的舍利子收藏起來,在一晝夜間命人造了84000座舍利塔以表贖罪。相傳其中一座舍利塔就在阿育王寺,里面放有一顆如來佛的頭顱舍利子。
阿育王寺建筑規模宏大,全寺占地面積12。41萬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22867平方米,有殿、堂、樓、閣、軒600余間,依山坡構筑。
這大雄寶殿系清康熙十八年重建,高15。8米,面積870平方米,殿上是乾隆書“覺行俱圓”匾。舍利殿始建于1678年,民國5年重修舍利殿,按北京故宮模式建造,重檐,黃色琉璃瓦蓋頂,金碧輝煌,高度15。3米,殿中我們可以看到石雕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嵌鑲塔亭,亭內為舍利寶塔。釋迦牟尼的真身舍利則別行珍藏,其塔身青色,高1。4尺,寬0。7尺,五層四角,四面窗孔,每層雕菩薩神像,內頂懸寶磬,舍利珠掛在其中。殿外后壁有唐代畫石雕四天王像。殿懸宋高宗“佛頂光明之塔”匾,殿前上匾宋孝宗書“妙勝之殿”,下匾為釋竹禪書“舍利殿”。
藏經樓庋藏正版《龍藏》724函7274卷,南宋刊本《磧砂版大藏經》和日本藏經院編《日續藏》民國影印本,合稱“三藏”。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塔叫上塔,上塔建于晉太康年間,北宋、南宋時皆重建功立業、重修。明正德間住持廣福募資重修,高7層,六圍檐宇,即今形狀。時有塔院、后殿。明王應鵬《登育王上塔》詩曰“病眼年來慵未開,強恃筋力上訓臺;野花正在林間發,海鶴初從何處回。天際兩峰飛白日,云中萬壑起晴雷;無端一霎冥冥雨,疑是雙龍聽法來。”后塔頂遭雷毀,塔身岌岌可危,塔院因年久失修塌圮。1991年修復,重建塔身山門、塔后佛殿。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下塔。下塔也稱西塔,建于唐開無間。危素和尚《重建下塔記》謂:“大千照禪師撤舊塔而之,始工于無至正二四年,越四年成,高十又三丈五尺,廣二丈三尺,中為級道,下設世尊像”1979年國務院撥款重修,定為無塔,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有塔院,明代重修時,建有殊勝殿、白云竹院、補青閣竺,有董其昌書“最殊勝殿”額,豐坊書“白云竹院”額,今均無存。殊勝殿、補青閣原址,已擴建西塔樓,白云竹院整修后為阿育王寺佛教居士林。
東塔面對玉幾山,規模宏偉,可稱得上是浙東諸塔之冠。據考證,明代日本畫僧雪舟在所給《阿育王山圖》中,曾繪有此塔。1992年由阿育王寺方丈通一禪師為首募集資金350萬元,花工2萬于1995年建成。塔八面七層,高53米。底層直徑超過10米。
登塔遠眺,殿宇雙塔盡入眼中。塔柱有聯“滿目青山,一笑凌云登高塔;舉頭明月,幾人把酒舉飛仙。”
各位團友,阿育王寺的參觀游覽到此為止,謝謝各位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