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旅游導游詞(精選3篇)
呼和浩特旅游導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
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筑長城,并設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潔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筑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
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于云中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持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
萬歷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筑城,城墻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杰,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準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對準噶爾部戰爭勝利后,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并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并,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占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并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是內蒙古重要的工業城市,也是我國重要的毛紡織工業中心之一,現已成為一個門類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除傳統的民族用品工業、輕紡工業外,制糖、卷煙、乳品、醫藥、化工、冶金、電力、建筑材料等工業都已形成較大規模。涌現出了仕奇集團、伊利乳業、蒙牛乳業、呼和浩特市卷煙廠等大型企業。近年來,呼和浩特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乳業發展迅速,已成為文明遐邇的乳都。
呼和浩特市還是內蒙古的教育、科研、文化中心,現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范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財經學院、內蒙古醫學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呼和浩特市還有中央、內蒙古直屬和市屬的多家科研機構,學科遍及農、林、畜牧科學、社會科學、草原科學、水利科學等。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文化事業發展迅速,大量文化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市民的精神生活不斷豐富。
呼和浩特市( 蒙語為青色的城市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東經110°46′——112°10′,北緯40°51′——41°8′。1949年9月19日,綏遠省和平解放。12月9日,綏遠省軍政委員會歸綏市工作團進入歸綏。從1954年4月25日起,將歸綏市改稱為呼和浩特市。1960年前,呼和浩特市轄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郊區。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71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5年11月21
呼和浩特旅游導游詞 篇2
接待各人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各人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各人旅行嬉戲,下面我起首各人先容一下。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汗青的塞外名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于明萬歷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老婆三娘子所建,初時謂之庫庫和屯,明廷定名為“歸化”。新城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定名為歸綏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綏遠省,設歸綏市。1954年,取消綏遠省建制,歸綏市更名為呼和浩特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都市,故有“青城”之稱。因其汗青上召廟較多,又稱“召城”。
三娘子是我國汗青上蒙古民族的一位有遠見的女政治家,又是呼和浩特古城的建設者,祁孝龍則是呼和浩特新城的建設者。三娘子名叫鐘金,是明代漠南蒙古土默特部首領、精巧的政治家阿勒坦汗的夫人。生于1550年,卒于162019年。
三娘子起首就是一位民族好漢。她不只模樣不凡,性格豪爽不羈,善于歌舞騎射,并且具有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批示才氣。她所處的年月,正是明朝與蒙古族戰爭頻仍的期間。三娘子執掌軍政實權達四十年,始終僵持僻靜互利的政治原則,既毀壞了明廷的經濟封閉,又使蒙古各部同一路來,因此,她在蒙古草原上享有極高的威望,受到蒙漢人民的恭順。三娘子收納并重用漢人,引進華夏地域先輩的農業、手家產,促進了本民族經濟文化的成長。
三娘子又是一個維護民族連合的女中豪杰。她維護民族好處,隨處顧全大局,妥善地處理賞罰了很多邊事糾紛。1585年的青海之亂,十萬蒙軍既與內地土著住民產生斗嘴,又與明軍產生斗嘴,三娘子無所畏懼掃除了戰爭危急,規復了僻靜安寧的排場。
1581年,三娘子親身主持監修了呼和浩特城。它使土默特部由“逐水草而遷移”進而定居下來。這是三娘子對蒙古社會的又一孝順。人們對三娘子的吊唁是持久而深沉的。美岱召的“太后廟”(即三娘子廟),每年夏歷正月初三設供祭奠,這種眷念勾當,一向連續到1933年。在民間,直到本日,人們還在追憶、謳歌她的很多活躍貽聞,吊唁她的好漢業績。
作為封建期間的女性,三娘子以難以想像的毅力,強項地執行了俺答汗的各項政策,使俺答汗的奇跡得以連續,維護了土默特部的同一和繁榮。她主政的30多年,是明代蒙古最為安寧的30多年,是恒久戰亂后人民安身立命,休養生息的名貴30多年。正由于云云,她的名字,她的業績在蒙、藏、漢各民族中久久傳誦,人們敬仰她,吊唁她。
呼和浩特旅游導游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是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稱。因其歷史上召廟較多,故又稱“召城”。公元前320xx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筑長城,并設云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
西漢時期 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筑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
魏晉南北朝時期 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公里的林格爾縣境。
隋唐時期 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大將李責率兵至云中,大敗突厥于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公元720xx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
10世紀初 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
明朝 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歷九年(公元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筑城,城墻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據《歸綏縣志》記載:歸化“周二里,砌以磚,高三丈,南北門各一。”此城筑成后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杰,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朝 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準噶爾部,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筑了一道外城(約加寬100米),包圍了原城東、南、西3面。在取得了對準噶爾部戰爭完全勝利之后,為安置從前線撤回的軍隊和進一步控制西北地區,決定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并,稱歸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