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導游詞怎么寫(通用3篇)
泰山導游詞怎么寫 篇1
大家好,我就是導游,這天我要帶領著大家一齊游覽五岳之一的泰山。
泰山位于山東省南部的泰安市。泰安市原名泰山市,泰山的名氣很大,所以把泰山取名作為市名,像樂山所在地點叫樂山市一樣。泰山就是五岳之首。五岳分別為:東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東岳泰山排行第一,高度(主峰離地面的距離)排行第三,大約1545米高,有“登泰山,小天下”之稱。有許多名人均登臨泰山,如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祖乾隆。據(jù)記載,泰山至今已經(jīng)有二十億年的歷史。
超過云層,所以上面有較大的冷空氣,冷的像寒冰一樣直入骨髓。如果你們很冷,能夠到附近租一套皮棉襖。天街不光冷,小吃也個性多。泰山的小吃很有特色,如小米煎餅,那里的小米煎餅雙酸雙薄,又加了大蔥、甜面醬、煎雞蛋,用十里飄香這個詞來形容再適合但就是了。天街的第三大特點就就是石碑個性多。天街上石碑比泰山其它地方的石碑多5倍多。天街最著名的石碑位于天街中部,這個石碑上面雕刻著十一個大字:“泰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這個石碑就是1987年11月19日雕刻的。這個石碑證明了泰山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之一。但就是中國只有4處(20__年前),泰山就是其中第三個命名的。
再往上走,大家就到了主峰部位。主峰的東側有一個觀日石。在原先,傳說古人因為爬山時很多人看不到日出,人們齊心協(xié)力從山上搬來一塊大石頭,大家把它放在觀日點,人們站著或者坐在上面,就看到了日出。
此刻,為了看到日出,人們夜里三點就來爬泰山或提前住在山頂上,這就是為了等待看日出。主峰的西側有一塊石碑,上面雕刻著四個鮮紅的大字:“五岳獨尊”,這四個大字時古代文學家孟子(孟軻)說出的,意思就是:“五岳之中,排行榜首”。從古至今,這四個字成了千古佳
來到泰山面前,站在迎客松下,隱隱約約能夠看到十八盤。因為古人說:“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十八盤的臺階共1594級。高約400多米,能夠說就是泰山的“脊梁”。如果你從下面的中天門順著十八盤一向登上南天門,你就會感覺到小腿肚子一向在不停的打哆嗦,這就是因為十八盤很陡。
登上了南天門,大家先休息一下,留個影,休息一會我們再向上爬。
休息完了以后,大家請繼續(xù)跟我向上爬。爬上一小段距離以后,便到了天街。天街位于泰山海拔1250米的高空中。因為天街已經(jīng)話。再往上走,就到了泰山的最高點玉皇頂。從玉皇頂?shù)挠^望臺往下走,就看到了泰山的全景。正如大詩人杜甫在《望岳》一詩中所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曉”。如果留完影的話,請跟我下山。
游客們,泰山的景色確實很雄偉,期望您帶著親朋好友再來光臨泰山!
泰山導游詞怎么寫 篇2
古城合肥的東南方,有條在歷史上曾作為護城河一部分的包河。古色古香的包公祠就坐落在河心的香花墩上。
沿著走廊向東走,便來到一座井亭旁,六角彎鉤的亭頂,顯示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亭檐是一塊黑底紅字的匾額,上書“廉泉”二字。走上臺階,步入亭中便看見一口古井,傳說貪官污吏如果喝了此井之水會即刻頭痛,清官喝了甘甜無比。故給此井起名曰“廉泉”。
向西緊靠湖邊的一個較大的亭榭,亭中有8根朱紅漆柱子,白色的墻上開了3扇窗子,這就是"流芳亭"。相傳包公幼年時常來此處讀書,后人建此亭以記之。
包公祠是為了紀念北宋清官包拯而修建的。相傳最早建于包公死后5年。現(xiàn)在的包公祠建于明朝。包公祠的建筑和設施都很簡樸,無豪華奢侈之處,這象征著包公為官的清廉。
進入山門便有一條長長的石板路,路的兩旁是兩排茂密的合歡樹,樹葉遮住了陽光,形成一片樹蔭,給人以幽靜的感覺。步入門內,便來到一個長約12米,寬約10米的四合院。院子中間就是包公祠的正殿。跨過高高的門坎。進入正殿,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包公的全身銅像。只見包公穩(wěn)穩(wěn)地坐在太師椅上,身穿官袍,頭戴官帽,雙目炯炯有神地望著前方,下巴上留著長長的胡須,讓人一看便知是一位為民做主、廉潔奉公的清官。銅像的四周是四根朱紅漆的柱子,前面是一個長方形的桌案。兩邊是木刻的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照耀千秋念當年鐵面冰水建謹言不希后福”;下聯(lián)是:“聞風百世至今日婦人孺子頌清官只有先生”。左邊放著三把鍘刀,這便是:龍頭鍘、虎頭鍘,狗頭鍘。相傳龍頭鍘是鍘犯了法的皇親國戚的,虎頭鍘是鍘犯了法的文武官員的,狗頭鍘則是鍘犯了法的平民百姓的。當年有不少壞人死在這三把鍘刀之下。
包公祠的規(guī)模雖不雄偉,可布局卻是很莊重幽雅,難怪它每日都要吸引不少國內外的游客前來觀光。
泰山導游詞怎么寫 篇3
各位游客們,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江南水鄉(xiāng)——湖州南潯,很高興成為大家的導游。我姓顏,大家叫我小顏好了!
我們江南水鄉(xiāng)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絲綢之府”的美稱,我們這里水中養(yǎng)魚,田里種稻,地里種桑,別有一番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