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的導游詞(精選3篇)
徽州的導游詞 篇1
徽州區位于皖南盆地中心,地域開闊,四季分明,是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園區、物資集散地和副食品生產、加工及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境內有潛口民宅博物館、呈坎明清古村落、新四軍軍部舊址等諸多景點。建設中的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皖贛鐵路穿境而過,205國道、慈張公路橫貫境內。黃山空港航班可直達國內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澳。
黃山腳下的徽州區,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是依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復成立黃山市后而新設立的市轄縣級區,現轄四鎮三鄉(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富溪鄉、楊村鄉),面積440.7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0萬。
徽州區地處皖南盆地中心,地域開闊,四季分明,是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園區、物資集散地和副食品生產、加工及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建設中的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皖贛鐵路穿境而過,205國道、慈張公路橫貫境內。黃山空港航班可直達國內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澳。
建區以來,徽州區基礎設施日瑧完善;城鎮建設高潮迭起;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招商引資碩果累累;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工業立區,科技興徽”是立區宗旨。
徽州自古山靈水秀,俊才星馳,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境內保存著徽派古建筑300余處,古徽建筑三絕(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羅棋布,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和綠繞亭與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模檀干園、巖寺文峰塔、鳳山臺、新四軍軍部舊址、沙堤亭等史跡交 相輝映。徽州文化園、蜀源休閑養生游和靈山畫家基地、豐樂湖水上揚帆等新開辟有旅游休閑項目。
近年來,徽州區出臺了《黃山市徽州區招商引資優惠辦法》、《黃山市徽州區招商引資獎懲辦法》、《黃山市徽州區關于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實施意見》等文件,對區外客商來徽投資置業實行“一站式”和“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吸引了香港吳氏佳友國際集團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匯理財務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復星集團、江淮集團、浙江康力亨集團、浙江富陽離合器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落戶徽州。
徽州的導游詞 篇2
徽州區地處皖南盆地中心,黃山腳下,隸屬黃山市,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
徽州區境內保存著徽派古建筑300余處,古徽建筑三絕(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星羅棋布,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和綠繞亭與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模檀干園、巖寺文峰塔、鳳山臺、新四軍軍部舊址、沙堤亭等史跡交相輝映。徽州文化園、蜀源休閑養生游和靈山畫家基地、豐樂湖水上揚帆等新開辟的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閑項目,使古徽新城錦上添花,更具魅力。
徽州區地處北亞熱帶,屬于濕潤性季風氣候,具有溫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四季皆宜旅游。
徽州區地處黃山腳下,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現轄四鎮三鄉(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富溪鄉、楊村鄉)。
徽州區千百年來,得山水清氣,極天地大觀,古徽州以文風昌盛、才俊輩出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明清之際,徽商崛起, 更促進了區域文化的 發展。“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父子尚書”、“兄弟丞相”、“同胞翰林”代相傳頌,新安書畫、新安醫學、徽派 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建筑以及徽戲、徽州文房四寶等等,無 不獨樹一幟、源遠流長,形成徽州文化特有的風格和傳統,也 派生出燦若繁星的人文古跡。時至今日,“徽”字,仍是安徽最大的 特點,最有個性的標志;“徽學”,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三大區 域文化之一,與藏學、敦煌學競相輝映。
徽州的導游詞 篇3
徽州自古學習成風,出過很多學術名家、大家,也留下了眾多的書院,著名的如“南湖書院”、“紫陽書院”、“竹山書院”。
南湖書院:坐落在黟縣宏村南湖北畔,又名"以文家塾",建于清代嘉慶十九年,民國時期改為南湖小學。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六部分組成,另有庭院、操場,占地達1公頃。
南湖書院外臨一湖碧水,庭院內置花園假山,操場上有株百年龍柏。書院原有金色匾額"以文家塾"四字,為清朝翰林院侍講、著名書法家梁同書年93歲時所書。西側有一卷棚式屋頂的"望湖樓",上懸匾額"湖光山色"四字,系清代歙人、時任黟邑知縣尹服題,今仍完好。登樓極目四野,湖光山色盡收眼底。曾任民國國務的汪大燮就啟蒙于此。
“紫陽書院”:位于歙縣縣城屏山南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邑人曹文植倡儀 復建。有建筑物近1800平方米,一直延用至清末。現基本保留著原先格局,存有朱 子殿、道志舍、德據舍、依仁舍、游藝舍、文公井。在朱子殿內,存有清康熙帝御 書的“學達信天”匾和乾隆帝御書的“百世經師”匾及乾隆五十五年程瑤田書寫的 “古紫陽書院規條”石刻。東南甬道上由曹文植題額的“古紫陽書院”石門坊,仍 保存完好。
竹山書院 位于歙縣雄村。清乾隆年間曹翰屏建,建筑面積1130平方米。門個有空 場,場邊為桃花壩,壩下即浙江。主體廳堂時門是前廊,隔天井為三開間后堂。右 廊有一側門,通向內院。這里既有教室也有先生的書齋和住宿,活動用房。中間辟 有小院、花圃。廊道盡頭,有庭園,名“清曠軒”,系一小型古典園林。當時曹氏族 約:“子弟中舉者可在庭中植桂一株”,故又名桂花廳。現存有乾隆時詩人曹學詩 的“清曠賦”屏,書法家鄭萊的“所得乃清曠”小篆匾額,及摹刻顏書“山中天” 石刻。園東北隅為文昌閣,筑于高臺之上,平面呈八角形,俗稱“八角亭”。閣樓 攢尖頂,葫蘆形錫頂銀光熠熠。八條垂脊末端翹起, 角下懸金雀鈴。南面樓檐下懸“貫日凌 云”四字金匾。樓內藻井、梁坊彩繪燦然。原先供有文昌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