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一二三区_九九在线中文字幕无码_国产一二区av_38激情网_欧美一区=区三区_亚洲高清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首頁 > 范文大全 > 導游詞 > 導游詞范文 >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精選34篇)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發布時間:2024-04-03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精選34篇)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古都洛陽.大家一路走來辛苦了!我是中國旅行社的導游,我姓柳,名小莉!大家以后可以直接喊我寄柔,在我旁邊的是司機李師傅,在接下來幾天旅行中將由李師傅和我為大家服務,希望我們能愉快的合作也希望大家能玩的開心,吃的順心,住的舒心!

  今天上午我們去龍門石窟參觀,中午在洛陽真不同品位洛陽水席,下午去白馬寺參觀游覽。從洛陽火車站到龍門石窟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大家現在都很累了吧?那就請您一邊休息,一邊聽我賣弄一下我的口才吧!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洛陽!“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在完成巨著《資治通鑒》之后對這座古城輝煌歷史發出的感慨!

  洛陽的古老確實值得我們贊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的國都4000多年以前就建立在這里,歷史上先后有13個朝代在這里建都,時間長達1529年,這座城市東西不到20公里的范圍內分布著夏、商、東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遺址“五都薈洛”舉世罕見。考古還證實文明起源的幾點要素如:文字的發明和改進、城市的形成和國家的建立等等,都和洛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道學創始于此,儒學淵源于此,佛學首傳于此,理學根植于此。可以說,中華民族的文明在這里發祥,中華民族的精髓在這里傳乘。如果你掬一把這里的黃土,你能感受到那黃土中蘊含著五千年歲月的滄桑,如果你擷一朵這里的牡丹,你能體會到那國色天香的艷麗和芬芳,如果你聽一段這里的故事,你能悟出那故事里有13朝代的夢想和期待。

  洛陽的美麗也值得我們驕傲。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四海賓客,八方朋友云集在這里,欣賞“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的牡丹,洛陽也借者牡丹花會之機盡展古都靚麗,洽談商貿旅游,促進發展建設。這里不僅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為您盛開,還有莊嚴睿智的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向您微笑,更有中國第一古剎白馬寺的鐘聲為您迎來吉祥和安康。

  各位朋友現在我們還有五分鐘就到達龍門石窟了,下面我簡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佛教石窟藝術寶庫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公布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如《世界遺產名錄》。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的伊河兩岸,這里兩山對峙,伊水中流,形若門闕,故稱“伊闕”。隋朝始稱龍門。龍門石窟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始鑿,歷經400余年的雕刻,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40余座,造像達10萬余尊。兩山窟龕造像以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題材多樣,雕刻精美,蘊涵豐富而蜚聲中外。以北魏和唐代造像達到當時藝術的頂峰及匠心獨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風格而異于早、晚期石窟。以碑刻題記數量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譽為“古碑林”。以造像內容廣涉佛教信仰的眾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題材也是石窟藝術中所罕見。龍門石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具有典型的皇家風范。

  好了朋友們,龍門石窟已經到了,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您的物品隨我下車,去參觀河南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現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都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約用1.5—2小時的時間,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約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量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真可謂是在雕刻藝術上將佛祖和人表現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量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龍門石窟象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種的幾個主要洞窟。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稱“齋拔(fú)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在賓陽洞)

  我們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挎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這是北宋道士陳傳所書。那末,陳傳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雖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于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由以后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三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

  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賓陽中洞高9.8米,進深和寬均為11.10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結中國跌坐(為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即:兩腳交結,腳背挨著左右股上),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這種手勢表示說法印,本尊坐前有兩只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分向后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征。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南北兩壁還各有造像一鑄,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在賓陽洞諸像的后座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像。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有八個伎樂和兩個供養天人。我們稱供養天人為飛天。飛天在佛教藝術中被稱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滿身香氣的美麗仙人。這就是《法華經》中所述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于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景。中洞內前壁的南北王側,自上而有四層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進去看。現在為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壞,所以在洞前加鐵欄桿。希望各位朋友能夠理解。

  賓陽中洞外南側,依崖鐫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闕佛龕之碑》,記載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為其死去的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做功德開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貞觀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嚴重腐蝕,難辨其文。

  賓樣中洞原為北魏雕鑿,由于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淌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米、寬8米多、進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木尊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迪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在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余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前往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蓮花藻井周圍刊刻楷書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云禪師,一萬五千尊佛龕。”洞口過道北側上有“沙門智運,奉皇上太后太子諸王敬造一萬五千尊像一龕”的題記。兩個題記互為補充,說明什末人,為什末發愿造像的原因。永隆為高宗李治的年號。太監為宮中的女官。沙門智運和內道場運單師,指比丘尼智運的號。因該洞為智運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運洞”。皇上是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則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

  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這種手勢說明阿彌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說法,故稱“說法印”。束腰蓮花座中間雕刻四個赤膊季節袒胸、筋肌突起、體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蓮花,每枝上坐一菩薩,姿態生動、富于變化、造型別致、獨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樂人,分;樂伎和舞伎。樂伎手執樂器有瑟、竺、拔、莖溪、笛子、西腰鼓等,這是唐代宮廷的“坐部”樂隊。舞蹈者或吹、或彈、或撥弄琴弦,彷佛會奏出優美的旋律。將唐朝宮廷中的舞樂場面表現得活靈活現,真可謂工匠們的神工之處。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在蓮花洞)

  這里為什末叫“蓮花洞”呢?聽我給大家解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其左的伽葉,身披厚重的袈裟,顯示著艱辛跋涉、風塵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執錫杖,這是龍門石窟造像中所獨有的。蓮花洞南北兩壁上方各有似為“法華經”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個高度僅有2厘米左右。他們就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堅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細作,確實為龍門一絕。洞口北側上方有一塊平面下凹的碑記,上刻兩個大字“伊闕”,原為唐刻陀羅尼經,后復刻明代河南巡撫的“伊闕”二字,說明龍門的原稱。

  (往奉先寺)

  在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盧舍那佛(披身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伽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一般說來,在佛學的教義里,佛、菩薩均為男性,而在龍門奉先寺的主佛卻女性化,這是唐武則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別出心裁,破天荒將盧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婦女特有的形象。傳說武則天集上述美德與盧舍納大佛的形象幾乎完全吻合。可見盧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則天形象的真實寫照。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范例之一。

  (在古陽洞)

  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馬蹄形,頂似穹隆。由于此洞時北魏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氣氛。洞內兩壁井然有序的雕鑿成三列佛龕。這些小龕都十分精細華麗,龕額裝飾細致靈巧,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在龍門石窟中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筑、圖案造型藝術之大成。

  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征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后北魏后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陽洞四壁及窟頂鐫滿佛龕造像,這些龕像多有造像題記,記錄了當時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緣由。這些都是研究北魏書法藝術及雕刻藝術的最珍貴資料。在金石碑刻藝術中負有盛名的《龍門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結體用筆在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中一種比較成熟的獨特字體。《龍門二十品》可以說是龍門石窟碑刻書法藝術的精華,所以千百年來為書法家所稱道。

  由于時間關系,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蘭貌。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

  你們好,我是旅行社的,大家可以叫我小劉。現在,登上大巴,我們要去龍門石窟。離龍門石窟還很遠,所以我先介紹上龍門石窟。龍門石窟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xx年被國家旅局評為了4A級旅游區。它創于北魏(約公元3年)。歷經東魏、西魏、北齊等朝代,開鑿時間達400余年。據不完全統計,現有佛龕2300多個

  這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石窟、山西云岡石窟共稱“三大石窟”。石窟始于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77年,歷經400余年才建成,至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其中以賓陽中洞、豐先寺和古陽洞最具有代表性,請細細欣賞。龍門也有一個小故事。我講給你們聽:“相傳遠古時期,洛陽有個村,村里有個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到家便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后告訴他,如果再聽到問話就說:‘開’。誰知一聲未了,山崩地裂后,龍門山傾刻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口傾出;水流之后,兩山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人影綽綽全是石像。”

  好了,現在是自由活動時間,可以拍照,但要注意,首先不能亂寫亂畫,其次如有迷失要及時給我電話聯系;我們五點半再在此集合。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白云旅游團的導游—張瓏漪,希望大家在我的解說和陪同下,度過開心快樂的一天。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位置。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部的伊河兩岸,那里有許多洞,洞里的石窟密的一個挨著一個,不留一點空隙。您要是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來吧!

  好了,參觀時間到,請大家跟著我第一個洞—賓陽中洞去看看吧!賓陽中洞里的石窟有大有小。姿態不一,有的遙望遠方,好像在觀看風景;有的手握兵器,非常兇猛;有的雙手合攏,好像在念經。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萬佛洞。萬佛洞像一個凹進去的大圓盤,里面最大的佛像有30米高龍門石窟導游詞300字龍門石窟導游詞300字。它盤坐在一個巨大的荷花上,眼神慈祥,嘴角留露出一絲微笑,好像在守護著洛陽市。

  最后,大家跟我來到的是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里的佛像非常密,一個挨一個,密的不留一點空隙。這里的石窟上有幾十朵荷花,荷花雕刻的栩栩如聲,像真的一樣,這么多荷花,一多壓這一朵,顯得很擁擠。

  好了,我們的旅游到此結束,在下次的旅游中,再見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4

  各位旅客們:

  大家好!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非常高興我能來到這里為大家服務。

  今天,我們都是慕名而來看這“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最早開鑿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大規模營建于北魏晚期、隋唐五代,后經幾個朝代修筑而成的。迄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龍門石窟現存的石窟約1300個,佛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約3000個,佛塔約50座,佛像約10000尊。東山有賓陽洞、奉先寺、萬佛洞等。其中最美輪美奐的就是奉先寺的盧舍那佛。

  這里,我們就重點講一下賓陽中洞和奉先寺。

  一進龍門石窟的大門,就可以看見即寬闊又一眼望不到頭的伊河,風把伊河的湖面吹得像是給伊河披上了一層白沙,往前走一會兒,就到了龍門石窟腳下,龍門石窟的佛像全是在那陡峭的山壁上雕刻著,最大的佛像在那陡峭的山的中間,佛像頭兩側的長方形窟窿,是后來人為了保護它,搭建房子的房梁用的,這樣文化遺產就不會受風雷雨打了。可是加上了這個房子以后感覺破壞了整體效果,就把房子給拆了,所以留下了八個長方形窟窿,中間的佛是如來佛祖,兩旁是四大金剛,龍門石窟最小的佛只有兩厘米這么小,最大有十幾米,最小的佛在萬佛洞里,佛近兩千多個。火燒洞上,石壁兩旁畫滿了火海,使人感覺像是火燒了一樣。蓮花洞,下方有蓮花仙子,蓮花仙子兩旁有許多栩栩如生立體的荷花。千手觀音洞,是千手千眼佛,他有上千只手臂,而每只手掌心上都有一只眼睛,造型很是美麗……

  洛陽龍門石窟到處是美麗、驚人的石窟!

  好了,我們的旅行暫時就告一段落了。西山沒有大的佛龕,所以我們就不去了。祝你在“九朝古都”——洛陽,旅途愉快!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5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00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釋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鮮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獷敦厚之風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區漢民族文化的成分和當時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風尚,形成了遷都洛陽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藝術形式。主佛體態修長,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翹,表情溫和,神采飄逸。服飾已脫去了云岡石窟中雙領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為中原地區褒衣博帶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腸紋拖在基座前部,一層一層折疊著。這種雕造風格迅速在全國流行開,成為北魏時期佛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這種造像手法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許多,西南地區,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龍門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門內前壁兩側下層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為孝文帝及侍從禮佛圖,南為文昭皇太后及嬪妃禮佛圖。這兩幅作品,精美絕倫,20世紀30年代被盜鑿而去,現分別藏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賓陽中洞的清代所建磚券門時,雕鑿于北魏時期造型鮮為人知的天王造像顯現在人們面前。朋友們請看,當時在窟門過道兩壁上發現的就是三頭四臂的帝釋天王和四頭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賓陽中洞完成于六世紀中葉,它顯示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高超水平。

  伊闕佛龕之碑-----李泰與賓陽南洞朋友們,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塊大碑,名為“伊闕佛龕之碑”,由唐太宗時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這通碑為目前國內所見褚遂良楷書之最大者,字形奇偉秀美,是唐楷書法藝術的珍品。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文德皇后長孫氏死后做功德而開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之語。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的史實可知,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說明的是,這通碑原應為此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6

  游客同志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洛陽最富盛景的旅游勝地——龍門石窟。大家叫我郭導就行。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地,這里也是中國最負盛名的佛教游覽地。20__年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

  龍門石窟創于北魏年間,據說唐代人對佛教猶為重視,所以那個時期大規模的建造佛像,共有97000余尊佛像,全部建外陡峭山壁上。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

  大家看,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又一大型的北魏建筑。此洞高達10米,深約6-15米。主尊釋迦牟尼佛高6米。這個洞內最具特色的是蓮花雕刻,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

  大家小心路上臺階較多,前面就是潛溪寺。高,寬約為9米多,據說唐代有位李潘的宰相在這里建造過別墅。龍門石窟,我還有個小傳說:“相傳遠古時期,洛陽有個村子,里面有個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聽到從地下傳出開不開的聲音,回家把這件事告訴母親,母親想了想后告訴他,如果再聽到問話,就說:開。誰知話音剛落,山崩地裂,龍門山頃刻之間從中間裂開,洶涌的湖水從裂口出傾出;水流之后,兩山崖壁上則出現了無數蜂窩似的窟窿,窟窿內人影綽綽全是石像。”

  好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兩個小時后門口集合,祝大家玩得開心,玩的愉快!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7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導游:胡妍。很高興大家參加龍門石窟一日游的活動。

  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藝術寶庫之一,是世界文化遺產,聞名于世的龍門石窟就坐落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際營造時長達400余年,在這里您不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風秀骨、還可以看到唐朝的豐腴之美,龍門石窟不僅是中國佛教藝術的體現,同時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風尚,堪稱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現有佛龕2300多個,佛塔70余座,佛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其中著名的龍門二十品和唐朝諸遂良的“伊闕佛龕之碑”都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我國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這樣描繪過石窟藝術: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藝術,一千年始終活著,脈絡相通,呼吸均勻,這是一種何種狀闊的生活。

  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的是龍門石窟中其實最為磅礴,藝術最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尊大佛呢就是盧舍那大佛,盧舍那梵文音譯,意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您有可能會問,為什么不零不整剛好是17。14米呢?這是因為7是佛的數字,天的數字,佛語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級佛徒”那么再讓我們我們來看看17.14,它有一個十,意為十全十美;14含有2個七在加上第一個七,就是3個七,擁有3個7的盧舍那大佛是無限大,無限寬大,功德圓滿的。

  有人說盧舍那大佛是“東方的蒙娜麗莎”是集善良與美貌于一身的,的確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翹,目光下垂,略做俯視態,兩道彎眉如鉤如月,每次看到盧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風之感,無論您從哪個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會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詢問,長者的關切,母親的慈愛,這種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從虛幻到現實的轉變不正是中國儒家思想在佛教藝術上的折射嗎?這是藝術的覺醒,人性的覺醒,中國佛教藝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唐代終于完成了漢化的'過程,因此中國的佛教藝術在洛陽的龍門石窟也達到了一個光輝的頂點,所以李澤厚先生才會說:“盧舍那大佛是中國佛教藝術的最高典范。”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8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各位到我們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游。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請允許我代表某某旅行社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道一聲大家一路辛苦了。我是咱們這次洛陽之旅的導游,我叫某某,大家叫我小某就可以了。在我身邊的是某師傅,他有多年的駕駛經驗,所以大家在行車過程中可以完全放心。在洛陽的這兩天里,將由我和某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衷心的希望成為大家的朋友,如果在旅行當中大家有什么問題和要求,請盡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全力去解決。我們中國有句俗話“百年修得同船渡”,今天我們能相聚在這個車上,是我們的緣分,希望大家珍惜這點緣分,相互照顧,并請大家配合我的工作和注意車內衛生。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使我們的這次旅行圓滿成功!

  好了,下面我簡單說一下我們這兩天的行程安排,大家也好作到心中有數。今天上午我們參觀著名的龍門石窟,中午在真不同用餐,品嘗洛陽水席。然后下午去參觀天下第一古剎——白馬寺。明天,到洛陽神州牡丹園欣賞國色天香的牡丹花,欣賞完之后,結束我們的洛陽之旅。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向大家作一下簡單的介紹:

  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的南岸,伊落盆地的北緣。它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根據考古發掘和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時間長達1500余年。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安陽、西安、洛陽、北京、開封、南京和杭州)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許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因此,宋代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XX年的中國,那必須來看洛陽。看來大家今天是來對地方了呀!

  洛陽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和名勝古跡,如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龍門石窟、被稱為天下第一名剎的白馬寺等等。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如第一拖拉機廠,軸承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大企業;還有聞名中外的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還有國色天香的牡丹等。

  龍門石窟快要到了,下面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情況:

  [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甘肅天水的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那里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的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東山(也叫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20xx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這座山的山腳下。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的風景。

  而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佳句:“洛都四郊山水之盛,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盛,香山首焉。”,聲名遠揚,近誦尤新。另一座為西山(又名龍門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的主要景點。大多數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傳東西兩山原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于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的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的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的衣服叫龍袍,皇帝住的地方叫龍庭等等。那么,位于皇宮龍庭南面的門,就得名龍門了。]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9

  大家好!我叫宮顥若,是一個聰明的小男孩。今天有幸當一個小小導游,那么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了。它和甘肅的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冬暖夏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成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的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融為一體。我們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龍門石窟總的幾個主要洞窟有:潛溪寺,賓陽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古陽洞。

  我國世界文化遺產太多了,所以我們既要觀賞,又要把它們宣傳到全世界。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0

  尊敬的各位游客們:

  大家好!

  今天,我很榮幸能陪同大家游覽龍門石窟。

  為使各位游客能對洛陽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初步的了解,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途中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龍門石窟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來到龍門石窟腳下,我們下車,首先沿著伊水西岸游覽西山。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間屋大小,高三四米,兩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無數個小佛像,說他是千佛庫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卻只有兩厘米,可別看它們的個頭兒像個小不點兒,但都雕刻的很精細,雖然數目眾多,但是排列的卻非常整齊。

  接下來,我們就來到龍門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這里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間的佛像最大。這尊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它的雕工極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周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秘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由于時間的關系,龍門石窟西山的講解到處結束,給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時間,龍門石窟還有更多的美景:東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園大家可以再去細細游賞!希望大家玩得開心、不虛此行。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1

  龍門石窟與山西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中國四大石窟。

  它位于洛陽市城南十三公里,這里是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遠望猶如一座天然的門闕,所以古稱“伊闕”。到了隋朝,隋煬帝楊廣曾登上洛陽北面的邙山,遠遠望見了洛陽南面的伊闕,就對他的侍從們說,這不是真龍天子的門戶嗎?古人為什么不在這里建都?一位大臣獻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煬帝聽后龍顏大悅,就在洛陽建起了隋朝的東都城,把皇宮的正門正對伊闕,從此,伊闕便被人們的習慣的稱為龍門了。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20xx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是我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云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后代碑拓鑒賞家從龍門石窟眾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愿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為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贊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為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筑、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洞窟簡介】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里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伊闕”。自古以來,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

  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3年)前后,后來,歷經東西魏、北齊,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萬余尊。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厘米。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

  奉先寺是龍門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長寬各30余米。據碑文記載,此窟開鑿于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在位時期,于公元675年建成。洞中佛像明顯體現了唐代佛像藝術特點,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安詳、溫存、親切,極為動人。 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據佛經說,盧舍那意即光明遍照。這尊佛像,豐頤秀目,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略作俯視態,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婦女,令人敬而不懼。有人評論說,在塑造這尊佛像時,把高尚的情操、豐富的感情、開闊的胸懷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藝術魅力。 盧舍那佛像兩邊還有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形態溫順虔誠,二菩薩和善開朗。天王手托寶塔,顯得魁梧剛勁。而力士像更加動人,只見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壯,栩栩如生。

  潛溪寺

  潛溪寺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制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菩薩共稱為西方三圣,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圣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于公元520xx年,歷時20xx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后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悉達多·喬達摩,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同一時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時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云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于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制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的洞窟為北魏時期開鑿,但洞中幾尊主要的佛像都是在初唐完成的。洞中主佛為阿彌陀佛,面相飽滿,雙肩寬厚,體態豐腴,體現了唐朝以胖為美的風格。賓陽南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北魏廢棄的基礎上又續鑿而成,為其生母長孫皇后做功德而建,屬于過渡時期的作品。

  摩崖三佛龕

  摩崖三佛龕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這種造像組合在我國石窟寺中極為罕見。中間主佛為彌勒,坐于方臺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為現在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為其登基制造輿論,登基后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著武周政權的垮臺,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為我們了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于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五十二代表著菩薩從開始修行到最后成佛的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

  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范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贊賞,此后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

  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筑,這些建筑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后來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于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

  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巖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蘇,并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臺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藥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鑿于北魏晚期,經東魏、北齊,到唐初還仍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民間都能找到,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癥,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擂鼓臺中洞

  看完了西山石窟群,我們過漫水橋來到了東山石窟。在東山腳下的公路未開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臺。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于是后人便把這里叫做擂鼓臺。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這是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為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洞頂作穹隆形,并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薩,主佛為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群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羅漢群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群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里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臺北洞

  擂鼓臺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密宗屬于中國佛教的派別之一,它源于印度,產生于公元七世紀以后,佛教的密教是佛教中的最后一個派別,密教傳入中國,在中國的弘揚,乃至遠播日本、朝鮮,還有密宗領袖和他們的宗教活動,都和洛陽及龍門石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擂鼓臺北洞為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為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為毗盧遮那佛,意為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著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于0.9米高的須彌臺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圓形臺坐上,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臺坐上。

  看經寺

  看經寺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厘米,寬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為我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群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這種不雕佛像僅雕羅漢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看經寺是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香山寺

  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

  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20xx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來華高僧地婆訶羅(日照)葬于此,為安置其遺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在洛陽稱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請,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該寺,當時香山寺危樓切漢,飛閣凌云,巍巍壯觀,武則天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唐大和六年(公元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這篇文章開篇第一句即是對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白居易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吟詠于該寺的堂上林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遺命葬于香山寺如滿大師塔側。宋金時期香山寺猶存,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這句詩摘自他當時所作的詩《香山寺二首》,被鐫刻在石碑之上,位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著這塊石碑,已有兩百多年了,清末民國初年,香山寺又漸荒蕪了,1936年香山寺進行重新修建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一幢兩層小樓。蔣介石和宋美齡多次在此避暑,這幢小樓位于香山寺內東南側,被稱為“蔣宋別墅”。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如今,為了實施“旅游強市”戰略,拓展龍門石窟景區的觀光項目,豐富香山寺的文化內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品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洛陽市委、市政府及龍門石窟管理局依據《龍門石窟區規劃》和《洛陽市龍門石窟保護管理條例》,投資600萬元于20xx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香山寺的改造。該改造工程從20xx年年底到20xx年四月上旬完成,歷時100天,創造了我國寺院速度之最。這也是香山寺歷史上的第五次修復,新香山寺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文物珍藏】

  龍門博物館藏有造像36座、題記8塊、雕像48件、器物32件、瓷器64件、青銅器32件、磚雕64塊、石刻16件、書畫碑刻160件、是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2

  【歡迎詞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我是講解員x 。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各位朋友的到來的。旅游期間,請大家認清導游旗的標志,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游覽時間。大家有什么問題和要求請盡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后祝大家這次旅游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

  謝謝!

  【簡介】

  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洛陽。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1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窟】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 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阿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在天然石洞的洞壁上描繪動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形象出現并作為佛教信徒、僧侶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

  由于山林的幽靜、神秘,石窟的冬暖蕙涼,依山雕鑿石窟比用磚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現了集建筑、繪畫、雕鑿藝術之大成的石窟寺。這種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石窟藝術中的瑰寶之。龍門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說的有利條件外,還有個不可忽視的自然條件。伊水兩岸的山崖鄱屬于古生代寒武紀和奧陶紀的石灰巖層。其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很適合于藝術造像,與其他砂巖石相比,有著宜于保存的有利條件。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150 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40 余年)和唐(110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分布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 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用1.5?2 小時,在此,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 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管所統計,兩山現存窟龕2300 余座窟龕、10 萬余尊造像、佛塔40 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00余塊。造像以北魏(東魏、北齊)、隋、唐為主。北魏占30%左右,隋唐占60%左右。龍門石窟最大造像為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龍門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個大型洞窟。因龍門東山的巖層比西山的薄,不便雕鑿大型造像。在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

  隋代作品的代表是賓陽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潛溪寺、賓陽北洞、萬佛洞、奉先寺等。

  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這些雕刻匠師,承擔著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卻又大膽地突破了宗教和禮教的“儀軌”束縛。在雕刻過程中融進了大量的現實生活,活生生表現了各種人物造像的動人情景。如喜悅、慈祥、威嚴、矜持、苦痛,以至作為至高無上主宰的佛之莊嚴肅穆,脅侍人和供養人的虔誠寧靜,無一不是藝術家們對現實的“人”的深刻觀察,運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結果,將佛祖和人表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構思布局的完整,氣勢的貫注,整體的堅實有力,性格變化的多樣,面部表情的生動逼真,衣紋線條的流暢優美等,更是在千百年藝術實踐傳統的基礎上,大量借鑒外來文化,在技法、風格上精心創造、大置創新、突破傳統、刻意經營的結果。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觀止。

  龍門石窟像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等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在參觀石窟的過程中,我給各位朋友重點講解一下龍門石窟中的幾個主要洞窟。

  【潛溪寺】

  這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均為9 米多,進深近7 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灘而得名。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過別墅。清代時洞外修建有木構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稱“齋拔(fu)堂”。窟內洞頂漕進為一朵潛刻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觀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鎧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得十分生動傳神。

  我們通過潛溪寺后,在路旁右側有一敞口石龕,正壁上嵌有一塊宋代陳摶寫的“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草書石匾。陳摶是一個仕途落魄,以隱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賞識的傳奇式人物,先后在武當山、華山等地修煉。我們看過石匾,南行數十步,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的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 年6 月完工,歷時達24 年之久,用工802366個。賓陽三洞我們還可以理解為“尋為賓陽蓋寅賓日出之義”,即朝陽或向陽之意。賓陽洞耗費工時金錢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結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年宣武帝崩。年僅7歲的孝明帝(元詡)即位,其政權實握在他母親胡太后手中,由于宮廷發生內亂,故賓陽洞的雕刻工作實際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經營的大型洞窟——賓陽三洞,實際上只完成了一個賓陽中洞。而南北兩洞則是在以后的隋唐兩朝完成的。賓陽云洞是由三個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么如何辨別呢?請大家跟我來我先從賓陽中洞給各位講起。

  【賓陽中洞】

  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賓陽中洞。

  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于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于公元500年,歷時24 年,用工達到了802366個,后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賓陽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洞內為三世佛題材,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主佛為釋迦牟尼。他是佛教的創始人,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古印度凈飯王的兒子。他和我國的孔子生活在一個朝代,比孔子要年長12歲。他在29歲的時候出家修行,經過六年,悟道成佛,創立了佛教。由于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采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云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于覆蓮座上。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為著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為“十神王”浮雕像。特別是位于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制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現在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賓陽南洞】

  賓陽南洞原為北魏雕鑿,由于宮廷發生內亂而止。故半途而廢。該洞是北魏至唐初的過渡洞。該洞高9 米、寬8 米多、進深9 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高8米多,臉型稍長、嘴唇厚大、頸有橫紋、胸部隆起。兩側侍立二弟子,其中左側的迦葉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滿臉皺紋、目不斜視、嚴謹持重、深諳世故。左右弟子外側侍立的菩薩,披巾、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典雅,具有北魏的風格。柱洞內的四壁上,布滿大小150余個佛龕,其中有隋大業和唐貞觀年間的佛龕多個。賓陽南洞體現的藝術風格,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

  【賓陽北洞】

  賓陽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高近10米,結跏跌坐,雙手平分指天、地。稱作“施無畏印”,即天地之間唯我獨尊,就是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說的“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左右兩側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剛強有力。

  【萬佛洞】

  我們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即可看到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結構,前室造二力士、二獅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是龍門石窟造像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頂有一朵精美的蓮花,環繞蓮花周圍的為一則碑刻題記:“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監姚神表內道場運禪師一萬五千尊像一龕”。它說明了該洞窟是在宮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內道場智運禪師的主持下開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內主佛為阿彌陀佛,端坐于雙層蓮花座上,面相豐滿圓潤,兩肩寬厚,簡潔流暢的衣紋運用了唐代渾圓刀的雕刻手法。主佛施“無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間無所畏懼,唯我獨尊。主佛端坐在蓮花寶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剛力士,那奮力向上的雄姿與主佛的沉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加襯托出主佛的安詳。主佛背后還有五十二朵蓮花,每朵蓮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養菩薩,她們或坐或側,或手持蓮花,或竊竊私語,神情各異,像是不同少女的群體像。

  在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兩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樂人,舞伎在悠揚的樂曲聲中翩翩起舞,體態輕盈,婀娜多姿。

  整個洞窟金碧輝煌,向人們展現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理想國土,烘托出一種熱烈歡快、萬眾成佛的氣氛。洞口南側還有一尊菩薩像,她是龍門石窟唐代眾多菩薩像的精美范例。菩薩通高85厘米,頭部向右傾斜,身體成“S”形的曲線,整個姿態顯得非常優美端莊。我國著名戲劇大師梅蘭芳早年參觀龍門時,被她那優美的形象所吸引并大加贊賞,此后經過藝術加工,成功地運用到他的表演中。

  【蓮花洞】

  這里為什么叫“蓮花洞”呢?蓮花洞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作為裝飾,但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

  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褶簡潔明快。這是釋迦牟尼的游說像,即釋迦牟尼外出講經說法時的形象。二弟子是淺浮雕,左側弟子迦葉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錫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龍門石窟中最小的佛像,僅有2厘米高,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位于蓮花洞南壁上方,生動細致,栩栩如生。

  【奉先寺】

  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為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佛蓮座北側的題記稱之為“大盧舍那像龕”,因為它隸屬于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稱“奉先寺”。這里共有九軀大像,中間主佛為盧舍那,為釋迦牟尼的報身佛,通高17.14米,頭高4 米,耳朵長達1.9米。佛像面部豐滿圓潤,頭頂為波狀形的發紋。雙眉彎如新月,附著一雙秀目,微微凝視著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雙耳長且略向下垂,下頦圓而略向前突。圓融和諧,安祥自在,身著通肩式袈裟,衣紋簡樸無華,一圈圈同心圓式的衣紋,把頭像烘托的異常鮮明而圣潔。

  飽經滄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葉,溫順聰慧的小弟子阿難,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與主佛盧舍那一起構成了一組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群體形象。

  奉先寺的九軀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長方形的小龕,這是大約在宋、金時代,人們為了保護大像龕,依龕修建了木結構屋檐式建筑,這些建筑影響了佛像的通風,加速了佛像的風化,因而后來被拆除。奉先寺大型藝術群雕以其宏大的規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我國石刻藝術的巔峰,成為我國石刻藝術的典范之作,也成為唐朝這一偉大時代的象征。

  【古陽洞】

  古陽洞在龍門山的南段,開鑿于公元493年,是龍門石窟造像群中開鑿最早、佛教內容最豐富、書法藝術最高的一個洞窟。它規模宏偉、氣勢壯觀。洞中北壁刻有楷體“古陽洞”三個字,到了清末光緒年間,道教徒將主像釋迦牟尼涂改成太上老君的形象,訛傳老子曾在這兒練丹,所以古陽洞又叫老君洞。古陽洞是由一個天然的石灰巖溶洞開鑿成的。窟頂無蓮花藻井,地面呈馬蹄形。主像釋迦牟尼,著雙領下垂式袈裟,面容清瘦,眼含笑意,安詳地端坐在方臺上,侍立在主佛左側的是手提寶瓶的觀音菩薩,右邊的是拿摩尼寶珠的大勢至菩薩,他們表情文靜,儀態從容。

  古陽洞大小佛龕多達數百,雕造裝飾十分華麗,特別是表現在龕的外形、龕楣和龕額的設計上,豐富多彩,變化多端,有的是蓮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流蘇,并且在龕楣上雕造有佛傳故事,如:古陽洞南壁釋迦多寶龕上,有樹下誕生、步步生蓮、九龍灌頂等,講述的是悉達多從他母親摩耶的右腋下誕生,剛出生,就走了七步,每一步腳印都生出一朵蓮花,這叫步步生蓮,他站在方臺上,天空中有九條龍為他噴水沐浴。

  古陽洞是北魏皇室貴族發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這些達官貴人不惜花費巨資,開鑿窟龕,以求廣植功德,祈福免災,而且留下了書法珍品—龍門二十品。古陽洞中就占有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窯中。龍門二十品是指從北魏時期精選出不同的二十塊造像題記,它們記載著佛龕的雕鑿時間、人物、目的等。二十品的特點是:字型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樸,結體、用筆在漢隸和唐楷之間。清代學者康有為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現在,龍門二十品仍有無窮的藝術魅力,每年吸引無數的海外友人,漂洋過海,為的是能夠親眼目睹這一書法奇珍。

  【藥方洞】

  看完古陽洞,我們來到了藥方洞,藥方洞因窟門刻有諸多唐代藥方而得名。它始建于北魏晚期,經東魏和北齊,到唐初還有雕刻。洞中五尊佛像,身軀硬直少曲線,脖子短粗,身體碩壯,菩薩頭冠兩旁的帶子很長,下垂到胳膊上部。這都是北齊造像的特征。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所用藥物多是植物、動物和礦物藥。藥方涉及內科、外科、小兒科、五官科等,所涉及藥材在農村都能找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老百姓。這些藥方不僅可以治療常見的疾病,而且還能治療疑難雜癥,如:療噎方可以治療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元10 世紀被一位日本學者收錄在《醫心方》中,足見它的價值和影響。藥方洞的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對研究中國醫藥學起重要的作用。

  【結束語】

  由于時間關系,龍門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講解就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一點時間照相。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謝謝各位!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3

  親愛的游客們:

  今天有幸陪大家一道參觀龍門石窟,我感到很高興。這里就是位于中原地帶的九朝之都洛陽。龍門石窟就在距洛陽南十二公里之處,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藝術之一。20__年11月被聯合國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南北長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1300多個石佛。現在我們來到是奉先寺。奉先寺是龍門石窟最大的一個窟,長寬各30米。奉先寺的不平凡,在于中間那尊巨大的盧舍雕像,它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杰作。像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這尊佛像嘴角微翹,呈微笑狀,頭部稍低,它和奉先寺的雕像群行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整體。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龍門石窟的另一個著名洞窟------賓陽洞。洞內有11尊大佛,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通直;有的高鼻大眼;體態端詳;有的形態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張牙舞爪······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發動佛洞。

  參觀過了賓陽洞,我們再去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有15000多尊,洞中佛像也是姿態不一,神態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參觀完了,我也不多說了,大家有時間去看看,謝謝大家。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4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光臨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是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在龍門石窟參觀的時間大約是兩個小時。在景區里,我們每分鐘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據1962年龍門文物保護所統計,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塊。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龍門石窟像一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大博物館,為我國的歷史、宗教、文化、藝術、醫藥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潛溪寺。潛溪寺建于唐代初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大家看這個洞,洞的高、寬均為9米多,進深近7米。據說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造過別墅。

  游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到這里就要結束了,下面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活動、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間!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5

  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叫。

  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龍門石窟,下面我給大家邊參觀邊講解二個主要的石窟。

  大家向前看,就是蓮花洞,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后開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上頂多以蓮花為飾,像這樣的大型蓮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并不多。此洞高達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

  現在我們已經走完蓮花洞,大家再登上幾十個臺階就到了奉先寺,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廬舍那佛左側的《大盧舍那像龕記》記載:大唐高宗皇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薩高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時間,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費時約21年左右。(記住參觀時別亂丟垃圾哦!)

  各位游客,感謝你們今天配合我的工作,現在龍門石窟之旅已經結束了,希望大家參觀的高興。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6

  各位游客:大家好!導游詞歡迎大家來到洛陽,我是這次洛陽之行的蔡導游,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游覽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共同組成著名的三大石窟。

  龍門石窟地處伊河兩岸,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距今1500多年。伊河兩岸的山都是石灰巖,石質堅硬,結構緊密,不宜風化和大面積脫裂,適合藝術造像,利于保存。石窟的大大小小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排列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1公里。

  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在這里大約參觀2小時,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100多個,大小造像10萬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題記碑文約2870多塊,最大的盧舍大佛高17。14米,有六層樓高。最小的佛像僅2厘米,和指甲一樣大。一個個佛像造型精美,線條流暢,形神兼備,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有的坐在蓮花寶座上,有的面帶微笑導游詞,有的怒目圓睜導游詞、腳踏夜叉。

  游客朋友們,我先介紹到這里,大家自由活動,多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但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老人和小孩,11點30分我們在這里集合,祝大家玩的愉快!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7

  游客朋友,大家好:(致歡迎辭)

  【沿途講解】

  今天將由我帶領大家游覽佛教文化藝術的一朵奇葩,中國三大石窟之一、聞名中外的洛陽龍門石窟。

  洛陽,是中外聞名的歷史名城。她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眾多的文物古跡。為使各位來賓在洛陽期間能對這座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和古跡有進一步的了解,在乘車去景點參觀的途中,我將洛陽的歷史及龍門石窟的大致情況,向大家做簡單的介紹。洛陽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的南岸。因地處洛河北岸而得名,意為洛水之陽。

  洛陽在歷史上曾是眾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稱“九朝古都”。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洛陽曾長時間地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今天,我們去參觀的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便是眾多的文物古跡之一。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崗石窟,共同組成我國著名的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龍門,在春秋戰國時期稱“伊闕”,香山(東山)與龍門山(西山)東西對峙,伊水從中流過,形成一座壯麗的門闕。后因處于隋唐帝國之南,又稱龍門。

  石窟寺藝術,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彩繪工藝。我們今天要看的龍門石窟就是我國眾多寺群中的瑰寶之一。

  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是繼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崗石窟之后由皇室開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間,先后歷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規模、有效率的營建約計150年左右,分別出現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約占12019年左右)時期。龍門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龕、石像沿伊水兩岸星羅棋布的在龍門東西兩山的崖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龍門石窟造像,既是歷代勞動人民和藝術家無窮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又是外來文化和我國文化結合而成的一朵奇葩。富有才華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設計藝術家,面對光禿的懸崖峭壁,運用著簡單的錘鑿,雕出如此巍峨壯觀又精工細致的群體佛像,這在當時生產力和生產工具十分落后的條件下,確實令人嘆為鬼斧神工。

  好了,各位朋友,我們已來到了龍門石窟,現在請大家關好車窗,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下車跟我走,去參觀石窟。

  【景點講解】

  各位朋友,現在大家左手邊的就是潛溪寺,它是我們進入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石窟。潛溪寺洞高、寬9米多,進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約1300多年的歷史,因在鑿洞時地下有源源不斷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內洞頂雕刻了一朵大蓮花,洞內所供主像為阿彌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額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兩側為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與主佛造像為龍門石窟唐代石雕中最優美的兩尊。洞內前側兩壁各雕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體魄雄壯、孔武有力、身披銷甲,是唐代高級武將的形象。踩在腳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動傳神。

  請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側并排坐西向東的這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稱)。以中洞為代表,中洞在北魏時稱靈巖寺,明清以后才改稱賓陽洞,傳說是根據道教八仙之一呂洞賓之字(洞賓)和號(純陽)的末兩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從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2019年開始雕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歷時達24年之久。賓陽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華經”影響較大,除了信仰釋迦、多寶外,還信仰的對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龍門石窟僅此一例。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像為主的五尊雕像。釋迦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飽滿、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釋迦左右侍立著二弟子、二菩薩(左文殊、右普賢)。二菩薩含睬若笑、溫雅敦厚,給人以親切感。窟頂做瓊隆形,中央雕刻著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

  請大家跟我一起離開賓陽三洞拾級而上,現在我們看到的就是萬佛洞。萬佛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一蓮花藻井,因洞內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萬佛洞”。該洞主尊名阿彌陀佛,有圓光和身光,結跏跌坐在印覆蓮束腰須彌座上,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還有兩尊石獅,即龍門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盜。現存于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和堪薩斯城納威爾遜藝術博物館內。

  請大家跟我繼續前行,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這里為什么叫“蓮花洞”呢?這是因為洞頂雕有大型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圖案而得名。蓮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像這樣大型的蓮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龍門石窟中這不多見。此洞開鑿于北魏孝昌年間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屬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釋迦高6米(為立佛)。兩側為脅侍菩薩,佛與菩薩之間,為侍立的伽葉、阿難二弟子。

  朋友們,再登幾十步臺階就到奉先寺了,龍門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這個寺內,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雕刻最大、藝術最精、氣勢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東西深約40米,南北寬約36米,其建造時間,據有關資料和專家推測,約始建于武則天被立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費時約21年左右。

  請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二力士,另外還有兩個供養人。主佛梵名“盧舍那”,按佛教說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來之身;報身即佛經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的“佛果”之身;應身即佛為“超度眾生”而顯現之身。盧舍那即所謂報身佛,譯名“凈慚”。主尊像為結跏跌坐中央的盧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頭部高4米,兩耳為1.9米高,為龍門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豐腴典雅、眉若新月、雙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雙眼,稍向下俯視,目光恰好和禮佛朝拜者的仰視目光交匯,可引起人們感情上的震顫。由此可見設計者的匠心和藝術魅力所在。兩側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葉形象嚴謹持重,少者阿難形象豐滿圓潤、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薩頭戴寶冠、身掛瓔珞、肩搭帔帛、下衣長裙有出水之勢。這一鋪雕像刻畫出一種端莊而美麗又動人的風貌。奉先寺的整個布局,使人感覺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場面。

  從藝術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諧調均稱。大佛像五官刻畫合乎比例,這一巧奪天工的輝煌成就,具有永不磨滅的藝術魅力。是唐代宗教藝術的概括,是我國雕刻史上偉大范例之一。

  請大家隨我繼續參觀古陽洞。古陽洞開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遷都洛陽之際。洞內雕刻90%以上是北魏時期的作品,是龍門石窟群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一座洞窟。古陽洞的造像,以其風格、特征而論,代表了遷都洛陽后北魏后期的一些變化。由北魏前期粗曠、雄健、挺實變為清秀、美麗、開始擺脫前期的作風。面部表情刻畫也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

  各位,龍門石窟的游覽到此結束。現在給各位留20分鐘時間照相。待一會兒我們將車開過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觀賞龍門西山全貌。謝謝各位!

  (上車,致歡送辭)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8

  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你們好!我是導游李茂,初次見面,請多多關照。我們要去游覽世界文化遺產三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另兩個石窟是云岡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好了,現在我們處于河南洛陽南邊約十三公里處。大家看,龍門石窟就在我們面前的這座高而巨大的龍門山上,我們一起上山去游玩吧!

  到了,這是上山后的第一個洞穴,叫古陽洞,里面的佛像占全部佛像的百分之六十。看,內有一些精品書法藝術,共有十九品,字跡氣勢大方,端正有力。還有一品在慈香窖內。古陽洞從公元四百九十三年開始修建,至今已有一千五百一十五年,可謂歷史悠久的古建筑。十萬多尊佛像矗立在里面,那可是名不虛傳的。

  我們準備離開古陽洞去奉先寺了。奉先寺里有龍門石窟的高之最和矮之最,分別是17.14米高和2厘米矮,形象逼真。大家請看奉先寺的左側,是石陽洞,里面仙氣撲鼻,佛像雕刻得十分精致。

  我們繼續走,看,我們面前的這個洞比古陽洞還出名,叫賓陽洞。它從魏朝末修建到了唐朝初,中間曾停過一個世紀的工。賓陽洞洞口兩側原有兩幅畫,十分出名,畫得逼真的不能再逼真了。是《皇帝禮佛圖》和《太后禮佛圖》,后被盜竊。現置于美國紐約博物館。賓陽洞花了二十四年才建成,內有巨大佛像十一尊。有的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有的高鼻大眼,體態端詳;有的神態自若;有的青面獠牙,張牙舞爪……真是一個名不虛傳的佛洞。

  大家快離開賓陽洞,我們還要去萬佛洞。萬佛洞內有一萬五千多尊小佛像,小巧玲瓏,做工精巧。洞中還有一把蓮花椅,背后刻有五十四枝蓮花。

  龍門石窟有三十余洞,還有一些洞我們下次再來觀賞。唐代詩人曾說過: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真是名不虛傳,是個名副其實的文化遺產。

  好了,龍門石窟游覽完畢,歡迎下次再來,拜拜!對了我還要送大家去車站呢,走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19

  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開鑿,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600余品,多在伊水西岸。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龍門石窟青山綠水,萬像生輝,作為佛教藝術寶庫,早在1961年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__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盧舍那大佛產名錄》。20__年1月被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聯合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20__年4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全國首批“5A級旅游景區”。20__年,龍門石窟被中國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中國現存窟龕最多的石窟,創造了現存窟龕數量中國之最。

  龍門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溫泉增輝。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就開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間。它始鑿于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山西大同市)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孝文帝深感國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統治,而地處中原的洛陽自然條件優越,于是在公元493年遷都洛陽,同時拉開了營建龍門石窟的序幕。龍門石窟經歷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鑿斷斷續續達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規模營建有140多年,因而在龍門的所有洞窟中,北魏洞窟約占30%,唐代占60%,其他朝代僅占10%左右。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70余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蓮花洞唐楷的典范,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

  龍門全山造像11萬余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厘米,稱為微雕......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0

  大家好!

  很榮幸能為大家做導游!我們今天游覽的景區是龍門石窟。我想,您也許游覽過風景秀麗的頤和園,觀賞過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可今天游覽的龍門石窟,會給我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龍門石窟始建于498年,也就是北魏時期,雖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但是經過后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請各位在遵守規則、保持清潔的前提下細細觀賞。

  現在,我們已來到西山石窟腳下,前方的洞穴叫萬佛洞,兩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著無數個小佛,說它是萬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實。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厘米高,小的卻只有兩厘米高,別看它們個頭小,卻都雕刻精細,排列整齊,雖然數目很多,但卻排列得井然有序。這些精美的藝術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賞,細細地品味。

  接下來,我們就到了龍門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這里有九尊佛像,中間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他的雕工極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雙耳垂肩,就連衣服的褶皺,皮膚的紋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見。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態各異。總體看來,奉先寺洞穴雄偉壯觀,氣勢磅礴,再加上周圍淡淡的薄霧,更是顯得神秘莫測,真不愧是神來之筆呀!

  龍門石窟有佛像十萬余尊,佛洞兩千多個,我們已經欣賞完了。再回頭看一看這美麗的景觀吧,是否還有些依依不舍呢?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1

  大家好,我是黃導,歡迎大家來到世界中國文物遺產的龍門石窟,希望大家這次玩得開心、愉快,樂翻天。

  龍門石窟是我國河南的文物遺產之一,可壯觀啦!里邊個個都是用石頭造的大佛祖,有的穿著長袍,拿著神筆,長著長胡子,像個詩人;還有的穿著一身佛裝,在扮著和尚念經,像從天上飛下來的大佛呢;又有的像在斬妖除魔,全看著一個方向。最壯觀的是那立在中間最大的大佛,它大約有二十幾米高,十幾米寬,身體緊貼石墻上,頭后有一個月亮,像一個觀音菩薩來到人間,像是來鏟除妖怪。

  除了觀賞景物外,這里還有幾點要注意:

  1.不要亂涂亂畫。

  2.不要亂扔垃圾。

  3.不要破壞建筑物。因為我們要保留文物遺產。

  讓我們帶著自豪的心情,去參觀它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2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么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征,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里,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3

  親愛的朋友: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洛陽龍門石窟,我是導游小x。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XX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距市區13公里的龍門是洛陽南面的天然門戶,這里兩岸香山、龍門山對立,伊水中流,遠望就象天然的門闕一樣。因此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就獲得了一個形象化的稱謂“伊闕”。隋煬帝都洛陽,因宮城城門產正對伊闕,古代帝王又以真龍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龍門”,“龍門”之名即延用至今。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就雕刻在伊河兩岸的山崖上,南北長約1公里。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始營造,經過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延至北宋,累計大規模開鑿約四百余年,現存窟龕 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塊,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萬尊。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于1961年確定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XX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通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

  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時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又一個繁盛期。佛教學風在“破斥南北、禪義均弘”形勢下,南北佛教徒們不斷的交流和互相影響,完成了對以前各種佛教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從而使佛教中國化的趨向更加明顯,也使佛教造像藝術充滿了清新與活力。因此,在造像藝術上發生了不同于北魏時代造像風格的變化,潛溪寺中的造像已揭開了盛唐那種豐腴、典雅的造像風格的序曲。

  賓陽中洞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實行了意義重大、比較徹底的漢化改革,歷史上稱為“孝文改制”。由最高統治者實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對當時皇家貴族發愿開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響。下面我們將參觀的賓陽中洞的造像風格和服飾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們,現在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稱為賓陽三洞。賓陽三洞因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這三座洞窟從公元5XX年開鑿直到523年停工,歷時長達24年還未完工,史書記載用工多達80多萬。中間的為賓陽中洞,是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開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從南向茲依次為過去世燃燈佛、現在世佛釋迦牟尼和未來世佛彌勒佛。

  賓陽中洞的窟頂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頂部,地面雕刻著大型蓮花,周邊是蓮花花瓣、水波紋和其它裝飾圖案,如同鮮艷美麗的地毯式樣子。這種形式使人很自然聯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4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姓薛,大家就叫我薛導好了。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跡,大家猜猜是那里,哈哈!這位游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于20xx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與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那里風景優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 龍門石窟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厘米長,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雖然看著有些可笑,卻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游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不一,神態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說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游覽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5

  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實驗二校四年級二班的趙程銳,大家可以叫我趙導,很高興能跟大家來旅游河南省洛陽市。

  一進門,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池子,它叫“禹王池”,是大禹治水時留下來紀念大禹的。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個藥王洞,是為了紀念藥王李時珍修建的。接著,大家可以看到兩幅畫,一幅叫《皇帝禮佛圖》,另一幅叫《太后禮佛圖》,現在在紐約的藝術博物館。還有一個洞,里面有一個大佛,它僅耳朵就有2米多高,它的旁邊是文殊菩薩,再旁邊就是四大天王了。

  各位游客,對龍門石窟的參觀就到這里,感謝大家的支持與合作,再見!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6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龍門石窟參觀游覽,我叫張甡喆,是你們的導游,你們可以叫我小張,希望大家在龍門石窟玩得愉快。

  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12。5公里。

  現在,我們前往萬佛洞,因洞內有15000尊佛像而得名,洞的形狀是方形平頂,頂上雕有蓮花,主尊佛為阿彌陀佛,他一手貼身斜舉胸前,一手撫膝,正在向弟子們說法。

  前方就是古陽洞了,喜歡書法的游客一定不要錯過哦。

  好了,龍門石窟的主要洞窟已經介紹完了,待會兒我們將穿越龍門橋,跨過伊河,到河對岸去觀賞西山龍門石窟的全景,希望大家保護環境,我們11:30在石窟廣場會合,謝謝大家!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7

  親愛的游客:

  大家好!我是旅游團的導游—小漪,希望大家在我的解說和陪同下,度過開心快樂的一天。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位置。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部的伊河兩岸,那里有許多洞,洞里的`石窟密的一個挨著一個,不留一點空隙。您要是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來吧!

  好了,參觀時間到,請大家跟著我第一個洞—賓陽中洞去看看吧!賓陽中洞里的石窟有大有小。姿態不一,有的遙望遠方,好像在觀看風景;有的手握兵器,非常兇猛;有的雙手合攏,好像在念經。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萬佛洞。萬佛洞像一個凹進去的大圓盤,里面最大的佛像有30米高。它盤坐在一個巨大的荷花上,眼神慈祥,嘴角留露出一絲微笑,好像在守護著洛陽市。

  最后,大家跟我來到的是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里的佛像非常密,一個挨一個,密的不留一點空隙。這里的石窟上有幾十朵荷花,荷花雕刻的栩栩如聲,像真的一樣,這么多荷花,一多壓這一朵,顯得很擁擠。

  好了,我們的旅游到此結束,在下次的旅游中,再見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8

  王心怡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游王心怡。今天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聞名中外的龍門石窟。請聽好這次旅游的注意事項:1、為了保持景區優美的環境,請不要在景區內亂丟垃圾和隨地吐痰。2、請不要在景區的墻上、樹上刻字或寫字。3、請記住:除了照片,什么都不要帶走;除了腳印,什么都不要留下。希望大家在我的帶領下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之一,也是一處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因為這里環境清幽、氣候宜人,所以還被列入了洛陽八大景之冠。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它高、寬各9米多,深近7米。大約建于1300多年前的唐代初期,你們相信嗎?看!阿彌陀佛正端坐在須彌臺上呢!看起來慈祥極了!

  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洞,它因為窟頂有一朵大蓮花而得名。蓮花是佛教的象征物,意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頂多以蓮花為裝飾,不過,像蓮花洞里這種精美的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一點兒也不多見。

  龍門石窟中的景色就介紹到這里,剩下的需要游客們自己去細細游賞,謝謝大家!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29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開鑿時間長達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歷史了,我們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點,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來重建得,而龍門石窟確實從1500年前遺留下來得。現有佛像十萬余尊,佛窟,佛龕2100多個,碑刻題記3600多塊,洞內造像多為唐代河北魏時期開鑿得、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會問,朝代不同,我們要怎么區分哪個朝代得呢?洞窟中雖然都是佛或菩薩,但它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跟當時得世俗相結合得,唐代呢,有一個眾所周知得審美觀點,就是以肥為美,當時人們認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則天啊,楊貴妃楊玉環啊,她們都是除了漂亮以為,都有一個共同得特征,就是豐滿。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圓潤豐滿這樣一個特點。等一下到龍門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臉龐,肩膀,身材渾厚,圓潤得那種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則以瘦為美,北魏造像>得特別是:瘦骨清風。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種就是北魏得造像。在這里,我已經清楚得講過了,所以到了龍門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們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藝術,由于魏、唐兩代皇室的參與而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范的重要特色,許多窟龕或造象的興廢變遷都與當時的政治形勢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龍門山色”自古即為洛陽八景之首。北魏以來,這里松柏蒼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為有名。山腳處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蕩漾,唐代時行船往來,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與青山綠水交相輝映,形成了旖旎蔥蘢,。鐘靈毓秀的龍門山色。伊闕風光。中國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賦詩吟誦。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的佳句,聲名遠揚,今誦尤新。潛溪寺朋友們,下面我們將參觀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潛溪寺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像阿彌陀佛居中而坐,身體各部比例勻稱,面容豐滿,胸部隆起,表情靜穆慈祥。兩側觀世音、大勢至菩薩體軀比例適中,豐滿敦厚,表情溫雅文靜,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藝術的長足發展。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合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供奉的偶像。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30

  龍門石窟位于中國河南省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國四大石窟之一。 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余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 自古以來,龍門山色被列入洛陽八大景之冠。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所處地理位置優越,自然景色優美,更是許多石窟難以比擬的。 來龍門游玩,與其說是視覺的盛宴,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朝拜。充滿靈性的石窟靜臥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藍的天空下,歷史的滄桑凝重與藝術的感官沖擊,讓人在感嘆先人的智慧創造的同時,對宗教的信仰與藝術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市,可通過飛機、火車、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到達景區。 最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車到洛陽站,再轉乘公交到達景區。 乘坐飛機到達洛陽北郊機場,再轉乘公交,也較為方便。 龍門石窟景區內以電瓶車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春季干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 春天雖然天氣有些干燥,但可欣賞到爭奇斗艷的牡丹花。每年4月15—25日,是洛陽牡丹花會和節日,游客眾多,物價會上漲。酒店、賓館需要提前預定。 對于不湊牡丹熱鬧的游客,龍門石窟的最佳旅游季節無疑是秋天,秋高氣爽,登山而游,實為快事。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31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旅游團的導游,希望大家在我的解說和陪同下,度過開心快樂的一天。

  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的位置。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南部的伊河兩岸,那里有許多洞,洞里的石窟密的一個挨著一個,不留一點空隙。您要是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來吧!

  好了,參觀時間到,請大家跟著我第一個洞—賓陽中洞去看看吧!賓陽中洞里的石窟有大有小。姿態不一,有的遙望遠方,好像在觀看風景;有的手握兵器,非常兇猛;有的雙手合攏,好像在念經。

  接下來,我們要去的是萬佛洞。萬佛洞像一個凹進去的大圓盤,里面最大的佛像有30米高。它盤坐在一個巨大的荷花上,眼神慈祥,嘴角留露出一絲微笑,好像在守護著洛陽市。

  最后,大家跟我來到的是賓陽南洞。賓陽南洞里的佛像非常密,一個挨一個,密的不留一點空隙。這里的石窟上有幾十朵荷花,荷花雕刻的栩栩如聲,像真的一樣,這么多荷花,一多壓這一朵,顯得很擁擠。

  好了,我們的旅游到此結束,在下次的旅游中,再見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32

  大家好,我是這班車的導游,我叫___可以叫我_,今天,我們要去龍門石窟游玩,龍門石窟建于公元493~907年,批準時間為20__年11月,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云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南北長大約1000多米,現存石窟1300多個,佛洞、佛龕2345個,佛塔50多座,佛像10萬多尊。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龍門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國有四大石刻藝術寶庫。它們分別為甘肅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岡石窟甘肅天水得麥積山石窟,而另一個呢,就是我們今天要去參觀得龍門石窟了。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13公里處,行車約40分鐘,那里不僅是著名得歷史名勝,而且是自然風光很迷人得地方。整個龍門石窟由兩山組成,一山為香山,因古代得時候,山上長有一種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就長眠與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陽居住了18年之久,名號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這座山得山腳下。另一座為西山,也是我們今天參觀得主要景點。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傳兩山本為一座山,大禹治水時,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兩半,于是就成了兩座山,兩座山遠遠望去,就好像一個天然得門闕,中間又有一條伊河自南向北流過,故稱伊闕。可謂兩山對峙,伊水中流。龍門山色,自古就被喻為洛陽八大景之首,是洛陽地區最好得風景區。自唐代以來,皇帝被喻為真龍天子,凡是與皇帝有關得東西統統用龍來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龍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龍庭等等。那么,位于皇宮龍庭南面得門,就得名龍門。我們常常說一句話:“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景點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點,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歷史,意義,你就看不出個所以然來。甚至沒什么好看得,僅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這些情況以后,你就會覺得你所看得東西是非常有價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龍門前,我給大家詳細介紹一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33

  尊敬的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姓孫,大家就叫我孫導好了。我們現在所在的這座繁華的城市就是素有“十五朝古都之稱”的洛陽,雖然洛陽的牡丹甲天下,但今天我可不是帶大家千里迢迢的來看洛陽的牡丹花,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洛陽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跡,大家猜猜是那里,哈哈!這位游客猜對了,今天我要帶大家參觀的就是美麗的龍門石窟,下面我就給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吧!

  龍門石窟于2019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與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那里風景優美,有東、西兩座青山對峙,像一座天然大門,簡直無與倫比,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石窟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余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呢!最小的卻小得可憐,僅有2厘米長,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很高的藝術造詣。

  到龍門石窟,奉先寺是一定要去的,它是龍門石窟中最大的一個石窟,洞中的佛像個個面形豐肥、兩耳下垂,形態圓滿,雖然看著有些可笑,卻極為動人,石窟正中盧舍那佛坐像為龍門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實在是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珍品。

  游覽完奉先寺,就可以去賓陽洞,洞內有11尊大佛像。佛和菩薩面相清瘦,衣錦紋理周密刻劃,有明顯西域藝術痕跡。窟頂雕有飛天,挺健飄逸,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很值得一覽。

  參觀過了賓陽洞,就去賓陽洞南邊的萬佛洞看看,洞中刻像豐富,南北石壁上刻滿了小佛像,很多佛像僅一寸,或幾厘米高,計有15000多尊,洞中的佛像姿態不一,神態各異,十分傳神……

  哦!龍門石窟不知不覺就到了,我也不多說了,請大家下車,跟我一起去細細游覽吧!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 篇34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導游:張紫菲,大家也可以叫我:小張。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參加洛陽龍門石窟一日游的活動。

  洛陽龍門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龍門石窟還是我國目前保存比較完整的大型石窟群,據統計,現存大小窟龕兩千多個,佛塔七十余座,造像十萬多尊,碑刻題記兩千八百多塊。龍門石窟是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造像題記遍布許許多多的洞窟,約有兩千六百多種,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國內外學術界、書法界有很廣泛的影響。龍門二十品,十九品集中于古陽洞,另有一品在西山中部偏南老龍洞崖壁的慈香窟里。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說過:“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所以請不要在這美麗的地方留下垃圾!

  龍門石窟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它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龍門石窟地處中原,是外來佛的教藝術植根于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土壤之中的豐碩成果,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完整體系的集中表現。因此,龍門石窟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有自己特殊的歷史地位。

  好了,今天的;洛陽龍門石窟一日游結束了,明天我們將要旅游的地方更美。明天見!

龍門石窟連花洞導游詞(精選34篇) 相關內容:
  • 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32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有幸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龍門石窟,我姓鄭,大家可以叫我鄭導,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為方便大家游玩,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

  • 龍門石窟的導游詞(精選30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有幸由我來帶領大家游覽龍門石窟,我姓鄭,大家可以叫我鄭導,希望我的服務能讓大家滿意。為方便大家游玩,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龍門石窟。...

  • 河南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34篇)

    各位旅客們:大家好!歡迎各位來到這美麗的古都—洛陽觀光旅游。我叫齊,你們可以叫我李導。這次呢,就由我帶領大家來游覽世界遺產—龍門石窟。大家看,這就是龍門石窟了!我們的石窟分布于兩山之崖上。...

  • 龍門石窟的導游詞600字左右(精選33篇)

    大家好!我叫,是一個聰明的小男孩。今天有幸當一個小小導游,那么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了。...

  • 關于河南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34篇)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2.5公里處,龍門峽谷東西兩崖的峭壁間,南北蜿蜒約1公里,這里香山(東)與龍門山(西)對峙,伊水于山間北流,遠望猶如一座天然門厥,史稱“伊厥”。隋朝建都洛陽后,因宮城門面對“伊厥”而始稱“龍門”。...

  • 龍門石窟禹王池導游詞(精選35篇)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

  • 2024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31篇)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導游,我們要去的地方是龍門石窟。很高興為大家講解龍門石窟。現在呢,我們已經踏上旅途,行駛在鄭少高速上,途經新密、登封和伊川就會到達咱們今天的目地地龍門石窟了。...

  • 河南龍門石窟的導游詞(精選30篇)

    朋友們,此刻我們面前的這三座洞窟合成為賓三洞。它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統一規劃、有計劃開鑿的,因并排布局而得名。賓陽來源于《堯典》中的寅賓日出意為迎接初升的太陽。...

  • 龍門石窟的導游詞400字(精選31篇)

    大家好,我是飛揚小學的曹瑪尼,大家叫我曹導好了。孔夫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正是懷著這種心情來接待大家的。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出口處,距市區125。...

  • 龍門石窟的導游詞200字(精選30篇)

    大家好!我叫,是一個聰明的小男孩。今天有幸當一個小小導游,那么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之龍門石窟。龍門石窟,在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從北魏太和十九年開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了。...

  • 優秀的龍門石窟導游詞(通用35篇)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00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 龍門石窟的導游詞250字(精選33篇)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洛陽,我是這次洛陽之行的蔡導游,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去游覽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郊的龍門山出口處,距市區12.5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共同組成著名的三大石窟。...

  • 龍門石窟導游詞1500字(通用33篇)

    各們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歡迎您走進河南走進洛陽,領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華夏古今的滄桑。我是大家這次洛陽龍門之旅的的導游員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

  • 龍門石窟導游詞范文500字(精選35篇)

    在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就在此營建,它不是一個朝代某一個時期興建而成得,而是陸續開鑿,經歷了眾多得朝代,相繼大規模營建得。...

  • 河南的龍門石窟導游詞(精選32篇)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但實際上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洛陽作為都城,前后歷時1520_年,是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

  • 導游詞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选一级毛片 | 国产精品视屏 |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 日韩高清在线观看 | 里番精品3d一二三区 | 高清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影院 | 日本不卡网站 | 国产精品视屏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 夜夜高潮夜夜爽高清视频一 | 中国一级免费视频 | 妓女嫖客叫床粗话对白 | 欧美亚洲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曰 | 黄色污在线 |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乱码 | 丰满饥渴老妇人大黄毛片hd | 欧美一级免费 |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 国产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网站 | 手机看片毛片日韩免费观看 |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四虎 | 成人A片产无码免费视频奶头红杏 | 亚洲欧洲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 | 少妇性L交大片 | av片在线免费看 | av国产japan在线播放 | 国产黄片视频在线看 | 免费精品久久久 |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波多 | 国产精品人妻无码久久青草 | 日韩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午夜光棍福利 |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午夜免费网站 | 欧美性色aⅴ视频一区日韩精品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