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導游詞(精選11篇)
蘭亭導游詞 篇1
紹興的十月,秋高氣爽、丹桂飄香……在一個十分愜意的午后,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驅車來到美麗的蘭亭,游覽了聞名天下的蘭亭風景區。
走進蘭亭,彎彎曲曲的山路就已經讓我贊嘆不已。
走在幽靜的,用石子鋪成的小徑上,首先來到的是茂密的竹林。好一片綠油油的竹林啊!竹林綠樹成陰、翠竹搖曳,真有“茂林修竹”的味道啊!可能白露和中秋剛過,看,晶瑩的露珠舒服地躺在竹葉上,好像不愿意睜開眼睛來看這美好的世界;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好像在給我們唱一首歡樂的迎賓曲。竹葉的形狀多姿多彩:有圓形的,有針葉形的,有橢圓形的……顏色也數不勝數:有深綠的,淺綠的,墨綠的……啊,真美!
踩在層層青苔上,這青苔就好像一張軟綿綿的綠毛毯,真舒服。別沉浸在腳下了,看看眼前吧。一塊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我面前。這是清朝康熙皇帝的手跡,上面寫著“蘭亭”二字,多么蒼勁有力啊,可惜“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給我一種古老而又滄桑的感覺,又給人一種遺憾,一種思考……再看看御碑亭內的巨碑,更高,更大。正面是康熙皇帝手書的《蘭亭集序》,書法俊美,雍容華貴,好一個英雄皇帝的飛流才氣呀!背面是乾隆皇帝的《蘭亭即興詩》,書法飄逸,仰慕至極!
走過蘭亭石碑,來到美麗的鵝池。一池清水如翡翠碧玉一般,就連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鵝卵石也看得一清二楚。小鵝們歡快地游著,一只、二兩、三只……哇,好多鵝,它們的顏色各不相同,有白色的,有灰色的,還有灰白相間的……有的在唱歌,有的在嬉水,還有的在尋找美食。一首古詩描寫的美景立即閃現在我的眼前: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曲水流觴。在綠樹圍繞中的斜坡上有一條“之”字形的溪流,溪流中水不太大,但十分清澈純凈,旁邊有一塊木化石的石碑,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個大字。聽爸爸說,當年王羲之,邀請群賢好友在此聚會。他們在酒杯里斟滿酒,讓酒杯隨著流水緩緩漂流,如果漂流到誰的面前,誰就要飲酒賦詩,作不出詩的,就要罰酒三杯。我想:古人是多么瀟灑,多么浪漫啊!為了再現當年的意境,工作人員在這里舉行了模仿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的助興活動。我和爸爸也饒有興趣坐在小溪旁邊,這酒剛剛漂到我們身邊,于是爸爸喝了一口,我替爸爸背了一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我想:我雖然沒有趕上一千多年前曲水流觴的盛會,但我心存感激,今天終于感受到了流傳千年的千古佳話和寶貴的文化遺產。
我們還去了十八大缸、蘭亭古道等景點……這一天別提有多開心!多有意義啊!
蘭亭導游詞 篇2
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區。東晉永和九年,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在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并寫下了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被尊為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書法圣地且名聞海內外;近十幾年中,因“蘭亭書法節”的持續舉辦而聲名更盛。蘭亭,地處紹興城西南25華里的蘭渚山下,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一。
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
歷史上,蘭亭原址幾經興廢變遷,現蘭亭是嘉靖年間郡守沈啟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
其內涵可以用“一序”、“三碑”、“十一景”來概況:“一序”即《蘭亭序》;“三碑”即鵝池碑、蘭亭碑、御碑;“十一景”即鵝池、小蘭亭、曲水流觴、流觴亭、御碑亭、臨池十八缸、王右軍祠、書法博物館、古驛亭、之鎮、樂池。
小蘭亭為一四角碑亭,內有康熙帝御筆“蘭亭”二大字的石碑。流觴亭北方有可視為蘭亭中心之幽美的八角形“御碑亭”,建于高一層的石臺上,亭內御碑高3丈、寬1丈,正面刻有康熙臨摹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刻有乾隆帝親筆詩文:《蘭亭即事》七律詩。
亭后有稍微高起的山岡,借景十分優美。園內東北有安置王羲之像之祠堂“右軍祠”,內有一幅王羲之愛鵝構想圖,其南有以回廊圍繞的方形“墨華池”與墨華亭,周圍回廊墻上鑲有唐宋以來歷代書法名家所書《蘭亭集序》之石刻。
在古蘭亭的茂林修竹中,建有“蘭亭書法博物館”。該館占地十余畝,其建筑風格和色彩,能與蘭亭古建筑容為一體。館內除收藏和展出古今書法精品外,還設有書藝交流廳,并定期每年在清明節舉辦書法大會,仿效古人曲水流觴雅事。
蘭亭導游詞 篇3
《蘭亭集序》,是書法界的瑰寶,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今天,老爸就帶著我們來到了這件傳世名作的誕生地——蘭亭,尋訪書墨之味。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人流不絕。
景區里,最讓我流連的景點就是“曲水流觴”。據說東晉時期,人們喜歡在三月初三那天,到河邊祈福,以除災害。王羲之也在這天邀請了謝安、孫綽等41人,聚會于此。他們在溪旁,席地而坐,飲酒作詩,好不熱鬧。王羲之乘著酒興,揮毫寫出了千古名篇《蘭亭集序》。景點就是據此而來,并仿照當年樣貌,在湍湍的流水邊,擺放著落座的蒲團,你可以用杯子盛上飲料,放在曲水里流觴,體驗臨流泛觴的情趣。對面,是“流觴亭”,亭內墻上掛著一幅“流觴曲水圖”,生動的展現了王羲之當年飲酒賦詩的情景,將魏晉名士的風流表現的淋漓盡致,令人叫絕。
景區里,不得不說“蘭亭三絕”,也就是三塊碑。一絕是父子碑。據說有一天,王羲之興致大發,看著鵝,書寫著“鵝池”二字,可剛寫了“鵝”字,圣旨來了。他只好放下筆,去領圣旨。他的兒子王獻之來了,那也是個大書法家呀,順手就寫了個“池”字。這二字,風格不同,“鵝”瘦而“池”肥,也成就了書法史的一段佳話,“鵝池”碑因此也被稱為父子碑。二絕是祖孫碑。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書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的反面是乾隆皇帝書寫的一首七律詩《蘭亭即事》,因此被稱為祖孫碑。三絕是君民碑。在景區里有個御碑亭,亭內有一方石碑,刻有康熙皇帝書寫的“蘭亭”二字,因被無數游人撫摸而變得光滑,所以得名“君民碑”。
景區里,還有一處景點,叫臨池十八缸,由“十八缸、習字坪、太字碑”組成。據說王羲之小兒子王獻之自幼天資聰穎,書藝日進,頗受世人贊譽,便有些驕傲了。一日,他把自己寫的“大”字拿給父親王羲之去看,王羲之看后,一言不發,在“大”字中隨手加了一點,王獻之拿著這個字去給他母親看,他母親說“我兒子寫了這么多字,我看只有這點寫得最好。”王獻之一聽,羞愧不已,自此虛心苦練,將十八缸水都寫完了,也成為一代書法大家。王羲之“點大成太”典故就是據此而來,讓我也感受到“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景區里,還有《蘭亭集序》所描述的“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的怡人風景,讓我感受到魏晉名士在山水之間的率性隨意生活,讓人不勝向往。
蘭亭導游詞 篇4
尊敬的各位旅客:
大家好!我就是今天的導游朱,大家可以叫我朱導或小朱。
今天我帶大家來蘭亭游玩。我想大家都知道《蘭亭序》是我國書法家王羲之的傳世之寶,據說那真品已隨唐太宗入土,現在流傳的是它的拓片。傳說:《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原跡是王羲之寫的,但真跡早已不存在了,后以唐人摹本最為珍貴。在唐王李世民的陪葬墓里,如果要挖墓的話,有可能會保存不了,因為懷疑有特殊保護,開棺以后可能會沒了。
一路過去,我們經過了鵝池。
鵝池里有許多的鵝。有的鵝頭碰著頭,好像在談戀愛;有的鵝在啄身子,好像在洗澡;有的鵝把頭伸到水下,好像在吃食物……大家可能不知道,王羲之還是模仿鵝的姿態來寫字的呢!大家可以在鵝池里停留一會兒;要把垃圾扔進垃圾桶,不能嬉水,可以給鵝拍照。
接下來我們游覽了墨池、碑林等地方,了解了蘭亭的一些知識。
這次的游玩就告一段落了,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去細細游賞。再見!
蘭亭導游詞 篇5
各位游客,大家好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里,小邵歡迎各位朋友來到我們美麗的紹興,今天我們要游玩的景點是蘭亭,
知道蘭亭很多人都是因為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大家說對不對?其實在1600多年前,蘭亭就是序多文人墨客所云游,談詩論畫的地方了,后來由于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使蘭亭更加聞名于世,甚至聞名于海外,那當然了,游蘭亭,得首先知道蘭亭的主人——王羲之。
今天來到蘭亭。講到王羲之,在這兒,把請允許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王羲之。王羲之,他出生(303—361)年,字逸少,原籍山東瑯玡人,后居于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生于書香門第,七歲時拜書法家衛夫人為師,一直到十二歲,起先他練的是正楷,就是用正體的筆劃把文字寫出來,在她年紀較大時,他開始創立自己的風格,后人將他的書法稱之為“如天上的.浮云受驚的神龍”被尊稱為“書圣“,王羲之48歲任會稽內史,在公元353年,邀請當時41位有名的書法家舉行了一種活動,稱之為—修契,眾人喝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是即興揮毫,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這也是他書法藝術的頂峰,一直流傳到今天,此序被譽為中國書法史上最偉大的作品,后因生病辭官,享年58歲,現葬于嵊州金庭。
各位游客大家前面看到就是我們景區的門樓了,大家把手中的票準備好,我們即將進入景區,大家看到我們比起以往變化蠻大的,目前,蘭亭的總面積是30000多平方米,距離紹興12公里,不過再過一年可能就是現代蘭亭了,先蘭亭在投資擴建到后來的4—5倍,資金為8600萬元。
蘭亭中有三寶,第一是鵝池碑,當年王羲之在任會稽內史時,曾在這寫鵝池兩字,不過不巧剛寫了一個鵝字,由于圣旨到了,沒法子皇命大于天嗎,擱筆接旨,當時他的兒子王獻之看父親出去了,就提筆寫了一個池字,因此此碑上的兩字各有千秋,鵝字瘦長,池字肥大,由于是出自兩人之手的緣故,現今稱此碑為父子碑,或二王碑。第二寶是蘭亭碑,據說秦始皇到這里來種過蘭花,漢代呢又在這里設過驛站,所以稱為蘭亭,此碑有明顯的破痕,現在的蘭亭碑蘭字缺尾亭字缺頭。
很多人看到這路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現在科技這么好,為什么沒有修不完整,原因由于這個原因碑有被稱為“君民碑”。
在此碑斜對面就是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及41位詩人舉行了曲水流觴的地方了。“曲水流觴”之俗它是我國古代把除病根的一種儀式,遠在秦漢、甚至更早就有了到了漢代,才確定是個節。每逢這一天平民百姓,帝王后妃都要舉行這種活動后來漸漸變成了現在的臨水宴飲。那么當時王羲之舉行的“曲水流觴”就是派生出來的一種習俗,當時42位詩人在活動之后坐在水渠旁邊,在上游放置酒杯,任期隨流而下,杯停在誰的前面那誰就得座詩,故稱之,當時眾多詩人當眾,11人作詩兩首,15人作詩一首,其余都被罰酒,王羲之當年就是在似醉非醉的情況下寫的,據傳,過了此活動以后,王羲之也曾想寫出比這序更好的作品但一直無法超越。在流觴亭里面有一幅扇形圖,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活動情景,1981年,三月初三,浙滬兩省的27位書法家云集蘭亭,建議建立“蘭亭書會”82年經浙江文聯批準正式成立一因此現在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舉辦蘭亭書法節,中外書法家都要來此,飲酒詠詩。情況更勝當年。
第三寶就是蘭亭的鎮園之寶——御碑亭,此碑正反面都有書文,正面是康熙皇帝寫的《蘭亭序后面是1751年,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寫的一首即事詩,正面《蘭亭序》28行,324字,其中最為精華的是20個之字,各有不同,每個字的筆畫字型都沒有相似之處,此碑完整無缺,在這里原來住著幾個醫師,是他們的功勞,此碑有兩個皇帝的書文砸了豈不可惜,他們就想了一個辦法涂成白墻。
在上面寫下了毛澤東的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一面寫了“毛澤東的送瘟神”詞。因此得以保留完整。
各位游客,我們現在看到在碑的一邊就是王右軍祠,此祠以王羲之的官銜命名的,在里面分別有廊宋元明清的各個朝代的臨摹本,其中最像的是馮承素所臨摹的神龍本,那么王羲之的真跡現在在哪兒呢?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中,當年李世民非常喜歡書法,就命令人去盜取,去世的時候下了詔書說死后要一同埋葬,所以我們現在在這看到的是臨摹本。
在蘭亭每年還會舉行一年一度的蘭亭書法節,同時在景區附近還專門開設了書法藝術學校,假如您對書法趕興趣的話你也可以去那邊參觀參觀,當然也可以去學習學習,各位團友,時間過得好快,很快我們的蘭亭書法之行即將結束,但愿各位在這兒旅游同時可以陶冶情操,提高自己文化修養,同時小陽希望各位可以再次來我們紹興玩,祝大家旅途愉快!
蘭亭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你們好!我是導游_,大家可以叫我周導。歡迎大家到蘭亭景區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請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亂扔垃圾。望能在蘭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紹興蘭亭的概況: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在曲水流觴活動中王羲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稱為了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了書法圣地,也成為歷代書家朝圣之地。整個景區概括起來講有四大特色,分別是: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鵝池”。相傳王羲之非常的愛鵝,愛寫鵝字,還自己養鵝。在紹興民間流傳著一個抄經書換取白鵝的故事,由此可見王羲之是多么愛鵝!同時鵝的體態很優美,特別是游水的時候,對王羲之研究書法很有幫助,如《蘭亭序》中20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變來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條“之”字形的曲水,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點,但它卻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圍坐在曲水兩邊,他們在酒杯里斟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作詩,詩不成則要罰酒三杯。這次活動共賦了37首詩,匯集成《蘭亭集序》。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中國蘭亭書法節”,中外許多書法家云集蘭亭參加書會、朝拜書圣,舉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活動。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蘭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御碑亭。亭中的碑我們稱之為祖孫碑,正面是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這塊碑已有300多年歷史了,是清代原碑。此碑高6.8米,寬2.6米,重18噸,三萬六千斤,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是蘭亭的鎮亭之寶了。
走上惠風亭便是景區的出口了,是仿造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筑風格而建,分為古硯街、蘭坊和水街,大家不妨去逛一逛!記住1小時以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蘭亭導游詞 篇7
各位游客:你們好!我是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周導。歡迎大家到蘭亭景區觀光旅游。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參觀,我很高興,請大家注意安全,不要亂扔垃圾。望能在蘭亭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紹興蘭亭的概況: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在曲水流觴活動中王羲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稱為了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了書法圣地,也成為歷代書家朝圣之地。整個景區概括起來講有四大特色,分別是: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鵝池”。相傳王羲之非常的愛鵝,愛寫鵝字,還自己養鵝。在紹興民間流傳著一個抄經書換取白鵝的故事,由此可見王羲之是多么愛鵝!同時鵝的體態很優美,特別是游水的時候,對王羲之研究書法很有幫助,如《蘭亭序》中20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變來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條“之”字形的曲水,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點,但它卻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圍坐在曲水兩邊,他們在酒杯里斟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作詩,詩不成則要罰酒三杯。這次活動共賦了37首詩,匯集成《蘭亭集序》。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中國蘭亭書法節”,中外許多書法家云集蘭亭參加書會、朝拜書圣,舉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的活動。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蘭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御碑亭。亭中的碑我們稱之為祖孫碑,正面是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背面是乾隆皇帝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這塊碑已有300多年歷史了,是清代原碑。此碑高6.8米,寬2.6米,重18噸,三萬六千斤,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堪稱國寶,是蘭亭的鎮亭之寶了。
走上惠風亭便是景區的出口了,是仿造明清時期江南水鄉古鎮的建筑風格而建,分為古硯街、蘭坊和水街,大家不妨去逛一逛!記住1小時以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蘭亭導游詞 篇8
大家好!歡迎來到紹興蘭亭參觀、指導。
首先,為大家介紹一下紹興蘭亭的概況:想必大家都已知道蘭亭是著名的書法圣地,這是因為早在1600多年前,東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1位文人雅士來蘭亭舉行了曲水流觴的盛會,這是一種坐在曲水邊飲酒賦詩的活動,在活動中王羲之寫下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王羲之由此被尊稱為了書圣,蘭亭也因此成為了書法圣地,也成為歷代書家朝圣之地。千百年來,蘭亭原址幾經興廢、變遷,所以大家現在看到的蘭亭是清·康熙年間根據明·嘉靖時蘭亭的舊址重建的,基本保持了明清園林建筑的風格。整個景區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內涵,概括起來講蘭亭有四大特色,分別是:景幽、事雅、文妙、書絕。
鵝 池
首先,我們看到的第一個景點是“鵝池”。大家可以看到池邊真的有幾只大白鵝,相傳王羲之非常的愛鵝,愛寫鵝字,還自己養鵝。在紹興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個故事:王羲之有一次在山陰道上散步,碰到一個道士趕著一群白鵝,潔白可愛的樣子,王羲之非常喜歡,于是向道士買鵝,但道士早已認出是王羲之,故意不肯賣,而讓他抄一本經書作為交換,結果王羲之竟然真的抄了一本《道德經》給道士,換取白鵝高興而歸。由此可見王羲之是多么愛鵝!或許有些人會問:“王羲之為什么會愛鵝呢?”王羲之曾經是這樣表述的:鵝高昂著脖子以及全身潔白的羽毛象征了一種清高和潔白無暇的高尚品格,這也是他自身品性的一種寫照;同時鵝的體態很優美,特別是游水的時候,對王羲之研究書法很有幫助,他認為握筆時食指高鉤如鵝頭昂揚微曲,運筆時如鵝掌撥水,把全身的精力貫注到筆尖;他還從鵝游水的體態美演變到了書法的線條美,如《蘭亭序》中20個“之”字的寫法就是根據鵝的姿態演變來的。所以王羲之非常愛鵝。
我們再看那三角亭下的鵝池碑,這塊碑我們稱之為“父子碑”。相傳王羲之在紹興做官時,有一次興致勃勃的寫下一個“鵝”字,剛準備寫“池”字時,皇帝的圣旨到了,王羲之不得不擱下筆出去接圣旨,而在一旁觀看的王獻之趁此機會提起筆補寫了一個“池”字,于是父子合璧。仔細看還真的不同,“鵝”字顯得娟秀挺拔,而“池”字卻較為粗曠、豪邁奔放,父子兩人的書法風格有所不同。王羲之有7個兒子,王獻之最小最有成就,也是著名的書法家,我們稱之為“小書圣”。相傳他寫“池”字時才只有8歲。一會兒我們在接下去的景點中還會了解到關于他的一些故事介紹。
蘭亭碑亭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蘭亭第二個景點“蘭亭碑亭”,也是標志性的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間。碑上的“蘭亭”兩字,是康熙皇帝的御筆。不過大家可能已經看到了碑上有所殘缺,這是因為在文革時期此碑被紅衛兵砸成了多塊,到80年修復時中間那塊卻找不到了,所以是經過修補,“蘭”字缺尾,“亭”字缺頭,留下了遺憾。因為是皇帝的字大家不敢隨意加補,只能這樣隱約勾出,而且許多民眾都喜歡用手去摸這塊碑,碑已被摸的非常光滑,所以我們給這塊碑取了一個名字叫“君民碑”。
講到這,許多人可能會問“蘭亭”就是指這個亭子嗎?其實蘭亭并非特指某個亭子,而是一個地名。據記載春秋末期越王勾踐曾在蘭渚山下種蘭花,蘭渚山就在蘭亭景區后面,春蘭的故鄉就在蘭亭,所以這里有著悠久的種蘭歷史。到了漢代這里曾設置驛亭,就是傳送公文休息的驛站,這驛亭被以蘭花命名取名為蘭亭,并作為地名流傳了下來,至今這里仍有蘭亭鎮、蘭亭村的稱呼,當然蘭亭還是因王羲之故事而出名的。據統計世界各地建有7個蘭亭:北京2個,中國臺灣2個,日本1個,寧波1個,加上紹興蘭亭。但是想必大家都知道,紹興蘭亭才是原汁原味的,其它都是仿造蘭亭。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就去看下一個景點。
曲水流觴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非常著名的景點:“曲水流觴”。大家可以看到面前有一條“之”字形的曲水,中間這里有一塊木化石,上面刻著“曲水流觴”四個字。看上去是非常普通的景點,但它卻包含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典故:東晉永和九年,就是公元353年,農歷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請了共41位名人雅士,如東山再起的謝安,一代文宗孫綽等,大家圍坐在曲水兩邊,“觴”是東晉時的一種酒杯,他們在酒杯里斟上一點酒讓它從曲水上游緩緩漂下來,如果漂到誰面前停住了,誰就要作詩,詩不成則要罰酒三觥(音:公)。“觥”是一種容酒器,一觥相當于現在半斤,當然那時是米酒。在這個曲水流觴活動中共有11個人各作詩兩首,15個人各作詩1首,16個人因沒有賦詩被罰了酒,而王羲之作了2首詩也喝了不少酒。這次活動共賦了37首詩,匯集成《蘭亭集》,大家推薦主人王羲之為這本《蘭亭集》寫序,王羲之欣然答應下來,趁著酒興,用鼠須筆和蠶繭紙一氣呵成《蘭亭集序》,其書既有“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之氣,又有“龍跳天門,虎臥鳳闕”之勢,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整篇文章氣度安詳,筆調瀟灑,神完氣足,也稱之為散文史上的千古絕唱。所以蘭亭成為了書法圣地。如今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中國蘭亭書法節”,每年這時中外許多書法家云集蘭亭參加書會,大家來此朝拜書圣,也要在這里模仿王羲之當年舉行曲水流觴、飲酒賦詩
的活動,那場景可真是熱鬧!
流觴亭
“流觴亭”是為進行“曲水流觴”活動而修建的,歇山屋頂、青石臺基、木雕門窗、四周環廊,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亭上匾額“流觴亭”三個大字為清·光緒年間江夏太守李樹堂題。再看旁邊的這副對聯“此地似曾游,想當年列坐流觴未嘗無我;仙緣難逆料,問異日重來修禊能否逢君”。這是紹興著名書法家、蘭亭書法會會長沈定庵先生所寫,他的老師徐生翁撰文的。
走進亭,抬頭還可以看到一塊匾額題有5個字“曲水邀歡處”,其中“歡”字很難認,是歡樂的“歡”,繁體字草書的寫法,此匾楷書與草書結合在一起較為特別。中間屏風上是一幅扇面作《流觴圖》,是紹興著名人物畫家陳力農所創作,描繪出了當時王羲之他們曲水流觴的盛況,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下面的展柜里,我們可以看到“觴”的樣子,它是由青瓷燒制的,旁邊有兩只小耳朵,所以又稱“耳杯”,可以增加一點浮力并保持平衡,當然酒只能盛放少許,不能斟滿,否則也是會沉的。我們再來看一下旁邊的這幾張展柜,里面陳列的是明·永樂年間所刻流觴圖的拓片。圖片共9張,在這里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當時作詩的情景:“一十一人詩兩篇成,一十五人詩一篇成,一十六人詩不成飲酒三觥”。而王羲之在亭中邊看著鵝邊寫《蘭亭序》。再看這一張;把人連同所作的詩一起刻下來,而沒有賦詩的當然就是被罰酒的,一一對應。大家看,最左邊的這人就是王獻之,他怎么罰酒了呢?因為當時他還小,身為晚輩他不敢在長輩面前賦詩,因此只有喝酒的份。最右邊的這人就是“東山再起”的謝安,他賦詩兩首。中間這人就是孫綽,是東晉著名的文學家,他也賦詩兩首。
我們再看一看屏風背后的這塊木匾,文章內容就是孫綽(也叫孫興公)的《蘭亭后序》全文,但這字是湘潭人楊恩澍所書,他是清·同治年間紹興府山陰縣知事,書法文筆瀟灑流暢,評價較高。旁邊是中國書協顧問柳倩所書的對聯:“曲水繞華筵,蘭亭雨露添新色;流觴成雅集,翠竹蕭疏憶古人”。
御碑亭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蘭亭最重要的一個景點:御碑亭。亭中的碑我們稱之為祖孫碑,因為碑的正面是康熙皇帝于1693年臨寫的《蘭亭集序》全文,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于1751年游蘭亭時即興所作的一首七律詩,祖孫兩代皇帝同刻一碑,所以稱為祖孫碑。這塊碑已有300多年歷史了,很多人不禁會問:“還是原碑嗎?”回答是肯定的,“是清代原碑”。當然的確經歷了很多劫難,如56年一次強臺風,將清代木結構的亭子吹倒,所以現在我們看到的亭子是83年重建的。
但碑沒倒,完好無損。而文革時也得以幸存,這要歸功于醫務工作者。當時,蘭亭設立血吸蟲防治所,駐扎著醫療隊,那些醫生們得到紅衛兵要來砸碑的消息之后,想保護這塊碑,于是想了一個好辦法,大家連夜在碑上涂上了石灰,再用紅漆在正面寫上毛主席的《送瘟神》詩詞,背面寫上毛主席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最高指示在上面,紅衛兵們當然不敢砸了,祖孫碑就這樣幸存下來。
接下來,就讓我們先欣賞正面康熙皇帝臨寫的《蘭亭集序》,這是《蘭亭序》臨摹本中現存最大的一個刻本。首先我們了解一下這篇《蘭亭集序》,全文共324個字,王羲之寫的時候是長的28行,而康熙因為豎碑格式變成了豎的13行,這篇文章想必大家也比較熟悉,高中、大學課本和《古文觀止》中都有收錄,稱為書文并茂,屬抒情散文,文章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時間:“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歲在癸丑(癸丑年)暮春之初(晚春三月上旬)”。地點:“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會聚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事情是“修禊事也”(修禊是古代的一種風俗,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祭祀活動,就是曲水流觴的原始意義)。人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既邀請了名士,也帶來了兒侄,所以年輕年長的都來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描寫當時的景色環境很美)。“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列坐曲水旁,雖然沒有樂器的伴奏盛況)。“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但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也足以暢敘內心深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氣也很好)。“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抬頭看宇宙遼闊,低頭看萬事萬物昌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所以縱覽開懷,足以達到了視覺聽覺的娛樂)“信可樂也”(實在是高興啊!)到這里是文章的敘事部分,講述了曲水流觴的情景。后半部分則為抒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人與人之間相處,俯仰之中很快一世就過去了)從這一句就可以看出王羲之悲感人生之短,可謂樂極生悲。整篇文章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當然更主要的是書法,王羲之將他創造的妍美流暢的行書這一字體運用到這一文章中,將自己由歡樂到感傷的情感流露到書法中,同時又是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創作了《蘭亭序》,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登峰造極。據說當時他是酒微醉時所寫,第二天酒醒之后,多次重寫,都達不到初稿的效果了。文章中有20個“之”字,7個“一”字和“以”“不”“為”雖然重復,但寫法各不相同。所以蘭亭序成為了王羲之的代表作,也奠定了書圣的地位,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讓我們再來仔細看康熙的書法,康熙皇帝寫得較為嚴謹,非常工整,顯露出一派帝王之風,作為滿人能將漢字書法寫得如此之好,的確是位不簡單的皇帝。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的“之”字,如第一行、第三行、第四行的“之”及最下面一排的3個“之”寫法也是各不相同,可見康熙皇帝臨寫時是多么認真,當然他也
自認為寫得不錯才敢豎碑在這書法圣地。不過我還是要補充,有些內行人指出他也有敗筆之處,有一個字沒有寫好,什么字呢?就是這個“一”字。全文共7個“一”,大家可以看看哪幾個“一”不好,對了,倒數第三行和第六行上面的“一”字寫得特別長,還有中間的這個“一”字又寫得很粗,顯得特別死板,因為書法上講究“氣意流動,脈絡相通”也就是說字詞之間要有一股氣貫通,一會兒我們就可以看到王羲之的“一”字就非常靈活多變,而康熙皇帝的“一”字缺少變化,較為死板,還又長又粗,把字詞之間的氣也隔斷了,文章布局被間斷了,所以這個“一”字沒寫好。不過也有很多人為康熙解釋:有些人說“他可能沒喝酒”,有些人說:“筆畫越少的字就越難寫”。還是金庸先生說得好:“康熙是皇帝嘛,他一統天下,天下第一,當然這個‘一’有著帝王的霸氣,又長又粗,他也就不會照著王羲之的寫法了。”的確很有道理,康熙的《蘭亭序》是有著一股帝王的氣魄,包含在書法中,當然風格與王羲之不同,不過能寫得如此之好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蘭亭導游詞 篇9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流傳千古,關于蘭亭的稱謂,清·于敏《浙程備覽》認為:“或云蘭亭,非右軍始,舊亭堠之亭,如郵鋪相似,因右軍禊會,名遂著于天下。”
此時,蘭亭正在我們的面前,你是否也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寫詩作畫時的心境?
一千六百多年來,蘭亭地址幾經變遷,
當我們來到蘭亭門前,便看見“鵝池”二字,這兩個字各成風格,“鵝”字看起來有著南方人的秀氣,而“池”字則顯得象北方漢子南洋的粗獷,人稱“父子碑”,據說是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共同書寫的。忽見鵝池中幾只白鵝悠然嬉游,頗有生趣。而王羲之書法的“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精髓就是從鵝的形體上,悟出書法的真諦。
順著小徑前行,迎面的是一亭,一痕痕沉沉的歷史的斑跡顯現出來。內一石碑上書“蘭亭”二字,系清康熙手書。西側是“樂池”,臨池有“俯仰亭”。東側為流觴亭,亭內有“曲水邀歡處”一匾,正下懸唐名畫家李公麟的《蘭亭修禊圖》。一條清澈的小溪,水澄如鏡,在竹影樹蔭下緩緩并帶著輕快的節奏逶迤流過,流得那樣灑脫自在。幾只時而盤旋、時而俯沖的蝴蝶,幾片沿溪而下的花瓣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當年,王羲之邀約41位文人雅士列坐曲水兩旁,并在水上漂流起裝有酒的“觴”(酒杯),水流時急時緩,觴也就時飄時停。觴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寫一首詩。王羲之將所賦37首詩匯集成冊并書寫下了《蘭亭集序》,從此歷史登上了一個文人思想境界的巔峰。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13公里處蘭渚山下,占地面積30715平方米。這一帶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是山陰路上的風景佳麗之處。
蘭亭導游詞 篇10
蘭亭,位于紹興城西南13公里的蘭渚山麓。據傳,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因而得名。“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帶左右。”自然景觀幽雅怡人。而東晉王羲之在此書寫了著名的《蘭亭序》,更使蘭亭聞名遐邇。
進入蘭亭景區,布局疏密相間,建筑錯落有致,小巧而不失恢宏之勢,典雅而更具豪放之氣。漫步其間,但見修篁凝翠,曲徑通幽,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駐足鵝池,倚欄觀賞群鵝戲水,能盡情體味“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野趣逸韻了。舉步往前,有一開闊地,疊石為凳,插柳成蔭,一條“之”字形小溪穿行而過,斯為流觴賦詩飲酒之“曲水”。正北建有“流觴亭”,其匾曰“曲水邀歡處”。
蘭亭的魅力,不僅來自山水風光的瑰麗,更來自歷史文化的深厚。先是鵝池旁的“鵝池”碑,相傳其“鵝”字系王羲之一筆而就,“池”字由王獻之從容續成,父子合璧,千古稱奇;接著是“蘭亭”碑,系清康熙所題,曾一度遭受破壞,劫后重生,難能可貴;隨后是有“東南第一大碑”之譽的“御碑”,碑陽為康熙手書《蘭亭序》,碑陰為乾隆1751年游蘭亭時所書《蘭亭即事詩》手跡,祖孫二帝手跡同碑,世所罕見,令人嘆為觀止。
蘭亭景區的重心所在是右軍祠。一進大門,便有幽雅肅穆之感。跨小橋而入墨華亭,當年王羲之臨池習書,使池水盡黑的情景仿佛歷歷在目。穿亭而過即為大廳,高大軒敞,其內供奉王羲之像及陳列各種版本的《蘭亭序》,是歷次晉圣活動的主要場所。從右軍祠的天井可見到屋外蔥郁的蘭渚山,這一室內見山的借景手法,構思奇巧,素為人所稱道。
依山傍水而筑的蘭亭書法博物館,不時更換的書法陳列,展示出中國書法藝術的千年流變,從中可以領略歷代書法藝術大師的精湛書藝,了解書法藝術的發展趨勢,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蘭亭,融秀美的山水風光、雅致的園林景觀、獨享的書壇盛名、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于一體,以“景幽、事雅、文妙、書絕”四大特色而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一處重要的名勝古跡。
蘭亭導游詞 篇11
賀蘭山的野生動物有170余種,其中藍馬雞、馬鹿、麝、盤羊、猞猁、斑羚、灰鶴等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藍馬雞為我國特有鳥類,在寧夏僅分布于賀蘭山,1983年被定為寧夏區鳥。山下有豐富的煤炭、錳、鐵等礦產資源,山中還盛產賀蘭石,是制作勢頭工藝品的名貴原材料。
祈福石、百福印:又名木魚石,你們看那頂起巨石是不是特別象僧人念經敲打的木魚。這是我們古門風景區最奇特的石景。傳說古時這一帶年年災荒不斷,不是水災就是旱災,餓殍遍野,花木蘭的師父托夢指點她:請木匠精制一個大木魚,再請青獅嶺(木蘭山)兩位高僧在此開壇誦經,連續敲木魚誦經666天為民祈福,必然感動上帝。這一招真靈,白天四面八方百姓涌到山下跪拜祈禱,深夜聲聲木魚聲震徹天庭,驚動了玉皇大帝,第666天拂曉,萬道金光劃破長空,玉皇大帝派一位神仙來到木魚旁大石上蓋了一枚刻有“百福”二字的大印,賜福凡間百姓。隨即點化木魚成石,兩位老僧因功德圓滿,也隨神仙飄然而去。此后這一帶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姓過上了平安祥和的日子。
由于保護區內植被保存較好,森林覆蓋率高,形成了區域小氣候特征,降水相對充沛。保護區內空氣質量較高,藍天白云,綠草如茵勾勒出保護區如詩如畫的壯美畫卷。
在海南第一樓的左邊是學圃堂和五公精舍,右邊是蘇公祠。說道蘇公祠自然就是為紀念蘇東坡而建的。據說是先有蘇公祠,重建后才有五公祠的。大家來看看在蘇公祠前這一石碑,這可是國家一級文物,為宋徽宗趙詰手書《神宵玉清萬壽宮詔》碑,趙詰自創的瘦金體書法剛勁清秀,由此可窺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