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嶗山景區導游詞(精選3篇)
青島嶗山景區導游詞 篇1
嶗山形成于億年前的白堊紀,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巨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山脈以巨峰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峰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布。海上看山,群峰攢簇,云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涌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嶗山地處暖溫帶,氣候溫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突出表現為“春涼回暖晚,夏溫熱雨多,秋爽降溫遲,冬暖少雨雪”的氣候特征。由于山勢陡峻和地形復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峰北側的北九水則稱“小關東”。嶗山的氣象景觀頗具特色,夏秋之際,如絮似縷、變幻無窮的云海,春來夏初,溟蒙飄渺、彌漫翻騰的海霧,為嶗山平添了無限風光。
嶗山之春,是花的天下。正是山花爛漫時,且看春意枝頭鬧。花團錦簇的嶗山,就是千姿百態、色彩繽紛的天堂。嶗山之夏,主色調是濃濃淡淡深深淺淺的綠,草綠,樹綠,山綠,水綠,觸目皆綠青島嶗山風景區導游詞青島嶗山風景區導游詞。綠滿青山水滿川,令人忍不住要張開雙臂擁抱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嶗山之秋,是熱熱鬧鬧的紅,艷光灼灼,濃烈奔放。“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漫山遍野的紅葉,仿佛一簇簇燃燒的火焰,溫暖而明亮,生動了整個秋天。這其中,落葉的金黃亦是不可或缺的點綴。嶗山之冬,是瑞雪皚皚的天地,玉樹瓊花,冰雕雪琢,銀妝素裹,分外妖嬈。這晃嶗山最為清麗絕倫的季節。
青島嶗山景區導游詞 篇2
嶗山,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史書各有解釋,說法不一。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峰名為“巨峰”,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峰,有著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說:“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海拔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云奇,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郁郁蔥蔥,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說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涂上一層神秘的色彩。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豐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風景區位于青島市區以東的黃海之濱,距市中心40余公里。嶗山山脈連綿起伏,雄偉壯觀;◢弾r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巖礁、灘灣交錯分布,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嶗山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景點221處,其中歷史人文景點47處,自然景點174處。
青島嶗山景區導游詞 篇3
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嶗山位于黃海之濱,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云奇,自古被稱為“神仙窟宅”、“靈異之府”。齊記中亦有“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的記載。歷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蹤,號稱“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嶗山,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名勝景區之一。進嶗山可分為中、南、東三線,其景色各異。
嶗山分巨峰、登瀛、流清、太清、上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等風景游覽區。
巨峰,俗稱“嶗頂”,海拔1133米,為嶗山的主峰。云海奇觀,彩球奇觀,旭照奇觀為其三大景觀。巨峰為中國觀日出最早佳境之一,觀“日出海上”,則唯嶗山獨具。為嶗山九大風景游覽區中最高最險峻的一個景區。其最高處為巨峰極頂有一塊幾尺見方的巖石,名“蓋頂”,又稱“磕掌”,僅能容三四人巨峰山勢陡峭,攀登艱難。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始建于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嶗山道教祖庭。嶗山三面環山一面靠海,四季蔥蘢賽江南。道教的“返璞歸真”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
北九水是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療養院“九水界橋”為界分內九水和外九水。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峽谷,一路群峰竟秀,萬木爭榮,佳景迭出,美不勝收,故有“九水畫廊”之美譽。
游覽這座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的世外桃源,留給人的韻味真是清新而悠長啊!