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場赤壁導游詞范文介紹(通用3篇)
古戰場赤壁導游詞范文介紹 篇1
我來問你們一個問題吧!在黃州有一個綠蔭深深、百花盛開、竹林幽靜的地方,來到那兒價佛走進了仙境般,這是哪兒?這就是東坡赤壁,下面我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傳說中發生赤壁之戰的地方吧!
一進赤壁,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赤紅的崖壁,這就是為什么這里叫“赤壁”的緣故了。
再往前走,就到了一條林蔭小道,微風輕輕地吹著,兩旁的大樹長得非常茂密,這樣幽靜的地方,在這個炎炎夏日,讓人非常愜意。
沿著小路就到了快哉亭,這“快哉亭”是怎么來的呢?原來是北宋元豐六年,貶謫黃州的清河人張懷民在這建造一亭,以便觀大江景色,蘇東坡于欣喜中將其名之為“快哉亨”,蘇東坡的詞中寫過“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我坐作文在快哉亭里,吹著微風,喝著水,讓人神清氣爽,還有歌聲在山間蕩漾著,讓人非常爽快。
我跟同學蹦蹦跳跳地來到了雪堂,雪堂門口種了許多竹子,竹林深深,異常清幽,隨著竹林就來到了雪堂里面,這里面放著蘇東坡的雕像,我才知道這是蘇東坡曾經住過的地方,再往里走,就看到老人們在練武功,這些老人們日子過得真舍服啊!雖然他們的年齡很大,但他們依然堅持不懈的練武功。你們知道“雪堂”這個名字是怎么來的嗎?據說是蘇東坡剛來到黃州沒有房子住,所以他造了一個草屋,蘇東坡剛造完,就下了一場大雪,蘇東坡就稱它為“雪堂。
赤壁探幽這么快結束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說:赤壁我愛你,我還會再來的!赤壁真讓我戀戀不舍!
古戰場赤壁導游詞范文介紹 篇2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還刻有抗戰時期的愛國名將馮玉祥題寫的“是誰殺害了我們的父母兄弟”十二個大。
出洞沿崖壁上的棧道攀向山頂,在棧道的盡頭便是漂亮的三層亭子—“至喜亭”。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為小船在三峽中歷經千難萬險,出峽到達宜昌,至此江寬闊已無險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上任為此亭寫了《峽州至喜亭記》。
離開至喜亭,攀至山頂就是楚塞樓。楚塞樓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樓高三層。在一樓大廳可以欣賞到古樂器—編鐘奏出的音樂。登至三樓,峽口風景盡收眼底。
下了楚塞樓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邊一巨型石臺上,這就是“張飛擂鼓臺”。據《三國志·蜀書》記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劉備任命張飛為宜都太守。張飛任命期間在此擂鼓練兵,因此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階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見到“陸游泉”了,陸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潭邊崖壁石縫間,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因南宋詩人陸游來三游洞在此取水煮茶,飲后味極美,乃題詩于潭邊巖石上,而得名“陸游泉”。
古戰場赤壁導游詞范文介紹 篇3
泰安樓位于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
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墻寬為0.92米,三層墻寬0.44米,一、二層外墻為石墻,三層外墻壁及內墻為磚墻。因樓外墻為石墻,故該樓俗稱石樓。該樓一至三層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壇,為防外患,三層除前廊外還設有后走廊。一、二層不設窗,三層才開窗,并設有槍眼,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出入,門板鑲上厚厚的鐵皮,大門頂有蓄水池,供滅火之用。
大門
泰安樓的大門非常獨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偉的門樓,細一看,這樓門原來是鑲嵌在墻上的。據說,這樓的主人是做生意發家的.,沒有功名不能建門樓,后來他靈機一動,就想出了個絕妙的辦法做了個假門樓。
樓中樓
樓內中軸線主體建筑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書"祖功宗德",陳列藍氏先祖神主牌,并作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兩側設有廂房,樓內平房四周為天井,三層方形樓房把主體平房環抱在中間,形成樓中有屋、屋外有樓的格局。樓的兩側各有一座書齋,是供讀書求學的場所,樓內右側天井有口水井,井水清澈可口,現仍可飲用。
興建泰安樓時有個有趣的故事,樓主人藍少垣在該樓工程進到第三層時,他把辦公地點也搬到二層的一間房子里,規定凡前來領工資的工人,都要手提兩塊磚到三樓后才來領工資。那時候的工資是每日清算,結果就這樣節省了建三層所用火磚的搬運費。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樓主人的精明智慧。據說泰安樓的藍姓祖公極為節儉,原計劃在樓右側也建一個同樣的方石樓,構成鴛鴦樓,后因意外早亡,計劃沒有實現,成為現在的單片樓,實為遺憾。
客家民俗風情博覽館
泰安樓一樓布置了客家發展史,客家人生產、生活用具,客家服飾,節慶活動用具展區,詳細地記載了千年來大埔客家人的發展、生產、生活情況;二樓為大埔名人展區、將軍書畫展區。整座建筑較為集中地展現了大埔客家人情風貌。泰安樓歷史悠久,規模雄偉、粗獷,布局合理、科學,文化內涵豐富,是客家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觀,也是中國與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寶。
20xx年底,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中國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秘書長郭旃前來此樓考察后,認為該樓是研究中國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歷史文化及民俗風情的"歷史人文博物館",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條件,現已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