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導游詞(精選15篇)
清真寺導游詞 篇1
陜西大寺又名東大寺,始建于清朝,是烏魯木齊市最大的清真寺院,可同時容納上千人做禮拜。這座隱藏在高樓大廈中的古老建筑,不像其他清真寺那樣是穹頂大拱,有著濃厚的中國式建筑風格,讓人感到十分意外,卻又肅然起敬。
陜西大寺為庭院式建筑,坐西向東,大殿為古代傳統磚木結構、琉璃瓦頂,高達10余米,系古老的磚木結構,風格頗似中國古代宮殿,前部為單檐歇山式,屋頂鋪嵌著綠色琉璃瓦。大報周圍走廊有36根紅圓木柱,規模宏偉,十分壯觀。拱門上,刻有《古蘭經》文,其刻工之精,令人贊嘆。大殿后部為上八下四的重檐式的“八角樓”,名叫望月樓,是阿訇登臨觀看月亮出沒,宣告齋戒的場所。殿內四壁和門窗的裝飾,刻工精美,磚雕木刻均采用花卉、瓜果等各種圖案,既嚴格遵循不使用偶像和動物圖飾的伊斯蘭教義,又保持中國古代傳統木結構的建筑風格。
大殿前面是寬敞的大院,除西面外,各面均建有廳堂。北廳是講堂,南廳為浴室,東廳是各地阿訇進修之所。
清真寺導游詞 篇2
各位團友: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喀什市市中心,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它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位于中國四大清真寺之首,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民族創建的歷史瑰寶之一。它以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和絢麗的色彩等特點,聞名于中外,在中亞地區與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同樣地受到穆斯林的注目。坐落在艾提爾尕廣場西面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帶有阿拉伯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建筑。“艾提尕爾”一詞,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做禮拜的大清真寺的通稱。也有人把它按阿拉伯語的“爾德”(變音為“艾提”,意思是節日)和波斯語的“尕爾”(意思是廣場),解釋為“節日場所”,但此種說法并不完全正確。雖然在伊斯蘭的各種節日里,清真寺是主要的活動場所,而在平時,穆斯林們也同樣在這里進行日常的宗教活動。(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清真寺,一般可分為五種類型:艾提卡爾清真寺、加曼清真寺、小巷清真寺、麻扎清真寺、耶提木寺。)
“艾提尕爾清真寺” :艾提尕爾是節日歡聚的場所的意思。也有等級最高的清真寺的意思。全新疆共有四座艾提尕爾清真寺,除了喀什的之外,于田有一座“艾提尕清真寺”,哈密有一座“艾提卡爾清真寺”,和田市也有一座“艾提尕爾清真寺”,它們都是當地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前后,以后逐漸修建,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融匯了維吾爾、中西亞伊斯蘭以及中原文化(蓮花柱頭、萬字符、藻井)。艾提尕爾清真寺在國際上也有影響,伊朗的總統也向艾提尕爾清真寺贈送了絲毯。
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穆斯林標志性建筑,是新疆乃至中亞穆斯林的“麥加”,不僅是新疆地區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喀什的著名旅游觀光景點。“伊斯蘭”是阿拉伯語“順服”之意。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阿拉伯語是“順從者”的意思。信奉唯一神“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坐落于新疆喀什市解放路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這是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筑群,坐西朝東。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大約有三個足球場那么大),分為“正殿”、“外殿”、“教經堂”、“院落”、“拱拜孜(大穹隆頂)”、“宣禮塔”、“大門”等七個主要部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正是東察合臺汗國的杜格拉特家族賽亦德·阿里在喀什統治的時期(1435—1457),相當于明正統(1436~1449)年間,喀什噶爾統治者沙克色孜·米爾扎(也譯為薩克斯.米爾扎)葬于此,其后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用以祭禱親友亡靈,即艾提尕爾清真寺之前身。1798年,英吉莎的一位名叫古麗熱娜的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在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于喀什噶爾,根據她的遺愿,人們以其所遺旅費擴建該寺,并取名“艾提尕爾”。
(剛才已經提到,艾提尕爾大寺從建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據文獻記載,早期的艾提尕爾大寺的規模,并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里原來是一片埋葬死人的荒坡,數百年前的一些喀什噶爾著名人物(如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及其親屬,察合臺后裔莎車王賽義德汗之弟米爾扎·艾則孜外里蘇丹等),以及一些當時服務于宮廷的達官貴人,也埋葬在這塊地方。而在當時,這里只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清真寺,它是公元1442年左右,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的后裔所建。到了公元1537年前后,當時喀什的統治者烏不里哈德爾·米爾扎阿爾伯克,為紀念葬于此地的叔父米爾扎·艾則孜外里,又將原有的小寺擴大為能做主麻聚禮(每周的主麻日禮拜)的大寺。
真正地為艾提尕爾大寺奠定基礎的,據傳統的說法是18世紀后期,一個名叫古麗熱拉的有錢婦女,在她去巴基斯坦途經喀什時病故于此地,根據她的遺愿,人們將她遺留下來的大筆錢財,用來興建了一座清真寺,這便是艾提尕爾大寺的前身。但那時的規模甚小,其四
周仍是一片墳地。以后,艾提尕爾大寺進行了多次的修繕和擴充。1872年的一次大修建,使艾提尕爾大寺達到了今天這樣的規模。這次修建,把大寺的范圍分為兩個部分:東面是清真寺,西面是教經堂。其中教經堂有近百間房間,還修建了蒸汽浴室,供人取暖的暖室,增辟了人工水池。對于整個建筑,還修建了高塔、拱北孜、殿堂、門樓等建筑物,從而形成了現在艾提尕爾大寺的基本規模。經過歷次的修建和擴充,并在大寺院內廣植花草樹木,使它不僅成為當地宗教活動的中心,而且也成了喀什城內一個景色宜人的勝地。) 整個艾提尕爾大寺是由寺門塔樓、庭園、經堂、禮拜殿四大部分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的,總面積約1.68萬平方米。寺的大門為淺藍色,高約4.7米,門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文,周圍襯托著具有維吾爾藝術風格的精美圖案和花紋。大門樓高約17米,它的兩邊各豎有一個半鑲嵌在門樓中的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端各有一召喚樓,樓頂立有一彎象征伊斯蘭的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訇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的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其頂端亦托著—小尖塔,塔頂也有一彎用黃銅做成的新月。大家從整個門樓、尖塔、大門及拱北孜這一組建筑來看,不僅會感到它建筑雄美,同時更感到莊嚴肅穆。
各位團友,現在請跟隨我一起進入大寺兩側的圓形拱門。
穿過八角形的門廳后,我們來到寺內的庭院。我們可以看到,庭院的北部并排有兩個水池,南北兩側各有一排講經堂,一共36間,主要是供阿訇講經之用。順著用磚鋪成的小道往前走,便來到禮拜寺的臺階前。
現在我們即將進入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的核心部分——禮拜殿,請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可以大聲喧嘩吵鬧。請注意遵守的當地習俗,如不能從做禮拜的人面前走過,更不能踩禮拜地毯,別人做禮拜時不能喧鬧,誦讀祈禱經文時不能說話等等,謝謝大家的配合。
禮拜寺分成內寺、外寺和棚檐幾部分,總面積約2600平方米。寺頂是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成方格狀。立柱四角為幾何圖形,上面刻有民族風格凸形花紋。在內殿的門口,我們抬頭可以看到一幅畫,畫面上的地方就是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是所有穆斯林們朝拜和向往的地方。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穆斯林進入廊檐必須脫鞋,他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身份貴賤,按先來后到的順序,先來者跪里面前邊,后來者跪后面外邊,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聆聽阿訇講解古蘭經。
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在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兩三千人,星期五“主麻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六七千人。到了每年兩大伊斯蘭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時,都要舉行大禮拜,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整個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大禮拜人數可達幾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人群熙熙攘攘,歡快地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_中國四大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寧夏同心清真寺,北京牛角清真寺,西安大清真寺。
穆斯林“五功”:念、禮、齋、課、朝。
正門朝東,米黃色的門樓高12.6米,拱門高4.7米,寬4.3米,門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文。門前有一個扇形13級臺階,走上臺階便是門廳,銅皮鉚釘包的兩扇木門,高大雄偉。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豎
立一座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
進了大門就是巨大的穹窿頂拱拜孜,直徑約有10米,拱拜孜下面是磚結構八角形過庭,有兩條通道通向庭院,院子南北兩側是教經堂,還有兩座裝著廣播喇叭的“傳經塔”(這就用不著由主殿內一級一級通過傳經樓往殿外傳了),院內布局嚴謹,肅穆整潔,湖光粼粼,綠蔭婆娑,景色宜人,無愧于“清真”之雅號。
星期五“居瑪日”下午,穆斯林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乃瑪孜”(禮拜),人數多大六七千人,惟此時婦女(包括穆斯林婦女)和非穆斯林禁止入內,其余時間一律對外開外。
這次進寺觀光的重點是正殿,正殿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平頂,高8米,長160多米,進深16米多,由內外兩殿和長廊組成,全部采用廊柱式。廊檐十分寬敞,有158根雕花淺藍色木柱支撐著密肋頂棚,頂棚上面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藻井圖案,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木質轎式寶座(米合拉普),據說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寶座左側有一排掛鐘,經過歷代的不斷修建、擴建,形成今日之規模。全寺布局合理,建筑工藝精湛,裝飾古樸典雅。是我國阿拉伯式伊斯蘭建筑的典范。
20__年06月25日,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居宛托依是給已婚生過孩子的少婦舉行的成年禮。于田縣舉行成年禮一般在35至40
歲之間。家庭中的女眷們聚在一起為舉行成年禮的女性梳頭、修面,把劉海和垂在耳邊的鬢發束在發辮里,然后穿上“派里間”和皮靴,戴上白頭巾和“克其克太里派克”,左鄰右舍都來祝賀。從此,舉行了居宛托依的婦女便獲得了在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穿戴禮服的資格,也享有了榮譽。
磚花。新疆寺多用黃褐色磚作建筑材料,在磚的使用上頗為講究。一般來講,有三種裝飾法:一種是拼磚花裝飾,即用磚直接拼成三角花格、六邊連環雙關格、六邊連環交叉格、菱形斜格等造型優美的圖案,賦予建筑宏偉壯觀的情調,多用于房檐、臺階等處。第二種是將磚預先制成各種形式,再砌成不同的幾何圖形。多用于大門邊框、尖塔、拱北、墻垣、土臺的某些部位。這是維吾爾建筑藝術中最常用的一種藝術
造型手段。第三種是將磚面上鑄成圖案紋樣,然后再按圖案拼砌。這種飾法可以構成石膏花效果,但比石膏化堅固耐久。
清真寺導游詞 篇3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市鼓樓西北隅,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該寺院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保護,形成經典的格局。該寺屬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又晉升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5月榮獲西安市旅游十大景觀之一。
西安化覺巷清真寺,建于明初(14世紀末),現存主要建筑仍是當時遺物。軸線東西向,南北寬50米,東西長250米,面積約為12500平方米。
寺院自東向西有四進院落,規模宏大,布局嚴整。第一、二院內有牌坊和大門,第三院內的主體建筑是省心樓(又叫密那樓或者邦克樓,阿訇在此樓上招呼教徒入寺禮拜),平面八角形,高三層,兩側有廂房,作浴室、會客室、講經室等。第四院內有正面朝東的禮拜殿,平面凸字形,面闊7間,前面有大月臺及前廊,后設神龕,可容千人禮拜。禮拜殿的屋頂也分為前廊、禮拜堂和后窯殿(有神龕和宣諭臺)三部分,相互搭接。其中以禮拜殿屋頂最大,并作重檐形式。
化覺巷清真寺是西安市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清真寺導游詞 篇4
新疆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而最能體現其民族風情的地方,就是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顯眼,最具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爾清真寺。“艾提尕爾”是“節日,歡樂的廣場”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叩拜之處”。到新疆觀光旅游的中外游客,會發現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禮拜,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它還具有其他一些職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現在在新疆地區,伊斯蘭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動場所有220__多所,信教群眾平均400多個便有一個活動場所。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來歷也是歷盡滄桑:這里原是系征服中亞的阿拉伯大將屈底波留下的伊斯蘭教傳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當時喀什的統治者烏不里哈德爾·米爾扎阿爾伯克,為紀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為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前身。16世紀上半業,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將這里擴建為能夠做主麻日禮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爾,人們用她遺留的旅費擴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爾”。后由一位維吾爾族女富翁卓力皮亞汗捐資擴建,并購置600畝田產作為寺產。1820__年,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伊斯坎達爾對該寺進行了擴建,增蓋了拱北式寺門,并在院內開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間喀什噶爾城擴建時,一向處于城外的艾寺被劃入了城內,同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1872年,中亞浩罕入侵者阿古柏為籠絡人心,下令對清真寺進行大規模的又一次修繕,重新規劃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他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身份貴賤,乞丐財主,按先來后到的順序,先來者跪里面前邊,后來者跪后面外邊,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剝離,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的聆聽阿訇講解 。
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逢禮拜過節過年,整個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最多的時候可達到十萬人,他們一起聆聽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講經。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清真寺里另一處重要的建筑是講經堂,在清真寺南北兩面的是36間講經堂。講經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講經,向學生們傳授知識的地方。
在伊斯蘭教建筑中尤其是清真寺里有一處必不可少的設施那就是供穆斯林們凈身的沐浴室。在這座清真寺里有可同時供200人淋浴的蒸氣凈身室和一個水池。穆斯林在禮拜前,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大凈”和“小凈”。在凈水池的旁邊建有一個木樓梯,可攀登到塔樓頂上去,每日清晨,便有寺里的神職人員登上塔樓去呼喚沉睡中的穆斯林來做禮拜。
清真寺建筑有中國傳統式和阿拉伯風格兩種,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體建筑有:禮拜大殿、經堂、浴室等。大型清真寺一般都有望月樓和尖塔式宣禮樓,大家在進門是所看到的高18米的塔樓就是這種建筑。新疆概況導游詞
·吐魯番葡萄溝導游詞·尼雅遺址導游詞
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如果恰好是節日,在艾提尕爾廣場上及周圍會聚集眾多的穆斯林,整整可達10萬之眾,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毫不夸張。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是“順服”。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被成為“穆斯林”,意思是“順從者”。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信奉唯一神“安拉”, 是“安拉”的最后一個使者。
伊斯蘭民居和宗教建筑中通常使用的“五色”是指:寧靜而富有生氣的綠色;純潔而明亮的白色;象征土地和沙漠的黃色;象征大海和天空的蘭色;莊重而醒目的紅色。
好了,講了這么多,我我們現在可以進去參觀了,在進寺之前請大家注意:在參觀的時候請勿大聲喧嘩、請勿從正在做禮拜的穆斯林前面走過,請游客整理衣衫,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許入內的。
清真寺導游詞 篇5
新疆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而最能體現其民族風情的地方,就是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顯眼,最具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爾清真寺。“艾提尕爾”是“節日,歡樂的廣場”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叩拜之處”。到新疆觀光旅游的中外游客,會發現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禮拜,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它還具有其他一些職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現在在新疆地區,伊斯蘭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動場所有220xx多所,信教群眾平均400多個便有一個活動場所。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來歷也是歷盡滄桑:這里原是系征服中亞的阿拉伯大將屈底波留下的伊斯蘭教傳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當時喀什的統治者烏不里哈德爾·米爾扎阿爾伯克,為紀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為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前身。16世紀上半業,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將這里擴建為能夠做主麻日禮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爾,人們用她遺留的旅費擴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爾”。后由一位維吾爾族女富翁卓力皮亞汗捐資擴建,并購置600畝田產作為寺產。1820xx年,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伊斯坎達爾對該寺進行了擴建,增蓋了拱北式寺門,并在院內開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間喀什噶爾城擴建時,一向處于城外的艾寺被劃入了城內,同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1872年,中亞浩罕入侵者阿古柏為籠絡人心,下令對清真寺進行大規模的又一次修繕,重新規劃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他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身份貴賤,乞丐財主,按先來后到的順序,先來者跪里面前邊,后來者跪后面外邊,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剝離,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的聆聽阿訇講解 。
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逢禮拜過節過年,整個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最多的時候可達到十萬人,他們一起聆聽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講經。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清真寺里另一處重要的建筑是講經堂,在清真寺南北兩面的是36間講經堂。講經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講經,向學生們傳授知識的地方。
在伊斯蘭教建筑中尤其是清真寺里有一處必不可少的設施那就是供穆斯林們凈身的沐浴室。在這座清真寺里有可同時供200人淋浴的蒸氣凈身室和一個水池。穆斯林在禮拜前,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大凈”和“小凈”。在凈水池的旁邊建有一個木樓梯,可攀登到塔樓頂上去,每日清晨,便有寺里的神職人員登上塔樓去呼喚沉睡中的穆斯林來做禮拜。
清真寺建筑有中國傳統式和阿拉伯風格兩種,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體建筑有:禮拜大殿、經堂、浴室等。大型清真寺一般都有望月樓和尖塔式宣禮樓,大家在進門是所看到的高18米的塔樓就是這種建筑。新疆概況導游詞
·吐魯番葡萄溝導游詞·尼雅遺址導游詞
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如果恰好是節日,在艾提尕爾廣場上及周圍會聚集眾多的穆斯林,整整可達10萬之眾,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毫不夸張。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是“順服”。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被成為“穆斯林”,意思是“順從者”。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信奉唯一神“安拉”, 是“安拉”的最后一個使者。
伊斯蘭民居和宗教建筑中通常使用的“五色”是指:寧靜而富有生氣的綠色;純潔而明亮的白色;象征土地和沙漠的黃色;象征大海和天空的蘭色;莊重而醒目的紅色。
好了,講了這么多,我我們現在可以進去參觀了,在進寺之前請大家注意:在參觀的時候請勿大聲喧嘩、請勿從正在做禮拜的穆斯林前面走過,請游客整理衣衫,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許入內的。
清真寺導游詞 篇6
提起清真寺,我們得先談談伊斯蘭教是何時興起何時傳人中國的,回族是何時形成的。
伊斯蘭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與佛教、基督教并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系阿拉伯語音譯,意思是 “順從”、“和平”,指順從和信仰宇宙獨一的最高主宰安拉及其意志,以求得來世的和平與安寧。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統稱為“穆斯林”,意為“順從者”。伊斯蘭教于公元7世紀初興起于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艾敏(約570-632年)所創造,主要傳播于亞洲、非洲,以西亞、北非、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最為盛行。20世紀以來,在西歐、北美和南美一些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傳播和發展。
7世紀中葉,伊斯蘭教通過海、陸“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據《舊唐書·西域傳》等史籍記載,公元651年,大食帝國第三任哈利法奧斯曼 (644-656年在位)首次遣使來華。中、阿兩國正式締交后,大食使節和 “貢史”不斷來中國訪問。8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勢力東伸,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各族穆斯林商人、傳教士通過海上香料之路或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他們來華后,有的集中在中國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杭州,有的集中在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從事香料、象牙、珠寶、藥材和犀角等物品的販賣,并帶回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和其他商品。由于當時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經商為主,中國人稱他們為“番客”、“番商”、“胡商”等。他們中有很多人在中國定居下來并和漢族婦女結了婚,成為回族早期的先民。
唐代 “安史之亂”時,大食王曾派3000 (也有說4000)回兵助唐平亂,事后唐王將這批士兵賜居長安,為他們修建清真寺,準許娶中國婦女婚配。他們謹守伊斯蘭教義和禮俗,子孫繁衍,世代相傳,成為今日回民族的又一支先民。而大批穆斯林移居中國則在13世紀初。
元代是回族人不斷融合其他種族、壯大自已的時代,也是回族共同體主體形成的時代。經過千余年的發展,伊斯蘭教在我國內地回、東鄉、撒拉、保安和邊疆維吾爾、哈薩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塔吉克、塔塔爾10個民族中,已擁有20__萬穆斯林,而且在其他兄弟民族中如蒙古族、藏族、白族、漢族中,也有數量不等的穆斯林,現在西安約有7萬穆斯林。
現在請大家隨我進入化覺巷清真大寺參觀。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化覺巷清真大寺建于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
全寺沿東西軸線分為五個進院,占地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 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鄰照壁的木牌樓,建于17世紀初,距今己有380余年,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與高大的照壁相映襯,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的展室,亦為仿古建筑,剔透玲瓏,古香古色。南展室陳列有一些明清紅木家具等,尤其是緊靠展室背墻陳列有一件清三代皇宮使用的紅木雕刻五爪龍床,極其珍貴。在左廂房緊靠背墻擺放有一對西洋沙發,該對沙發是外國人送給慈禧太后的。在北展室收藏有宋、明書法家的拓片等。
進入懸掛有 “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便來到第一進院。在五間樓迎面一字排開擺放有4件圓形的器物。可能有些朋友會問,它們是干什么用的?你們可以猜猜。猜不著?這不奇怪,《正大綜藝》有一期節目就是讓觀眾猜清真大寺這4件圓形器物的用途。結果沒人能猜對。好了,現在讓我來告訴大家它們的用途:這4件圓形的器物是燈架,在燈架上沿順時針方向插有兩圈30余個燈座。這些燈架在化覺巷清真寺的使用有相當長的歷史,它主要用來慶祝 “蓋得爾夜”。
蓋得爾夜是伊斯蘭教對《可蘭經》“始將之夜”的敬稱。“蓋得爾”是阿拉伯語的音譯,亦譯 “大赦之夜”,又稱“平安之意”,意為 “前定”、“高貴”。“蓋得爾夜”是指伊斯蘭教歷的九月二十七 (一說二十五或二十九)日之夜。相傳這夜,真主安拉將世間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一切事物都大體安排好了,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前定之夜”。這一夜,安拉通過枷百利天使開始向艾敏圣人頒降《可蘭經》,眾天使和精靈都奉命降臨人間。在這個夜里,做一件善功可獲取千月善功的報償,所以穆斯林稱這一夜為 “高貴之夜”。《可蘭經》第九十七章即以“蓋得爾”命名,認為是高貴的夜間,勝過平時一千個月。所以全世界的穆斯林每逢此珍貴之夜,都要依各個民族的方式舉行慶祝活動。這一夜,在穆斯林集中的地方還要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西安的穆斯林在紀念日這一天,白天人們要在這些燈座上插上這些菜油燈盞子,然后再添上菜油,等到晚上將油燈點亮,直至通宵。本寺燈架除了在“蓋得爾夜”使用之外,在這些燈架陽面,還刻了四個漢字:“祈求和平”,長年擺放在五間樓對面。
好了,現在請隨我進入二進院。
大家可以看到,二進院內樹木成陰,花圃對稱排列,石刻牌坊矗立其間。這個石刻牌坊為三間四柱式,中楣鐫刻“天監在茲”4個大字,這 4個字出自《詩經》。分別在 《大雅·大明》和《周頌·敬之》二詩中。《大明》里有 “天監在此,有命既集”的詩句,而《敬之》里有 “涉降撅士,日監在茲”的詩句。“茲”和 “此”這兩個字以前通用,意思是 “此地”。題額人將兩詩中的相關內容,化成一句話,意思是上天正在監視著我們在此時此地的行動。
兩側坊棉分別鐫刻“欽翼昭事”和“虛誠省禮”,東西有踏道,約建于明代。石牌坊西踏道南北兩側各豎立沖天雕龍碑兩座,一座為明萬歷年間立的《敕賜重修清真寺碑》,文為馮從吾所撰,碑陰鐫刻宋代大書法家米芾 (回族)手書“道法參天地”;一座為1768年立的《敕修清真寺碑》,碑陰鐫刻1621~1627年間禮部侍郎、大書法家董其昌手書 “敕賜禮拜寺”。均為我國書法珍品。
清真寺導游詞 篇7
大清真寺位于西安鼓樓西北的化覺巷內,又稱化覺巷清真大寺。它與西安大學習巷清真大寺并稱為中國西安最古老的兩座清真大寺,因其在大學習巷寺以東,故又叫東大寺,為中國四大清真寺之一,是西安六萬多穆斯林過宗教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我國建筑最早、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善的清真寺之一。
大清真寺始建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寺院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及保護,才成為目前的格局,是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清真寺共有四個院落,布局上采取了中國傳統的中軸建筑為主、左右建筑對稱為輔的形式。寺內處處可見亭臺樓閣,雕梁畫棟,既有中華民族的傳統風格,又有伊斯蘭教清真寺的格調和特點,因而在建筑特點上風格特別,獨具匠心。
寺內第一進院,古建木牌豎于中央,高大精細,雕繪精美,琉璃瓦頂,非常壯觀;第二進院內,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后有“沖天雕龍”石碑以及“敕賜禮拜寺”的“敕賜殿”;第三進院內,省心樓位居中央,乃二層三檐八角形攢頂古樓,其側建有“講經堂”,內藏有明代手抄本“古蘭經”和天方麥加圖;第四進院中央有鳳凰亭一座,狀如展翼神鳥,隨后還有全寺的中心場所——禮拜大殿。大殿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做禮拜,其內另有井畫400余幅,書以阿拉伯文圖案,構圖各具千秋。
大清真寺景色優美,意境悠遠。寧靜佇立的古老石質建筑以及色澤黯淡的亭臺樓閣,都似由遙遠的唐朝一路行將而來,伴有淡淡的孤獨氣質,記錄下片片逝去的時光。
清真寺導游詞 篇8
各位團友:
我們此行的目的地就是喀什市市中心,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它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位于中國四大清真寺之首,是我國古代維吾爾民族創建的歷史瑰寶之一。它以悠久的歷史,雄偉的建筑和絢麗的色彩等特點,聞名于中外,在中亞地區與布哈拉、撒馬爾罕等地的著名大清真寺,同樣地受到穆斯林的注目。坐落在艾提爾尕廣場西面的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帶有阿拉伯風格的伊斯蘭教寺院建筑。“艾提尕爾”一詞,是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做禮拜的大清真寺的通稱。也有人把它按阿拉伯語的“爾德”(變音為“艾提”,意思是節日)和波斯語的“尕爾”(意思是廣場),解釋為“節日場所”,但此種說法并不完全正確。雖然在伊斯蘭的各種節日里,清真寺是主要的活動場所,而在平時,穆斯林們也同樣在這里進行日常的宗教活動。(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清真寺,一般可分為五種類型:艾提卡爾清真寺、加曼清真寺、小巷清真寺、麻扎清真寺、耶提木寺。)
“艾提尕爾清真寺” :艾提尕爾是節日歡聚的場所的意思。也有等級最高的清真寺的意思。全新疆共有四座艾提尕爾清真寺,除了喀什的之外,于田有一座“艾提尕清真寺”,哈密有一座“艾提卡爾清真寺”,和田市也有一座“艾提尕爾清真寺”,它們都是當地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尕爾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前后,以后逐漸修建,到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現在的規模。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建筑風格融匯了維吾爾、中西亞伊斯蘭以及中原文化(蓮花柱頭、萬字符、藻井)。艾提尕爾清真寺在國際上也有影響,伊朗的總統也向艾提尕爾清真寺贈送了絲毯。
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的穆斯林標志性建筑,是新疆乃至中亞穆斯林的“麥加”,不僅是新疆地區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也是喀什的著名旅游觀光景點。“伊斯蘭”是阿拉伯語“順服”之意。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稱為“穆斯林”,阿拉伯語是“順從者”的意思。信奉唯一神“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位使者。坐落于新疆喀什市解放路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這是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筑群,坐西朝東。南北長14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總面積為1.68萬平方米(大約有三個足球場那么大),分為“正殿”、“外殿”、“教經堂”、“院落”、“拱拜孜(大穹隆頂)”、“宣禮塔”、“大門”等七個主要部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始建于1442年,正是東察合臺汗國的杜格拉特家族賽亦德·阿里在喀什統治的時期(1435—1457),相當于明正統(1436~1449)年間,喀什噶爾統治者沙克色孜·米爾扎(也譯為薩克斯.米爾扎)葬于此,其后裔建造了一座小清真寺,用以祭禱親友亡靈,即艾提尕爾清真寺之前身。1798年,英吉莎的一位名叫古麗熱娜的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在前往巴基斯坦途中病故于喀什噶爾,根據她的遺愿,人們以其所遺旅費擴建該寺,并取名“艾提尕爾”。
(剛才已經提到,艾提尕爾大寺從建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據文獻記載,早期的艾提尕爾大寺的規模,并不是今天這個樣子。這里原來是一片埋葬死人的荒坡,數百年前的一些喀什噶爾著名人物(如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及其親屬,察合臺后裔莎車王賽義德汗之弟米爾扎·艾則孜外里蘇丹等),以及一些當時服務于宮廷的達官貴人,也埋葬在這塊地方。而在當時,這里只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小清真寺,它是公元1442年左右,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的后裔所建。到了公元1537年前后,當時喀什的統治者烏不里哈德爾·米爾扎阿爾伯克,為紀念葬于此地的叔父米爾扎·艾則孜外里,又將原有的小寺擴大為能做主麻聚禮(每周的主麻日禮拜)的大寺。
真正地為艾提尕爾大寺奠定基礎的,據傳統的說法是18世紀后期,一個名叫古麗熱拉的有錢婦女,在她去巴基斯坦途經喀什時病故于此地,根據她的遺愿,人們將她遺留下來的大筆錢財,用來興建了一座清真寺,這便是艾提尕爾大寺的前身。但那時的規模甚小,其四
周仍是一片墳地。以后,艾提尕爾大寺進行了多次的修繕和擴充。1872年的一次大修建,使艾提尕爾大寺達到了今天這樣的規模。這次修建,把大寺的范圍分為兩個部分:東面是清真寺,西面是教經堂。其中教經堂有近百間房間,還修建了蒸汽浴室,供人取暖的暖室,增辟了人工水池。對于整個建筑,還修建了高塔、拱北孜、殿堂、門樓等建筑物,從而形成了現在艾提尕爾大寺的基本規模。經過歷次的修建和擴充,并在大寺院內廣植花草樹木,使它不僅成為當地宗教活動的中心,而且也成了喀什城內一個景色宜人的勝地。) 整個艾提尕爾大寺是由寺門塔樓、庭園、經堂、禮拜殿四大部分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的,總面積約1.68萬平方米。寺的大門為淺藍色,高約4.7米,門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經文,周圍襯托著具有維吾爾藝術風格的精美圖案和花紋。大門樓高約17米,它的兩邊各豎有一個半鑲嵌在門樓中的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端各有一召喚樓,樓頂立有一彎象征伊斯蘭的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訇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的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其頂端亦托著—小尖塔,塔頂也有一彎用黃銅做成的新月。大家從整個門樓、尖塔、大門及拱北孜這一組建筑來看,不僅會感到它建筑雄美,同時更感到莊嚴肅穆。
各位團友,現在請跟隨我一起進入大寺兩側的圓形拱門。
穿過八角形的門廳后,我們來到寺內的庭院。我們可以看到,庭院的北部并排有兩個水池,南北兩側各有一排講經堂,一共36間,主要是供阿訇講經之用。順著用磚鋪成的小道往前走,便來到禮拜寺的臺階前。
現在我們即將進入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的核心部分——禮拜殿,請大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可以大聲喧嘩吵鬧。請注意遵守的當地習俗,如不能從做禮拜的人面前走過,更不能踩禮拜地毯,別人做禮拜時不能喧鬧,誦讀祈禱經文時不能說話等等,謝謝大家的配合。
禮拜寺分成內寺、外寺和棚檐幾部分,總面積約2600平方米。寺頂是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成方格狀。立柱四角為幾何圖形,上面刻有民族風格凸形花紋。在內殿的門口,我們抬頭可以看到一幅畫,畫面上的地方就是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是所有穆斯林們朝拜和向往的地方。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穆斯林進入廊檐必須脫鞋,他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身份貴賤,按先來后到的順序,先來者跪里面前邊,后來者跪后面外邊,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聆聽阿訇講解古蘭經。
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在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兩三千人,星期五“主麻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六七千人。到了每年兩大伊斯蘭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時,都要舉行大禮拜,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整個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大禮拜人數可達幾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人群熙熙攘攘,歡快地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中國四大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寧夏同心清真寺,北京牛角清真寺,西安大清真寺。
穆斯林“五功”:念、禮、齋、課、朝。
正門朝東,米黃色的門樓高12.6米,拱門高4.7米,寬4.3米,門的上方刻有阿拉伯文的《古蘭經》文。門前有一個扇形13級臺階,走上臺階便是門廳,銅皮鉚釘包的兩扇木門,高大雄偉。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豎
立一座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
進了大門就是巨大的穹窿頂拱拜孜,直徑約有10米,拱拜孜下面是磚結構八角形過庭,有兩條通道通向庭院,院子南北兩側是教經堂,還有兩座裝著廣播喇叭的“傳經塔”(這就用不著由主殿內一級一級通過傳經樓往殿外傳了),院內布局嚴謹,肅穆整潔,湖光粼粼,綠蔭婆娑,景色宜人,無愧于“清真”之雅號。
星期五“居瑪日”下午,穆斯林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乃瑪孜”(禮拜),人數多大六七千人,惟此時婦女(包括穆斯林婦女)和非穆斯林禁止入內,其余時間一律對外開外。
這次進寺觀光的重點是正殿,正殿坐西朝東,磚木結構,平頂,高8米,長160多米,進深16米多,由內外兩殿和長廊組成,全部采用廊柱式。廊檐十分寬敞,有158根雕花淺藍色木柱支撐著密肋頂棚,頂棚上面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藻井圖案,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木質轎式寶座(米合拉普),據說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寶座左側有一排掛鐘,經過歷代的不斷修建、擴建,形成今日之規模。全寺布局合理,建筑工藝精湛,裝飾古樸典雅。是我國阿拉伯式伊斯蘭建筑的典范。
20xx年06月25日,喀什艾提尕爾清真寺作為明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居宛托依是給已婚生過孩子的少婦舉行的成年禮。于田縣舉行成年禮一般在35至40
歲之間。家庭中的女眷們聚在一起為舉行成年禮的女性梳頭、修面,把劉海和垂在耳邊的鬢發束在發辮里,然后穿上“派里間”和皮靴,戴上白頭巾和“克其克太里派克”,左鄰右舍都來祝賀。從此,舉行了居宛托依的婦女便獲得了在任何正式和非正式的場合穿戴禮服的資格,也享有了榮譽。
磚花。新疆寺多用黃褐色磚作建筑材料,在磚的使用上頗為講究。一般來講,有三種裝飾法:一種是拼磚花裝飾,即用磚直接拼成三角花格、六邊連環雙關格、六邊連環交叉格、菱形斜格等造型優美的圖案,賦予建筑宏偉壯觀的情調,多用于房檐、臺階等處。第二種是將磚預先制成各種形式,再砌成不同的幾何圖形。多用于大門邊框、尖塔、拱北、墻垣、土臺的某些部位。這是維吾爾建筑藝術中最常用的一種藝術
造型手段。第三種是將磚面上鑄成圖案紋樣,然后再按圖案拼砌。這種飾法可以構成石膏花效果,但比石膏化堅固耐久。
清真寺導游詞 篇9
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鼓樓街北隅的化覺巷內。由于它與大學習巷的清真寺東西遙遙相望,而且規模較大,故又被稱為東大寺或清真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寺內現存石碑記載,清真大寺建成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742年),距今已有1250多年的歷史。經宋、元、明、清幾次重修和護建,逐步形成規模宏大,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建筑群。清真寺前后分四個院落,占地面積1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前院緊臨照壁的木牌樓,高約9米,琉璃瓦頂,挑角飛檐,雕梁畫棟,極為壯觀。南北兩邊為仿古建筑的接待室。
第二院是懸掛“清真寺”匾額的五間樓。院內樹木成蔭,花圃對稱排列,石制牌坊矗立其間,碑陰鐫刻有著名書法家米芾、董其昌的題字。
第三院是敕賜殿,院中央是三層結構精巧的八角形省心樓。南北兩廂是經堂、宮殿,里面珍藏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翻譯的《古蘭經》及珍貴字畫等。
第四院中心是一真亭,又名鳳凰亭,南北各有面寬七間的廳房。南廳后有石碑廊,陳列著創建和重修清真寺的碑刻。
一真亭后有海棠形魚池噴泉,亭南北各有一座碑亭。進石門,走上廣闊的大月臺,大殿就在正端。大殿面闊7間,進深9間,面積約1300平方米,可容納千余人同時作禮拜。殿內天棚藻井,有畫600余幅,彩畫圖案不一,墻壁刻蔓草花紋,套刻古蘭經,構圖著色,均表現中國伊斯蘭教寺院建筑和宗教彩畫的特色。
清真寺導游詞 篇10
艾提尕爾清真寺位于市中心廣場,是中國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據說此處原是一片公墓,1442年,喀什噶爾的統治者沙克色孜?米扎爾后裔在此建起一座小寺,用以祭禱親友亡靈。1538年,其后人烏布力阿爾伯克將寺擴建,成為聚禮用的大寺。之后,又經幾番修建和擴展,形成現有的規模和恢宏氣勢。
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清真寺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提尕爾清真寺
新疆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而最能體現其民族風情的地方,就是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顯眼,最具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爾清真寺。“艾提尕爾”是“節日,歡樂的廣場”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叩拜之處”。到新疆觀光旅游的中外游客,會發現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禮拜,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它還具有其他一些職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現在在新疆地區,伊斯蘭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動場所有220__多所,信教群眾平均400多個便有一個活動場所。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來歷也是歷盡滄桑:這里原是系征服中亞的阿拉伯大將屈底波留下的伊斯蘭教傳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當時喀什的統治者烏不里哈德爾·米爾扎阿爾伯克,為紀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為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前身。16世紀上半業,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將這里擴建為能夠做主麻日禮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爾,人們用她遺留的旅費擴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爾”。后由一位維吾爾族女富翁卓力皮亞汗捐資擴建,并購置600畝田產作為寺產。1820__年,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伊斯坎達爾對該寺進行了擴建,增蓋了拱北式寺門,并在院內開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間喀什噶爾城擴建時,一向處于城外的艾寺被劃入了城內,同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1872年,中亞浩罕入侵者阿古柏為籠絡人心,下令對清真寺進行大規模的又一次修繕,重新規劃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他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身份貴賤,乞丐財主,按先來后到的順序,先來者跪里面前邊,后來者跪后面外邊,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剝離,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的聆聽阿訇講解古蘭經。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逢禮拜過節過年,整個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最多的時候可達到十萬人,他們一起聆聽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講經。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清真寺里另一處重要的建筑是講經堂,在清真寺南北兩面的是36間講經堂。講經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講經,向學生們傳授知識的地方。
在伊斯蘭教建筑中尤其是清真寺里有一處必不可少的設施那就是供穆斯林們凈身的沐浴室。在這座清真寺里有可同時供200人淋浴的蒸氣凈身室和一個水池。穆斯林在禮拜前,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大凈”和“小凈”。在凈水池的旁邊建有一個木樓梯,可攀登到塔樓頂上去,每日清晨,便有寺里的神職人員登上塔樓去呼喚沉睡中的穆斯林來做禮拜。
清真寺建筑有中國傳統式和阿拉伯風格兩種,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體建筑有:禮拜大殿、經堂、浴室等。大型清真寺一般都有望月樓和尖塔式宣禮樓,大家在進門是所看到的高18米的塔樓就是這種建筑。
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如果恰好是節日,在艾提尕爾廣場上及周圍會聚集眾多的穆斯林,整整可達10萬之眾,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毫不夸張。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是“順服”。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被成為“穆斯林”,意思是“順從者”。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信奉唯一神“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個使者。
伊斯蘭民居和宗教建筑中通常使用的“五色”是指:寧靜而富有生氣的綠色;純潔而明亮的白色;象征土地和沙漠的黃色;象征大海和天空的蘭色;莊重而醒目的紅色。
好了,講了這么多,我我們現在可以進去參觀了,在進寺之前請大家注意:在參觀的時候請勿大聲喧嘩、請勿從正在做禮拜的穆斯林前面走過,請游客整理衣衫,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許入內的。
清真寺導游詞 篇12
艾提尕爾清真寺坐落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市的艾提尕爾廣場西側。它不僅是新疆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這是一個有著濃郁民族風格和宗教色彩的伊斯蘭教古建筑群,坐西朝東。 艾提尕爾清真寺,又譯為“艾提尕”“艾提卡爾”。
艾提尕爾清真寺不僅是新疆地區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在古代還是傳播伊斯蘭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重要學府,天山南北以致中亞地區許多教階較高的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學者都從這里畢業,其他還有更多的有影響的詩人、文學家、史學家和翻譯家早年也在此受過嚴格的學業培訓。建國后,寺內一些德高望重的愛國守法宗教人士,還被各界人士推舉為人民代表和政協委員,同時又埋頭著書立說,為新疆的歷史與宗教研究貢獻力量。
清真寺大門用黃磚砌筑,白石膏勾縫,看上去線條清晰,非常醒目。正門高12.6米,兩側的塔高近18米,大門高4.7米,寬4.3米。門前有一個扇形13級臺階,走上臺階便是門廳,銅包的兩扇木門,高大雄偉。
清真寺導游詞 篇13
陜西清真大寺是哈密市著名大寺之一,始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年)。本坊哈吉有賴成榮、劉宗漢等14人,坊民有1200多戶,均為陜西對回族,屬格迪國。現占地近4畝,大殿面積45O平方米,共建正殿5大間,廂房5間,浴室5間,雜務膳房5間,山門1座,小角門1道,后又得清政府資助,修八卦供奉樓1座,專供清帝牌位。1983年又重新修繕和擴建了浴室等建筑設施。
全寺總面積1.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寺院內有建于17世紀初高達9米的木結構大牌坊,牌坊琉璃瓦頂,異角飛檐,精縷細雕;東西走向成正方形,共分四進院:第一進院最東邊影壁正面鑲有三方菱形菊蓮圖案,檐下磚雕斗拱,宏偉壯觀,古建木牌坊豎立中央,異角飛檐,牌坊頂部琉璃覆蓋,蔚為壯觀,該牌坊建于17世紀,南北兩側各有廂廈三間,內部陳設明清兩代古式家具。
經過五間樓進入二進院,中央豎立石牌坊一座,三門四柱,中楣匾鐫刻"天監在茲",兩翼各為"虔誠省禮"和"欽翼照事"。往西十米南北各豎磚雕鑲嵌"沖天雕龍"碑一座,往西是"敕賜禮拜寺"的"敕賜殿"。殿內有石碑七通,碑文有阿拉伯文波斯文和漢文。第二進院還有宋代大書法家米笥和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的書法真跡,其筆力飄逸,走筆遒勁,字型韻稱,堪稱我國書法的杰
作。第四進院內有面積約1300平方米的殿堂,可容納千余人做禮拜,殿內有井畫400余幅,書以阿拉伯文圖案,構圖各具千秋。清真大寺的建筑形式、基調一派中國民族風格,然而,寺院內的一切布置又嚴格按照伊斯蘭教制度,殿內的雕刻藻飾、蔓草花紋裝飾都由阿拉伯文套雕組成,中國傳統建筑和伊斯蘭建筑藝術風格如此巧奪天工的結合,令人觀止,因而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伊斯蘭文物之一。
清真寺導游詞 篇14
西安化覺大清真寺寺歷史悠久,始建于唐天寶元年(742年),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的維修擴建,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巨大古建筑群規模。其建筑風格體現了伊斯蘭文化與中國漢文化的有機統一,是迄今為止我國最具特色、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清真寺之一。
全寺布局呈東西向長方形,南北寬約50m,東西長約250m,建筑面積約6000m2。全寺分五進院落,每進庭院均為四合院模式,由樓、臺、亭、殿組成。其庭院布置可以說在中國清真寺中別具一格,與阿拉伯風格的堡壘式清真寺風格迥異。中國臺灣著名作家柏楊稱其為“世界上唯一中國式伊斯蘭寺院”,它以清真寺的“另類”風格在中國清真寺中獨樹一幟。
西安化覺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中國宮殿式古建筑群,是伊斯蘭文化和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結晶,不僅是回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漢族和阿拉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更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清真寺導游詞 篇15
各位游客,今天我們將要游覽的是提尕爾清真寺
新疆有著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情,而最能體現其民族風情的地方,就是被譽為“絲路明珠”的喀什,在城市中心最顯眼,最具有伊斯蘭建筑風格的便是喀什城象征——艾提尕爾清真寺。“艾提尕爾”是“節日,歡樂的廣場”的意思。清真寺是穆斯林舉行宗教活動的場所,是穆斯林做禮拜的“叩拜之處”。到新疆觀光旅游的中外游客,會發現在大街小巷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清真寺,它的主要功能是供穆斯林做禮拜,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它還具有其他一些職能。在穆斯林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凡是有穆斯林聚集的地方,就有清真寺。現在在新疆地區,伊斯蘭教清真寺和宗教活動場所有220xx多所,信教群眾平均400多個便有一個活動場所。
艾提尕爾清真寺的來歷也是歷盡滄桑:這里原是系征服中亞的阿拉伯大將屈底波留下的伊斯蘭教傳教士的麻扎(墓地),直到公元1442年,才由喀什王沙克色孜·米爾扎的后裔所建。公元1537年,當時喀什的統治者烏不里哈德爾·米爾扎阿爾伯克,為紀念葬于此地的叔父,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小的清真寺,成為艾提尕爾清真寺的前身。16世紀上半業,葉爾羌汗國的喀什噶爾統治者將這里擴建為能夠做主麻日禮拜的大清真寺。1798年英吉沙維吾爾族女穆斯林古麗熱娜在前往巴基斯坦的途中病故于喀什噶爾,人們用她遺留的旅費擴建了清真寺,并取名“艾提尕爾”。后由一位維吾爾族女富翁卓力皮亞汗捐資擴建,并購置600畝田產作為寺產。1820xx年,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伊斯坎達爾對該寺進行了擴建,增蓋了拱北式寺門,并在院內開掘了人工湖和水渠。清道光年間喀什噶爾城擴建時,一向處于城外的艾寺被劃入了城內,同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1872年,中亞浩罕入侵者阿古柏為籠絡人心,下令對清真寺進行大規模的又一次修繕,重新規劃了全寺布局,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全寺總面積16800平方米,由禮拜堂、教經堂、門樓和其他一些附屬建筑物組成。寺門用黃磚砌成,石膏勾縫,門高4.7米,寬4.3米,門樓高約17米。門樓的兩旁不對稱地各堅一個18米高的宣禮塔,塔頂均立有一彎新月。每日黎明,寺中阿匐要5次登上塔高聲呼喚穆斯林前來禮拜。門樓后面是一個大拱北孜,頂端也托著一個尖塔。進入大門后,是一個巨大的庭院,院內有花木及水池。南北墻邊各有一排共36間教經堂,供主教阿匐講經之用;禮拜堂在寺院西部的一個高臺上,分內殿和外殿;寺頂由158根淺藍色的立柱托著,呈方格狀。頂棚上和木柱的四角,都是精美的木雕和彩繪的藻井圖案。主殿內正中墻上有一壁龕,內置轎式寶座,每逢做禮拜時,大毛拉站在龕內誦讀經文;若逢節日,大毛拉則在此宣教。他們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論身份貴賤,乞丐財主,按先來后到的順序,先來者跪里面前邊,后來者跪后面外邊,外在的一切在宗教前被剝離,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的聆聽阿訇講解古蘭經。穆斯林進人廊檐必須脫鞋,不分貴賤,依次進人。
艾提尕爾寺地位的顯要還不在其規模,而是它是全疆穆斯林“聚禮”之地。虔誠的穆斯林信徒一天會做五次禮拜,即晨禮、晌禮、午禮、昏禮、宵禮,每次做十五分鐘,周五是一個半小時。逢禮拜過節過年,整個艾提尕爾清真寺連同中心廣場都跪滿人,最多的時候可達到十萬人,他們一起聆聽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大阿訇講經。每天到這里禮拜的人已達2-3千人,星期五“居瑪日”下午,遠近的男穆斯林都要到此作一周之內最莊重的禮拜,這時人數約有6-7千人。到了一年一度的“古爾邦”節,全疆各地都有穆斯林前來,加上本地的,大禮拜人數可達2-3萬人。大禮拜之后,大寺內外游樂的人摩肩接踵,歡快的鼓樂奏鳴。穆斯林合著節拍,跳起了“薩滿舞”(女性不能參加),狂歡至通宵達旦。
清真寺里另一處重要的建筑是講經堂,在清真寺南北兩面的是36間講經堂。講經堂主要是供阿訇向穆斯林信徒講經,向學生們傳授知識的地方。
在伊斯蘭教建筑中尤其是清真寺里有一處必不可少的設施那就是供穆斯林們凈身的沐浴室。在這座清真寺里有可同時供200人淋浴的蒸氣凈身室和一個水池。穆斯林在禮拜前,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大凈”和“小凈”。在凈水池的旁邊建有一個木樓梯,可攀登到塔樓頂上去,每日清晨,便有寺里的神職人員登上塔樓去呼喚沉睡中的穆斯林來做禮拜。
清真寺建筑有中國傳統式和阿拉伯風格兩種,阿拉伯式清真寺的主體建筑有:禮拜大殿、經堂、浴室等。大型清真寺一般都有望月樓和尖塔式宣禮樓,大家在進門是所看到的高18米的塔樓就是這種建筑。
伊斯蘭教的兩大節日:古爾邦節和肉孜節,如果恰好是節日,在艾提尕爾廣場上及周圍會聚集眾多的穆斯林,整整可達10萬之眾,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毫不夸張。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原意是“順服”。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徒被成為“穆斯林”,意思是“順從者”。伊斯蘭教是一神教,信奉唯一神“安拉”,穆罕默德是“安拉”的最后一個使者。
伊斯蘭民居和宗教建筑中通常使用的“五色”是指:寧靜而富有生氣的綠色;純潔而明亮的白色;象征土地和沙漠的黃色;象征大海和天空的蘭色;莊重而醒目的紅色。
好了,講了這么多,我我們現在可以進去參觀了,在進寺之前請大家注意:在參觀的時候請勿大聲喧嘩、請勿從正在做禮拜的穆斯林前面走過,請游客整理衣衫,衣冠不整者是不允許入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